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五大商業新聞 次貸風暴最震撼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舊金山三十日外電報導】 2007.12.31

2007年企業天地好戲連台,絕無冷場,房市崩盤、油價高漲、網路業占盡光芒,美元暴跌、矽谷勢力版圖重劃。

以下就是舊金山紀事報選出的今年全美五大商業新聞:

1.房市崩盤與信用緊縮

今年是二次大戰以來最大房市榮景變成最嚴重衰退的一年,次級房貸戶房屋遭查封的數量大增,次級房貸業虧損連連,波及全球投資次級房貸證券的大銀行,造成堪稱歷來最嚴重的信用危機。

結果房價暴跌,住宅銷售劇減,進而威脅美國經濟繁榮,衰退隱隱浮現。

2.油價狂飆與替代能源崛起

油價飆漲變成全球必須適應的情勢。隨著中國能源需求激增,印度又在後面跟進,石油需求不斷提高,造成油價飆到空前新高,每桶逼近100美元。

高油價加上世人日漸了解全球暖化的威脅,大大提高替代能源的地位,投資人投下數十億美元,開發乾淨能源科技,希望減少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數量。


乾淨能源因此變成主流事業,企業紛紛擁抱替代能源,也致力改造本身的全球企業形象。

3.Web 2.0變成炙手可熱的大事業

促進用戶互動的Web 2.0經過2006年的白熱化成長後,今年繼續發揚光大,變成龐大的事業。Facebook從2004年在哈佛大學宿舍創立,到2005年微軟投資2.4億美元,取得部分股權,證明Facebook市值高達150億美元。

2007年吸引其他影音用戶的Web2.0網站包括YouTube─去年被Google出資16.5億美元併購,以及新聞公司擁有的MySpace網站。

4.美元重挫

2006年底,美元價值約為0.76歐元,現在已經跌到0.68歐元,大約下跌10%,美元對其他貨幣同樣下跌。美元下跌部分反映臨時狀況,部分反映世界經濟基本面變化,尤其是反映美國經濟優勢所向無敵時代的結束。

5.矽谷勢力版圖的重劃

在這種情勢中,矽谷的權力結構重新調整,科技天地經歷的動盪遠超過其他部門,起伏更為激烈,生命周期加速,創造性毀滅變化無常。十年前還不存在的Google公司變成最貴、獲利能力最高的網路公司。併購DoubleCick如果獲准,對網際網路廣告的掌控力量會進一步加強。

英特爾和思科公司則分別加強對半導體與網路設備業。但2007年內,蘋果、惠普和甲骨文三家老公司迸發新活力的事跡,最為吸引人。

蘋果除了iPod外,今年新推出結合通信與企業能力的iPhone手機,為蘋果公司賺到將近50億美元的獲利,比上年度激增75%。

惠普經歷換人領導與其他醜聞後,努力振作,主導電腦、周邊與服務領域,創造出73億美元的盈餘,獲利能力僅次於思科。甲骨文推動多件併購案,產品線繼續擴大,同時提升獲利能力,2007年盈餘43億美元,比2006年高出26%。

繼承人留意 債權收入未列入遺產 罰一倍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7.12.28

繼承人要注意,申報遺產時,除依據國稅局提供的遺產清單申報遺產稅外,被繼承人若有其他投資的債權收入,並不會顯示在遺產清單上,但是如果忘記主動查明申報,可是會被補稅加罰一倍。

台北市國稅局副局長林義弘表示,很多子女搞不清父母的資產狀況,在申報遺產稅時,以為根據國稅局開立的遺產清單內容申報完畢即可,但根據依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被繼承人截至死亡日止,對投資的公司如有股東往來的債權,也屬於遺產的範圍,不過這部分並不會在遺產清單,繼承人應主動列入遺產申報,以免被處罰

台北市國稅局日前審查王先生遺產稅案件時發現,王先生的子女雖已申請查調王先生的財產清單,並就清單所列載財產明細查對申報,不過王先生生前有投資甲公司,國稅局從甲公司資產負債表所列的負債及股東權益等科目,發現王先生與公司之間有資金往來情形,進而查獲繼承人漏報王先生應收債權金額600餘萬元,除補徵遺產稅外,並依法處以一倍罰鍰。

林義弘解釋,國稅局提供給繼承人的財產清單,只是供申報遺產稅之參考,繼承人仍應自行查對依法誠實申報,不得以稅捐稽徵機關未提供資料,作為短、漏報遺產免責的理由。他同時也提醒,申報遺產稅前,應該先向被繼承人生前投資的公司,以及往來銀行等金融機關,查明被繼承人遺留財產狀況,以免因疏忽漏報而導致補稅受罰

合建房屋 子女起造易被查稅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7.12.28

時下常見地主與建商合建分屋,也就是由地主提供土地,讓建設公司蓋房子,地主再出讓土地持分,換取蓋好的房屋。台北市國稅局提醒,如果地主將應分得的房屋,以子女名義登記為起造人,屬於贈與的行為,依規定應申報贈與稅。

台北市國稅局最近查核某建屋案,發現李姓地主提供土地與建主合建分屋,但本人應分得的四戶房屋,有三戶卻以子女為起造人,並於領取房屋使用執照後,向地政事務所辦理建物總登記,但卻未向國稅局辦理贈與稅申報,經國稅局查獲,連同李姓地主移轉給子女的土地持分,一併核定補徵贈與稅。

台北市國稅局官員指出,地主提供土地與建商合建所分得的房屋,為其換出土地的對價,應屬地主本身所有,如果以子女名義作為起造人,並於房屋建造完成時,登記為子女所有,而未收取任何對價,即涉及贈與行為,應於建物總登記完成後30 日內,向主管稽徵機關辦理贈與稅申報。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副營運長郭宗銘表示,由於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地主本人,即使以土地和建設公司換房屋,所有權仍未改變,因此房屋蓋好後過戶給子女,一定涉及贈與。而「合建分屋」是由地主和建商依約定比率分配土地持分和建好的房屋,若地主將起造人登記給子女,土地的部分將依土地公告現值、房屋則按房屋評定現值課贈與稅。

另一種選擇,是地主在合建分屋之前先把土地移轉給子女,並在每年贈與免稅的額度內分年贈與給子女,就可以達到把土地移轉給子女免稅的目的

新股投資三部曲 千萬別久抱

副標:搶賺掛牌行情秘訣大公開
理財周刊 381 期

投資新股上市,若買在前段即可賺到價差,若用1年存活率法則檢驗,也是不錯的投資術。

文.鄭國強

一檔將上市的股票可以賺它幾次?股王益通(3452)的上櫃傳奇,就是最好的例證,95年3月8日益通股價481元,上市前一個交易日已經漲到850元,上市當日漲21元,並在10個交易日內最高漲到1205元!

有兩種人可賺到這一波行情,第一,眼睛明亮者,在益通上櫃前已經發現良駒,即使到了上櫃前一個月才買進,上市第一天以收盤價871元賣出,30天內也可以賺到40%報酬率,獲利相當豐碩。

第二種賺到錢的人,屬於手腳反應快,再加上運氣好者,呼朋引伴湊錢參加新股抽籤,以益通的承銷價218元計算,抽到當天收盤價817元,帳面上已賺了2.75倍,上市首日賣出可賺3倍,若運氣最好賣在3月21日高點1205元,報酬率就高達4.5倍!怪不得當時參與抽籤的投資人相當多,因而中籤率不到1%。

由上市之前買進,或者參加新股抽籤,抑或等上市1年後再觀察選股,堪稱為新股操作的三部曲,有人質疑,前述所介紹二部曲現象,還存在嗎?在大盤不好的時候上市,還有利可圖嗎?


※第一部曲:上市前1個月仍有機可乘

事實上,即使新上櫃股票漲起來很兇,在上市前1個月買進,照樣有利可圖。有鑒於新股上市的走勢容易受到大盤的影響,我們舉兩檔不同的例子,一個是上市當日大盤就跳空上漲69點的加百裕(3323),另一檔則是運氣比較差的聯傑(3094),上市當日遇到台股以下跌192點開出。

加百裕成立於86年,93年5月登上興櫃,在電池模組廠內排名在新普(6121)、順達科(3211)之後,被業界稱為3哥,而前5個月營收年增率高達81.58%,也恰好在業績最好時的6月底掛牌上櫃。若在上櫃前一個月買進,當時股價只有66元,此後近一個月交易日股價逐漸攀升,在掛牌前一個交易日創下103元新高。

6月25日掛牌當日,大盤指數以跳高69點的8882點開出,加百裕一開盤就漲了5元,觸及當日最高價108元,就算沒有賣到最高點,而以收盤價95元賣出,也有43%的報酬率。加百裕上櫃當日大盤收在8939點,之後一個月持續攻上9800點水準,股價也水漲船高,7月11日攻回104元,但至今仍未回到100元以上。

和加百裕相似,聯傑在8月6日上櫃時大盤也在8800點附近,運氣比較不好的是當天大盤一開盤就跌192點,恰好遇到台股自7月底逐漸向下修正波段,當天開盤為151元,收盤140元,跌了11元,不過若在一個月前以92元左右價位買進,當天還是有52%的報酬,不輸加百裕,可是因為大盤走勢之故,聯傑的股價在未來一個月內幾乎腰斬。

仔細分析,上半年掛牌的公司,不論上市或者上櫃,只要掛牌前一個月買進,幾乎都穩賺不賠,例如訊聯80多元的股價已經高得嚇人,但若在6月底買進,在掛牌當日還是有136%的報酬率,另外在其前一天上市的能緹(3512),同樣前一個月買進,在上櫃當日也有30%的報酬率,其餘如新漢(8234)、岱稜(3303)、大甲永和(2221)等都有7%至100%不等獲利空間。

反之,今年下半年,尤其是大盤落底期間11月掛牌15家公司,若掛牌前一個月持有,除了少數幾檔如昱晶(3514)、凡甲(3526)、崧騰(3484)以外,報酬率幾乎全軍覆沒,最差的是亞帝歐(3516),報酬率為-29.4%,華擎(3515)跌幅也有25%,下挫最少的同欣(6271),也下跌4%。

被許多股民們稱為「總幹事」的黃國華,也時常注意興櫃股票的動態,他表示,興櫃股票中其實只有一半,在早期買到的話能夠在上市的時候賺到錢,其餘的若在靠近上市的時候才買進,就等於跟大盤對賭,但是興櫃的股票不好買,有一次挑中某檔個股,整整花了2個月才買到10張。

※第二部曲:參與抽籤 高報酬低風險

如果掛牌前一個月就採買進策略之報酬率得看台股的臉色,那麼參加新股抽籤並以承銷價買進,可算是好「買賣」,不但可避開大盤波動的風險,而且若抽中,報酬率通常都較定存高出許多。

同樣是11月上市15家公司,若抽中新股,除了福懋科(8131)、達方(8163)跌破承銷價格外,其餘13檔至少還有1%報酬率,平均有14%的報酬。以凡甲來說,承銷價訂在68元,上市當日若賣在最高價106元,就有55%的報酬率,即使賣在當日收盤104元,也有52%報酬率。

分析今年新股抽籤報酬率前10大興櫃公司,發現上櫃就占了7家,其中趁著台股今年的生技題材發酵期間上市的訊聯(1784),承銷價只訂在26元,也就是中籤者用承銷價買進,抽籤當日股價就已經有132.4元,抽到的人就賺了4倍,由於新股抽籤的報酬率高,常引來股民的注意,出現大量抽籤人潮,讓中籤率低到只有0.57%,而掛牌當日後收在190元,更創下6.3倍的中籤報酬率。

而中籤報酬次高的,是在訊聯前一天上櫃能緹(3512),承銷價格訂在36元,7月19日抽籤當天的收盤價在111元上下,中籤報酬率即有2.09倍,而上櫃當日收盤價在120元,讓中籤者的報酬率也有2.33倍。還有11月30日已完成抽籤的台勝科(3532),承銷價190元,和當日市價242元高達5.2萬元的價差,也引起不少注意。

一位新上櫃公司主管表示,訂定承銷價是門學問,訂太低掛牌公司募到的資金較少,會有意見,訂太高又怕一上市股價就被修理,很沒面子,而且在抽籤階段,也會影響參與抽籤的人數。

當承銷價低於當時市價甚多,參與抽籤就比較多,像去年的益通及今年的訊聯等個股,此外,例如原訂增資股數1000張,但是卻有超過25000人來抽,那麼申購倍數將超過25倍,按照證交所規範,承銷商會拿出更多股數出來,將增加中籤率。

民國95年新上市櫃公司合計30家,其中益通、致新、原相、朋程等都是中籤率低於1%熱門股,全年平均中籤率只有1.94%。

但是今年中籤率有大幅提升,至目前為止46家新股上市櫃公司,平均中籤率有3.96%,聚積、尼克森、能緹、大甲永和因為承銷價和市價差異頗大,成了中籤率不到1%的熱門股。

「證券商希望來抽籤的人越多越好」一位林先生說,抽的人多證券商能收的手續費就多,因此會想要壓低承銷價,但是掛牌公司就不會那麼想,除了影響到募進資金的多寡外,也會顧慮是否留有被他人惡意低價收購的空間

市場人士指出,大部分賺到錢幸運兒都是在上市掛牌那天出脫,這樣也才賺得到錢,抱得久反而夜長夢多

黃國華對新股上市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在他個人著作中列出從91年一路追蹤至95年上半年,合計共380家新股上市公司,觀察其掛牌前後每股盈餘的表現,發現事實如下:

