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原創] 2006年12月29日 基金整理

根據 2006年12月27日 篩選出的基金,再做進一步分類整理:

推薦給定期定額或單筆投資,喜歡波動小,獲利較穩定的人以下基金:

景順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再投資)
百利達歐洲可換股債券基金
瑞士銀行(盧森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美林環球資產配置基金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債券基金(美元)



推薦給單筆投資,可以忍受波動稍大,獲利較高的人以下基金:

荷銀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美元)


推薦給定期定額,可以忍受較大風險,獲取較高獲利的人以下基金:

百利達歐洲中型公司基金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潛力歐洲基金
富達澳洲基金
富達金融服務基金
寶源環球基金系列-義大利股票A1
百利達歐洲金融股票基金
荷銀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美元)

基本上,我個人是比較徧好波動小,獲利穩定的基金
給大家參考囉!

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原創] 2006年12月27日 篩選出的基金

篩選工具:中國信託基金網 + FundDJ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3/四顆星/單筆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1. 瑞士銀行(盧森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美元 1.99 - 1.91 RR3 新興市場 債券型

投資全球新興市場債,以美元計價新興市場政府債為主,至少2/3投資於新興市場相關之投資工具,掌握新興市場債市中長線多頭格局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11.78 14.72 24.17 12.18 8.05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5.81 0.48 0.24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3/五顆星/單筆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2. 百利達歐洲可換股債券基金
歐元 1.28 - 2.1 RR3 歐洲 (包括英國) 債券型

投資歐洲可轉換公司債之主題型基金,為投資人提供參與歐股卻無相對波動的投資標的。平均存續期介於1-4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1.91 12.97 31.45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6.08 0.94 0.02

-------------------------------------------------------------------------------
3. 荷銀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美元)
美元 2.83 - 1.99 RR3 全球 債券型

擁有晨星與S&P的五顆星的最高榮譽,加上優於同類型基金的短中長期績效,是您的投資法寶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0.51 0.72 0.38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2/四顆星/單筆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4. 景順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再投資)
美元 2.12 - 1.79 RR2 新興市場 債券型

新興市場債券指數過去10年表現出色,歷經危機事件衝擊仍呈高回報趨勢,債券信用品質持續提升,與其他資產相關係數低,為固定收益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13.21 13.49 21.51 14.69 3.46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5.56 0.53 0.21

-------------------------------------------------------------------------------
5. 德盛德利歐洲債券基金
歐元 0.96 - 1.38 RR2 歐洲 (包括英國) 債券型

政府公債持股八成以上,風險係數僅0.99,不貪圖風險貼水而以安全性、穩健收益為主要考量,過去十年平均年配息率6.72%。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5.62 7.06 2.69 8.37 5.89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3.27 -0.2 0.86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2/五顆星/單筆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6.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債券基金(美元)
美元 1.88 - 1.36 RR2 全球 債券型

全球化投資可自動分散單一貨幣的匯率風險 不僅能掌握各國債市投資機會,也能充分分散單一貨幣的匯率風險。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3.75 13.72 20.82 19.05 1.69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5.96 0.49 0.1

-------------------------------------------------------------------------------
7. 富達歐元債券基金(再投資)
歐元 0.74 - 1.64 RR2 歐洲 (包括英國) 債券型

以投資歐洲地區具固定收益之有價證券為主,以獲得固定收益兼達資本利得成長為目標。主要投資目標為債信佳的政府公債及公司債。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4.42 6.33 4.36 8.08 5.22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3.25 -0.18 1.07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2/四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4. 景順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再投資) 美元 2.12 - 1.79 RR2 新興市場 債券型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3/五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2. 百利達歐洲可換股債券基金 歐元 1.28 - 2.1 RR3 歐洲 (包括英國) 債券型
3. 荷銀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美元) 美元 2.83 - 1.99 RR3 全球 債券型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3/四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10 % )
================================================================
1. 瑞士銀行(盧森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美元 1.99 - 1.91 RR3 新興市場 債券型

-------------------------------------------------------------------------------
8. 美林環球資產配置基金
美元 1.91 - 1.97 RR3 全球 股票型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8.46 11.74 32.37 -8.82 1.38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6.89 0.46 0.24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4/五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20 % )
================================================================
9. 景順泛歐洲基金
歐元 2.4 0.74 2.5 RR4 歐洲 (包括英國) 股票型

投資於歐洲(包括英國)股票市場,以達致長遠資本增值,投資重點為擁有良好增長前景的大型公司.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5.84 16.15 11.9 -38.18 -28.26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1.15 0.5 0.6

-------------------------------------------------------------------------------
10. 百利達歐洲中型公司基金
歐元 2.9 - 2.2 RR4 歐洲 (包括英國) 股票型

投資歐洲中型股,基本面導向成長型基金,以追求中期資本增值。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4.41 21.44 15.17 -23.52 -18.86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6.24 0.43 0.63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4/四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20 % )
================================================================
11.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潛力歐洲基金
歐元 2.5 - 2.24 RR4 歐洲(英國除外) 股票型

由下而上的價值型選股策略,投資歐元區中具價值型投資優勢的中、大型股,與全球經濟同步成長。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2.14 16.37 21.67 -29.1 -2.58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0.03 0.47 0.72

-------------------------------------------------------------------------------
12. 富達澳洲基金
澳幣 2.72 1.04 2.83 RR4 澳洲 股票型

以投資在澳洲上市個股為主,及少數紐西蘭公司個股,以創造長期淨值成長為目標。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6.25 28.93 15.67 -15.3 5.38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0.77 0.53 0.44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5/五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20 % )
================================================================
13. 富達金融服務基金
歐元 2.92 - 1.88 RR5 全球 股票型

本基金主要投資於世界各地的金融服務公司的股票,已達到長線資本增值的目標。該等公司主要為客戶及各行業提供金融服務。

年報酬率
2005 2004
37.15 9.75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0.53 0.31 0.88


搜尋條件 :( 0<波動值<3/RR5/四顆星/定期定額五年平均報酬率大於 20 % )
================================================================
14. 寶源環球基金系列-義大利股票A1

投資於義大利股市之績優成長股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15.12 24.03 18.88 -16.59 -17.88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2.32 0.62 0.66

-------------------------------------------------------------------------------
15. 百利達歐洲金融股票基金

投資歐洲金融產業股票,精選股價被低估的泛歐優質中型股,追求穩健資本增值。

年報酬率
2005 2004 2003
8.03 19.74 42.08

年化標準差 SHARPE b
11.97 0.62 0.53

================================================================
稍晚一點,我會再從以上篩選出的基金,再進一步選出推薦的基金!

國內首次幸福與財富大調查

今周刊 第500期
撰文 / 謝春滿、鄧麗萍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winwin%5Fweekly&MMContentNoID=31567

幸福指數決定你的財富數字
幸福人生財富相隨

幸福是許多人一生的夢想。很多人認為財富未必能帶來幸福,但沒錢肯定很難幸福。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擁有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自認為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更容易獲得財富。所以,幸福指數決定你的財富數字,你知道自己的幸福指數是多少?

《今周刊》進行國人首次「幸福與財富大調查」,發現國人的幸福財富數字是3182萬元,於是我們訪談成功致富人士,分享他們如何賺到三千萬元身價。幸福,其實才是人生的目的。不少人誤將追求財富的過程,視為對幸福的追求,反而忘了,幸福,其實就在你唾手可得處。

有一隻小狗問媽媽:「什麼是幸福?」媽媽回答:「幸福是你的尾巴!」小狗聽了之後心想:「幸福是我的尾巴,那很簡單啊!」於是牠追著自己的尾巴,試圖找到幸福,但是追得團團轉,卻怎麼也追不著!

小狗眼冒金星的問媽媽:「為什麼我追不到幸福?」媽媽告訴牠:「你別追著你的尾巴跑啊,這樣永遠也追不到。幸福既然是你的尾巴,只要你昂首闊步向前走,幸福就會跟著你。」

對大多數人來說,幸福與財富其實就像小狗的尾巴一樣,你愈是想追到它,愈是追不到。愈渴望,幸福與財富就離你愈遠。

如何既幸福又擁有財富?《今周刊》與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台新金控、永慶房屋共同合作,進行國內首次幸福與財富大調查,了解國人整體幸福感,同時發掘幸福和不幸福的人,他們的投資理財到底有何不同。

經過交叉分析比對發現,幸福和不幸福的人,不論是對財富的想法,或是投資理財的方法、甚至於人生觀、生活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想擁有幸福的財富人生,這份調查結果足供參考。

幸福致富方程式1 看淡財富 它反而就在身邊

幸福的人與不幸福的人對財富的態度如何?調查發現,幸福的人最重視家庭,他們多把財富的重要性擺在第三位,但是不幸福的人卻把財富擺第一,家庭擺第三位。不幸福的人認為錢對幸福而言很重要,他們渴望擁有更多財富,且願意花更多錢去得到幸福。

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認為,追錢是永無止境的,你愈是想去追求,就會愈不幸福。他認為,財富目標不必訂得太高,循序漸進投資理財,才是幸福之道。

不要汲汲營營,財富反而容易跟著你。律師出身的名主持人謝震武就是典型代表。謝震武主持節目、廣告代言,工作滿檔,最近還獲選為二○○五年最受歡迎的廣告代言人,除了主持工作之外,平常還經營律師事務所,自然,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謝震武自認幸福分數九十分,算是幸福感很高的。不過,儘管財富隨著知名度而來,但是他卻說:「我不覺得財富有那麼重要,畢竟家庭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你想想看,我們可以穿的衣服,全台灣前十大富豪也差不多是穿這樣;富豪上的餐廳,也和我們差不多,即使是豪宅,你能睡的不過是半張床。」現在他每天忙於工作,中午經常吃便當,生活簡單,所以他的財富目標很簡單,就是:「生活無虞,開心過活。」

他強調,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不要太汲汲營營,「要成為真正的富翁之前,要先變成生活的富翁。」也就是不要為了追求財富,犧牲太多。問他有什麼事可以增加幸福感,他不假思索地說:「只要讓我有機會打五天高爾夫球,我就很幸福了。」說到這裡,他不禁笑了起來。

雷科大中華區執行長盧明志也同樣認為,財富不過是一個數字。他對財富並不貪婪或奢求,即使一年花五十萬元,也可過得很好。他說,在經濟學裡,金錢的學名是貨幣,是換取勞務的工具。「錢財從某種角度而言是沒有意義的,而是當你去做某件事情時,錢才會產生意義。」

擁有富足的財富,盧明志認為,應該學習如何失去。生命是流動的,金錢也是。如果把錢看得太重要,就很容易陷入貪得無厭的輪迴中。

幸福致富方程式2 投資報酬率的期望別太高

幸福與不幸福的人,對投資報酬率的預期也不同。調查發現,幸福的人期待投資報酬率以一一%~二○%占最多,但不幸福的人則多期待二成以上的報酬率。這顯示,對投資報酬預期愈高的人,愈不幸福。

「我對投資報酬的預期很低,只期望比定存還好就行了。」身心優美抗衰老診所負責人李兆麟醫師認為,醫師過去是人人羨慕的高收入行業,但是健保實施後已經大不如前。「我們是靠著看一個個病人、慢慢累積下來。」

在這次調查中,醫師、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是幸福感較高的行業,李兆麟不否認這點。他說,醫師這個工作,可從幫助人當中得到回饋,的確讓人覺得很幸福。

醫師行業雖然幸福,但是常聽聞醫師因投資不當,賠掉一生財富。李兆麟對投資更加謹慎,他認為,專注本業是累積財富的最好方法。至於投資,他交由專人打理,不追逐高風險,也不會每天因為看行情起伏影響心情,而無心看診,最後連本業都會賠進去。

「滿足點標準不要訂太高,就容易有幸福感。」由於對投資報酬預期不高,他交給理財專員打理時,只要求比定存高就好,結果六、七年下來,他的平均報酬率都在五~二○%之間,算是相當高的了。他有感而發的說:「當你愈沒有想要追求什麼的時候,反而會得到更多。」

匯豐銀行信託投資分處資深副總裁楊偉凱認為,投資報酬率目標如果訂得太高,投資時容易躁進,選擇高風險的投資標的。一旦市場不好,就會隨著市場波動不斷轉換,結果更難達到理想目標,如此,更難有幸福感了。

台新銀行分行營業事業處協理魏瑞香認為,愈積極投資,對投資報酬預期太高的人,愈不幸福。

她最近碰到一位客戶,投資了四千萬元在新興市場基金,獲利百分之二十幾,總資產達五千萬元,今年四、五月間,理財專員要幫他先獲利了結,但他百般不願意。獲利了結後,還是要求立刻再進場,但是被她們阻止,後來轉而到另一家銀行投資,剛好碰到六、七月行情大跌,一個月就賠掉一千萬元,心痛得要命,怎會有幸福感呢?

幸福致富方法3 穩健保守 投資低風險標的

怎樣的投資組合讓人感到幸福?這次調查發現,幸福的人都採穩健、低風險的投資方式,若將股票定義為高風險投資,定存、租金等固定收益型投資定義為低風險投資,那麼幸福的人多採二:八的投資配比,也就是股票二、定存八;但是不幸福的人,以股票八、定存二的投資配比占多數。

幸福的投資比重,意味著只用不傷筋損骨的餘錢,投資風險較高的商品;而必須保本的錢,則應該用來投入較為固定收益型的商品。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主任郭迺鋒指出,股票二、定存八的投資配比,是讓人睡得著覺的投資方式,顯示穩健低風險的投資,才是幸福感重要的來源。若求取高風險、高報酬,睡不著覺,又怎麼會幸福呢?