91年共145檔承銷新股,掛牌後一年盈餘衰退者計86家,約占6成,表現持平者16家,只有約3成比重的43家公司繼續成長,問題是股價維持多頭或為跌破承銷價者只剩下22家,只占15%。

93年掛牌上市櫃的公司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84檔樣本中有超過62%的52檔公司掛牌不到3季獲利就出現衰退情況,其他掛牌後能維持成長或者持平者,不到1年光景也不支倒地。

總計6年內觀察這380家公司,掛牌後每股盈餘撐不過9個月就衰退的有241家,但是沒有衰退的公司中,將近1/4在1年後還是衰退,一旦進入衰退者能重新站起來的則是寥寥可數,真正能夠成長超過3季或1至2年者,只有9.95%。另從價格來看,至今跌破承銷價格、或上市1年內就跌破價格者占88%。

黃國華說,若統計至2007年3月,則是有6至7成的新掛牌公司上市後半年內EPS衰退,若從2005年新承銷制度實施以後,模擬一上市就買進持有10天或者持有1個月之久,不論哪種投資方式,至今的報酬率是-70%,相當離譜。他認為,背後的成因可能是公司內部人、發行券商的持股操作策略所致。

※第三部曲:觀察上市1年後 強者勝出

由此統計,購入新上市股票通常會賠錢,難道新股注定不能買嗎?還是有人用新股賺到錢,這種特別的投資邏輯,就屬於投資新股的第三部曲了。

根據黃國華提供的案例,綽號叫做「小新」的操盤人,獨創特殊的3項選股原則。

按照他的3原則篩選92年掛牌公司,當年新股承銷87家中,只有9家符合3項條件,掛牌後滿1年買進,並持有1年,那麼除了旺玖、華孚兩檔報酬率為負之外,其餘的高僑、力成、至興、茂迪、長華、伍豐、矽創至少都有22%的報酬率,最高則有672%,平均報酬率為134%。

而93年上市櫃名單中,符合者只有13家,以同樣手法操作,則有致新(220%)、閎暉(106%)、景碩(84%)、安國(84%)、群聯(81%)、尖點(88%)、茂訊(75%)、崇貿(38%)、帝寶(31%)、全科(30%)、李洲(13%)、佳邦(11%)、泰偉(-47%)等。

若以相同原則操做92年至94年新上市股,在27檔股票中有23檔獲利,平均報酬率為78.6%,總報酬率高達220%。其背後邏輯很簡單,那就是以公司的立場出發,大部分會為了有更好上市承銷價格,挑選該產業達高峰時上市,甚至為了「趕時間」,可能存在利用集團資源為公司財務報表灌水的動機

因此,就會有高達7成以上的新掛牌股價上市櫃後表現不如先前,步入衰退,還有公司內部人或者大股東也會趁新股上市時候倒貨。

於是,若將此邏輯反轉過來看,當一家新掛牌公司,經過1年後其業績不退反進,股價不跌反漲,反而突顯其投資價值

未來,因應金管會去年9月喊出未來3年將新增250家上市櫃公司的口號,自去年9月統計至今年11月,只有60家新公司掛牌上市櫃,也就是說,還可能有190家的新股等著掛牌,提供股民一種另類的投資選擇。

別人的風險,可能就是自己的報酬,同樣是新股掛牌,有人被套住,卻也有人大賺一票,差異只在你的投資邏輯是否清楚。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08年基金操作策略》中印領軍 亞洲市場大看好

今周刊573期 撰文:歐陽善玲

進入投資高難度的一年,基金操作最好擬定兩套劇本。若是美國景氣不太糟,世界經濟仍緩步成長,資產配置就要以大中華區及印度基金為主;反之,若美國經濟拖累全球股市,就要瞄準黃金或礦產資源豐富的新興市場基金。

未來一年,投資人如果耐不住上沖下洗、劇烈震盪,○八年投資做白工的機會可能增加。

回顧過去一年,全球共歷經三次股災,投資人心臟得一次比一次強。第一次是中國股市大跌,引爆市場獲利贖回賣壓;後面兩次元凶,則是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信心。

不應期待股災後必有高點

前兩次股災,都伴隨新的高點出現。不過,這不代表未來一年,投資人可以繼續「食髓知味」,認為山窮水盡後,還能又見一山高。○八年投資環境,專家認為挑戰更高、波動更大,變數也更多。簡單一句話,就是想要賺錢,已不像過去四年那樣容易。如果不先調降基金獲利預期,從過去動輒三○%的報酬率腰斬一半,未來投資人的打擊一定很大。

○八年投資市場「錢難賺」,罪魁禍首仍在美國。「次貸風暴持續影響金融市場,接下來,最怕出現信用緊縮,造成市場恐慌。」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侯明甫認為,次貸問題不但還沒塵埃落定,後續反應也不可掉以輕心。想要安穩度日,得先看美國消費夠不夠爭氣。


以未來一季操作為例,美國經濟好壞應是關鍵,至少就有三個觀察指標,左右市場漲跌:包括美國企業獲利、民間消費指數,及非農就業人口。投資人應注意這三項逐月公布指標與市場預期的落差;一旦數據落差過大、跌幅太深,就會直接反映在美股的波動上,同時極可能引發全球性連動,基金表現也會受影響。

○八年大選完 台股破繭看兩岸

友邦投信總經理張一明補充,兩年前美國開始大量釋出房貸,到○八年六月低利優惠政策到期,房貸族還款壓力增加;屆時,次貸問題也將面臨新的考驗

也就是說,○七年掐住全球市場脈動的次貸風波,影響深度及廣度,到○八年才會見真章。有了前兩次股災教訓,市場想要走出陰影,不但不容易,反而變得更敏感。○八年上半年,全球股市波濤洶湧在所難免,能熬過今年股災的人,未來在市場震幅拉大下,想要全身而退,只能更冷靜、做到「處變不驚」。

美國變數,是明年投資市場最難解的一道習題。但,時序進入○八年第二季,台股受到總統大選影響,想像空間無限。過去只能走補漲行情的命運,明年有機會鹹魚翻生,成為市場注目焦點。

「台股向來被壓抑得厲害,相較中國、香港股市,價格實在便宜。不論藍綠誰當選,目前對兩岸政策都是正面做多,有助於帶動資金回流。」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錫肯定地說。

台股要出頭,先看兩岸政策怎麼走。也就是,若中國開放流於選前空談、選後沒有具體行動,台股、港股資金傾斜情況就會持續,一心期待的資金回流潮,最後也可能落空。有變數、有轉機,未來一年,台股基金是蘋果還是毒藥,現在斷定還太早。但以一般股票型基金介入,避開漲跌過大的中小型股,將相對安全。

外部影響看美國經濟,內部影響看台灣選舉。○八年下半場重頭戲,北京奧運登台,中國股市泡沫破不破,全球都屏息以待。「北京奧運,成了中國股市有恃無恐的護身符。過去大家認為,舉辦奧運前,市場表現不可能太差。隨著奧運進入倒數階段,先前在中國賺飽荷包的人,就可能提前落袋為安。」張錫說。

從美國到台灣、再到中國,每個投資環節,都有變數,也各有契機。侯明甫直言,○八年基金操作難度提高,投資人選擇標的,應考量機會成本。比如說,買進台股基金時,要是其他市場表現更好,超漲部分也要視為買進台股基金所付出的代價。至於如何趨吉避凶,靠基金聰明布局全球,就是歲末年終最重要的理財功課。

買基金 別掉入淨值陷阱

【2007/10/18 經濟日報】 記者 張瀞文

投資人挑共同基金不能只看淨值高低,以為淨值低的基金比較有上漲空間,其實不見得,因為基金漲幅高不高,與基金淨值沒有必然關係。

由於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擴大,全球股市在7、8月歷經大幅回檔,但各國中央銀行將資金注入金融體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又在9月中旬降息,全球股市持續反彈,有些市場已經重新回到7月股災來臨前的高點,甚至再度創下新高點。

因此,在挑選同一個市場的基金時,有些人會選淨值比較低的基金,認為淨值高的基金漲幅已大,未來再上漲的空間縮小,但淨值低的基金過去漲的不多,比較便宜,可以買到比較多的基金單位數,未來應該比較有「補漲空間」。

這些理由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很容易讓人掉入陷阱。

首先,買基金最重要的是看趨勢,如果基金投資的市場前景看好,即使基金淨值現在顯得高,但淨值仍可能繼續上漲。有一句話說:「現在的高點是未來的低點」,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相反的,如果基金投資的市場前景不確定,或已確定要走下坡,基金淨值就可能持續下跌,這幾年以來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重點是趨勢,而非淨值的絕對值

如果是同一市場,假設兩檔基金成立的時間差不多,高淨值基金可能因為基金管理團隊強,善於選股,也很會控制風險,所以基金淨值可以節節上揚,不斷創新高

此外,基金成立的時間不同,淨值的計算也不相同。在國內,基金一開始成立時的淨值都是10元,因此從淨值高低,就可以判斷基金成立以來上漲或是下跌了多少。

但在國外,很多基金成立時的淨值並不是從10元開始,有的可能是從1美元開始,有的甚至是從500歐元開始。

定存投資 利息、所得須報稅

【2007/10/17 聯合報】 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

銀行爭相推出「定存利率加碼」金融商品,但要注意,根據財政部賦稅署發布的解釋令,定存加碼的利息所得必須注意是否一年超過27萬元免稅額。另外,連接的投資型商品如果有賺錢,也必須申報財產交易所得稅。

財政部去年底發布解釋令,說明民眾向銀行購買結構型商品的課稅原則,只要是固定收益商品部分,每年要按約定利率或銀行定期存款牌告利率計算利息所得,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總額課稅,適用27萬元的免稅優惠

另外,當交易完結時,還要就契約期間產生的收入,扣除最初投資額及手續費後的餘額,列報個人財產交易所得;如果投資失利,也可以申報財產交易損失

也就是說,民眾如果向銀行申購定存外加投資型商品,領到的利息收入,每年5月報稅時必須合併其他的利息所得報稅。銀行也會寄發扣繳憑單給投資人,免得民眾日後被國稅局查到漏報利息所得。

除了投資期間領到的利息所得必須報稅,當契約終止時,不管是提前解約或合約到期,民眾都必須要計算投資是賺或賠。

如果到期日分到的錢,在扣掉原始投入金額、手續費等費用後,帳面價值是正數,就記得要申報財產交易所得報稅;反之,如果賠錢,也可列報財產交易損失扣抵。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小小投資守則,大大獲利啟示

《大師輕鬆讀》第259期

想要讓自己的投資穩當獲利嗎?按照華爾街操盤老手分享的27條聰明投資原則,設定好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長期堅持下來,你就能獲得最大的報酬!

第一條:市場不理性

所有人都會告訴你,選擇投資經理人要以過去的績效為準,其實那根本不重要。以下所述的循環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退休基金開始對現任基金經理人的績效感到不滿。

■這些基金開始分析其他經理人過去的績效,並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密集的適任評估。

■指派了新的經理人,結果績效還是比市場整體表現來得差。

傳統的觀念根本就不正確。真正的事實是,長期來看,選到績效不佳經理人的機會有80%,要選到績效高於整體市場表現的經理人,機會只有20%

第二條:長期投資

有些人相信,投資股票只要長期持有,風險就會比炒短線來得低。這種觀念完全不正確,不論是長期持有或是短線操作,投資股票永遠都會有風險。最重要的是,風險溢酬原本就反映在股價之中,應該要能判斷這支股票的價格相對於其他同類股票是否合理。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投資風險承受度,千萬不要承擔過高風險。


第三條:不要聽信明牌

只要有人提供特定個股的消息,並且鼓勵你買進,就要停下來問自己:「這個人是不是純粹想要提供我消息?如果不是,那對方有什麼好處?」只要問這個問題就可以馬上明白,營業員提供一家公司的內幕消息,無非就只是想賺取交易佣金;分析師無非是想在將來多賣幾份研究報告,而基金經理人無非是要你投資他們的基金等等

第四條:最大的敵人

許多投資人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了解如何準確選擇進、退場時機、找出「錯誤定價」的股票,也就是做好主動投資。這種策略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不智之舉,唯一得利的是你的營業員,他們能從每次交易中賺取佣金。與其努力找出贏家,不如投資被動式基金,接受符合市場表現的報酬

第五條:超越大盤

市場上永遠不斷有各種雜音,有些聰明絕頂的人真心相信,只要考慮到各種數據和因素,就能預測出資本市場在任何一年的漲跌,這根本就不可能。相對地,致勝的投資策略其實簡單得令人不可置信,這些策略包括:

■屬於固定收益資產的資金,要用來投資高品質的短期債券。

■屬於股票型投資標的的資金,則用來投資能反映市場整體價值的被動指數基金。

■定期觀察各項投資標的的績效,並且在必要時重新調整這兩項投資的比例。

第六條:不要理會景氣預測

實際上,股市早就已經把景氣預測反映在股價上,你根本來不及買進或是脫手,不可能從市場中占到任何便宜。市場唯一還沒反映的,就是臨時爆發的意外事件。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只要有人宣稱自己能夠做到,絕對是另有目的。