年輕的創業家英鐠特科技公司總經理尹其言,今年三十七歲累積三千萬元身價。從二十歲打工賺錢開始,就嚴守二、八比的穩健投資方式,不追求高風險,讓他穩穩的賺到三千萬元。

有人說,年輕可承受大一點風險,尹其言可不這樣認為。他說,年輕的時候,靠薪水累積財富,錢少更應該謹慎保守,不然僅有的一點錢都賠光了,要再累積很辛苦。因此他從開始打工賺錢之後,就是採取二、八比的投資方式,即使偶爾投資失利,也不影響大局。

他在三十五歲就靠薪水累積了一千萬元,創業之後,仍然堅採二、八比的概念,其實他創業時只拿出一百萬元,若算比例的話,其實只有一、九比。「大部分的人都禁不起失敗,成功機會或許有很多次,但失敗一次就可能讓人傾家蕩產。」所以他認為保守謹慎,是確保幸福致富的最佳方法。

謝震武也是採取二、八比的幸福人,他說:「我對理財比較保守,只要求打敗通膨、比定存高就好。」因工作太忙,他交由理財專員打理,投資配比採低風險的二、八比,他認為若投資風險太高,會很擔心,不是他要的方式。

幸福致富方程式4 分散投資 選擇適當好標的

好的投資配比,讓人幸福,適當的投資標的與資產配置也是幸福良方。什麼樣的投資標的讓人有幸福感?答案是定存、房地產與保險、海外基金。調查發現,不幸福的人投資股票比率明顯高於幸福的人,但買保險的比率又少於幸福的人。

台新銀行副總王大寬認為,從幸福人的投資標的來看,已經兼顧了現金、不動產,還有保險保障,整體資產配置平衡,容易讓人有幸福感。但不幸福的人,追逐波動性高的股票投資,風險高,若沒有分散概念,情緒易受影響。

據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營業員透露,一名身價上億元的投資人,投資標的都以股票為主,且未做分散投資,全部身家押在一、二檔股票上面,當股價劇烈下挫時,大戶睡不著、血壓上升。

王大寬指出,即使擁有上億元身價,但是投資時未做風險分散,不管多麼富有,確實會讓人很不幸福。調查結果也證明了這點,惟有分散風險,做適當的資產配置,才是幸福理財法。

幸福致富方程式5 長線投資比短線進出幸福

投資節奏長短,其實也是影響投資者幸福感的因素。這次調查發現,不幸福的人,投資期間多在半年以下,超過三年以上者很少,屬於短線進出者。反觀幸福的人,多數投資期限拉得很長,以五年以上居多,其次是三到五年者。

王大寬以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投資方法來看,巴菲特多年來以核心投資原則,把資金投入潛力績優股,經過長期持有產生可觀獲利。說明選擇適當標的,透過長期投資,獲利比短線進出者還高,這就是為什麼幸福的人都採長線投資的原因了。

全台網路購物排名第三的P@Y EASY康迅數位整合公司總經理林坤正是長期投資的擁護者。過去他在台新銀行服務,就買了很多自家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除了台新的股票之外,他手上持有的股票都是長期觀察熟悉的公司,「我如果看中一檔股票,會先買一張試試看,觀察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還要評估未來三到五年的未來性。」

「很多人聽到消息,搶進某支股票,賺到了馬上跑,這種快感我沒有什麼興趣,我不適合短線投資!」他堅持長期投資的方式,除了股票之外,後來也加入基金,平均報酬率都在一○%~二○%之間,有時好一點,可以拉高到二五%。

透過工作所得與投資理財,林坤正很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財富。不過,談到幸福感,財富顯然不是他幸福感最大的來源,他覺得最大的幸福是晚上睡覺前跟女兒抱抱。

他對幸福有特殊見解,在幸福開始後,生活當中會有一連串的波折,第一次聽人這麼談幸福,滿訝異的。不過,至少他看起來是滿幸福的。

幸福致富方程式6 正面樂觀 財富跟著快樂的人

這次調查發現,幸福的人與不幸福的人,其特質完全相反。

幸福人的人總是會向前看,迎接新的一天、正向思考、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他們慷慨、幽默、感恩、快樂、充滿活力,覺得自己看起來很吸引人、對生活滿意度高。不幸福的人,在這些問項中回答全是否定。

美國的研究同樣發現,具有幸福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成功致富。事實上,我們此次訪談多位成功人士、名人、創業家,也有一致的發現,這些成功人士,他們都具有幸福人的特質,特別的是,他們幾乎都是樂觀一族。

謝震武就是一位很正向樂觀的人,在他眼中沒有什麼挫折可言。他說樂觀正向,也許和先天性格有些關係,但是後天也可以培養這種能力;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他總是往好的地方想,因為好壞都是一天,為何不讓自己好過一點呢?所以即使有沮喪的時候,時間也比別人還短一些。

他認為,正向樂觀會感染你周遭的人,當你碰到挫折時,若是積極面對,別人會感受到,所謂天助自助人助,會產生正向循環,若是悲觀以對,沮喪到不行,別人想要幫你也難。

名建築師黃永洪也是一位碰到問題,正向以對的人。黃永洪曾有上億元身價,但是一次投資失利,把所有財富都賠光。一九九○年前原本都在幫人做建築設計的他,該年自己跳下來投資四個建案,結果碰到房地產景氣衰退,不僅把所有賺來的錢賠掉,還因此負債。

那時他連房子都賣掉了還債,租一個小房子生活,可以說一無所有,喪失信心,連設計的動能都沒有了。「那是很危險的狀況,我想我必須靠專業突破困境。」於是他找心理學專家朋友協助,宣洩沮喪情緒,在最失意時,他掉下眼淚,但是沒有被打敗,這幾年來,又重新站起來。

「我很慶幸在還算年輕時遇到挫折,還有能力爬起來,也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專業能力,可以靠專業再站起來。」雖然曾失去一切,但還是往好處想,正向樂觀態度支持他東山再起。

何麗玲也是這樣的人,她深信:「財富是跟著快樂的人走的。」因為快樂正向的人往前走。這與小狗追求幸福的道理一樣,必須昂首闊步向前走,幸福財富才會跟著你。

財富美麗兼具的何麗玲,最近因退出春天酒店經營成為媒體焦點。自評幸福指數八十八分的她,對幸福自有一番體悟,她說,「最幸福時刻就在獨處之時。」一個人可以很自在看書、發呆、聽音樂。

已經擁有財富的何麗玲認為,「一億或十億元的生活,對我而言,其實都是一樣的。」她認為,財富到達一定標準之後,其邊際效益就隨之遞減,而感恩、分享才是她幸福最大的來源。最近她與幾位朋友,一起捐錢幫助幾個需要幫助的家庭,在周末假期,她們會前往這些家庭關懷他們。

「五萬元我只能買一樣東西,卻可以幫助十個家庭,每當我去拜訪這些家庭後,在回程的車上,心裡總是充滿了幸福。」

幸福致富方程式7 金錢只是手段 幸福才能招財

過去大家都認為,成功有錢是幸福快樂的原因,但是美國的研究結果發現,先有幸福快樂的人,比較容易為自己帶來成功和財富。

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的觀念,原來人是要先自覺幸福,才比較容易邁向成功,賺取財富。亦即,幸福快樂是成功致富的因子,而非結果。

當你擁有財富之後,如何同時擁有幸福?匯豐銀行信託投資分處資深副總裁楊偉凱認為,「金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懂得把財富轉換成幸福,這樣財富才有意義。」畢竟幸福才是最終的目的。不過在得到財富之前,別忘了,得要先幸福,這樣,你就可以「因為幸福而帶來財富,而且也能因為財富而得到幸福!」

6%的勞退金幫不了你

今周刊 第498期
撰文/張弘昌、李曉婷

想退休要自救

勞退新制至今滿一周年,但因負責資金運用的監理會遲遲無法立法通過,個人退休金帳戶只能領少少的2%保證收益,一年下來的報酬率只夠上小館子吃一頓飯!長此以往,即使順利領取勞保老年給付,退休後也只能維持目前三分之一的生活水準。就算要依賴子女奉養,但隨著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以及少子化時代來臨,未來,孩子恐怕連自己都養不起。

而攸關醫療服務的二代健保也將在不久後立法上路,在使用者付費和給付限縮的觀念下,好的醫療品質需要更多金錢才能買到,加重的醫療支出,讓老年的生活更加灰色。

如果沒有足夠的退休準備,長壽就不是福氣,而是懲罰!因此,面對愈來愈長壽的未來,你要提早做好退休理財和醫療準備,還是一退休就去應徵當大樓管理員?

今年六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美國《時代》雜誌刊登一則廣告。廣告的內容主要是一幅跨頁的全家福照片,裡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共六十六位,每個人姿勢不一,有人坐著,也有人站立,小孩子則是趴在地上玩耍;另外還有幾個斗大的英文字:八代同堂會是夢嗎?(Can a family span 8 generations?)

乍看之下令人不解,但當你將眼光移到畫面右下方的文案,一切疑惑頓時豁然開朗。「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二○三五年,在醫藥科技的協助下,人類屆時將有能力活到一四○歲。你準備幫你的七十五歲孫子過生日嗎?」

二○三五年,距離現在不過三十年光景。三十年後,人類壽命可能從現在平均八十歲,延長到一百四十歲,假設屆時還是六十五歲退休,恐怕人生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而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銀行帳戶裡的錢,足夠支撐到你嚥下最後一口氣嗎?

存不了那麼多錢就退休,該怎麼辦?一位理財專家半恐嚇半開玩笑地說:「那就退休後去應徵大樓管理員啊!」他表示,人年紀過了六十歲不論反應或體力都不如年輕人,只能當大樓管理員做些打掃、收信的簡單工作。「但台北市有那麼多大樓可以管嗎?」

警訊1企業提撥 不足養老

「退休後最遺憾的事,就是錢都花光了卻還好端端地活在這世上。」摩根富林明投顧董事長胡德興嚴肅地說,過去台灣在勞退舊制下,勞工關心的是退休金「拿不拿得到」,但現在新制實施滿一周年,卻發現「夠不夠用」才是最頭痛的問題。

究竟要多少退休金才夠用?胡德興保守估計,如果以退休後再活二十年、每月花費三萬元計算,加上其他醫療準備支出,少說也要一二○○萬元才「勉強」夠用,這還沒有考慮通膨或長壽等因素。如果從現在起每個月存下三萬元,工作三十年就可以擁有一○八○萬元,離一二○○萬元目標不遠,「問題是,有多少人可以每個月存下三萬元?」具會計師、理財規畫顧問證照(CFP︶、現任銓亞資產管理公司副總周仕明無奈地指出。

即使退休金新制從去年七月一日起正式起跑,強迫企業每個月提撥勞工薪資六%到個人退休金帳戶,但受限勞退金監理委員會組織法草案遲遲不能立法通過,新制所提撥的基金無法進行投資運用,只能由勞保局存在金融機構賺取一.五%的利息,雖然政府有二%的最低保證收益,但仔細一算,仍不能保障一般薪水族的老年生活。

以目前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二.五萬元來說,假設工作期間為三十五年,薪資成長率為三%,退休後企業提撥的退休金加計二%的最低保證收益,到退休時不過才一五一萬元,更重要的是,這一五一萬元是三十五年後才領取,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率,恐怕只有現在八十萬元左右的價值。

而就算未來監理會順利成立運作,以勞退基金及勞保基金近十年平均收益率四.五%計算,三十五年後也僅再增加八十一萬元,假如要維持每月三萬元的消費水準,六.四年後就會乾枯見底,對漫長的退休生活依舊是杯水車薪。

警訊2勞保給付 瀕臨破產

企業提撥的退休金不夠自保,那麼原本的勞保退休給付能不能用呢?答案,同樣讓人失望。

首先,雖然自七月一日起,勞保因增列最高月投保薪資上限四.三九萬元,使得勞工最高可以領取近二百萬元的退休金,但由於勞保為確定給付的退休制度,也就是事先講好退休給付條件,在歐美等先進國家,這樣的制度都因為少子化而面臨破產問題,勞保自然也不例外。據估計,如果目前所有符合勞保退休給付的勞工一起退休,勞保基金將短缺二千億元,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領不到錢。

再者,勞保基金不夠用,政府理所當然負責彌補,但看到政府現在的財政狀況,卻讓人忍不住捏一把冷汗。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九○年政府債務不過○.六兆元,到了二○○○年,攀升到二.六一兆元,現在,則高達四兆元,平均每位國人負債達十七萬元以上,而這還不含政府各種隱藏性債務,否則金額還會更高。

警訊3養兒防老 已非必然

至於政府長期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也同樣在創新高,一九九○年不過四.五六%,二○○○年上升到二五.六七%,今年則上看三六%,逼近舉債上限四○%。周仕明表示,政府債務近年來快速增加,只好加稅來減輕負債,像最低稅負制就是一個例子。政府既然自顧不暇,將來要繼續推動老人年金等社會福利都有困難,遑論勞保。

政府和企業的退休金不足以依靠,連過去習慣子女奉養的文化也正面臨轉變。台大財金系教授,同時也是退休金協會理事長邱顯比指出,十年前內政部曾做過調查,約有六成以上的老人是依賴子女生活,但現在卻不到一半,未來這樣的比率也會逐漸減少,主要原因在於「少子化」。

邱顯比舉例,過去一個家庭如果有四個小孩,每位子女對父母奉養只須負擔四分之一,但現在多半只生一至二個小孩,子女根本無力承受。而根據行政院經建會六月所提出的最新人口統計,台灣預估二○一九年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預估到了二○五○年,台灣將是一.五個工作人口養一個老人,屆時年輕人難以負荷,老人也無法得到安養,就會衍生出嚴重的社會問題。

「養兒防老」觀念不再,期待父母留下什麼財產卻也是緣木求魚。周仕明指出,如將台灣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級,除了最高所得組的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外,近五年來其他家庭可支配所得均萎縮一○%至三三%不等,所得最低的一組甚至淪為舉債度日,此外,勞工成本上揚,不少工廠外移大陸,許多中年父母二度就業都成問題,能留給下一代「啃老」的資產自然有限。

警訊4二代健保 自費加重

退休金收入籌措不易,老年最常發生的醫療支出卻是節節高升。今年四月剛從美國回來任職的宏泰人壽協理嚴成均指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三%就引起社會關注,但有誰知道美國的醫療成本是以每年兩倍的驚人速度成長,「二、三十年後在台灣看病光是掛號費就可能超過一千元。」嚴成均做出最無奈的判斷。

醫療成本上揚,健保保費自然就必須跟著調漲,「這是一個不得不然的趨勢」,目前健保借貸金額高達七八五億元,隨時瀕臨破產,政府當前的財政失衡也不可能完全承擔。而呼之欲出的二代健保,則加重「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一代健保與二代健保最大的不同處,在於二代健保對於有相同成分、藥理分類或同功能的藥物,都有給付上限設限,很多藥物或非必要性檢查項目都必須自費,如果想要吃「高級藥」、「新藥」、「使用新醫療器材」,或是「看病超過十二次」的病患,就須自費補足差額,也就是所謂的「差額自費機制」。

嚴成均認為,台灣的醫療支出是跟著美國的步伐在前進,這代表若民眾仍以現行水準規畫退休醫療保險,未來恐怕只能享有「陽春級」的醫療服務。「現在買的保險,以後統統都不夠用,」宏泰人壽精算部經理鄭中文苦笑著說。

除了前面所提到就醫成本逐年增加外,退休後原本公司提供的團保、勞保、員工醫療保險等投保資格也統統喪失,等於無形中減少許多保障。再者,收入銳減導致可動用資金減少,此時想再亡羊補牢,年齡愈大保費愈高。

對策1及早理財 事半功倍

面對自己「養不起的未來」,要怎樣規畫退休後的人生?弘利投顧總經理,同時也是理財規畫顧問協會祕書長劉凱平劈頭先問:你要什麼樣的晚年?扣除政府與公司給的退休金,自救的缺口還有多大?

劉凱平表示,如果計畫在養生村安度餘年,首先要先準備三、四十萬元的保證金,居住期間每個月還要繳二至三萬元,這還不包括雇請看護的費用,萬一子女無力負擔,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必須著手規畫,在退休以後一年至少要有七十萬元以上的花費,才能達到入住養生村的最低門檻。

但要提醒的是,這「七十萬元」,只是現在的貨幣價值,未來退休後,金額還要更高。劉凱平說,人類生活的品質不斷往上走,過去看黑白電視,現在則升級為液晶電視,二十年前一碗牛肉麵不過三十元,但現在一碗動輒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一九七四年時,台灣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不過一二五四元,但到了二○○四年,已成長到一.六五萬元,兩者相差十三倍之多。

對許多人而言,退休是新生活的開始,有許多夢想等待實現,因此在規畫退休生活前,除了先問自己「想過哪種生活?」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衡量自己「還有多久時間可以準備?」「萬一像CNN廣告一樣活到一四○歲,口袋裡的錢夠用嗎?」

「『時間』是最好的防禦武器,」胡德興舉例,假如預計在六十歲退休,以報酬率八%的商品計算,如果從二十五歲開始規畫,則每月只要投資五千元就可以達到一二○○萬元的基本目標;但如果從四十五歲出發,每月的投資金額就要暴增到三.二萬元;而萬一到了五十五歲才覺悟,則金額就變為每月十五萬元,這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拿得出來。無奈之下,只能要求自己在晚年克制欲望,或者再延遲十年退休,不然就要祈禱自己中樂透彩,才能養活自己了。

「延遲理財只能說是難以承受之痛,」周仕明指出,很多人以為退休理財重點在投資商品的選擇,殊不知「何時開始」才是真正關鍵之所在。

周仕明以自己的女兒為例指出,女兒出生時,周仕明為她買了份預定利率四%的保單,每年繳交保費十八萬元,並連續繳六年,六年後該保單可從保險公司每年領取十萬元,直到人生最後一刻。現在周仕明還替女兒進行另一項理財計畫,就是將十萬元轉為定時定額買基金,到女兒成年時,預計將有千萬元的資產等著她。

「前前後後六年我只出了一○八萬元,之後就以錢滾錢的方式增加資產,如果時間不夠『長』,根本做不到。」周仕明說,曾經有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因為積蓄在股市賠光,找他規畫退休金,但周仕明卻只是愛莫能助,「因為她沒有給我足夠的時間。」

對策2根據風險 配置資產

周仕明的女兒雖然未成年,但因為有個懂得理財的爸爸,年紀輕輕就看到退休的希望,然而面對市場琳琅滿目的金融商品,一般勞工能為自己退休生活做的努力有限,這時企業能扮演的角色,就相對重要了。像是英商台灣士瑞克保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去年三月,台灣士瑞克購併衛豐保全,成為前三大保全公司,為了給保全人員安穩的退休生活,公司提撥了六%的退休金,還找來三家保險公司替員工量身定作年金險和投資型保單,除了訂出五%的報酬率外,保費還折讓三%,員工只要每月扣款三千元,老年後將額外有一筆可觀的退休金。

如果企業沒有提供這方面的福利,個人在退休投資方面該如何自救?宏利人壽副總裁黃旗興建議,一開始最好先從保本商品開始,例如需長期累積獲利的年金險,或轉換資產配置成本較低的投資型商品,比較適合年輕人,而屆齡退休族群,選擇有最低保證利率的分紅保單比較穩健。

如果行有餘力,則可以再往全球型基金或債券、區域型、單一市場做理財布局,最後才是風險較高的股票、期貨或選擇權。

劉凱平表示,根據國外經驗,投資組合的績效,九成以上來自於適當的資產配置,其餘才是買進時點或選股能力。因此,在不同年齡,依據風險承受度,做適當的資產組合,才是確保未來退休基金的最佳理財方式。

此外,資產配置的報酬率設定不宜好高騖遠,像加州退休金股票部位六成,過去十年平均年報酬率為一○%左右,而美國共同基金過去二十年平均約一三%,這些基金或退休金,都由優秀的投資專家在操盤,才有如此績效,一般人看待退休理財,更應腳踏實地。

對策3醫療保單 彌補健保

至於老年醫療方面,保險是最好的保障工具,面對醫療成本居高不下,惟一能解決的辦法,就是多買幾個住院日額單位跟終身醫療險,才能分攤健保不給付的風險。

部分終身醫療險受歡迎的理由,顧名思義在於保障可持續「終身」,不怕有壽命過長的問題,以往定期醫療險最多僅能保到七十五歲,但此年齡正值各項老年疾病紛至沓來,也是最需要保障的時候。

目前市面上終身醫療險又分為有給付上限的帳戶型,與無給付上限的非帳戶型兩種,前者保費約僅後者六成左右,由於終身醫療對業者來說是個無底洞,雖然目前還有八家保險公司仍有銷售,但已經有很多業者準備停賣這類保單。據了解,帳戶型終身醫療險的保額,往往在四.二年就會用罄,屆時如果沒有做好退休金規畫,就會出現生活開銷和醫療支出兩頭燒的窘境。

此外,長期看護險也是退休醫療規畫不可或缺的主角。台灣人壽商品研究發展系協理許義全以鄰國日本為例,日本長期看護制度規畫相當發達,年金屋制度也很完善;但反觀台灣卻毫無起步,臥病在床老人身旁的多是外籍看護,若以一天二千元薪資計算,一個月看護費就高達六萬元,造成子女龐大的經濟負擔,因此,投保長期看護險絕對有其必要性。

「長壽有時不是福氣,而是懲罰。」面對可能活到一四○歲的未來,你要提早做好退休金和醫療準備,還是一退休,就應徵大樓管理員?

"自動"千萬富翁

不知道何時才能退休嗎?
看看下面的故事,嘗試著執行
提前退休不是夢
與您分享~~

網路文章轉載

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遇上"自動"千萬富翁的情景。
那時候,我二十多歲,在一個社區成人教育推廣班教授投資課程。我班上有位中年男學員名叫吉姆.麥金特,在當地一家電力公司擔任中階經理。他很少和我說話,有一天他在下課後來找我,問我是否可以幫忙評估一下他和他太太的財務狀況。

這個請求讓我很驚訝。儘管我強烈相信,每個人都應該聽聽合格財務規畫師的理財建議,進而從中獲得裨益,可是吉姆給我的印象全然不是那種會主動求助的人。我表示非常樂意接受這個邀約,但如果他要聽聽我的意見,他太太必須和他一起過來。

「沒問題,」吉姆微笑說道:「正是蘇珊要我來請教你的。我們兩人都覺得,現在是做點財務規畫的時候了。我正打算下個月退休。」

這下子我真的吃驚了。光聽吉姆在課堂上的幾次發言,我知道他五十歲出頭,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十年,年收入從未超過四萬美元,而且還認為編列預算沒用。我也聽過他形容自己為「超保守派」,因此確信他不可能在股市中發財。
不過,我祖母羅莎.巴哈教過我「人不可貌相」。事情永遠說不準,也許吉姆繼承了大筆遺產。

●提早十三年退休
麥金特夫婦看起來就是那種「勤勞努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吉姆身穿胸前有口袋的短袖襯衫,蘇珊頭髮上有幾束亮金色的挑染。蘇珊是美容師,比吉姆年輕好幾歲。

特別的是,麥金特夫婦好像高中生初次約會,手拉著手,興高采烈地聊著。我還沒開口問,吉姆便開始談他的計畫,聊他準備怎樣過退休生活。此時,蘇珊也跟著嚷嚷:「他這麼年輕就能夠退休,多棒呀!好多人要到六十五歲才能夠退休,但吉姆在五十二歲就做到了!」

●平凡無奇的年收入
我就這樣聽了十分鐘,後來不得不打斷一下,說道:「聽到你們這樣說,我也激動起來了。不過,我們先別高興得太快。過去幾年裡,我見過好幾百個想退休的人,可是我得告訴你們,沒有幾個人真的能夠在五十歲出頭退休。」
「通常人們會問我,他們是否能夠退休,」我說道:「不過,你們似乎認為自己能夠退休。你們為什麼這麼確信自己能夠負擔退休生活?」
吉姆和蘇珊對望了一下。然後,吉姆轉過頭來,說道:「你覺得我們不夠有錢,對吧?」
「嗯……我倒不會這樣說。」我回答道:「不過,早早退休的人確實必須有一筆為數不少的錢,而大多數人在你這樣的年紀時還遠遠存不到這麼多。就我對你的了解,我真的很好奇你怎麼會有足夠的錢?」我看進他的眼裡,他也回看我,眼神平靜而沉著。「吉姆,你才五十二歲。」我說道:「想想看,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在六十五歲退休,且勉強維持就業期間的生活水準。你得承認,在你現在這個年齡退休簡直是個壯舉。」
吉姆頷首默認。「確實如此,」他說著,同時遞給我一大疊文件。其中包括他和蘇珊的退稅和資產證明,詳細列著他們所擁有的和所積欠的金額。我先看了看他們的退稅單。去年,吉姆和蘇珊合併收入為五三、九四六美元。這不算富裕,但也確實不錯了。
我將資產證明瀏覽一遍,想知道他們欠了多少錢,卻無法找到一條欠債款項。我抬起頭,問道:「你們沒欠債?」

● 付清所有貸款
麥金特夫婦再次相視微笑,蘇珊緊握一下丈夫的手,說道:「麥金特夫婦不欠債。」
她邊說邊樂呵呵地笑著。
「你們的孩子呢?」我問。
「他們?」吉姆回答:「都大學畢業,自立了,托老天的福。」
「哦,那很好。」我說:「讓我看看你們擁有哪些資產。」我重新瀏覽那份資產證明,上面列有兩棟房屋。第一棟是他們現在住的,價值四十五萬美元;第二棟用於出租,價值三十二萬五千美元。
「哇,」我讚歎道:「這兩棟房子現在都沒有貸款?」
「對的。」吉姆回答:「沒有貸款。」
我接著看退休金帳戶。吉姆的401k帳戶目前結餘為61萬美元(注一),而蘇珊的兩個退休金帳戶則總計有7萬2千美元。另外,他們還擁有16萬美元的政府債券,以及存在銀行儲蓄帳戶裡的62,500美元。
上述的這些資產加上他們其他的個人財產(包括一艘遊艇和三輛車,款項全部付
清),淨資產高達近兩百萬美元。
不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麥金特夫婦都是有錢人。他們不僅乾淨俐落地擁有大量資產(有這些就夠讓人欽佩了,何況沒有任何貸款),而且還持續地從投資中獲得股息和利息收入,同時每年還能夠靠出租第二棟房屋,得到2萬6千美元的收入。另外,吉姆有資格獲得一筆小數目的退休金。至於蘇珊,則因鍾愛美容師的工作,而準備繼續工作到六十歲才退休(儘管她並不需要)。突然間,吉姆的五十二歲退休計畫看起來並不荒唐。這完完全全是可行的,而且讓人振奮不已。

● 繼承理財知識
一般來說,人們不論擁有多少財富,都不至於讓我瞠目結舌,但麥金特夫婦確實有令我印象深刻之處 - 他們的富裕是看不出來的。他們兩人似乎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就像一般友善而勤勞的夫婦。他們怎麼可能在這樣相對較年輕的年紀,就累積了如此一筆財富?