第七條:指數型投資才是明智選擇

長期來說,唯一能夠致勝的投資策略,就是接受符合市場報酬率的報酬,其他操作方式都不合理。在未來將不會有更多人搭上指數型投資的潮流,所以指數型商品的效率也不會減弱。繼續投資指數型基金。這可能不是你聽過最迷人的策略,卻是最穩當也最有獲利潛力的。

>>>其他另20種老手聰明投資原則 ~ ~ 請見《大師輕鬆讀》12/20出刊第259期:〈操盤老手真心話〉




重要概念

被動式基金(Passively Managed Fund)

指數股票型基金最大的特色是被動式管理,就是投資組合與指數內容完全相同,基金績效則追求與指數表現一致,而不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進行選股。由於被動式管理的投資組合只要隨著指數成分股調整即可,基金經理人完全不需要主動調整組合,自然也不需要支付龐大的投資研究費用,加上指數股票型基金通常傾向於長期持有股票,交易成本也相對低廉,因此,投資人的管理與交易費用,都遠比一般股票型基金低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夏普(William Sharpe)曾以非常簡單的方法,解釋被動投資優於主動投資的理由。市場的總報酬率等於主動和被動投資人兩者報酬的平均。市場報酬=(主動投資人報酬+被動投資人報酬)之平均。因為被動投資人按照市值比例持有個股,所以被動投資的報酬會等於市場報酬,而主動投資整體的報酬也會等於市場報酬。然而被動投資人以較低的成本進行投資,主動投資人不論是用主動型基金或自行選股,投資成本一定高於被動投資人,所以被動投資整體平均的成績會優於主動投資人整體的平均。

聰明錢(Smart Money)

聰明錢是指經驗豐富的投資人或善於賭博的人經管投資的錢,也可以直接指這些人。基本上聰明錢是指投資人要懂得把錢靈活運用,如此才能讓錢變得聰明,而非不會流通的死錢,像是放定存的就是愚笨錢。在投資大師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概念中,聰明錢看的是長期的獲利,而不是短期買進賣出的價差利益,因此也就比較不去考慮真實世界中價格波動所造成風險的問題。葛拉漢認為華爾街分析師依據市場價格及未來盈餘作為未來展望的作法並不理想,成功的分析師應該選擇專注於少數特殊的產業,當公司的價格遠低於其價值,則長期的投資績效必能超過平均。

致勝3招 擴大定時不定額效益

Smart智富月刊.第 112 期 / 徹底精通 / 作者:方沛晶

《Smart智富》月刊上期告訴你,透過「定時不定額」投資術,每月定時扣款買基金,由電腦系統自動把關,市場往下跌的時候積極加碼,市場上漲時保守減碼,最後可以累積到更多的單位數。但你可知道,除了準備足夠金額,被動等待扣款之外,你也可以進一步做資產配置、設定4個關鍵值,讓定時不定額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策略篇》要波動增值,也要能抗跌

對一般想投資基金的人來說,如果無法一次拿出整筆資金單筆投入,最常見的就是以定時定額方式投資,以小錢累積投資效益。

定時定額的基本精神在於隨著市場與基金市值的波動,在低檔時買到較多單位數,高檔時買到較少單位數,發揮以時間平均成本的效益。

「定時不定額等於是定時定額的升級版,更進一步幫助投資者克服追漲殺跌的人性。」理財部落格達人,同時也是證券分析師的林泓佐說,目前金融機構推出的定時不定額機制,投資人可以藉由電腦系統掌握市場回檔時「逢低加碼」的機會,就像是電腦系統自動幫你建立「人棄我撿」的信心。


然而,須提醒的一點是,定時不定額強調跌愈多、買愈多,等於挑戰投資人承受投資風險的底限,如果因信心不足而停止扣款,就會失去逢低加碼的用意。中國信託理財規畫部經理廖亭亭建議,要進行定時不定額投資,一定要設定中長期投資目標,至少經過一個景氣循環,靠著時間和金錢的累積,才能夠達到提高報酬率的目的。

除了設定至少3到5年的投資時間之外,還可以掌握「致勝3招」,擴大定時不定額的投資效益,讓報酬率不僅打敗定時定額,還讓你的資產增值又抗跌!

◎第1招 結合資產配置機制

「以資產配置的概念操作定時不定額,讓投資人更能分攤風險。」元大投信企畫部經理林育如說,中長期定時投資已產生了時間分攤風險的作用,再加上核心、衛星標的做資產配置的話,又有空間分攤風險的效果,兩者加乘的綜效更能對抗市場震盪。

根據金融機構試算,衛星、核心的基金變動相關性愈低,整體投資效益愈好。匯豐中華投信執行副總經理孫煌正表示,若分別以全球債券組合基金、國內平衡基金、國內債券基金、全球平衡組合基金,轉投資於MSCI世界指數,因全球債券組合與國內平衡基金跟MSCI世界指數相關性較低,長期維持較低波動度,也可以累積較高的收益。

◎第2招 設定高停利點

新光投信總經理黃植原認為,定時不定額應該設定「停利點」,也就是設定一個獲利滿足點,一旦投資到達該幅度,即可以分批獲利了結,保有戰果

到達停利點先獲利出場,是為了防止眼前獲利吐回給市場,成為紙上富貴。」黃植原說,投資人可以選擇將獲利的報酬贖回,剩下本金部分繼續投資,或者選擇「百分比法」買回,例如新光投信定時不定額機制,可以提供投資人設定「獲利10%買回全部的1/3」的獲利百分比和贖回比率。

停利點該怎麼設呢?依據匯豐中華投信以核心衛星方式操作定時不定額模擬試算的結果發現,停利點設得愈高,投資效果愈顯著,不過,相對的,風險波動也愈高,較適合積極型且風險承受度較大的投資人。

◎第3招 投資級距拉大到5倍

想要擴大定時不定額的投資效益,最好把投資級距(編按:投資級距是指減碼的金額、平時扣款的金額、加碼的金額)拉大,在市場處於超跌狀況時,大幅提高投資金額,自然可以在低檔累積更多單位數,未來大盤翻轉上揚時,就可以享受更多超額利潤,達到更好的投資效果。孫煌正以同一段時間內計算,發現投資級距設為1萬、5萬、10萬元,會比1萬、2萬、3萬元的投資報酬率約高出5成之多。

而依據模擬測試,投資級距由低到高,至少拉大到5倍以上,投資效果更佳,例如減碼時扣款3,000元,加碼時扣款1萬5,000元。不過,黃植原也提醒一般投資人,拉大投資級距時,還是必須考量到加碼時的扣款金額,是否在自己可以負擔的範圍以內,以免造成資金不足的窘況。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勞退自提 雙重免稅沒了

聯合理財網 2007/12/17【經濟日報╱記者雷盈、陳芝艷╱台北報導】

立法院上周三讀通過所得稅法修正草案,以後勞工每月自提6%薪資的退休金,不能再享有薪資與退休金雙重免稅優惠。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陳文彬建議,一般收入者可選擇不要自提,轉而投資基金或保單,不被課稅且獲利更多。

過去選擇勞退新制並按月自提退休金的勞工,可以享有自提退休金前端的「免計入薪資」與後端「退休金」兩階段雙重免稅的好處。不過近來立法院修正通過的所得稅法修正案,未來勞工選擇自提退休金,不分個人帳戶與年金帳戶,仍能享有6%薪資免稅優惠,但,須退休時領取的退休金,須計算定額免稅的額度,超過部分就必須課所得稅

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副秘書長柳翰宗指出,這項法案通過,影響最大的是M型社會中偏左的受薪階層,也就是月薪約七、八萬左右的上班族。真正高資產的大戶不會在意要不要自提6%,因為他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份來自福利,而非薪資所得,一般領固定薪水的白領上班族才真的要煩惱。


陳文彬說,如果只是一般收入的上班族,建議不必參加自提,因為現在難以預期未來政府的長期操作績效,而且過去的績效沒有特別好。他建議,倒不如把自提這一部份,自行投資基金或購買投資型保單,獲利上應該可以贏過自提勞退金。目前勞退新制的整體年化收益率為2%,和銀行定存差不多,如果薪資不特別高,沒有節稅需要的上班族,就可以不必參加自提,自己強迫儲蓄投資基金或股票,年化收益要高過2%不難,而且像股票買賣的資本利得、海外投資收益,現在都還可以免稅

不過如果是高收入者,情況剛好相反,對這些高收入者來說,參加自提6%可以有節稅的效果,如果是所得稅率級距是21%以上者,自提的節稅效果更為明顯。

舉例來說,目前勞退新制自提一年免稅的最高上限為10.8萬元,也就是平均月薪最高15萬元,每個月自提6%為9,000元,一年下來有10.8萬元可不計入所得,如果用10.8萬元乘上所得稅稅率最高一級40%,這部分要繳的稅達4萬3,200元,如果參加自提,就可以節省這部分稅金。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捍衛資產大作戰

Smart智富月刊.第 112 期 / 特別企劃 / 作者:劉 萍

台灣的存款利率低、新台幣走弱,又遇上物價猛漲的艱困環境。過去5年,如果你的資產全部押在台灣,其實是變窮了!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台灣的存款利率低、新台幣走弱,又遇上物價猛漲的艱困環境。過去5年,如果你的資產全部押在台灣,其實是變窮了!

是什麼在啃食我們的資產?第1,就是新台幣弱勢的趨勢就中央銀行歷年匯率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貶了8%,兌中國人民幣、印度盧比、韓元等亞洲貨幣貶幅超過15%,對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貨幣及歐元,貶值更高達40%至60%。

現在,大家都知道美元弱勢已成定局,今年以來,全球16種主要貨幣兌美元都在升值,而新台幣雖然兌美元也升值,但幅度很小。即使過去幾年很弱勢的日圓,今年表現也優於台幣。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丁予嘉、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都認為,即使中央銀行年底至明年間陸續升息、美元短期反彈,新台幣的匯率有小回升,但長期仍將跟隨美元持續疲軟的腳步。


第2個啃食我們資產的怪獸,則是物價上漲的趨勢。11月初,主計處公布10月份的物價年增率為5.34%,創13年來新高。若以今年10月份5大銀行1個月的平均定存利率計算,10月份台灣的實質利率為-3.213%,也是歷史新低。丁予嘉預測,央行會透過升息來抑制通膨,不過台灣明年仍有物價上漲的壓力。

趨勢不可擋,但身為小市民的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眼睜睜的看著資產繼續縮水下去。

但這個時候,究竟應該做出哪些正確的決定?

※行動1 調整資產幣別配置

不能做的事:
(1)只抱新台幣資產
(2)重壓美元單一外幣資產

必須做的事:
(1)先抱港幣資產
(2)加碼歐元、澳、加等強勢貨幣

復華投信總經理楊智淵指出,過去國人理財時,頂多只想到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工具的配置,但現在一定要細算資產在各貨幣的分配比重,以免資產太集中在新台幣或美元,當這兩個貨幣走弱時,就沒有其他走強的貨幣來保住資產下跌。

※行動2 核心債券基金要大換血

不能做的事:
持有美元、歐元等低成長成熟國家債券

必須做的事:
改換新興市場債或全球型債券

通常在做資產配置時,專家會建議把收益穩定的工具做為核心資產,才能降低投資損失的風險,因此債券型基金就成了核心資產的重要商品,但是走高的通膨可能侵蝕掉穩定、報酬率卻不高的獲利。

◎年報酬率打不過通膨 就要換掉

過去,國人偏愛美、歐等國家的債券基金,雖然其配息和淨值成長都很不錯,但到了高通膨(5%以上)時代,如果年投資報酬率沒超過5%,就應該要換掉投資標的。而未來,哪些標的最有希望保持穩健的成長?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國際債券部門基金經理人哈森泰博(Michael Hasenstab)就指出,未來拉丁美洲、東歐等新興市場的債市,將受惠貨幣升值所帶來的資金行情,而歐亞為主的全球債市,也可望提高匯兌收益,因此現階段要進場投資債券基金,可優先加碼全球型的債券基金。

※行動3 一定要擁抱實質資產

不能做的事:
只投資與抗通膨無關的股票


必須做的事:
擁抱黃金、原物料、房地產等長期抗通膨商品

「未來通膨會長期如影隨形的威脅我們,只要靠做好配置、選擇較能抵抗通膨的標的,財富才不會被吃掉!」亞太全球證券投顧總經理張夢翔說。

但哪些標的最能擋得住通膨?「就是實質商品,而現在還可以加碼布局!」蔡佳晉說,而所謂的實質商品,一是房地產,另一類就是包括能源、金屬、農產等原物料。

※行動4 不要借錢給別人

不能做的事:
(1)借錢給別人 
(2)借錢來消費

必須做的事:
(1)向別人借錢 
(2)借來的錢要做投資

「即使沒有通膨,聰明的人都會去借錢投資,何況是在有通膨的時候。」楊智淵說。而多位專家也認為,在台灣處於利率低檔、通膨來臨的環境下,適合當借錢的人,而不宜把錢借給別人。「但借來的錢,要做有實質報酬率的投資,而不能是消費。」歐宏杰、張夢翔都一再強調。

如果想要改變痛苦心情,不讓資產再縮水下去,現在就趕緊展開上述捍衛資產的4大行動吧!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吳淡如:請叫我投資達人