坦白說,我感到有點困惑,但同時也聽得入迷。那時候,二十多歲的我儘管所賺的錢不算少,然而生活也僅僅入能敷出。有幾個月我確實能夠存下一點錢,然而很多時候,我若不是工作太忙,就是開銷劇增,結果一毛錢也沒存。在許多月份裡,我不但無法把錢留給以後,還弄得當月的薪水也不夠花,於是不斷拚命賺錢,以便讓收支平衡。

身為財務顧問的我,專門教別人如何投資,但自己卻經常掙扎求「錢」。更糟的是,我面前的麥金特夫婦在他們收入最多的那些年裡,也未必賺到我一半的收入,可是如今他們已成為千萬富翁,而我卻越來越深陷在欠債的泥淖中。

麥金特夫婦顯然通曉某些我必須學習的理財技巧,我決心去發掘那到底是什麼。普通人如何能夠積蓄到這樣的財富?我心急如焚地想知道麥金特夫婦的祕訣,卻無從入手。於是,我問道:「你們是不是繼承了什麼遺產?」

吉姆捧腹大笑,說道:「我們只繼承了一樣東西,那就是知識。我們的父母教我們一些理財常識,我們照著他們所說的去做,深信這一定可行。很多我們認識的人都是如此。」
聽到這裡,我確實很著迷。麥金特夫婦原本是要向我請教的,如今我倒想向他們求助了。

● 真假富翁
我說:「我每週都會見到一些人,他們同樣來上課,情況卻與你們完全相反。這些人看起來很有錢,可是當我們看看他們到底具體地擁有什麼時,就會發現他們不僅不像看起來那麼富貴,甚至窮得叮噹響。
「就以今天早上我會面的一位先生來說,他開全新的保時捷,戴純金的勞力士錶。可是,當我細閱他的資產報告時,卻發現他其實沒剩下多少財產了。他五十多歲,住在一棟有八十萬美元房貸的豪宅裡,個人存款不足十萬美元,信用卡還欠七萬五千美元,連那輛保時捷都是租來的!另外,他還要付贍養費給兩位前妻。
「然而,你們很富有,快活似神仙,婚姻美滿,兩個孩子已讀完大學,而且你們五十多歲就可以退休了!請告訴我,你們究竟有什麼祕訣?這一定有祕訣的,對吧?」
蘇珊望著吉姆,問道:「那麼我們再多說個十五分鐘?」
吉姆回答道:「十五分鐘算什麼?」

● 自動千萬富翁的故事
蘇珊深深吸一口氣,娓娓道來:「當我們開始約會時,他二十一歲,我十九歲,我們在認識三年後結婚。度完蜜月後,兩家的父母親告誡我們必須認真過生活。他們說,我們可以選擇盡畢生精力去工作以儘量賺錢,每個月賺到錢後便全部花光,就像多數人一樣,不過我們也可以選擇讓錢來為我們創造好生活,並且享受人生。他們告訴我們,祕訣就是每賺一塊錢都要保證先付錢給自己。」

● 決心先付錢給自己
吉姆點頭表示贊同,說道:「沒錯,大多數的人領到薪水時,第一個動作就是付帳單,如果付清後還有餘錢,就把錢存起來。也就是說,把錢先付給別人,最後才付給自己。爸媽說,要在這樣的遊戲中走在前頭,就要把順序顛倒過來,先為自己留些錢,然後才去付帳單。」
蘇珊笑著搖搖頭,說道:「吉姆說得真容易。不過,千真萬確,我們必須學會存錢。起初,我們試著編列預算,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所賺和所花的數目總是算不對,於是我們開始爭吵。我媽媽告訴我,以前她和爸爸也試過編列預算,可是換來的只是沒完沒了的爭吵,於是他們決定把預算表扔到一邊,改成每個月從薪水裡拿出10%,在沒看到、沒花掉這些錢之前,就先把它們存進儲蓄帳戶。她告訴我:『妳會驚訝地發現,妳很快就能夠適應沒有這10%的生活。同時,這10%在銀行裡悄悄地積聚起來。』
「所以我們就這麼做了。最初我們只把收入的4%存起來,然後慢慢增加。現在,我們會存15%。不過,平均來說,大約占10%。」
「你們怎麼處理這些存款呢?」我問道。
蘇珊回答道:「我們的錢是優先為退休而存的。」
「你也知道,那時候還沒有401k計畫。」吉姆插話說道:「但是,許多公司,包括我上班的地方,都提供了公司退休金計畫。如果想多存些錢,還可以額外提撥一點錢。很多朋友並未多存一些,但我們做了。」蘇珊接著說道:「另外,我們第二個目標就是存錢買自己的房子。我們的父母親都說,他們的房子是他們這輩子最成功的投資,沒有什麼比擁有一棟房子更能夠讓人有自由感和安全感。但關鍵是,要乾淨俐落地擁有房子,也就是說,要盡快付清所有貸款。
「他們告訴我們,當身邊的朋友都在公寓的裝潢上砸錢時,我們應該儘可能注意自己的開銷和儲蓄情況。他們強調,有許多人是在小東西上花掉大筆錢。」
吉姆回應道:「要在理財上走在前頭,並非意味著要過得窮兮兮或苦哈哈,而是
要注意小東西 - 一些戒掉就能讓人變得更寬裕的消費小習慣。
「對我們來說,主要的『小東西』是香菸,我們在吸菸上花過很多的錢。我們以前每天一包,爸媽都對此很厭惡。他們提醒,如果不繼續在香菸上浪費錢,兩年內就能夠存到一棟房子的頭期款,同時還可以挽救健康。」

●留意拿鐵因子
吉姆身體向前傾,說道:「你在課堂上用『拿鐵因子』概念,教我們不要每天早上花錢買咖啡喝,而要把錢用於投資。」我點頭。
吉姆說道:「我父親不是這樣稱呼它,可是你們說的是同一回事。或許,他會叫
它『不花冤枉錢因子』。他的想法是,如果每天節省幾塊錢,最後就可以省下一棟房子的錢。如果租房子住,會一直做窮鬼,別人將一直賺我們的錢。如果自己買房子,終究能讓自己變得富有。」
「你們就靠戒菸來省錢,而買了房子?」我問道,又看看他們。他們回我一個微笑,點點頭。「你們怎麼有辦法買兩棟房子,還把貸款全部付清?」
「哎,我們並不是真的擁有兩棟房子,」蘇珊說:「一棟是住宅,另一棟用於出租。這是祕訣的另一部分。」
吉姆接下去說道:「父母親教我們一個早日付清貸款的訣竅。他們說,銀行對這個訣竅深惡痛絕,而我們會對它愛不釋手。他們是對的。現在,用這個訣竅更簡單了,所要做的就是,付貸款時不是每月一次付清款項,而是把這筆款項分成兩半,每兩週就付一次。你如果堅持這種辦法,到年底時就會發現自己不痛不癢地額外付清了一筆錢。如此一來,本來要三十年才能夠付清的房貸,二十三年就能夠清償。我們計算過,依照這個方法,我們二十多歲就可以開始買房子,四十多歲就能夠不拖欠地擁有房子。實際情況更妙。我們持續多付的貸款金額越來越多,結果我們快到四十歲時就已經完全付清房貸了。」
「之後呢?」我問道。
「之後我們再也不需要付貸款,於是每個月多出一筆錢。」吉姆咧嘴朝我笑一笑,接著說道:「我們可以把這筆多出來的錢揮霍掉,或者用來買更好的房子,並將第一棟房子租出去。結果,我們選擇後者。我們用同樣的訣竅,配合快速還款計畫,更快地付清房貸。接下來,我們乾淨俐落地擁有兩棟房子,自己住一棟,租出去一棟,於是又多了一筆穩定可觀的收入。」
「這個計畫真不錯。」我回應道。

吉姆精神來了,說道:「蘇珊的爸媽還教我們另一件事,那就是絕不用信用卡來購物。他們把一條嚴格的紀律傳授給我們,而我們又把它傳授給孩子,那就是不管東西多貴,只用現金買,否則就不買。不過,房子除外,而且盡快付清貸款。雖然這不是永遠都很容易辦到,但這就是規則。」
「重點是,」蘇珊說道:「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金去買東西,就乾脆別買。我們兩人結婚多年,向來都跟信用卡債務無緣。若是刷了卡,就會在當月把錢付清。這是父母親所教的另一個讓銀行恨死而我們愛死的妙計。」

●有何頂級祕笈?
我向後傾,靠著椅背,不禁對麥金特夫婦簡單的講解感到驚歎。總能找出什麼來刁難他們吧?我想了想,覺得自己找到了,於是問道:「你們說了這麼多,都很有道理。可是,要做到這一切,必然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真希望所有的人都像你們一樣,擁有清晰明確的個人原則。可是很不幸地,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如此。我想,這就是大多數的人不能夠像你們這般致富的緣故吧。」
吉姆和蘇珊再次四目交投,臉上綻開笑容。吉姆以手示意讓妻子做解釋。

●不需要意志力和紀律
「重點就在這裡,」蘇珊開始說道:「我們並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如果遵循父母親的訣竅是與自我紀律息息相關,我們反而無法完成得那麼好。」
吉姆插嘴說道:「蘇珊是有自我約束力的,但至於我,算了吧!」
這下子我真的糊塗了。我說道:「如果沒有特殊的紀律和原則,你們怎能做得到?畢竟,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充斥著廣告宣傳、聲色犬馬,它們不停地在誘惑你們違反父母親所傳授的方法。面對種種的誘惑,你們如何抵抗?你們怎樣堅持那些原則?」
我的疑問已不僅僅出於職業好奇心。當時,我只有二十多歲,自己也覺得,要有足夠的自律來約束自己存下該存的錢,實在是比登天還要難。我急於求知的欲望明顯地表現在臉上,逗得吉姆和蘇珊哄然大笑起來。過一會兒,我也跟著笑了。
「大衛,」吉姆笑夠後,對我說:「我們有個女兒,只比你年輕一點點。我們可是非常了解二十多歲的人要約束自己省錢有多麼難。但是,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有這點好處,它用不著任何紀律。」
我看了看他,面露疑色。
「看到你這麼懷疑,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吉姆說道:「其實,道理太簡單、太明顯,以致連你這種對錢這麼內行的人,也要花費點工夫才可以理解這一點。其實,如果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卻又擔心自己受到誘惑而去做別的,那麼你怎麼能保證自己會做對呢?」
吉姆看著我,我聳聳肩。
他接著說道:「它是簡單又明顯的。你不要把決定權留在自己手上,要讓該做的事情自動發生。」
「還記得之前說的『先付錢給自己』嗎?」蘇珊加入說明:「我們所做的是,把薪水的一部分安排成自動轉入一個儲蓄帳戶。關鍵是這一切是全自動的。一旦把事情設定好之後,就什麼都不用做。那真的就不會受到我們控制了。」
「是呀,」我說道:「這就像我在課堂上說過的系統性儲蓄和投資計畫。只不過,你把它應用在理財的各個方面了。」
「說得沒錯!」吉姆大聲地表示贊同,並說道:「如果有一件事是你連想都不用想就是要做,那麼你根本不可能會忘記去做,更不可能改變心意而不去做。一旦決定權不在你手上,你就不可能做錯什麼事。」

●說做就做,一次就夠
「我們爸媽說這叫做『自己防自己』,」蘇珊說道:「我們不需要擔心有沒有特別的意志力,因為除了決定要變得富有的一剎那之外,後來根本不需要再做什麼。由於有所謂『薪水扣款』的幫忙,我們把所有的環節都自動化了。我們就是靠這種傻瓜也懂的自動系統來積聚財富。
「我們讓吉姆的公司從他的薪水中提出一部分金額,撥到他的退休金帳戶。我們在加速支付貸款時,也使用類似的辦法。在銀行剛開辦自動轉帳計畫時,就安排每月的貸款(以及超額還款),直接從支票帳戶中轉帳出去。同樣地,還利用系統性扣款方法,把收入的一部分自動投入共同基金。最後,連捐款也自動化了。我們後來了解到,實行自動化可以使過程變得多麼簡單。」
吉姆說道:「我們不是在說金額很大的錢。最初,我每個月只能從薪水中提出五十美元。但慢慢地,錢確實可以積累起來。」
我低頭掃視麥金特夫婦的千萬資產說明。「你沒開玩笑,」我說道:「這真的是成就卓越啊。」
蘇珊搖搖頭,小聲說道:「這沒什麼了不起。我們能夠做到的,別人也可以。如果年輕時下定決心要變得富有,建立自動系統來累積財富,就不可能會失敗。這就像耐吉的招牌口號加上個小變化。耐吉是『說做就做』(Just do it),我們則是『說做就做,一次就夠』(Just do it...once)。」
吉姆點頭表示贊同,說道:「當我們剛開始這樣做時,自動理財的技術才剛開始啟用,很多朋友都不太相信它。可是今天,它是傻子都會用的東西。我的意思是,現在有那麼多的理財計畫,你只要花幾分鐘,就能夠使理財的任何一個環節變得自動起來。我們的女兒露西在一小時內,就把所有東西都設定好了。」
蘇珊笑道:「可別以為要像我們一樣的土包子才會這樣做。露西可是一位很時髦的小姐。」
「可不是嗎,」吉姆笑逐顏開地說道:「她戴了一只帥奇錶(Swatch),夠時髦的,但也不會貴得離譜。」
「說到重點了,」蘇珊說道:「這能夠讓你在省錢之餘依然享受人生。想要變得有錢,不需要弄得生活窘困。過去三十年裡,我們玩得很盡興,跟其他朋友一樣,甚至可能比他們還要快活,因為我們的生活裡沒有每天為錢煩惱的壓力。」
麥金特夫婦離開後,我久久坐在桌旁,腦海裡回想著他們所說過的話,特別是他們臨別的那幾句。
他們說,關鍵是要「設計自己的成功」。當你能夠輕鬆致富時,為什麼要把致富弄得困難?我明白他們是對的。只要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並且把它們安排成自動執行,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自動千萬富翁。

保險公司耍賴招數大破解

輕鬆拿到理賠金

時報周刊
【小麥】
http://tw.news.yahoo.com/060519/34/36fei.html

你買的保險真的保險嗎?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愈來愈多人心中的夢魘:買了一輩子的保險,結果最後因種種自己不甚了解的原因,而被保險公司拒絕理賠﹔更慘的是,之前繳交的保費也遭保險公司沒收。
買了保險卻一點也不保險,這豈是一個悶字了得。「碰到要理賠的狀況時,保險公司在無法確定對方是否為詐領保險金的情況下,通常會先拒絕理賠。」保險經紀人劉鳳和表示,有些時候也不能全怪保險公司,「現在詐領保險金的人愈來愈多,他們也必須確保自己的利益,只是有些保險公司的做法,真的很過分。
劉鳳和指出,一般來說,醫療保險最容易發生拒絕理賠的情況,大概有七十%的糾紛都是發生在醫療保險。

條文過度解釋

保險公司最常拿來拒絕理賠的理由,當屬消費者未誠實告知自己過去的一些疾病、受傷處。會發生因消費者未誠實告知,而遭拒理賠的情況,除了部分是消費者刻意隱瞞或對自己的病史不甚了解外,保險公司對於條文過度解釋也是主因。
小王在三年前投保了某家公司的醫療險,有一天他因胃潰瘍而住院,他在申謂保險給付時竟然被拒絕,原因是他在三年前曾發生過車禍,導致小腿骨折,保險公司即以小王未誠實告知為由拒絕理賠。小王真是悶到不行,「骨折跟胃潰瘍有什麼相關?」
「這就是保險公司對於條文過度解釋所發生的情況。」劉鳳和表示,這是保險公司拒賠時最典型的操作手法之一。

業務別盡信

老陳的兒子買了醫療險,後來兒子出現疝氣的問題,但是,保險公司認為這是屬於先天遺傳的疾病,所以不予理賠。對此,劉鳳和表示,一般來說,保險公司通常都會有醫師擔任顧問,但他們的認定有時並不一定精確,「像遺傳性疾病的認定,連各專科醫生都很難在專業領域中做出正確判斷,何況這些在保險公司擔任顧問、只限於某一專科的醫生。」
所以劉鳳和認為,這一點是極有爭議的,而且照一般情況來看,只要投保之前沒有發病,投保後發病就應該理賠。
另外會造成保險公司與消費者對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業務員本身的問題。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表示,有許多糾紛常是因為某些業務員為了達到業績,總是會哄騙消費者一切都OK,不管你有B型肝炎帶原,或有其他問題,統統都沒關係,反正就是要你趕快簽約﹔簽約了,後來出事了,保險公司就會以「未善盡告知病史」為由,拒絕保戶的理賠申請。
「其實有些時候,你也不能怪保險公司,碰到素行不良的業務員,他們也是受害者。」劉鳳和認為,消費者要自保的辦法,就是要質疑保險業務員,不要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有什麼疑問,可以詢問該保險公司的客服部,別讓業務員成為惟一的資訊來源。

威脅加利誘

其實就保險公司的立場,當然是希望可以不理賠,所以有些負責理賠的人員,常常會用盡各種方式來打消保戶要求理賠的念頭。

拖!是最常出現的手段。許多消費者可能因為個性較不積極,又或者理賠金額不大,所以在要求理賠時,很容易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保險公司的理賠金。

另一種拖法則有些沒品。劉鳳和舉了他手邊正在處理的案例:某男子在投保二百萬元意外險後,某一天發生車禍,經醫生判定左腳關節韌帶永久喪失機能,但保險公司認為該醫院層級不夠,要求該男子去大型醫院做複檢,結果答案不變。原以為保險公司就會理賠了,沒有想到公司竟繼續要求該男子至其他醫院做複檢,理由是「公司有權要求保戶持續進行相關檢查,直到公司確定無誤為止。」對付這種拖法,劉鳳和雙手一攤,「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官司。」

除了使用拖字訣外,有些保險公司還會使用威脅利誘的方式,來讓消費者就範。所謂威脅,就是明指或暗示,保戶申請理賠的情況有詐領保險金的嫌疑,如果保戶不想惹麻煩,最好就取消理賠申請,公司也就不予追究,否則後果自行負責。「有很多善良的人一聽到保險公司這樣講,再加上理賠金額不大,的確有可能放棄理賠。」小玉表示,遇到這種情況,保戶不能退縮,絕對不要被保險公司唬住。

而利誘是指保險公司面對保戶的理賠申請時,表示保戶的申請有問題,如果申請的話絕對不會通過,但公司體恤保戶的狀況,所以特別頒贈慰問金,「就是包個紅包,讓你打消申請理賠的念頭。」劉鳳和指出,有些消費者的經濟情況比較拮據,所以保險公司這招有時還挺有效的。

業者的無奈

去年三月重新將公司定位為「最佳壽險的提供者」的宏泰人壽,就認為一百個保戶當中大概有九十幾人都可以獲得理賠,但因為一、兩個沒得到理賠的人比較會吵,所以讓外界以為「保險公司會故意不賠」。
業者指出一般人最常買的醫療險,也是最常需要理賠的,但是要搞清楚自己買的是哪一種?至於投保意外險,一旦發生意外,遇到天價的理賠金額,保險公司當然更慎重,想要了解是不是真的是「意外造成」,還是「人為」。一般保戶或許會有所隱瞞、不會全部告知,所以,只要檢調單位介入,代表這個案子有問題,保險公司當然會樂觀其成,通常這樣的案子也會暫不理賠,等水落石出之後再來賠償。
台灣醫療病歷調閱制度不完善,其實也是產生保險糾紛的原因之一,保戶拿著理賠申請書寫的不清不楚,理賠人員要核對但又無法詳細得到病歷,只能東拼西湊,最後雙方認知不同,當然會發生爭執。

搞清楚範圍

其實被拒絕理賠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保戶對保單的內容不清楚,或搞不清楚保單的保障條款在那裡,誤以為買了保險就什麼都有保障。宏泰人壽表示,保單是有一定的保障,但那是指在買了保險之後,既往病症是不理賠的,但保戶卻拿著以往的病症來申請就醫理賠,當然得不到賠償,這也是保戶得不到理賠的最大宗。

面對保險公司能不理賠就不理賠的立場,保險局認為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應該搞清楚投保項目的理賠範圍,「像醫療險所承保的保險事故與旅行平安保險就不一樣,消費者要先搞清楚投保項目,到時候保錯項目導致無法獲得理賠,那可真是冤枉。」

另外,在填寫要保書時,一定要巨細靡遺,最好凡事白紙黑字,這樣一來,保險公司無從賴起,業務員無從騙起,消費者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不要為了擔心保險過不了而隱瞞病史,過不了頂多沒得保,隱瞞病史的話,不但無法得到理賠,連之前繳交的保險金也化為烏有,那才真的是划不來。」

小玉與劉鳳和都提醒消費者要合理懷疑業務員,不要隨之起舞﹔申請理賠時態度要積極,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怕打官司

劉鳳和認為,有很多消費者因為覺得打官司很麻煩,加上有些醫療險的理賠金額不高,所以常會打退堂鼓,「請律師打官司一般都要六萬元,有些人的理賠金搞不好連一半不到,所以很多人一想划不來,就這麼算了。」但他認為打官司不一定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自己的權益,「因為你會被退保,那你之前辛苦繳的保費就都泡湯了,這對消費者來說實在太不公平,所以該打的官司還是要打,因為那是權益問題。」

保大不保小

雖然有些保險拒絕理賠的做法不是很恰當,但有些民眾的心態也大有問題。其中最大的認知偏差,就是什麼都買保險,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其實這是不對的。「保險的精神是保大不保小,是為了讓民眾在面臨突發變故時,不致手足無措,所以適合一些比較嚴重的狀況。有些民眾誇張到連感冒都去買保險,都要人家理賠,那就有些失去保險的精神了,更何況,現在已有全民健保,民眾實在不應該太依賴保險。」劉鳳和如此表示。
他說,其實理賠申請得愈多,並非代表你賺到什麼,因為賠得愈多,保費愈高,「這很容易理解嘛!一個人老是出問題,換成你是保險公司,你一定會調高那個人的保費,這樣對公司才有保障。」

害怕拿不到理賠金嗎?趕快重新審視你的保單,別因為一時不慎而損害了權益﹔愈謹慎,保險的功效才愈大﹔如果真的有問題,別不好意思,也別膽怯,更別怕麻煩,該爭取的、該申訴的、該打官司的,就堅持到底,別讓權益睡著了。

申訴率 TOP 10

保險公司名稱□申訴件數□契約總件數□申訴率

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55□5160021□0.10658871
富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4□1414371□0.09898392
國寶人壽合險股份有限公司□37□1511440□0.24479966
三商美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4□7791056□0.08214547
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8□328509□0.24352453
遠雄人壽保險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2□1522380□0.07882394
美商康健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1□106225□0.09413979
美商美國人壽合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3□123847□0.24223436
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4□529331□0.07556708
法商佳迪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5□36169□1.38239929

■注□申訴率=【申訴件數□簽單契約總件(人)數】╳10000。
■統計期間:2005□01□01~2005□12□31
■業別□人壽保險業

學習與紀律讓投資立於不敗

(工商時報)
本文選自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網址為 http://www.cyberone.com.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ContentNoID=29756&MMMediaType=cti_customer&source=rss

美國選擇權大師喬治‧方特尼爾斯(George A.Fontanills)的投資哲學,是透過任何方法與任何市場賺錢,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操作策略、培養交易獲利的感覺、學習交易技巧。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深愛某種東西,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就如同他發現,最成功的投資人,通常不把交易視為一種工作。

方特尼爾斯的投資講座從1993年開始,在美國教導大眾投資者該一交易模式,是美國選擇權投資教育的第一人,結果學生的反應出乎他意料地好,使得原本從不曾想過會走上教書一途的他,從此走向了教人家怎麼投資的特殊教育之路。

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成為在全球有超過50個國家、逾26萬人聽過George這套選擇權交易講座。 國際期貨、選擇權交易重鎮─芝加哥當地政府,今年5月中旬還特別頒發一個特別的獎項,以表揚方特尼爾斯過去13年對選擇權教育推動的貢獻。

喬治‧方特尼爾斯發現,市場上有些人可以經年累月地賺取穩定的報酬,但有些人似乎永遠沒辦法透過投資獲利,而兩者之間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洞察力」。也就是說,贏家具有洞察力,能夠穩定發現理想的機會;輸家就欠缺這方面的能力。

從事選擇權交易策略教育,方特尼爾斯認為交易有三個主要的動機,其一為:追求更多的財富。他說:雖然金錢不一定買到快樂,但確實有助於追求快樂;可是賺錢不應該是人生唯一的目標。

其二、為改善家庭生活。因為當自己的經濟能力達到某種程度,不必再擔心帳單和生活費,就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幫助別人。

第三、則是讓自己在場合中,成為自己的老闆,並擁有更多的自主權。這也是他是投入這個事業的原因。

方特尼爾斯多年以來,發展出一套系統性的交易方法,特別強調風險管理,他認為,真正的輸家,通常是那些不尊重風險的人。他以為有風險觀念的投資人,於實際進行投資之前,必須先自我問下列幾個問題:

1、我能夠賺取多少利潤?
2、我能夠承擔的最大損失是多少?
3、如果我的判斷錯誤,在什麼情況下出場?
4、什麼時候該獲利了結?

方特尼爾斯認為選擇權交易應該有的技巧和態度為:

第一是紀律。因為投資人最難做到的,就是紀律。一般人從事交易,會進出太過頻繁,這樣通常會讓交易不容易獲利。
而Optionetics的選擇權講座的主要特色之一,就在於有一套很好的工具,讓投資人可以看到投資機會,並且在這個時候,才需要做進、出場的決定,這樣才能夠達到有效的投資決策。

其二是不斷的練習。他認為,永續學習並且終身不斷練習,是在選擇權市場成功的不二法門。
由於高獲利總伴隨高風險,這是任何市場不變的定理,所以方特尼爾斯強調,身為投資人或交易者,必須適度尊重風險,才有存活的機會。

用低預算買高保障

30雜誌 2006年 6月號
作者:張卉穎

純粹保障就要買保障,要投資理財就投資理財。

年輕人買保險常常考慮到報酬率要多少,但是人不在了,報酬率多少都沒有用。

保險規畫應該是先有保障,再做投資理財或節稅。以30世代的年輕人來說,純風險(壽險、醫療險、防癌險)的比例不超過薪水的10%,如果加上投資理財(投資型保單),可以到月薪的25~30%。

我建議年輕人應該買全險,就是壽險、醫療險、防癌險都包的那種,才不會有一個地方出問題,而那個地方沒保到。過去很多人痛恨保險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個部分出事,而那個部分剛好沒有保障。

還有很多人誤會現在保險很貴,但其實不盡然,以現在的商品來說,用少的預算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保障。以月薪3萬5000元的人為例,保費占10%,一年約繳3萬5000元,可以買投資型商品再附加醫療、傷害、住院險。

投保常見三大錯誤

我30歲時買的第一份保單就是錯誤的。當時我從事成衣業,很忙、沒時間管保險的事,太太同事的老公拿保單來我就簽名,內容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一直到35歲轉行到保險業,上完課後把保單拿出來看,才發現那是只有40萬元保額的儲蓄險。因為我有老婆、有小孩、又有房貸,萬一出事,40萬元是絕對不夠的,我要的是保障而不是儲蓄。

除了買錯商品,台灣人買保險還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要「有去有回」,感覺這樣才划得來。事實上,純粹保障就要買保障,要投資理財就投資理財。