MONEY+ 07 年 12 月號

前言:成功躲過股災,基金整體投資報酬率每年平均15%,房地產投資出手就是雙倍獲利,吳淡如在作家、主持人的身分之外,應該再加一個新頭銜,投資達人。

撰文:葉小綺、劉育菁

※吳淡如小檔案
生日:11月22日
星座:天蠍座
經歷與現職:作家、主持人
學歷: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中文研究所、台大EMBA碩士
最新著作:《那些EMBA教我的事》

回想第一次投資股票和基金,吳淡如說:「就是花錢買教訓。」當時剛出社會在報社工作,股市正逢萬點,她聽記者同事推薦買了生平第一檔股票,結果賠了錢還傻傻借對方放空,「沒辦法啊!她參加的股友社倒了,3百萬元積蓄全泡湯,能不幫她嗎?」幸好一年後吳淡如離職,還拿回12萬元,但也賠了12萬元。

※亂聽明牌 苦吞百萬教訓

2000年,網通還未泡沫,吳淡如聽從股市名嘴,拿300多萬元大膽單筆搶進1檔基金,「我那時候心裡還幻想呢,這次應該隨便買、隨便賺了吧!」結果,沒想到市場轉身就走進空頭,停損得太慢,讓吳淡如硬是狠滑一跤,2年後認賠35%出場,可惜有了教訓還沒不死心,她又花了100萬元單筆買了1檔國內科技基金,這回是忘了停利,好不容易漲到150萬元,最後還是碰到空頭,跌至60萬元的悽慘下場。


有了這2次慘痛經驗,吳淡如終於體認要自己做功課才實在的道理,依賴名嘴、親友、理專都只能算投機,不算投資。於是為了了解市場多空狀況,她開始勤做功課,研究績效走勢圖,最後總算理出一套自己的投資心得,「當線圖上升的角度變得非常陡,就代表市場已經走到高點,只要再比對中央社商情網1個月績效排行前15名基金有超過15%的區域和標的,就是出場時機。」

「亂聽明牌」、「不懂分散風險」和「停損停利」,都是吳淡如歸納過去失敗的主因,因此,吳淡如以過來人經驗建議新手,先以定期定額投資,等摸熟了市場,再做單筆,「畢竟新手總是因市場熱了才搶進,又在斷送信心時急著認賠出場。」

※看基金績效走勢 獲利高達50%

俗話說得好:「靠人人倒,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好。」今年1月,吳淡如見內地民眾排隊開戶買股票,又看到績效走勢圖垂直往上,她研判高點浮現,是出場時機,於是留了美林環球資產配置基金,輕鬆躲過227股災,讓她頗為安慰,等到3月市場跌到低點時,她才再度進場賺波段。

最近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全球大股災,吳淡如也同樣在7月中旬股災就先行出場,她說,績效走勢圖垂直向上,市場又太樂觀,於是她將資金轉入貨幣基金,這回果然就全身而退。

除此,她的台股基金操作得也不錯,今年台股從7800點狂飆,她在還不到9800點前就贖回,報酬率高達50%,而最近台股狂瀉,她則全數投入海外基金和香港股市,檔檔維持15%以上報酬率。

※朋友掏空 決心自己理財

有了令人稱羨的成功經驗,吳淡如還是謙虛說不善管錢,「我天生就是個感覺派,要我每天記帳會要我的命啊!」事實上,吳淡如真的開始「學」理財,不過才4年,而源起的背後也有個慘痛的故事。

「說來難以置信,以前我從不知道自己每個月賺多少!」吳淡如笑笑說,由於把錢委託朋友管理,竟然出現「掏空」漏洞。「等到有天秘書提醒我不對勁時,讀了存摺,我才知道『不管』的代價這樣嚴重,從此就決心自己來。」而所謂的決心,就是讓她有股動力翻遍所有理財書閉關自修,功力大增的最佳助力。

※二次買屋都是倍數獲利出場

令人驚訝的是,相較於股票基金,吳淡如對房地產投資似乎來得有天分。大學剛畢業時,她就曾用100萬元買進宜蘭40坪的公寓,1年後以240萬元賣出,獲利2倍;SARS期間,她在大安區買了40坪頂樓加蓋的公寓,也是800萬買進,1千5百萬元賣出,獲利雙倍。問她怎樣辦到的?她的回答很簡單:「我看房子很簡單,看它有沒有下跌空間而已。」

面對近來房價高漲,市場觀望氣氛濃,她倒有自己的觀點,認為對抗通膨最佳的方法就是購屋,所以近期她也不排除持續看屋買屋。

吳淡如的成功證明了人一定要相信自己,建立自己的投資方法,並記取過去的失敗經驗,修正方法,套一句她在新書《那些EMBA教我的事》自序裡寫的一句話:「學習是一條令人開心的道路。」從散戶心態,以為亂槍打鳥運氣好就可以撞到財神爺,到如今品嚐到美好的勝利果實滋味,現在的吳淡如,真的很開心。

※理財建議

遠東商銀理財顧問洪本訓:本事及本錢雙賺 基金宜分散配置

用「本事賺錢、本錢賺錢」這8個字最足以形容吳淡如。她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規律計畫每年出3本書,發揮本事賺錢的功力;在本錢賺錢上,更多著墨於過去5年績效不錯的原物料產業及國家,而且很有節制力,只要達到設定報酬就獲利了結。

在用錢方面,她重視出國旅遊,是投資自己視野的極佳範例。建議一般投資人也可以在固定收入的方向採用「321」用錢法則,即將收入分成6等分,3分用於生活支出,2分用在儲蓄、投資,1分投資自己。

稍嫌不足的是,吳淡如的基金占總資產中比例高,而且火力集中在原物料及新興市場,建議減少重疊屬性相同的投資標的,才能達到資產配置、有效分散風險的目的。

2008全球經濟將緩慢持續成長,雖然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仍低,但投資選擇應以擁有大量海外盈餘的公司為主,至於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力道及當地消費市場相對強勢,尚未布局者可逐步加重投資比重;同時要要注意分配資產幣別。

除了做好風險控管,才能放心追求投資報酬。因此失能險、醫療險、防癌險都需列入保險規畫的考量;若工作繁忙、無暇注意趨勢變化,又希望退休後能有穩定收入者,保證提領總額的外幣投資型保單也是另一儲備退休金的方法。

愛台灣基金 愛到慘兮兮

中時電子報 2007/12/18 王宗彤/台北報導

愛台灣,「代價高」!今年起風光推出的「愛台灣基金」,幾乎全部虧損。根據統計,配合政府愛台灣的號召,今年以來成立且已進場的台股基金有十檔,其中有六檔愛台灣基金跌幅在一成以上,比今年來台股的表現還差,只有一檔績效為正;虧損嚴重者甚至接近二成。

而這些「愛台灣基金」,多半都在下半年兩次高點的時候進場,可以說是「愛到最高點」,現在是愛「死」了。

這些紛紛取名為如「台灣動力」、「台灣金磚」、「台灣活力」、甚至直接取名「愛台灣」的基金,淨值表現卻不怎麼有活力、更不愛投資人。統計到十四日的淨值,只有二月成立的「台新主流」淨值是正的一.六%,其餘全數負數;最差的富鼎台灣活力更虧損十九.七%,接近二成。

面對這種績效,業者只能苦笑說,愛台灣「是要付出代價的」。投信業者私下表示,其實,今年下半年來,大家都是配合政府政策,推出台股基金,事實上募的也不怎麼好,不過,業者的重點也不在台股基金,就怕沒有「順應」政府意思,後續要推基金就會遇到「特別關照」;加上,下半年第二波股災來臨前,市場景氣一片大好,台股投資價值又被低估,因此,從那時起就掀起一股愛台灣基金風潮。

昨日元大證券的二○○八投資說明會起跑,會場近四百為投資人擠滿會場,而投資人最在意的問題就是台股受政治因素的傷害還會影響多久、多大。

元大投信副總林明生認為,政治因素必然有,不過絕對不是全部,只是為台股下跌找一個理由。基本上美股受次貸風暴後的基本面還有疑慮,而台股受美股連動深,是因為明年的基本面也還有疑慮,股市才會這樣走法,不過,大家目前看明年第一季是景氣谷底,搭配上美明年底選舉,第一季過後,也許有更明朗的態勢。

錢擺哪裡?2008亂局淘金術

今周刊573期 撰文:張弘昌、謝春滿

在歷經2007年下半年兩次股災後,投資人對未來新的一年該如何出手,感到迷惘,究竟在亂局中,錢要怎麼擺,才能成為2008年的理財大贏家?《今周刊》並訪問多位理財達人,與讀者分享他們新一年的投資策略。

以目前趨勢觀察,全球股債和新興市場的「雙核心」布局,將是2008年的投資顯學,而價值低估的台股,有機會在總統選後演出兩岸開放行情嗎?多位專家提出精闢見解。

二○○七年對精於投資的春天診所何麗玲而言,是豐收的一年。她在七月底股災前九八○七高點時,就把手上股票出清。當時人在香港的她發現,大家都籠罩在迎接萬點行情的樂觀氣氛中,老手的直覺反應是「股市中永遠不要去幻想美夢成真這件事,怎麼可能一次就過萬點呢?」果不其然,當她出清股票之後,股市就狂跌到最低七九八七點。

人們最悲觀時買進 最樂觀時賣出

浸淫股市二十多年,何麗玲見過許多大風大浪,練就一套投資哲理,在「大家最悲觀的時候買進,在大家最樂觀的時候賣出。」每年進出二、三次,賺波段財,而不是進場後只賺個蠅頭小利就跑;對待股票如此,基金亦同。她曾在石油每桶五十一.五美元時買進能源基金,到七十美元時獲利出場,賺到一個大的波段。


她在三年前買進中國首域基金,今年報酬率已經飆了好幾倍;但眼見中國所有民眾瘋狂搶進股市的模樣,讓她嗅到不尋常味道,於是在今年六月就贖回一半基金,另外一半留著,等明年奧運前看情況再做處理。

何麗玲的投資配置中,房地產與股市約各占三到四成,另外有二成基金及一成左右的外幣定存。至於二○○八年的錢要怎麼擺?何麗玲也有自己的一套投資策略。她認為,明年台灣適逢總統大選,是非常關鍵的一年,相對的,不確定性也高,她準備減少一成股票配置,逢低布局房地產的部位,其他則不動。

在股市操作上,何麗玲每天花二小時做功課,觀察線形變化、密切追蹤量價變化,當量價很悶、籌碼沉澱、本益比低時,她會選擇業績好的個股進場。十一月底指數又從九八五九點下殺到八二○七點時,她就用三分之一資金進場,不過她研判這波行情應該只是反彈,「這次買的是要等到明年一、二季再賣。」

基金聚焦中、印與原物料需求

至於房地產投資方面,何麗玲以店面為主,選擇好地段的店面,進場後有好的價錢就賣出。她曾相中台北市忠孝東路SOGO百貨對面的黃金店面(原是中美鐘錶行,現為雄獅旅行社),出價每坪三百三十萬元,但是後來被人以每坪四百多萬元的價格搶走,成交價是一億七千萬元。現在談起這個店面,她仍十分激動,但是價格過高,也是她仔細盤算後的結果。

長期而言,她還是看好房地產,她認為把錢放在房地產還是比較保險;但是短線上的投資策略,仍是以好地段的A級店面為主,這一波行情被打下來,她認為,打下來是撿便宜的時候,前提是不能買得太貴。像之前失之交臂的忠孝東路店面,她就覺得價格過高。

基金方面,她最看好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她舉例說,最近有一位友人在印度開商務旅館,打電話跟她說,「生意好得不得了」,據此就可以研判,這個市場會持續蓬勃發展。此外,新興市場崛起的原物料需求,也是值得投資的基金標的。

計畫好○八年錢要怎麼布局的,還有名作家王文華,他對明年的金融環境用了簡單一句話形容,就是「亂世中,不要自亂陣腳!」

市場愈亂 投資愈要穩住陣腳

從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曾在美國債券資產管理公司任職的王文華,有長達十幾年海內外投資經驗。他表示,過去幾年多頭行情對投資市場而言是盛世時期,投資人不用太擔心,就可以賺到錢;但是從○七年底到明年,卻是一個亂世,壞消息很多,容易讓人慌亂。不過,他認為,愈是亂世,愈要穩住陣腳。

王文華的投資組合很簡單,由於曾在美國生活多年,因此他的投資組合中有滿高比重是美股,其中以金融、科技、生技醫藥股為主。他長期持有這些績優的股票,享受配息利益。

最近美國金融股因為次級房貸問題,股價修正三○%到四○%;不過,由於都是在二年前買進,因此影響不大。他研判到明年二、三月年報公布時,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屆時股價可以更真實反映財報數字,到時候就可以進場加碼。

最近市場變動劇烈,王文華做了局部小調整,他把獲利高的股票型基金贖回三分之一,轉進債券基金,手上並保留部分現金。面對市場不確定因素,他的策略是保留一些現金和債券,持續觀望。

另外,他長期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十三年來從不間斷,小額投資長期累積財富;王文華認為,這個部分的投資不必受市場影響而有所變動,仍然持續投資下去。此外他的投資組合中有四成的台股,但都是藍籌股,也是長期投資的概念,他並不用太擔心。

由於信奉長期簡單的投資哲學,王文華不做短進短出的投資,對於獲利的設定也比一般人還低;他說很多人希望每年有四○%的高報酬,但是他只要求每年有一五%到二○%的報酬就好。不追求高報酬,穩穩投資、穩穩獲利,讓自己可以安心睡得著覺。