房子蓋得再高,沒有地基是不穩固的。年輕人買保險常常考慮到報酬率要多少,但是人不在了,報酬率多少都沒有用。

另一個錯誤是很多人買保額增值型商品,就是保障額度隨年齡調高的那種。我們假設每個人都會結婚生小孩,如果30歲花3萬元買了一份保單,你們覺得應該要買現在保障100萬、以後遞增到400萬元的?還是現在就保障300萬元的?答案是後者,因為風險在小孩還沒長大之前才存在。

以我自己為例,等我50歲兒女長大了,家庭責任已經了了,即使我發生意外,小孩還是可以生活,這時保障就不重要了。因此對風險認知不清楚的人才會去買這樣的商品,重要的是現在的保障就要高,而不是以後才逐漸升高。

強迫自己存3成薪水

30雜誌 2006年 6月號
作者:張卉穎

四分之一的30世代,每月存款不到薪資的兩成,這麼低的儲蓄率,往後的老年生活真的十分堪慮。 多於四分之一的30世代,每月存款不到薪資的兩成,雖然看起來儲蓄率比起歐美來說稍高,但我覺得還是太低,至少也要存下薪水的三成。

要消費不要浪費

台灣過去有段時間儲蓄率達到三成,我覺得就30世代來說,要有好的理財基礎,這是必要的數字。以美國來講,其儲蓄率雖然很低,但是社會福利的稅收很高,所以等於是國家強迫人民儲蓄。但我們沒有社會安全稅的機制,儲蓄率又這麼低的話,往後的老年生活真的十分堪慮。

30世代最大的問題就是想要退休的時間,比實際能退休的時間早太多了。另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及早開始理財。理財是從小就要開始的,從小就要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金錢。這個控制指的是知道自己每個月有多少錢,還有如何將這筆錢運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

我不會給「每天少喝一杯拿鐵,就可以存多少錢」這樣的建議。我的建議是,要將你的錢用在你真的會覺得快樂的地方。應該讓錢發揮最大的效益,而不是在很輕忽的狀況下,隨手浪費掉。所以一定要先訂出儲蓄計畫,然後再訂出消費計畫。

請記住,消費計畫千萬不要做出像「我從此開始不喝咖啡」這樣的承諾。如果你是一個很愛喝咖啡的人,可以將喝咖啡做為你達到儲蓄目標的獎賞。例如目標是這禮拜存到2000元,達到了,就去喝杯咖啡獎賞自己。

不做不必要消費

要怎樣建立良好的存錢習慣?首先為自己列出一週必要的花費,再列出一個月的必要花費。以一個月的必要花費再加上一到兩成來計算,如果超出月收入,那麼對不起,你一定有非必要的花費。建議得重新列出細目,砍掉一、兩項不重要的支出,直到花費低於月收入為止。

接著按每週必要的支出加一成,做為這週出門時錢包帶的總金額。然後盡可能地讓每週消費的金額不超過預算,當然停用信用卡也是個好方式。

另一種方法就是強迫儲蓄。在銀行開設一個帳戶,薪水存進來之後就立即轉到那個帳戶去。可以把該帳戶的提款卡剪毀,來增加提款的困難度。除此之外,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基金,也是不錯的方式。

必要時可以考慮變更自己的生活環境,搬離豪宅區。如果你四周的鄰居九成以上都比你收入高且財富高過於你,就是你該搬家的時候了。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你已超過自己的消費能力,卻沒辦法得到金錢消費帶來的快樂。同時為了證明自己,會產生太多非必要的炫耀性消費。

陳鳳馨的儲蓄觀:我是個很愛存錢的人

一個人會不會消費過度跟他的個性有關,坦白說我天生就是很愛也很會存錢的人。我大學剛畢業、進《民生報》的時候,一個月薪水有2萬5000元,其中給父親1萬元,加上自己很想買房子,又得存1萬元,算一算一個月生活費不能超過5000元。

我精算一下,如果一個禮拜只能花1200元,平均每天只能花150元。於是我就在150元範圍內花錢,到了週末多省的錢還可以小小打個牙際、犒賞自己一下。在節省的情況下也可以為自己找到樂趣,比你不知不覺中把錢花掉、也得不到什麼快樂來得好。

我做得到,你也可以做得到。只要你列出每月的預算,我保證你可以找到最不需要花錢的那一項。這不一定表示每天要做流水帳,但要有數字概念,要知道自己一個禮拜大概用在哪些吃喝玩樂上,記下來就知道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

以後只要碰到不該花的錢都不花。譬如有些人很喜歡買衣服,只要一看到大打折就大買特買,我的方式是當我覺得錢已經花得差不多時,就絕不去逛街。此外,還有很多人花很多錢在交際應酬,互相請來請去。要改進很簡單,有被請客的機會就不要去,以免下次還要回請,或可以請他喝杯咖啡就好了。

30世代薪資理財大調查 薪水也能致富

30雜誌 2006年 6月號
【楊紹華】


急著賺錢、急著退休,調查顯示30世代在理財的路上愈來愈趕、也愈來愈「敢」 ,有理財意識,卻缺乏理財知識,部分族群過度消費及短線投資的高危險動作,更是讓人捏把冷汗,專家們一致叮嚀:想致富,就不能拿血汗錢開玩笑!

在33歲生日的慶生會上,小胡對著蠟燭許下心願:「45歲之前賺到1000萬,我就要退休!」朋友笑他天真:「有夠不切實際,果然是個標標準準的『生日願望』啊!」但小胡心裡早有打算:「聽說股市行情一片樂觀,只要下重注押對股,抓到幾次行情,誰說我沒機會提早退休?」

小胡的想法雖然天真,但在30世代族群當中,這樣的想法絕非少數特例。根據《30雜誌》民調中心調查,高達43%的30世代上班族,與小胡有著相同的期待,認為「存夠千萬元以上才能退休」,而「投資理財」在30世代心中的認同度達到八成以上,也顯示30世代「用錢賺錢」的急切心態。不過,在專家眼中,小胡,或為數眾多與小胡有著相同心願的30世代,正在步向理財失敗的道路。

「30世代最大的理財問題,就在於『急』!」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殷切地表示:「急著想要有錢、急著想要退休,這樣的心態反映在消費、投資等等理財行為上,只會出現反效果。」事實上,在本次的「30世代薪資理財大調查」當中,的確可以發現有相當比重的30世代,並未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與策略。而造成錯誤的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就是「30世代太著急」。

「急著理財」往往觀念錯誤

當然,著急不會沒有原因,尤其是對這43%以千萬存款為退休門檻的30世代來說,的確有充分的心急理由。想一想,就算省吃儉用地每年平均存下20萬元,至少也得花上三、四十年才能存夠千萬。不只如此,在同一問題的調查當中顯示,有6.6%的30世代上班族,認為要有3000萬元才能安心退休,同時,5.9%受訪者選擇了「5000萬元以上」的答案。

「如果再考量物價上漲因素的話,的確,光靠一份死薪水,很難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富蘭克林投顧協理羅尤美的說法,正是30世代上班族的普遍心聲。於是,30世代怎能不急?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認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用錢賺錢」可說是當前30世代的普遍共識。

不過,高度普遍的理財意識,並不代表大多數的30世代就真能聰明理財,從此成就千萬財富、億萬人生。理財作家阮慕驊表示:「從數據來推估,我想最少有超過四分之一的30世代,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而存有錯誤投資心態者,更在三成以上。換句話說,每三到四個30世代當中,就有一個以上會是『理財失敗高危險群』!」

那麼,你是「理財失敗高危險群」嗎?先別急著翻出存摺看看存款金額,也別急著上網檢查基金淨值,對於30世代來說,理財是長長久久的人生課題,短期帳面績效不足以論斷未來成敗。「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要評估透過理財扭轉命運的機率,首先,必須診斷你的理財心態,是不是和小胡一樣「急」?

「急於炫耀」於是消費過度

「急」,或許來自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但其所衍生的消費行為、投資行為,往往卻讓30世代的未來更加沉重。先就消費的部分來看,調查數據顯示,雖然多數的30世代上班族,能把生活基本開支或儲蓄放在薪資分配的主要部分,但仍有多達25%以上的受訪者,每個月的「娛樂花費」高於儲蓄或是基本生活所需,對於這四分之一的30世代來說,出現了「過度消費」的問題,基本上,都有壓低娛樂費用、提高存款比率的空間。

何以造成過度消費?回歸到心態層面來討論,「過度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人們總急著證明自己的財力不比人差,於是急於炫耀自己。」理財作家陳鳳馨的解釋,與周行一教授對30世代的心態剖析頗為接近:為了急著證明自己、急於感受「富有」,這25%的30世代開始產生許多非必要的「炫耀性消費」。

周行一更指出,不少30世代上班族想「買大房子、開好車」,更是理財的一大錯誤。表面來看,房貸、車貸的費用,雖是被歸類為「生活基本開銷」,但說穿了,這其實也是基於一種「急著證明自己」的心態,而其結果則是嚴重且長期地排擠掉累積財富的空間。據調查,有多達26%的30世代每月存款不到薪資的兩成,而若進一步細看調查數字,會發現其中還有將近一成的受訪者,每月的薪水在扣掉生活基本開銷及娛樂費用之後一毛不剩,是標準的「月光族」。

對於這些存款比率偏低的30世代,周行一與陳鳳馨不約而同提出共同建議:不妨試著「編列消費預算」,一方面自我控制消費額度;另一方面,也能清楚知道自己究竟花了多少不該花的錢。此外,多加利用「強迫儲蓄」的理財工具,也是值得參考的改善做法之一,尤其對於自制力甚弱的人來說,當薪水一入帳就「自動」轉到「變現性較低」的戶頭,自然能夠達到控制消費、提高存款的目的。

「急功近利」於是投資躁進

相對於「急於炫耀」的心態導致消費觀念錯誤,「急功近利」則是造成30世代在投資策略上出現麻煩的元凶。周行一簡單解釋其中邏輯:「因為急功近利,所以投資時多半存有短期獲得高額報酬的心態,但在投資的世界裡,報酬與風險恆成等比關係,可能獲取的報酬愈高,可能遭遇的風險也就愈高,於是,急於獲利的結果就是忽略風險。」

當然,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投資是「急功近利」,不過周行一指出,從問卷調查當中「希望能在幾歲退休」的這個問題上,可以推斷30世代的基本投資心態,「如果期待自己能在50歲以前就退休,那麼,反映於投資行為,就有可能操之過急。」調查數據顯示,竟有多達43.6%的受訪者,希望能在50歲以前早早退休養老,「看得出來,30世代真的太急了,想退休的時間真的太早了些。」陳鳳馨如此解讀。

高比重的30世代期待早早退休,於是,過度積極躁進的投資行為,也就成為30世代投資時的普遍問題。在30世代的「股票族」當中,有將近三成的受訪者屬於短線操作型態,每個月都有股票交易動作。其中,每週都有股票進出者,達到15%以上。而從30世代的投資工具選擇方面,雖然定存還是占大宗,不過也有將近一成的30世代,熱衷於短線波動劇烈的外匯、期貨、選擇權等。

「金錢、時間,這兩個30世代的寶貴資產,都可能被短線投資所犧牲。」阮慕驊指出,股票、外匯短線投資的風險極高,尤其是屬於淺碟型經濟體的台股,市場波動瞬息萬變,在此之下,進行短線投資的30世代,無疑是把自己的資產曝露於高風險的環境之下,「除非你有足夠的專業,或者準確的內線,否則很難避免虧損。」

羅尤美認為,要改善30世代過於短線投機的心態,首先還是必須培養「核心投資」的觀念。「核心投資」的建立雖然必須依照個人投資目標,但其基本原則,就是把主要資產布局在能夠長期穩健增值的投資標的。羅尤美表示,以目前台灣投資商品多元化的環境來看,無論投資目標是什麼,都不難找到一個適當的核心投資組合,「重要的是,有了核心投資,你的理財方向就有了重心,不會再去跟著市場消息心猿意馬,也不會每天急著找明牌翻本了。」

「急緩錯置」於是保險不足

急切的心態,令30世代忽略風險,而且不只是投資風險,還包括了人生風險,這可以從30世代的保險費用調查當中獲得印證。數據顯示,有接近四成的30世代上班族,保險費用不到薪資收入的一成,而在專家眼中,這樣的保險額度絕對不足以有效承受風險發生。遠銀保代公司董事長喻芝蘭表示,在規畫保險時,應該秉持所謂的「雙十法則」,即「保費是收入的10%,保障是年收入的十倍」,如此,才能用最有效率的費用成本,取得足夠的財務保障。保誠人壽通訊處經理吳聲達則指出,30世代不該把保險、投資、消費的順序本末倒置,如果先是急著享受消費、急著投資獲利,最後才考慮到可能讓你財務狀況一夕翻盤的風險,那麼,顯然低估了風險對人生的影響。

總體來看,雖不能說是絕大多數,但至少有相當比重的30世代,理財心態失之過急,以致進退失據、全無方寸地「病急亂投醫」。不妨看看最後一個調查數字,有高達七成的受訪者,無法評估自己理財策略的效果──「基於你的整體理財策略,預估每年平均能讓你的資產增值多少?」高達70.7%的受訪者選擇了「不清楚」的答案。數字背後所透露的訊息,代表多數30世代即便開始進行理財,但恐怕是沒有計畫的理財,或者,根本不懂自己的投資工具,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的理財目標。

這就像是一趟沒有計畫的旅行,你不知道目的地、不清楚旅途、不了解你會需要什麼,只好不假思索地急著抓了幾個東西草草塞進行囊,「有了這些工具,大概OK了吧!」你開始安慰自己,然而,波折的旅途才要開始。好消息是,對30世代來說,理財是個漫長的旅行,未來的路還長遠,你有絕對的機會重新認清理財目標,及時調整心態與策略,轉向成功的方向再出發。