台股買藍籌概念 美股觀察金融股

「人類所有的不幸就是不願意一個人乖乖地坐在房間裡。」他引用法國哲學家巴斯卡的名言說,「○八年,我還是乖乖坐在家裡,專注在國內外。」亦即不輕舉妄動,但專注了解海內外市場。

展望明年,王文華擬定一套投資策略:在股票方面,台股仍以投資藍籌概念股為主,美國金融股則視時機進場逢低加碼。王文華對歐美市場極為熟悉,他說,他不投資不懂或不熟的商品,因此,即使在各界都看淡美國的情況下,他覺得自己還是會以歐美市場為主。

儘管全球股市在第四季紛紛擾擾,但何麗玲和王文華對於明年的資產配置,心中早有定見。投資大師劉俊杰,對於未來的全球金融變化也了然於胸——尤其是台股;他用英國鼎鼎大名的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裡的一句話來形容,「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劉俊杰指出,這波全球大多頭的美麗盛宴,是從SARS結束後開始;不論是拉丁美洲、東歐、香港,這幾年的漲幅都以倍數計算,然而台股卻是「斯人獨憔悴」,表現差強人意,以歷史軌跡觀察,「實在沒道理」。

劉俊杰說的沒錯,過去三十年來,不管是一九八○年代日本崛起所代表的房地產飆漲行情,或者是一九九○年由美國領軍的科技網路榮景,台灣人民都能憑靠著和全世界接軌,享受三次萬點行情。然而這次由中國等新興市場帶頭所舉辦的全球歡樂派對,台股卻無緣攀附,「以台灣二十年來累積的經濟實力,指數竟然過不了二○○○年的高點,確實遭受到委屈。」

事實上,台股的本益比如果放在全世界的天平上,幾乎是最便宜的,現在如此「憔悴」,惟一的理由,就是政治惡鬥造成,不論是對內的政黨,或者是對外的兩岸關係,都是以「對抗」代替「和解」。既然看不到未來,投資人信心自然低落,不敢大舉消費,資金也就跟著外流。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有錢沒閒 科技工程師更需要理財

MONEY+ 07 年 12 月號

前言:高收入的「科技新貴」人人稱羨,但也有工時長、工作環境封閉等不為人知的啞巴黃蓮苦,在這樣的條件下,科技工程師該如何找出專屬理財妙方?

撰文:王立德

根據104人力銀行「2007企業聘用社會新鮮人現況暨新鮮人起薪」調查結果,電子資訊相關行業起薪勇冠三軍,居社會新鮮人起薪首位。科技人除了起薪高、獎金多,還有羨煞其他行業的分紅配股。此外,科技公司的福利優也是傳為美談。

※環境封閉、工時長 理財無處著手

科技工程師坐領高薪,讓外界又羨又妒,但相對也付出「工作繁忙、把公司當家」的代價。已經轉業的晨星半導體前工程師傑克即使想投資,也因為沒時間吸收相關資訊而作罷,「手上握滿定存單和公司配股,整體收入不差,但卻不知該如何進一步規畫,」他兩手一攤,無奈的說。

新思科技RD工程師游嘉正也認為,工程師對理財認識管道少,如果想買股票,通常都是朋友報明牌跟著買,「而且1、2個月內看不到報酬就想出清。」


而職業壽命有限,也是科技人心中的隱憂。由於電子科技日新月異,往往畢業10年後,當初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就逐漸與職場上陸續出現的新技術脫鉤。慧榮科技高級工程師梁嘉旂就表示,因為技術銜接不上,很少看到45歲以上還能繼續擔任RD工程師(研發工程師),多半不是自行創業、轉進管理職,就是轉向服務客戶端的職務。

但游嘉正則抱持相反的看法,認為即使學校教的知識會隨時間慢慢落伍,但寶貴的經驗仍不可或缺,資深RD工程師能銜接新科技及應用面,其實仍可以擔當公司的中流砥柱,並不需急著轉業。

※分紅配股漸少 未來收入將銳減

目前科技工程師面臨的最大變動,是明年員工分紅費用化上路後,企業為了避免獲利遭稀釋而降低分紅配股比重,未來科技人的收入勢必大受影響。

根據園區內部調查,在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後,科技人的年收入平均會減少7%,而高股價公司員工及配領大量股票的高階主管甚至縮水達40%。科技公司為留住人才,紛紛準備實施買回庫藏股、發放認購權證等措施,以彌補員工收入上的減少。

但無論如何,科技人都得開始適應「收入下滑,所得稅增加」的新局面,對此,工程師更必須積極規畫理財,以避免收入銳減的窘境發生。

科技工程師理財的4個策略

相較於眾多「無財可理」的一般上班族,收入優渥的科技工程師,欠缺的是理財知識及管道,以及沒有太多時間作規畫,下列4個策略,可以讓科技人輕鬆理財。

※1 基金 定期定額搭配定期不定額

科技工程師除了薪水,通常還有豐厚的業績獎金或是股票分紅,大眾商業銀行信託部協理孫承梅建議,科技人最好的基金策略是每月定期定額,購買長線看好、波動幅度大的基金;此外,當公司發放獎金時,或賣出公司配股,也可將這筆現金單筆投資穩健獲利的基金。

若沒時間研究新標的,則可選擇將獎金加碼原先定期定額、但正處於相對低檔的基金,在淨值低的時候購買較多的單位數,利用周期循環特性獲取更高的報酬。

不過孫承梅也特別提醒,科技工程師應尋找信任的理專配合,適時停利並視趨勢改變資產組合,才能避免既要忙碌本業、又要操心資產波動的困擾。

※2 資產配置 股、債、匯靈活搭配

投資理財不只限於基金與股票,科技人可採取股、債、匯三方規畫。債券方面,因持有債券管道較少,建議可從債券型基金入手,中國信託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隋榮欣就認為,高收益債、成熟市場政府債都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對股票有興趣的科技人,因了解自身產業,更容易抓住產業循環周期。彼得‧林區(Peter Lynch)說過:「長期持有股票,往往更容易打敗基金。」科技工程師可以利用對自身產業特性的了解,專注於相關的股票,獲取高額的報酬。

此外,孫承梅推薦定期定額投資外幣,「每種貨幣就像花園裡的一種花,若要四季都有花期可賞,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持有不同幣別。」新台幣相較於世界主要貨幣的利率及匯價皆低,建議科技人不妨投資加幣、歐元定存。

※3 保險 防癌、醫療、失能優先考慮

工程師往往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當意外發生而沒有收入時,家中經濟往往會遭受到重大打擊。隋榮欣建議一定要做到風險轉移,優先考量保障,接著才是投資理財。可以考慮投保失能險,當發生意外無法上班時,保險理賠可以負擔部分經濟重擔。另外,由於工程師天天與電腦為伍,防癌險及醫療險也不可少。

人身險外,孫承梅點出:「更需幫負債的資產投保!」假設償還房貸期間發生天災人禍,房子都沒了還要繼續繳款,等於是沒了本金還得支付利息,家庭財務將會立刻陷入危機,因此可以考慮投保房貸險(即保額遞減型的定期壽險),就能藉保險來轉移風險

※4 債務 房貸車貸要謹慎處理

科技人若背負房貸、車貸,在收入即將減少的可能情況下,必須重新檢視房貸跟車貸的條件,隋榮欣就笑稱:「理財專員、銀行職員或許正是科技工程師的最佳另一半。」在申辦房貸同時,最好依33法則(自備款3成、每月還款金額不超過月收入1/3),並依個人條件慎選還款年限,注意提前還款違約金細項。

另外,若任職公司知名度高,對自身信用條件具有加分效果,通常較容易取得低利率的貸款,在利率緩升趨勢下,別忘了檢視自己的貸款情況,可以降低利息負擔的話,千萬別放過。

在消費習慣部分,應區分是「想要」還是「需要」,避免債務膨脹,孫承梅說:「許多工程師配股一變現,就想買部好車,但實際上卻只有時間在市區內往返而已,高價購車的意義不大,卻得揹上一堆車貸,這就是無法區分『想要』跟『需要』」。

綜合上述,科技工程師雖是社會上的高薪一族,但是產業變動大、身體承受壓力也大,應該藉由正確理財規畫,降低職涯中的各種風險,才能安穩享受高薪人生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趁年輕一心多用 輕鬆存退休金

【2007/10/15 經濟日報】 記者呂郁青∕台北報導

退休理財從年輕時候「一心多用」,逐步投資,比起年輕集中火力育兒、45歲以後再集中火力籌退休金的「前後順序法」來得省力。中信銀財富管理協理黃培直說,一樣總投入的金額,績效可能相差近半。

大部分的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設立不同的理財目標,例如說,單身的時候只準備自己花用,車貸通常是第一個理財目標;建立家庭時,理財目標就轉向房貸以及子女教育金,等到子女長大之後,才會想到自己的退休計劃。

黃培直發現,退休常常是一般人心目中最後的理財目標,但是等到子女長大,才發現自己退休金似乎不太足夠,需要調整投資金額時常常來不及了。一來籌措的時間已減短,二來,距離退休愈近,投資理財風險承受度低,相對在選擇理財工具時預期報酬率也會更低,往往難達成退休金目標。


中信銀建議在建立家庭的同時,除了房貸以及子女教育金之外,就應該開始酌量準備退休金,也就是在人生各個階段理財時,寧可延長房貸的還款時間,也應該「一心多用」,一方面籌措房貸與子女教育金,一方面提早投資退休金。

這種「一心多用法」的投資績效,往往優於「前後順序法」,黃培直舉例,若投資在年化報酬率8%的理財工具上,35歲至44歲每月投資10,000元,等到45歲到54歲每個月再投資20,000元,屆時累計金額為935.2萬元。

但是若等到45歲至54歲再一口氣每個月投資30,000元,雖然總投入金額相同都是360萬元,但最後累計出來的金額卻僅543.8萬元,差了快一半。

黃培直解釋,一心多用法是透過延長每個目標的準備時間,透過時間複利效果會使「一心多用法」投資績效優於「前後順序法」。採用定期定額方式準備投資,「一心多用法」延長投資期間,能分散投資時點的風險,減少短期市場波動對退休準備帶來的衝擊。

雖然在建立家庭時,往往是經濟壓力最大的時期,黃培直建議,可以減少投資金額,但別忘了準備退休金,等到45歲以後隨著貸款壓力減輕,家庭可投資資金逐漸增加,再提高退休理財的金額,例如由原先的每個月1萬元投資,提高到2萬元。


債券 TIPS、連動債最適合保守族

MONEY+ 07 年 12 月號

前言:升息才能壓抑通膨,因此通膨期間往往不利於債市,但是連動債與抗通膨債券卻是可以對抗通膨,特別值得保守族群考慮。

撰文:劉育菁

擔心錢放在銀行被通膨吞噬,又不想在這波油價、黃金、農產品、原物料等商品大浪潮中缺席,有什麼產品可以下檔有撐,但又能打敗通膨呢?答案是:抗通膨債券或連動式債券。

※高資產族的新歡:抗通膨債券

適合族群:資產高且保守型的投資人
投資門檻:1,000美元起跳(合台幣32,500元),並以1,000美元為增加單位。
投資管道:向銀行理專詢問

民眾擔心物價上漲,主要是因為「購買力變弱」,但抗通膨債券正好可彌補購買力縮水的風險,因為這項商品最大的特性就是「本金會隨著通膨或通縮而調整」。

抗通膨債券的發展迄今不過僅10年時間,這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與通貨膨脹指數連動的公債(TIPS,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發行到期的天數分別有5、10、20年。


投資一般債券的收益是固定的,假設買進100萬元面額債券,票面利率3%,每年領取3萬元利息,這就是投資人的固定收益(撇除市場影響債券價格變動的因素),但若要計算實質收益,還必扣除通膨率,假設是2%,那麼投資人等於只賺1%。

※本金隨通膨增加 隨通縮萎縮

不過抗通膨債券並不同,一樣以100萬元買進票面利率3%的抗通膨債券,若當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4%,本金就會調整為104萬元,至於利息則不變。但如果是不幸碰上連續性的通貨緊縮,那麼本金也會跟著縮水,所幸只要持有到期,美國財政部還是會給予原始的票面金額,等於規避掉下檔風險。

抗通膨債券的總收益來自2個,一是在發行時確定的固定利率,另一是隨者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動率,因此當通膨率提高時,債券投資人的收益並不會被侵蝕。但要注意的是,抗通膨債券的利息是每半年付一次,本金則是根據每年通貨膨脹率進行2次調整,缺點就是調整的金額會在到期時才支付。

那麼現在是不是投資抗通膨債券的最好時機呢?群益投信投資多重資產管理基金經理人陳正芳表示,目前美國實質利率仍往下走,現階段投資一般債券的報酬率優於抗通膨債券,不過距離投資抗通膨債的時點也不遠了。

因為美國政府現在最大課題就是挽救景氣,連續降息是必然之舉,而降息釋出的貨幣效應將會在6個月後發酵,也就是明年下半年,由於美元弱勢而引發油價上漲,以及過多貨幣釋出市場,都會帶動全球通膨,屆時就是買抗通膨債券的最好時點。

※保守投資人也愛:連動式債券

適合族群:中高資產人
投資門檻:約1萬美金起跳
投資管道:向銀行理專詢問

資產稍少的保守投資人還可考慮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質產品:連動式債券。由於連動式債券可連結的產品十分多元,包括商品、期貨、基金、指數、股票、債券等,但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究竟哪一種才能打敗通膨呢?