(本次「30世代薪資理財大調查」由《30雜誌》民調中心負責執行,調查地區包括台灣地區廿三縣市,調查對象為居住台灣地區、年齡25歲至35歲的民眾。調查時間自2006年4月26至27日,採取電話訪問、隨機跳號方式執行,完訪樣本為1027人,信賴水準為95%時,抽樣誤差的理論值暨最大值為±3.1%。)

新手買股票,先建立 10個正確態度

本期出自CHEERS雜誌69期 76頁
文——黃采薇

你已經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投入股市大顯身手了嗎?別急,先建立起正確投資觀念,才能避免因為心理上的盲點,讓理財大計劃泡湯。

1‧選定產業,培養熟悉度、敏感度

股海茫茫,從哪裡下手?
投資股票的第1步就應該從券商報告、各類財經新聞中找出後勢看漲的族群,持續觀察,培養敏銳度。如果投資的是電子業,三不五時到光華商場、fnac去逛逛,了解該產業鏈中哪些產品正當紅。

2‧避免在行情處於高檔時忽略風險

當市場行情大好時,一般人常會因為過度樂觀連連加碼。卻忽略了股市上攀時,風險也相對增加。群益證券執行副總裁辛日祺舉例,同樣是7%的漲跌幅,股價從100元跌下來會損失7元,但從50元漲上去只賺了3塊5。要用低點漲幅彌補高點跌幅,無異截短補長。一片長紅下更要如履薄冰,別讓過熱的氣氛亂了投資準頭。

3‧買股票,挑產業中的龍頭股

新手上路,專家會建議先看產業龍頭股。舉例來說,手機族群首推宏達電,面板看友達,LED以億光、晶電為首,鋼鐵類股看中鋼,其他傳產各類股中,台塑是佼佼者。以這些競爭力較強的公司為指標,抓幾檔出來固定投資,較能穩定獲利。

4‧不熟悉的股票別碰,切忌頻頻換股

投資股票市場最好只操作自己熟悉的股票,選定幾個時間點來回操作,甚至可以1年進出個1、2次就好,不要常常換股,才能累積對該投資標的的觀察。

5‧沒準備20萬,勿輕易入股市

群益投信資產管理部基金經理蔡昀達認為,如果想要涉足股市,最好要有新台幣20萬元以上的資本額。許多產業龍頭股市值高得嚇人,就算要採取融資的方式投資,還是要有一定資金才有「選股」空間,否則單買幾支雞蛋、水餃股,風險相對集中,也未必能挑到體質健全的股票。

6‧財報數字停、看、聽

數字會說話,公司前景如何、能否持續獲利,財務報表一定能透露出端倪。
首先,注意該企業的營收、獲利和EPS(每股盈餘)是否持續成長,這些是企業營運成效反映在股價市值的指標性數字。可以畫張圖,看看這幾項指標在各時間點上的變動。部份類股(例如電子股)營收會有明顯淡、旺季的差異,所以短時間的震盪不必太在意,抓個3、5年,只要趨勢向上,大抵上該公司體質堪稱穩健。
其次,觀察毛利率。毛利率高的公司在面對上、下游產品鏈通常有較高議價能力,獲利較為強勁。
除此之外,挑選類股時,成交量也是判準依據。元大證券研究中心協理鄭宗祺舉例,在台灣,科技類股的總市值約佔50%左右,但多數時候,交易量卻可以達到8成以上,代表電子股交易熱絡,是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他建議,投資人不妨觀望2~3個月,就可判斷出哪些類股是投資市場的主流。

7‧不信明牌,理性為上

「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這又麻辣又諷刺的《全民大悶鍋》劇情,也常常在你的投資世界中上演嗎?當心,電視上投顧「老師」的「明牌好康報」,有時候反而是票房毒藥,讓你在投資市場上吃大虧。
其實,看財經新聞應該要著重在增加對投資知識的了解,諸如產業特性,或是國際貨幣、原物料價格走向與股票市場間的因果邏輯。至於到底該買哪支股,參酌各方資訊外,投資人該有自己的判斷。

8‧「擦鞋童理論」保你免住套房

報上某支股票扶搖直上的消息,常讓人心癢難耐,急於加碼。元富證券投顧經理江政勳用「擦鞋童理論」的妙喻,提醒這個心理盲點:當市場行情已經熱絡到連擦鞋童都知道時,往往是「利多出盡」的時刻,此時宜減不宜加,千萬別讓你的錢跑在擦鞋童之後,成為市場上最後一隻老鼠。

9‧設立明確停損點

買到一支連續3天跌停板的股票,該怎麼反應?
跌10%也許還沉得住氣、跌20%就開始心慌慌,如果聲勢再向下走,許多人往往眼不見為淨,鴕鳥式地悶頭不理,任憑股票就這樣以20%、50%的跌幅持續下墜,直到下市,投資血本無歸。
其實購買股票應該明確訂出停損點,配合波段操作,將損失降到最小。設定下跌10%時售出若干持有比重,下跌20%時再出售一部份股權。如此彈性操作,可以避免在利空大量失血,該股票回漲時,也不會因為早早拋售完畢而憾恨。

10‧選擇現金股利高的股票

德盛安聯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吳宏圖認為,雖然台灣股市從去年到目前為止漲幅有限,但整個亞洲區過去2、3年漲幅不少,投資人還是保守為宜,投資人應該買些現金股利高、本益比相對較低,財務體質佳的股票,追求10%~15%的年報酬率,不要過度貪心。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買基金一定要看的夏普與貝它

【Yahoo!奇摩理財】王鈺棻 2006/12/13

購買基金除了考量淨值報酬率外,風險相對報酬率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夏普(sharpe)指數與貝它(β)係數兩項指標絕不能忽視。

 所謂的夏普指數是指,投資人每多承擔一分風險,可以拿到較無風險報酬率(如定存利率)高出幾分的超額報酬。所謂超額報酬是基金過去一年平均月報酬率超過平均月定存利率的部分。該指數通常在零到二之間,若恰好為零,則表示每承擔一分風險所得到的超額報酬和銀行定存利率相同;若指數為正數,表示投資該基金報酬較定存高;若指數為負數,代表投資這檔基金還不如放定存。

貝它係數是用來衡量基金相對於市場的風險,數值愈大,代表波動性愈大,凸顯高風險、高報酬的本質。當係數等於1,表示基金漲跌幅與大盤相同;若為正數,表示基金漲跌幅大於於市場的波動幅度,如貝它係數為1.5,表示指數漲(跌)10%,基金漲(跌)15%;若為負數,則表示基金漲跌幅小於市場的波動幅度,如貝它係數為負1.5,則指數漲(跌)15%,基金漲(跌)10%。

投資人在投資基金時,常常分不清單筆申購及定期定額投資該選擇的基金有何不同,這時利用夏普指數與貝它係數來挑選就明瞭許多。第一步當然要選擇前景看好的市場或產業,然後從該類型基金近一年報酬率較高者中挑選夏普指數較高者,報酬率最高者不一定夏普指數也最高,兩個條件要同時考量,選出前景看好的基金。

再者,若是採單筆申購方式,可選擇貝它係數較低的基金,因波動幅度小於市場,相對風險較小;若採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則要選擇貝它係數較高的基金,因波動幅度大,分批進場可攤平投資成本,再利用相對高點獲利了結,達到「低買高賣」的效果。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新種基金 1年賺1倍

《Smart智富月刊》

「投資基金5年賺9倍,係金ㄟ嗎?」根據理柏資訊(Lipper)截至10月底的資料,近5年績效第1名的俄羅斯基金,報酬率高達910%,換算下來等於1年至少漲1倍以上。

但台灣投資人賺不到,因為過去台灣沒有引進俄羅斯基金。直到今年8月境外基金總代理制度實施後,這種特殊地區或是特殊產業的新種基金,才逐漸在台灣上架,因此總代理制度在台灣掀起的不只是一場基金大戰,而是一場「新種」基金大戰。

總代理制為新種基金搶灘揭序幕

「從境外基金管理辦法公布後,台灣有代理資格的業者至少都接觸過5~10家的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對海外市場熟悉的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說明了這波金控、銀行、投信、券商、投顧爭取總代理的激烈競爭情形。譬如康和投顧就花了1年時間準備,才拿下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KBC)的總代理資格。

這些國際赫赫有名的資產管理公司,為何願意授權給台灣業者代理?拿下美國運通基金總代理的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表示,海外資產管理公司早已看出台灣境外基金市場的潛力,這可從中央銀行的統計數字略見端倪。2004年國人對外證券投資225億美元,2005年暴增為347億美元,今年光上半年就已有約224億美元,已可以確定2006年全年累計數字又將刷新前一年紀錄。而至10月底在國內投信募集的近54檔新基金中,也幾乎都是投資海外的產品。

台灣投資人雖然愈來愈熱中投資海外基金,但是現有的產品數量卻相當有限。華頓投信董事長魏啟林指出,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9月底台灣共核備670檔境外基金,「但是這個數字和在盧森堡、愛爾蘭註冊的8,443檔基金數量比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魏啟林認為,國內基金的質與量都不夠多元化,他預估未來3~5年境外基金市場至少有1倍的成長力道。而根據普羅財經的資料,2005年台灣基金資產總值為573億美元,排行第1的美國卻有8.9兆美元。

與先進市場相較,台灣的基金市場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再加上國內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餘額成長已至11兆2,000億元,這些都是未來投資共同基金的潛在動能,也難怪海外資產管理公司與台灣代理業者就算是搶破頭也都想分一杯羹。

新種基金代表新題材、新故事

想要在琳瑯滿目的基金架上脫穎而出,就要靠「明日之星」,或是補足現有架上缺乏的產品。譬如國際市場剛對綠色能源形成投資共識,海外資產管理公司隨即推出水力能源、環保基金等,今年9月台灣投資人就可以上銀行購買。

而順應國際油價漲翻天,台股又找不到「純」種能源股票,國外績效超優的替代性能源基金就此露臉。除此之外,有些題材不新、但因全球消費趨勢轉變,也成為第一波強打的基金,精品基金就是一例。

羅立群說,全球精品基金的概念並不新潮,但在全球國民所得提高,以及38億受惠新興市場成長而創造出的「新富人口」,是精品產業的最大消費族群,專門投資精品產業的精品基金也因而搭上這波新進基金的行列。

中東基金、非洲基金,補足台灣欠缺的投資板塊

不只是特殊產業,也有業者試圖從全球投資板塊中,尋找台灣缺少的某一塊拼圖,譬如中東、非洲及中國大陸等。因此就有業者引進全球唯一一檔、也搭上石油商機的中東基金。

林寶珠也透露,近期有一家義大利資產管理公司來台,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旗下就有一檔非洲基金,將投資標的普及到近年熱門的新題材:新鑽11國(N-11)中的埃及與奈及利亞等國家。

但她認為,國內境外基金已包含全球8~9成的區域,投資人最想追捧的還是中國大陸、香港基金。像是元大投信取得首域資產管理公司(First State Investment)的總代理,該公司最出色的基金就是首域中國基金,但卻受限於國內對中國大陸投資上限的政策規範而無法引進。

元大投信代理的另一家邁倫金融集團(Mellon),旗下的全球積極組合基金,在同類型基金中數一數二,不過基金經理人計畫大幅加碼投資中國,因此國內投資人也無緣相見。可見即使新種基金不斷登台,但是投資人殷殷期盼的中國、香港基金,還是很難納入投資組合中。

到總代理買,比銀行更省手續費

為了滿足不想傷腦筋挑選基金的投資人,也有業者引進資產配置概念的基金,像是已在銷售的貝萊德美林資產管理公司引進的環球資產配置基金,透過資產管理公司做好全球的資產配置,投資人只要買了放著,就對了!

類似的投資概念還包括寶來證券引進的羅素集團。寶來金融集團、華僑銀行副總經理周筱玲表示,新進的4檔基金依照投資屬性的保守與積極程度,做好股債配置,從20~60歲年齡層都能找到速配的基金,適合長期持有。

既然新種基金已經琳瑯滿目,投資人要如何才能買得到呢?目前不少境外基金,只在自家通路,或是金控旗下相關的通路銷售。雖然購買不是很方便,不過,直接找上總代理商,購買成本甚至會比銀行還低。

例如銀行網路下單手續費最多5~6折,但是直接到先鋒投顧總代理網站購買,最多可以拿到3折。保誠投信行銷企畫部協理吳昆倫也表示,透過總代理購買,可省下銀行的信託保管費。

也有部分業者認為只要產品力夠強,肥水又何必落外人田?像是復華投信代理的資金國際基金(Capital International Funds),就以自家通路為主;而拿下羅素集團(Russell Investment Group)的寶來證券採取「獨賣」通路,新進的4檔羅素基金,只在華僑銀行及寶來證券銷售,並以退休計畫為主要訴求概念。

資產配置觀念仍不可少

投資人又該如何挑選這些境外基金?保誠投信總經理柯世峰認為,除了資產管理公司的知名度外,最好選擇成立時間夠長,禁得起市場長期考驗的基金。

周筱玲建議,投資人應建立核心及衛星資產,像是資產配置基金、訴求退休的基金,可納入個人的核心資產,並長期持有;至於抗通膨、產業型、區域型基金,視市場趨勢變化做短打。此外,投資人千萬不要有「舊不如新」的想法,輕易把手上的舊基金淘汰,不妨先追蹤這些基金的績效,再做判斷還不遲。

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儲蓄一千三百萬的祕訣

作者:洪震宇 /天下雜誌 第249期

在這個全球股市下跌,共同基金虧損連連,銀行利率降到歷史新低的年代裡,從保守型到積極型的投資者,該如何做聰明的資產配置?