答案也很簡單,只要挑選「尋找帶動通膨起來、最上游的產品」就對了!今年最熱門的綠能、原物料、農產品、原油、黃金、白金等,都曾經是市場的搶手貨。以農產品為例,國內尚未出現純的農產品基金,投資人只能透過期貨商投資農產品,因此當農產品連動債一出現,立刻獲得很多投資人來「參一腳」。

若要購買與通膨上游相關的連動式債券,投資人在申購前可得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了解自己是哪類型投資人(如保守或積極型),如此才能避免買到不當產品,舉例來說,退休族將所有退休金,買進10年期的連動債,就會降低資金的流動性。

其次,要詢問「保本」或「不保本」?像是近期熱門的農產、油價期貨的連動債,發行機構為了提高績效,推出不保本的產品,讓投資人也有機會「小賭一把」。接下來才是詢問「下檔保護」有多高,也就是保本率。此外,由於連動式債券都是投資國外產品,匯率波動的風險要由投資人吸收。

目前主管機關明定不能廣告或發新聞稿,投資人有興趣只能主動詢問銀行理專,至於透過哪些銀行購買有差別嗎?理專私下表示,國內發行的連動債大多集中在幾家外資券商或銀行,發行商品大同小異,因此選擇「交易量大」的銀行較有保障,因為這些銀行掌握大筆資金,在與發行機構談價位及保本率時,相對較有談判籌碼。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不想變窮 更要積極理財

MONEY+ 07 年 12 月號

前言︰雖然官方版的通膨率不到3%,但與民生相關的物資卻樣樣大漲。不想被通膨困住變窮,就要化守為攻,把資產擺在對的地方,先保值、再賺增值財。

撰文:劉育菁

「東西變貴了!」這是民眾最近不斷重複說的一句話。就算改搭大眾運輸,省了交通費,卻仍省不了日常生活的吃、喝、用!麵粉、米、肉品、牛奶、衛生紙,無一不漲,菜市場跟超市貨架上都是「漲聲」一片,民眾自然只能勒緊褲袋節省過日子。

※百姓可以不買衣 不能不吃飯

雖然民眾都深刻感受到東西變貴許多,不過行政院主計處卻預測今、明兩年台灣的通膨率「不會超過2%」,簡直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為何看似很低的通膨率,卻會讓百姓哀嘆「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原來,官方版的通膨率是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兩種而來,其中,CPI與一般民眾的關係最密切,因為它是由近400項商品及勞務,分成7個基本大類所組成,按權重高低依序是:居住類(30.79%)、食物類(25.05%)、教養娛樂類(16.11%)、交通類(12.63%)、雜項類(6.9%)、衣著類(4.7%)及醫藥保健類(3.7%)。

而今年開始,食物類價格漲最多,普遍上漲1成以上,但是食物類占通膨率的比重不到3成,因此官方版的通膨率才會看起來仍然是「天下太平」。

而民眾的感受卻是大不同,「因為漲的都是民生必需品,百姓可以不買衣服,但卻不能不吃飯。」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強調。

※物價漲上去就不容易再下來

按照過去經驗,「物價只要漲勢成形,就不容易下來。」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分析師黃蔭基分析,養樂多從5元漲到8元,吐司麵包從26元漲至35元,鮮奶從15元變成19元,商家一旦漲價成功,除非經濟嚴重衰退,不會再將價格調回來。

因此,有經驗的人對於通膨最真實的印象就是︰「變窮了!」因為過去能買到「一分貨」的「一分錢」,現在只能買到「半分貨」,損失可大了。所以,「通貨膨脹,會讓錢不值錢!」

今年來民生物資的全面上漲,也開始勾起上一代痛苦的回憶。1979年國際油價突然間從每桶14美元漲至25美元,56年次的馴錢師財商顧問楊宏達回憶起孩童時代,「當時媽媽趕忙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換回一堆堆的衛生紙、牙膏、肥皂,這些東西花了4年才用完!」

※3口之家 開銷憑空多5千元

物價上漲,如果民眾的收入也跟著增加,那麼還能彌補因物價上漲而憑空多出來的開銷,偏偏,上班族薪資不動如山,就算老闆幫忙,但國內平均薪資增幅卻不到2%,根本趕不上物價上漲的波動幅度。

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吳宇豪月薪8萬元,去年一家3口家庭月支出5萬元,但最近他發現奶粉、尿布、加油、便當統統漲價了,現在要每月要多付5千元才足以支應相同的生活水平。

而今年公司卻只幫吳宇豪加薪1千元,根本無法貼補不翼而飛的5千元。但是,吳宇豪還不是最辛苦的中產階級,根據主計處9月統計工業及受雇員工的600多萬人中,有38%勞工平均薪資不增反減,這些人飽受減薪之苦,卻得要承受物價這個難以承受的重。

因此,雖然以官方定義來說,令人擔心的通膨尚未發生,不過民間普遍的感受卻是,「通膨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更諷刺的是,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雖然在央行強力主導下升值,但實際上,民眾手上的新台幣卻老早因為物價上漲而呈現了「對內貶值」現象。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不管是原油或大宗物資都得靠進口,這也使得國內油價、食品價格就更容易受到國際價格波動影響。」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無奈的分析。換句話說,如果國際大宗物資的價格漲勢不歇,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通膨危機會更容易的迫在眉睫。

※與其囤物資 不如好好投資

台灣距離二位數的惡性通膨雖然很遙遠,但卻不可小覷。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說:「百分之4、5的通膨率就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沒有人會樂見存款再15年內的購買力縮水一半。」

特別是台灣央行好不容易把定存拉至2%,實質利率才由負轉正,萬一通膨繼續升溫,不但利息沒了,還得「倒貼」本金,一樣的錢能買的東西變少了,這才是最大的夢魘。

我們無法確認通膨怪獸會不會捲土重來?但是當葛林斯潘說︰「在法償貨幣的世界裡(即政府印鈔票),通膨是難以壓制的東西」;當中國政府也開始搶石油、民眾搶沙拉油時,我們與其像上一代囤積物資,還不如順著通膨的趨勢大賺通膨財,把資產放在對的地方,並且做好「正確」的資產配置。這樣一來,就算物價繼續上漲,我們的資產也不怕縮水,甚至還可以打敗通膨,賺到比通膨率更高的報酬。

※3大超越通膨的良帖

在通膨增溫下,如果想讓財富跟著物價走揚而增加,關鍵因素就在於必須擁有3個通膨時期的投資觀念:

1.盡量多持有資產,比持有現金更為划算

花旗投顧研究部副總裁王進彰指出,因為通膨會把錢吃掉,台幣定存能免則免;黃蔭基也表示,央行雖然會維持升息走勢,但畢竟不會太高,台幣仍然會先升後貶。因此,包括土地、房地產、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藝術品,以及有升值潛力的外匯貨幣,都是可以持有的資產。

2.選對資產,因為並非所有資產都會超過通膨上漲幅度

有些資產的漲價幅度有可能低於通貨膨脹率,甚至可能會低於銀行定存利率。因此,務必記得,不是所有資產都會賺錢,想要靠資產增加財富,就要慎選投資工具。

什麼是對的資產?傳統上包括黃金、房地產、股票、能源或天然資源基金在內,都是被列為可以打敗通膨、甚至大發通膨財的標的。太平洋房屋總經理高永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73年他剛出社會不久,月薪只有1萬2千元,但他就買下總價130萬元民生社區的房子,結果通膨讓他靠著這間房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而楊宏達則不再像他的媽媽只能囤積衛生紙、沙拉油,他囤積的是「能賺錢的資產」,在他的投資組合中,以高殖利率股票代替定存,包括中鋼(2002)、三洋電機(1614)都是核心寶貝,因此就算扣除2%通膨,也仍有6~8%的淨報酬

3.選對時機進場

從長期來看,股票和房地產是最適合對抗通膨的資產,因為在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中,鮮有這兩種資產的長期走勢不能跑贏通膨率的。問題就在於,這幾年全球都走大多頭行情,上述工具如黃金、房地產、能源基金等,價格都已經大漲過一波,未來它們是否還能在通膨刺激下持續上漲?「選對進場時機」就成了投資人要面臨的重要選題。

以黃金為例,金價從每盎司3、4百美元一路上衝到8百多美元,現在來看確實處於高檔;但是,當美元貶值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時,蹺蹺板另一端的黃金長線仍然是易漲難跌。因此,投資人接下來要關心的是:金價下檔的支撐在哪裡?何時才是整理完畢的進場時機?

再從房地產的情況來看,雖然目前房價已到相對高檔,不過美商ERA不動產市場行銷顧問張欣民認為,房價短線或許盤整,但長期來看,房地產仍是保值資產,所以投資人應該注意的是,不同地區房價盤整告一段落的時機。

特別是台北市過去30年房價呈現階梯式成長,每次大漲之後,雖然會盤整一段時間,由於始終求過於供,只要能「坳」過一段時間,房價仍然是「換檔再上」。加上未來又有三通的利多誘因,因此擁有一間自用住宅,絕對可以將大部分資產予以保值。對於手上錢不多的投資人,不妨可選擇不動產證券化(REITs)基金,長期持有,每年至少也都有8~10%的合理報酬。

看懂股巿新聞




看懂股市新聞新手自學

書本內容的一些摘要記錄:

世界上最明顯的擦鞋童是新聞記者,記者大幅報導的股票,通常已是多數人已經大量持有的股票,股價向上的漲幅自然有限。


報紙反映最多人關心的話題,所以對於不為人知的「內幕故事」,假如沒有影響社會或攸關多數人的權益,編輯檯就不會刊登。在這樣的新聞取材機制下,記者當然也不會去發掘只有少數人關心的議題。

對財經記者來說,會賺錢的股票不是記者關心的題材,只有當多數投資人都關心哪家公司股票的賺賠時,才會引起記者的注意與報導。

哪家公司股票最會賺錢、eps最高?股票的價格最高?最新股王是誰?哪家公司股票連續漲停?這些多人關切的流行話題,其實跟投資股票會不會賺錢,根本是兩回事。

記者負責報導最多人關切的話題,即便取得重大內幕,可是新聞一發布,巿場上在一天之內就會有數十萬讀者同步知曉,甚至吸引買盤進駐,那不就是所謂的「利多出儘」或「利空出儘」了嗎?

我們看到成交量很大,總以為很多人敢在此時買股票,所以進場準沒錯,卻忽略了,同時冒也有等量的人看壞巿場而開始賣股票。別忘了,有買、有賣,才能形成巿場成交價格與量能。

所以「量先價行」只適用於巿場行情還在低檔,報紙瀰漫著一片悲觀氣氛,散戶們急著認賠殺出時,這時成交量增加才表示夕頭行情將展開。

當報紙大幅報導股巿成交量很大、多頭行情明確時,意味著法人開始把股票賣給散戶。

經濟成長率數據會落後實際的巿場期本面約3到5個月左右,因此當報紙大幅報導景氣復甦明確時,就意味著行情已經在高檔且將結束了。

看懂基本面:
經濟成長率預測值
景氣對策信號
國內生產毛額
工業生產指數
外銷訂單指數

看懂資金面:
貨幣總計數:M1B及M2
利率

看懂消費面:
消費者物價指數
躉售物價指數
失業率

看懂企業面(八大指標看出獲利能力):
營收
毛利率
營利率
每股盈餘EPS
股價淨值比PBR
負債比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總資產報酬率ROA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凍結房貸利率有救?分析師舉13個理由證明必定失敗!

鉅亨網程宜華.綜合外電

猶記2000年到2002年的美國經濟衰退,證明了許多政客、中立派議員、凱因斯 (Keynesian)學派的錯誤。事隔 5年後,美國房市陷入空前危機,總統布希祭出凍結房貸利率政策,盼能拉住經濟衰退的腳步。很不幸地,顯然仍有許多人認為他們自己是經濟學家,包括政客。

曾表示美國經濟衰退已成事實的 《MarketWatch》資深主筆Paul B.Farrell,以辛辣直接的筆調,撰文回應美國總統布希日前公布的凍結房貸利率政策,表示這些政府介入經濟的政策,看起來幼稚又不切實際,這些人正是美國現在窘境的始作俑者,現在卻大言不慚地扮演起救世主

就像是面臨國際油價飆漲,單一國家政府單位卻以凍結油價政策來因應一樣。

反觀美國副總統Dick Cheney (錢尼),他是唯一真正了解市場機制的人。 《Fortune》雜誌曾評他為「堅定奉行自由市場的副總統,可以軟化任何政府衝動的政策」。

但很不幸的,像布希、財政部長 Paulson、柏南克等民主黨出身的官員,皆不太理睬錢尼的呼籲。這些人只關切短期的目標,例如想辦法如何讓拍賣屋數量減少,或是如何抑制房市委靡所帶來的影響等。


Paul B.Farrell抨擊,這些童話般的解決方法,和政府官員們一廂情願的思維,並沒有辦法改變什麼。況且經濟衰退 (recession)對於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是自然、健康的,而且也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應該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清事實,參考下列13點理由來了解為何美國政府的這些經濟政策,充其量只是一群粉飾太平的化妝師,企圖掩飾華爾街的貪婪與愚昧。

一、救股不救企業

還記得2000年網路泡沫風暴嗎?那些投資奇怪、無收入、只靠網路的公司像Pets.com的股東,沒有人能倖免於難,之後更導致美國走入30個月的經濟衰退期,股市市值更蒸發了 8兆美元。

事隔 7年後,現在美國政府做的事,只有試圖挽救失去控制的股市。

二、美元失去信譽

美元還會繼續貶值嗎?不用懷疑這個事實。

現任美林證券分析師,曾為雷根總統經濟顧問的Martin Feldman表示,「擅自變動投資人的抵押貸款模式,將破壞美國私人債務的信用。」,但布希政府還是義無反顧的干預了。市場將越來越貪婪,不停賣出垃圾,逐漸失去國際的信任,美元當然也一樣越來越被瞧不起。

三、供給學派的偽善

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 (Supply-side)相信市場的自由調節功能,會自行解決問題。

然而在 Fed或是華府裡,來自華爾街那些保守供給學派中的菁英份子,卻大力贊助政府用干預的政策來減少抵押貸款的信用損失。諷刺的是,這些虧損正是華爾街過度貪婪所衍生而成的

四、政客花招

美國政府其實心中有數,凍結房貸相關的措施對於金融市場整體並無太大幫助。一位《New York Times》的社論就寫道,「估計只有大約25萬借款人受惠而已。」,但從2007年中至今,有將近80萬戶房屋被拍賣,在2008年到2010年中的情況將更糟,預估會有 350萬的房貸壞帳出現。

凍結房貸利率的政策,主張自由市場的政客應該很清楚知道是行不通的。

五、破壞正常貸款市場

市場其實有不少人擔心,此波危機中最大的輸家可能獲利也最大,例如投機客,雖然這項政策號稱側重於幫助屋主。

不過,就算那些垃圾貸款人,將支付重新調整後的高利率,總體來說也可能損害不大。再者,此項政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擴及數以萬計目前已在貸款中的屋主,等於受到了間接懲罰,如果這些人未來想賣掉房子,勢必得和那些凍結利率政策受惠,又享有稅收優惠的抵押貸款借方競爭。

六、納稅人的未來

華爾街上企業的董事,平均每個人都曾做出價值 252萬美元的抵押貸款再包裝。現在隨著泡沫破裂、房市衰退、違約率升高、拍賣事件頻傳,地方的財政況狀呈現下降趨勢,美國聯邦政府亦是如此,因此稅收也因此提高。

《Wall Street Journal》 社論明言指出,「大約超過 95%的屋主都按時繳交貸款,但為了要幫助少數不太負責的屋主,全民得付出更多的稅,這實在是件極度不公平的事」。儘管如此,事情也已經發生,許多人因此感到氣憤。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華爾街所引起的風波,和一般納稅人無關。

七、恩隆案(Enron)再現?

美國從2001年起陸續爆發公司弊案,其中最大的恩隆案 (Enron),根據美國兩家媒體估計,損失分別為 400億美元和 900億美元,

而現在為了深入調查抵押債券包裝的證券,紐約州總檢察長Andrew Cuomo已經向美林、Bear Stearns、德意志等投資銀行發出傳票,要求提供相關訊息。

下一步,國會將與美國證券交易所委員會 (SEC)等其它州的監管機構聯手,共同對抵押債券的問題抽絲剝繭找出答案,例如為何高盛證券 (Goldman Sachs)的許多結構性投資工具(SIVs)賣出後,卻有多數迅速違約?為何不早披露訊息給投資者?

這一切聽起來像是個龐大的利益衝突,也牽涉了不少法律責任。相信這些聽證會將拖上一段時日,也讓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繼續貶值。

八、美國政府,請說真話!

今年 8月,美國財政部長 Henry Paulson和聯準會主席Ben Bernanke共同宣稱國內的次貸和信用市場「已獲得控制」,之後詭異的是,他們竟開始擔憂起美國經濟將走向衰退。

事情的真相是:這兩個人早在 8月前,手中就應該握有大量的負面資料與數據,但是卻不坦白向美國民眾說清真相。一位是來自華爾街的企業,擅長包裝SIVs商品的高盛前總裁 Henry Paulson,另一位是後宮有三千「經濟學家」的聯準會主席Ben Bernanke。他們老早就知道真相,卻什麼也沒做。

九、美國政府的優先次序?答案:華爾街

美國財長 Henry Paulson在 8月面臨次貸危機的首次反應,顯然並不是在幫助 200多萬的次貸抵押貸款持有人。他推動成立了一個1000億美元的救助基金(Super fund),去幫助他那些華爾街的老朋友將垃圾抵押貸款的帳目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去除,結果仍引發了更多利益衝突。

美國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主席Chris Dodd也因此開始感到質疑,揚言 Henry Paulson必須澄清關於任職於Goldman Sachs期間所賣出的CMOs(不動產抵押擔保債券)做出說明,否則將展開進一步的調查行動。

十、失控的美國經濟

也許美國這個價值13兆美元的經濟體態過於龐大複雜,更別說是好好管理了。

美國人或許還記得,身兼前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也是老布希總統經濟顧問的Michael Boskin,在幾年前曾誤植美國的稅收達12兆美元,或是伊拉克戰爭的預估支出,或美國藥界巨頭 Merck虛報收入做假帳的事件等。

美國人似乎就是這樣,一直在否認。對於看不見或不承認的問題,皆變成頭埋在沙裡的鴕鳥,更學不會如何正視處理它,直到為時已晚。更糟的是,美國的政治現在傾向於急迫解決現況,而不是真正了解問題。

十一、無法預期的後果

曾經市場多麼迷信生物燃料將能使美國擺脫石油的控制。但現在的結果卻是飼料價格直線上升,之後是肉價,反應成本的激增。於是我們知道那些倡導農業經營的企業嚐到後果了。

同樣地,美國股市也像是一場金額龐大的聯合捐助,能夠影響導致虧損的未知因素實在太多。

十二、延長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

美國政府再度困在短期見效的政策裡,忽視了長遠的未來。凍結利率將拖累經濟衰退的腳步,甚至會導致惡化。房地產價值將進一步下滑,新屋建構將延遲,資產抵押的比率將降低,垃圾抵押貸款的持有者收入在經濟衰退中也無法獲得改善。

十三、美國需要的,正是經濟衰退

而且是跌很深的那種。美國政府和華爾街都很清楚,經濟衰退的自然、無可避免的過程,清理之前過度的牛氣市場。Paul B.Farrell認為要順勢而為,不要過度反抗

Paul B.Farrell自詡為真正經過殘酷1970年代經濟衰退的一群人,以前在Morgan Stanley任職時,當時道瓊工業指數才1000點左右,之後美國經濟也強壯的復甦,成為全世界的經濟強權。

而現在道瓊指數在13000點左右震盪,美國人正處於 2008-2009年的經濟衰退期,但將會給未來的反彈更多的空間和力道,再度在某一個年代重新崛起。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嚴選標的 別買到一代基金

聯合新聞網 2007/12/13 記者許韶芹/專題報導

很多明星經理人都是「一代拳王」,今年拿到年度冠軍,隔年績效就慘兮兮。理財專家認為,想要避免買到這種「一代基金」,投資人得用點心,衡量多項指標,才能找到最優質的基金。

秘訣一:短、中、長期績效

一般人買基金,最重視績效表現。不過基金並非股票,短線操作最要不得,看績效千萬不能只看一、兩個月的表現,或是看到年度績效王就急著申購。

投資者必須將檢視時間拉長,看短、中、長期表現,如果各時間都還能維持不錯成績,表示耐得起多空考驗。如果是新成立基金,沒有過去績效可參考,投資者可找該公司類似產品做比較基準。如果是海外基金,可以看背後合作顧問團隊過去的績效表現。

秘訣二:衡量Alpha值

Alpha值代表在扣除大盤系統風險後,基金經理人可以賺取多少的「超額報酬」,是檢驗經理人功力的最好指標。若一檔基金的Alpha值越高,代表在很爛的行情中,經理人還是可以守住一定績效。建議投資人可以檢視股市多頭、空頭時基金不同的Alpha值,找出最隨漲抗跌的好基金。


秘訣三:五大核心持股

投資人可從投信投顧公會或基智網網站,查出基金的布局產業別,還有五大核心持股,但缺點是資料更新速度慢,有時會有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差。

如果投資人想要買檔一般股票型台股基金,建議可將所有同類型基金的五大持股全部列出來,再和股市行情做對比,如果目前市場漲的是中概股,但經理人在類股還沒漲上去前就布局,表示經理人獨具慧眼。

投信投顧公會:http://www.sitca.org.tw,基智網:www.funddj.com.tw。

秘訣四:多看經理人報告

一般投資人無法接觸到經理人,不過不少經理人都會寫市場研究報告,可跟基金公司索取,看看這位經理人到底是個有遠見、有觀點的操盤手,還是只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另外,基金業者定期也會舉辦投資說明會,最近不少業者就緊鑼密鼓舉辦2008年投資說明會,會有經理人出面講解未來展望。建議投資人應盡量參加,除了看看操盤手的廬山真面目外,還可以透過現場發問,了解經理人對市場的看法。

5%理財大作戰

個人理財 - Yahoo!奇摩理財 ( 2007/11/30 18:34 王志鈞 )
http://tw.money.yahoo.com/column_article/adbf/d_a_071128_60_pm0r

歲末年終,眼看著耶誕佳節來臨,想要帶著親朋好友慶祝一番,但滿街物價皆上揚,惟獨荷包裡的鈔票獨憔悴。此時此刻,你該怎麼辦呢?

想要對抗通貨膨脹,唯一的辦法是努力創造投資績效。因此,許多證券專家會急著告訴你:「來吧、來吧,還是多多買股票,多買基金抗通膨吧!」但,全球多頭市場在2008年,已經堂堂邁入第六個年頭了。這…,投資風險會不會很高啊?

是的,投資風險很高,但是,掌握正確的投資方法,問題就小多了。

什麼是正確的投資方法呢?我覺得是要先搞清楚自身的理財需求在哪裡,並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設立目標。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財務需求,所以茲不舉例,僅以2008年全體國人的共同目標為例,我打出「5%理財大作戰」方案,提供您參考。

2008年,在全球景氣多空不明朗情況下,我覺得上班族朋友只要設定一個最低標準—5%的投資理財目標就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的投資方案就會明朗許多了。

等一等,為什麼是5%呢?


很簡單,因為假設08年的通貨膨脹率是3%,銀行定存利率是2%,如果你一整年的投資理財績效無法達到5%,基本上,你的資產就是縮水的,是被高物價給吃掉的。而且,假如你擔心市場風險,把錢鎖到銀行裡只領2%的利率,你的資產實際上還是倒退1%的(除非政府英明,能將物價平穩控制著)。

所以,5%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達成的投資目標。而只是為了安全站穩這個「小」目標,許多傻瓜又簡易的投資方法就會一一跳出來了。

以投資股票來說,為了安全達到目標,高股息概念股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因為07年的企業獲利狀況差不多都出來了,哪家過去配股配息信譽良好的績優公司,08年能有多少股利發放能力,大概都可推估一二。接下來,我們只要慎選一個好買點,緊握不放,基本上,5%就手到擒來了。

舉例來說,假如X公司預估能配出現金股利2元,以5%的報酬率倒推回去,此時X股只要股價在40元以下,我們就能輕鬆達到目標。所以,X股在40元以下就請考慮買進。股價降到30元時,投資報酬率已升到6.6%以上了,更為誘人。降到20元時,報酬率會再竄升到10%,真是美味可口。所以不管市場氣氛當時如何悲觀,都請忘掉大盤,大膽執行5%的理財方案。

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呢?5%其實只是一個最低標準,是運氣最壞時,股價跌跌不休時,我們只要持股不賣,都還能賺到08年該企業所配發出來現金,也賺到5%,所以已經足可以對抗通膨了。

運氣好時,X股股價會站上44元,我們一旦賣出,10%的投資報酬率就到手了。運氣再更好一點,X股漲到48元時,20%報酬率也輕易落袋。所以目標設低一點,有時反而比較能夠在不敗之地上,逐步蠶食鯨吞多頭市場的獲利績效。

因為我們無法確認08年是否持續是多頭市場,因此,防禦型投資策略會是我們的最好選擇,也會是多數法人的共同想法,所以,重點來了,我認為績優股與價值型股票將會成為08年重要的投資思惟,因此,類似類股上漲20%的機率頗高,不貪心的人,反而大有利頭可嚐。

最後,我會強烈建議您以5%為低標,10%為中標,20%為高標。一旦投資理財達成中、高標目標區以後,就請毫不留戀的執行賣出動作

為何如此呢?5%是前述抗通膨的基本動作,加上經濟成長率預估值5%,10%是穩定鏈結市場的標準利得。而你一旦能打敗10%的經濟體增長率(通膨+利率+經濟成長),已經要給你拍拍手了,如果能夠超越一倍,達到20%,真的該滿意退場了。

用一個不貪心的態度來面對2008年的投資市場,股票如此,基金亦然,我相信,四個5%的獲利目標(20%)將是輕而易舉的。加油!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如何退得早又退得好?

享有快樂與尊嚴的退休生活,有方法!
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 盧志高

面對退休年齡越來越早、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的情況,退休已成為許多人必須提前面對與規劃的大事。但如何才能夠既退得早,又退得好?