規劃退休理財之前,要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與需求,並與理財顧問溝通,找到最適合的理財工具。

 四十歲的媒體工作者周國偉有個夢想,由於沒有生小孩,五十歲退休之後,和太太住進舒適的老人住宅,到處旅遊、享受美食。但前提是在十年內累積一千萬的退休金。
 這一千萬要怎麼來?即將繳完房貸的周國偉,想藉由薪水與投資股票來完成夢想,但想到這兩年股市變動劇烈,他心裡也頗為擔心。

 現在連保險公司也不保險了。

 保險公司過去賣平均預定利率在7%以上的保單,現在利率已經降到3%以下,造成保險公司龐大的資金運用壓力,甚至可能發生倒閉危機。「你相信保險公司會活的比你久嗎?」一位會計師質疑。
 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退休生活勢必要靠自己,該怎麼規劃退休理財,卻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是人還是要退休,更需要理財計劃來規避風險。


一、退休該準備多少錢

 每個人財務與生活狀況不同,退休需要的生活費用也不同,瑞泰人壽市場企劃處經理林慧貞估計,退休後的生活費大約是目前收入的七成,因為交通與房租等費用減少,卻增加旅遊與醫療費用的支出。
 台灣花旗銀行調查,國人希望退休的年齡平均在五十四歲,退休後平均每月生活費需要3萬7,000元。
 但是內政部對國民生活狀況調查顯示,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將近五成是子女奉養,平均每月生活費用在9,400元。3萬7,000元的理想,與9,400元的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花旗銀行分行與投資業務負責人管國霖估計,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假設五十五歲退休後再活三十年,以每個月3萬7,000元的生活費計算,不包括通貨膨脹的影響,至少要準備1,300百萬的退休金。
 1,300萬對一般人而言,宛如是個天文數字。花旗銀行的調查也顯示,三十八歲以上的受訪者,有五成還沒開始為退休做準備。
 比較各國的理財行為,台灣人集中在存款與股票,但是在長期投資的退休保險金、固定收益的債券比重卻過低。(表一)
 「國人喜歡短線操作,對退休卻缺乏有系統的規劃,」怡富投顧總經理蕭碧華一語道破台灣人的理財觀。
 根據怡富理財網(www.jfrich.com.tw)以每年投資報酬率10%來計算,預計五十五歲退休的人,如果現在是二十五歲,每個月要投資5700元;四十歲的人每個月必須要投資3萬1000元才能累積1300萬元。
 如果是保守的定存族,用利率5%來計算,二十五歲的人每個月要存1萬5000元,四十歲的人每月則需要存4萬8000元。
 從複利與時間的角度來看,管國霖認為,提早投資的壓力比較小,而且不同的投資工具會有不同的效果。由於過去股市一五%高報酬的榮景不再,他有些悲觀地說:「未來有10%就已經不錯了。」

二、要有長期投資與分散風險的觀念

 一千三百萬要怎麼累積呢?保誠人壽業務發展董事陳建忠認為,投資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行為,「不是miracle(奇蹟),而是需要discipline(紀律)。」什麼是投資紀律?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直截了當地說:「長期投資與分散風險。」

長期投資真的能賺到錢嗎?投資台灣要小心
 台灣股市是個淺碟市場,起伏波動大,過去十年來,股市曾經一年上漲79%,也曾重挫43%,平均投資報酬率竟不到2%。
 投資人要考慮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不能把雞蛋全押在一個籃子裡,例如投資區域、投資組合與時間上的分散。(表二)
 「台灣一年就算長期投資了,」群益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陳忠慶認為,由於台灣股市變化太快,為了降低風險,他建議台灣與國外投資要並重。

美國股市可以長期投資
 相對於台灣,美國股市就比較穩定。美國股市在一九二九年崩盤之後,道瓊指數曾跌到100點以下,七十年後,指數已經攀上一萬點;代表高科技的那斯達克指數,三十年前只有100點,目前卻已攀升到2000點。
 雖然九一一恐怖份子的攻擊,使許多人對美國前景也不再那麼樂觀,但是缺乏替代選擇標的下,一般人仍看好美國。「經濟走勢一定是往上發展的趨勢,未來也是如此,」花旗投顧協理曾慶瑞指著美國股市走勢圖帶點樂觀地說。
 陳忠慶以自己為例,他投資四萬美元在美國基金,儘管遇到全球股災,十三年下來投資報酬率仍高達四倍。「因為退休之後才要用,只要挑對基金,我就放著不管它,」陳忠慶胸有成竹地說。
 但是加得顧問公司總經理林奇璋,投資在美國的基金也有十多年,卻沒賺到錢。
 邱顯比建議,未來股市波動性比以前更劇烈,一次下跌就會吃掉過去累積的獲利,要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適度做獲利了結,不能像過去一直抱著不動。當投資報酬率達到自己的預期,例如50%,可以先實現獲利,因為未來變動性實在無法預料。

三、如何選擇投資工具

先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
 由於投資報酬率與風險成正比,投資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是積極、穩健還是保守,能夠承擔的風險是多少,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選擇投資工具之前,要先準備三個月到半年生活費的現金,以防萬一。「否則這邊卡住了,那邊也卡住了,還要變現一些投資的資金,划不來,」擁有精算師執照的林奇璋說。
 積極的投資工具包括股票、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穩健的工具有股票型基金、投資型保險商品;保守的工具包括債券、儲蓄險、年金險與定存。

定存不是好的投資工具
 一位長期投資國內高科技股票的上市公司主管,目前仍陷在套牢的泥沼中。現在她參加郵局的定存,每個月固定繳一筆錢,五年後可以領回一百萬。「現在只要可以領到一百萬我就很高興了,」過去慘痛的教訓,讓她心有餘悸。
 邱顯比一聽到把資金都擺在定存,立即說:「若是三十年都擺定存,那鐵輸的,沒有救。」
 他解釋,定存利率已經降到3%以下,複利的效果不如其他投資標的,而且每年的通貨膨脹會吃掉部分定存的利率,萬一利息超過27萬,還會被政府課稅。

基金最穩健
 共同基金是一種組合的觀念,一支基金至少投資三十支股票,可以排除單一股票的風險。
 由於基金類型種類繁多,有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投資股票與債券,風險與報酬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也有單一國家(例如台灣、美國)、區域(例如北美、亞洲、歐洲、全球)、產業基金(例如高科技、生化)。
 陳忠慶建議,投資人只要挑選各類型基金排名在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都維持在前四分之一,代表操作績效穩定,不會大起大落(關於如何選基金,請參閱《天下雜誌》二四六期)。
 但是投資時間最難拿捏,不知道何時是適當的投資時點。投資專家們都推薦定期定額扣款的方式(例如每個月固定時間扣款投資,類似儲蓄),不用擔心投資時點的問題,也能攤平投資時點的風險。

保守投資人的資產要有五成放在債券、定存與儲蓄險
 曾慶瑞建議,保守的投資人可以將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比重降到五成,其他則是債券、定存與儲蓄險。
 此外,保守的投資人也有新選擇,由於利率不斷下降,今年壽險業推出新的商品:投資型保險與利率變動型年金。
 過去傳統的儲蓄險是固定利率(過去儲蓄險利率平均在7%,這些保單都已停售,目前保單利率都在4%以下)。
 這兩種新商品利率設計則是浮動的,風險與報酬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投資型保險結合基金與死亡保障,投資人可以選擇保險公司提供的基金,再加上一筆固定的死亡保障金額給受益人。
 例如投資基金的成本是50萬元,保障部份是100萬,基金可能獲利也可能虧損,但萬一發生事故時,100萬的死亡保障不會改變。
 傳統的壽險在保障其他受益人,年金則是保障個人退休的生活。新推出的利率變動型年金是根據銀行定存利率的變動調整保費,保戶每期給付一定的金額,到退休之後,保險公司每年或每月再給付年金,直到保戶過世為止。
 「這是一種定時定額的長期投資,而且也是強迫儲蓄,」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認為,如果不願投資基金,年金也是一種選擇。這兩種商品都是個人分離帳戶(類似銀行戶頭),獨立於保險公司之外,「萬一保險公司倒閉,仍可以保有資金,」保誠人壽業務發展董事陳建忠說。

投資風險與年齡成正比
 不論投資觀念是積極還是保守,投資風險與年齡卻是成正比。
 邱顯比解釋,年輕時可以承受比較高的報酬與風險,但隨著退休年齡的接近,就要確保累積的財富不會縮水。他建議一個高低風險資產分配的小訣竅:「一百減去歲數。」
 例如一個三十歲的人,七成資金可以放在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三成放在定存、債券等穩當的投資上,如果是五十歲以上的投資人,大部份的資金就要轉為定存與債券。

四、累積財富前先買保險
 計劃累積退休金之前,要先想到保險。每年繳二十萬保費的退休會計師鍾聰明強調,人有旦夕禍福,理財之前要先有最低的人生保障。
 ING安泰壽險顧問林梅華認為,有家庭的人要買壽險或意外險,讓家人有保障、無後顧之憂;單身的人,最擔心老年之後沒人養,需要購買醫療與重大疾病險。
 買保險不是高枕無憂,而是萬一老年身體出問題時,能有一筆資金來解決醫療費用,「否則辛苦賺來的錢全都變成醫藥費了,」林梅華說。
 保險與投資費用該如何運用?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建議,要注重投資與保險的均衡,每個月收入的6%用在投資,四%提撥為保險費用。
 雖然保險是退休理財必要的工具,但是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卻令人憂心。

 根據《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二○○○年保險業營收成長為18.69%,資產報酬率卻是負3.74%。除了幾家本土的老牌壽險公司之外,其他成立不到十年的保險公司都呈現虧損狀態。
 保戶該如何選擇保險公司?由於保險公司財務資料非常複雜,邱顯比建議,具有外商背景或是資產規模較大的本國保險公司比較安全。
 對一般薪水階級而言,到底1300萬的退休金是不是天文數字?如果找到好的長期投資工具,注意分散風險的原則,這一定不是登天難事。

張松允的獨門投資術

張松允的操盤心法!

1、不看消息。只做最強勢股。先買進再瞭解基本面都還來的及。
因為消息早已反應在股價上。

2、先少量試單,做對加碼。跌破加碼點。全數出清。
轉捩點易虧損,少量可試盤感;且不會受傷。
一旦看對,加碼後就沒有輸的可能。確保大賺小賠。
跌破表示看錯,沒有留戀必要。

3、持股盤中可超過5成,絕不超過5成留倉。
天有不測風雲。絕不能有萬一。

4、只做趨勢單,沒有忽多忽空。
忽多忽空,容易被洗出場,漲上去又捨不得追。錯失行情。

5、多:低買高賣,"先買後賣"

6、空:高空低補,"先空再補"

7、有波段單及短線單兩個戶頭。短線單通常是輸錢試盤感。

8、利多不漲先砍,利空不跌先買。

9、找指標股做大盤,用大盤做期貨。

指標股是可以帶動人氣。

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 52年報酬率900倍

強力推薦!

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今(29)日滿52歲,成立以來報酬率達900倍
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全球股票基金,不但是富蘭克林投顧的旗艦基金,
也是不少投資人的入門基金。

在富蘭克林投顧舉辦的投資說明會上,主講人會問台下聽眾:
「有誰投資了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
舉手的投資人最高占到全場聽眾的七成,最少也占近五成。
從銷售銀行的熱門基金排行榜上,這檔基金也總是名列前茅,
不論是單筆或定期定額投資。

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是在1954年11月29日成立,
基金經理人就是坦伯頓爵士。

52年來,這檔基金只經歷三位經理人,創下傲人的長期績效,
也因此成為許多投資人持有的「基本款」。


從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成立到去年底止,
51年間有41年有正報酬率

今年初到上周五(24日),這檔基金也有近兩成報酬率。

即使美國股市本周一(27日)大跌,甚至到年底前都可能會陷入盤整,
這檔基金今年也應該會交出正的報酬率。

由於近年來全球股市表現出色,吸引更多資金流入這檔基金,
造成三年來規模成長三倍,到今年8月底的規模達312.8億美元,
突破新台幣1兆元。

投資人如果在52年前的今天以1萬元投資這檔基金,配息繼續滾入投資,
到現在可以收割900萬元的獲利。即使是在最差的時點進場,
只要持有五年,不論是單筆投資或定期定額,都不會虧損。
篤信價值投資,尋找有價值的便宜標的物,
是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能勝出的原因。

在1960年代,日本還被視為新興市場時,坦伯頓爵士就率先投資日股,
在1974年日股占基金比重更高達45%。
1980年代,日本景氣及股市達到高峰,
但坦伯頓爵士已逐步獲利了結,轉進當時股價顯得便宜的美股。

多年來,許多全球股票型基金經理人都是「輕美重歐」,
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現任基金經理人莫契森(Murdo Murchison)
則認為美股仍有便宜可撿,在8月底時已將美股拉高到四成,略高於歐股。

莫契森分析,全球化除了分散匯率與國別風險的功能外,
最大優點在於掌握全球產業中最菁英的股票,
這也是全球股票型基金的吸引力所在。

羅素多元經理人基金-環球系列

強力推薦!

寶來金融集團與全球最大退休投資管理機構-羅素投資集團攜手合作,引進羅素投資集團旗下四檔多元經理人基金 。

羅素投資集團市場地位
◎ 全球最大也是第一家專門提供退休規劃的投資顧問公司。
◎ 多元經理人策略創始人喬治.羅素與華倫巴菲特、PIMCO集團創辦人、William Gross、UBS Brinson資產管理投資長Gary P Brinson被喻為對全球機構法人最具影響力的基金教父。

羅素投資集團機構法人客戶
◎ 比爾蓋茲夫婦慈善基金會、AT&T、可口可樂、波音、通用汽車、貝殼石油、日本TOYOTA、NEC DeBeers、歐洲萊雅集團、聯合航空等。

更多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下面的網址:
寶來8號交響曲http://www.polaris.com.tw/activity_program/symphony8/p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