提早退休不僅是許多人的夢想,也是企業人力資源年輕化策略下,上班族必須面對的趨勢。尤其隨著國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面對退休後的日子,可能比在職期間還長的情況,退休已成為許多人必須提前面對與規劃的大事。

但民眾如何確保自己能夠退得早又退得好?

由本刊企劃製作的「理財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日前特別邀請ING安泰人壽保險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順才、淡江大學保險經營研究所所長郝充仁,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指導民眾如何輕鬆享有快樂與尊嚴的退休生活。

還有多少歲月要過?

林順才指出,許多人對退休之後還可以活多長,存有誤解,比如目前常說的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 AT Some Age),台灣男性約75歲、女性約80歲,其實是針對0歲剛出生的人而言,其他年齡層的平均餘命就不見得一樣。所以現年50歲的男性,如果也假設自己只能活到75歲,可能就會出現一些誤差。


真實的狀況是,林順才提醒,由於醫藥及生活水準不斷進步,各年齡層的平均餘命幾乎都會持續增加,所以絕大多數民眾都會活得比自己的預期還要長。一旦民眾以為規劃5到10年的退休需求就可以,卻不知道應該規劃25年至30年才夠,退休保障勢必出現重大缺口,所以做退休規劃,寧願早一點、多一點,以免退休後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郝充仁也表示,一個人會活多久,通常跟職業、生活型態有關,像是公教人員或一般上班族,因為生活作息比較正常,不論計畫50幾歲或60幾歲退休,確實都很可能面對「活的比預期長」這 事實,值得及早因應。

退休後的開銷比較少?

另一方面,許多人可能會以為,既然任職單位會提供退休金,政府也已推動勞退、勞保、公保等老年給付及相關年金制度,難道還不夠嗎?

林順才指出,確實不夠。他表示,台灣和多數國家推動的這類政策一樣,幾乎都只提供一些非常基本的保障,即使再考慮勞退新制的因素,以企業主每月固定幫員工提撥6%的收入作退休金來看,大多數還是難以因應退休後的生活所需。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算一算,及早開始準備。

此外,很多人以為退休後的開銷會減少,因為不需要經常打扮、交際;但美國曾經針對一些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民眾調查,發現他們退休後的頭幾年,開銷居然比退休前還多了1倍,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朋友吃飯、打球、旅遊,花費自然更多

林順才強調,其實許多人在退休前因工作忙,中午可能隨便吃個便當就解決了,一下班就趕回家休息,反而沒有太多開銷,但退休後是否還是如此,恐怕就得自己想清楚,千萬不要誤解退休後的開銷一定會比較少。

郝充仁則表示,雖然國人退休後大多會選擇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銷,但很多人在做退休規劃時,幾乎沒有考慮到老年的醫療及安養問題,而這些費用,恐怕更超過想像。因此,民眾在規劃退休生活時,必須一併考量這些因素,而且最好趁年輕時買足相關的保障,否則也會形成一大缺口。

規劃退休,越早越好

只是,許多人光是應付眼前的生活,可能都來不及了,尤其對年輕人來說,退休規劃好像是非常遙遠的事,有必要那麼早就開始準備嗎?

林順才指出,退休規劃就和理財一樣,從實際研究結果來看,都是越早做規劃,累積財富的效果越好。有一句笑話說:「計劃退休的最好時間已經過去了,第二好的時間則是現在。」所以不管民眾現在幾歲,馬上開始才是正確的做法。

但對於「月光族」、「薪光幫」,甚至過度使用信用卡來「預支」未來收入的年輕人來說,到底該怎麼做呢?

郝充仁表示,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和體力,或許現在薪水不是很高,但只要態度正確,懂得利用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比如取得相關證照,投資自己,爭取未來可以有更好的薪水,相信也是值得的

從每天少喝1罐可樂做起

除了從前述「開源」的角度思考之外,林順才表示,「節流」也是很好的方法。

林順才指出,他曾經算過一些數據,比如很多人喜歡喝汽水、可樂、咖啡等飲料,假設每天因此花掉20幾元到30元買飲料,連續30年下來,就可能要花掉超過30萬元。

如果有人每天要抽1、2包菸,以一包65元來算,30年下來,甚至可能花掉100萬元。

而這些平常看起來不大的金額,他表示,如果都能好好的存起來,經過時間累積,其實都相當驚人。

因此,林順才建議,民眾不妨嘗試列出每天開銷的明細,然後每個月定期檢驗一下,看看究竟花了哪些錢?哪些開銷其實可以省下來?然後做為以後花錢時的參考。長期下來,雖然每次節省的金額可能不多,但聚沙可以成塔,如果又能選擇正確的投資項目,說不定可以累積出從未想到過的龐大財富。

郝充仁則強調「紀律」的重要性,比如民眾每月領到薪水時,應該先強迫自己存下一筆錢,剩下來的錢再供做日常花費,累積財富的效果應該會更好。而保險則是協助民眾達成前述維持「紀律」的理想工具之一,因為保險除了可以確保民眾定期提撥一定金額之外,因為不像銀行存款那麼方便動用,民眾也會比較「甘願」把錢擺在裡面累積。

哪些商品適合用來做退休規劃?

當然,可以用來做退休規劃的工具還有很多。林順才表示,有些風險比較高,比如股票、基金,但長期獲利也相對比較多,更是對抗通貨膨脹最好的工具。但對於比較保守的人來說,儲蓄險及債券也可以考慮 因為除了會有一些固定的收入之外,還可以保本。另外,以國人的習性而言,房子也是不錯的考慮,不但可以提高民眾的安全感,出租後還會有租金的收入,所以仍不妨放在投資組合裡面。

郝充仁則指出,工具本身其實沒有好壞,重點是適不適合?像是對某些人來講,養老險可能很合適,可是對有些比較了解市場的人來講,乾脆冒一點險去做投資,以獲得較好的收益,或許更好。但以最近全球股市的變動來看,大多數民眾恐怕就很難有效掌握,所以保險這類時間一到就強迫扣款的長期儲蓄工具,對某些人來說,還是比較有實質意義。

除了儲蓄險之外,林順才表示,保險公司也有一些跟投資有關的商品,比如相當熱門的投資型保單,還有一些年金商品,其實都是退休規劃的好工具。但民眾也不能因此捨本逐末,忽略退休前應有的保障,尤其如果民眾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還是要購買一些適當的保險,讓家人在自己退休前,也能夠獲得必要的保障。

至於為何美國、歐洲等國外賣得比較多的年金商品,反而不受台灣民眾青睞?

郝充仁分析,首先跟產品結構是有關,因為年金商品的附加費用相對較低,業務人員可以拿到的佣金也少,自然比較缺乏銷售的動機。其次則是政府始終未能提供適當鼓勵,比如提供稅負上的優惠,政府未來應考慮做一些適度的修改。

但即使目前尚無稅負優惠,郝充仁強調,年金商品因為可以保障民眾「不知道會活多久」的風險,所以仍是相當理想的退休規劃工具。但民眾若要讓這個商品有效率的運作,也勢必要先犧牲一些現有的享受,才能確保快樂與尊嚴地走完人生。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利用網路ATM 醫師賺銀行350萬

中時電子報 2007/12/12 林上祚/專訪

繼「卡神」之後,出現了「網神」─利用網路ATM,五個月內合法的A走銀行三百五十萬元。張先生自今年八月起利用網路ATM轉帳,賺走渣打數百萬元。不願意曝光的張先生昨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他只是將銀行「轉帳送現金」優惠「吃乾抹淨」而已。

五個月合法轉帳「比醫師好賺」

本業是醫師的「網神」張先生透露,「網路ATM轉帳賺銀行的錢,比當醫師還好賺。」張先生說,三年前他與竹商銀往來,帳戶內有二百多萬元基金等資產。今年七月渣打合併新竹商銀,當時他因為前來台北工作,在渣打敦北分行存進一百萬元。

在新竹商銀正式合併,合併公告上強調,竹商銀帳戶轉渣打,雖然透過金資系統,但渣打將不收手續費。他洞察到其中的漏洞,開始玩起了資金大挪移遊戲。他用渣打的卡,但利用網路ATM回饋最優惠的國泰世華作平台轉帳;每轉一次,渣打要給國泰世華十元。而這十元中,國泰世華又會「回饋」給客戶六元。就這樣,他每轉一次帳,就有六元現金入帳。


一個月轉三十多萬筆 惹惱銀行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有錢人開貴賓理財戶,還可以利用跨行轉帳賺回饋金。」張先生說,「以前匯款給媽媽,一次匯一萬元,現在一百、一百匯。既然外商銀行金融卡跨行轉帳,由銀行吸收,現在坐在電腦前面,只要按個一百下,就可累積一百次,不花一毛錢,就可以靠手指賺錢。」最後,他還以「一次匯一元」方式,一個月轉了三十幾萬筆跨行轉帳,讓渣打每月損失數百萬元。

張先生連續四個月靠轉帳套利,渣打敦北分行對於張先生這位「只轉帳、不買基金」的客戶非常感冒,不僅揚言停掉張先生提款卡,叫張先生把錢「存回竹商銀」,兩造僵持不下。

渣打取消免手續費並限制次數

這事最後鬧到渣打香港總部,渣打揚言要凍結他的金融卡。張先生說,渣打上周終於採取行動,先是取消竹商銀轉渣打免收手續費優惠,金融卡轉出免手續費也開始限制次數。還搬出貴賓理財三百萬元門檻,要張先生知難而退,請他把錢轉存到別的銀行。

「渣打理專說得很白,如果要玩活動,請你拿錢去富邦、國泰,我們銀行是純理財,不是玩活動的銀行。」張先生說。

張先生強調,開戶總約定書對「異常交易」定義,是指遭犯罪集團盜用的人頭戶,既然過去幾個月,他)帳戶匯出的交易都是他個人所為,「渣打可以修改免費跨行轉帳次數,但不該凍結我的金融卡功能。」

張先生說,類似這樣的套利,很多銀行都在玩,他只是善用這樣的機會,「台新用ATM領一百元累積點數,第一名可以得Wii,有人就領了多次獎品。」資金轉出的銀行,都啞巴吃黃連。

張先生抱怨,渣打合併竹商銀半年,二家銀行電腦系統居然都還沒整併,既然竹商銀基金申購手續費較低,「渣打憑什麼要存款戶把錢轉到渣打帳戶?」


渣打:他有時一次轉一元 像駭客
中時電子報 2007/12/12 林上祚/台北報導

渣打張姓貴賓理財戶,利用網路ATM轉帳回饋金,從渣打與竹商銀A走數百萬元,渣打銀行無奈地表示,「張姓客戶有時一次只轉一元,渣打得吸收十三元成本,過去四個月數十萬筆交易,簡直跟駭客入侵電腦系統一樣恐怖。」渣打懷疑,有程式設定進行交易。

外商銀行跨行轉帳免收手續費,在台灣行之多年。匯豐銀行主管表示,台灣早年因為外商銀行分行家數較少,外銀為了提供存款戶方便,主動吸收存款戶跨行提款與轉帳手續費,一般貴賓理財客戶,開戶的門檻高達三百萬元,就像有錢人買菜不會拿青蔥一樣,「拿得出三百萬元的人,實在不像是會為了賺六元轉帳回饋金。」

沒想到,外商銀行提供跨行轉帳免手續的美意,居然在台灣被破功。

渣打銀行主管表示,張姓客戶從八月開戶到現在,轉帳交易頻繁,八月高達一萬多筆,很多都是一元的匯款,單月帳單印出來就有一百多頁。過去兩個月因為網路ATM轉帳回饋金大幅提高,該客戶十一月對帳單高達五百多頁,以一頁五十筆交易計算,每月交易量都高達上萬筆,十二月交易量更高達卅萬筆,光是八到十一月的對帳單張數,就高達五千多頁。

由於張姓客戶每次轉帳間隔頻率都是固定的,看起來很像電腦程式設定。渣打起先以為是駭客入侵,主動致電客戶詢問金融卡是否是被盜用。

在張姓客戶坦承全部是個人完成交易後,渣打認為,已經造成銀行電腦系統負擔,影響到其他人正常使用權益,因此調整ATM系統轉帳(含網路轉帳),不得超過五十筆。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自提退休金 不再雙重免稅

【2007/11/06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

延宕兩年未解的新制勞工退休金雙重免稅優惠,就快修法取消了。立法院財政委員會7日審查所得稅法修正案,將取消勞工選擇6%自提退休金,卻可享有免課薪資所得與退職所得的重複免稅待遇,高薪勞工明顯不利。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訂明天審查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依據行政院修正版本,94年7月1日實施新制勞退金後,選擇新制並每月按最高上限6%,自月薪中提撥部分薪水進入勞退帳戶的勞工,退休時領取退職所得時,已享有6%薪資所得免稅待遇者,不得再適用退休金定額免稅的優惠。

財政部指出,未來勞工自提6%退休金,只能選擇一端免稅,即在薪資階段已享免稅者,合併退職所得申報時,超過定額免稅部分就要課稅。同樣,未選擇6%自提退休金的勞工,形同自行放棄薪資階段的免稅權益,其退職所得只有在定額免稅範圍內者,才能享受免稅。

行政院版的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亦將開放勞退新制施行後,選擇年金保險帳戶的勞工,其屬自行提撥上限6%的勞退金,也准予比照個人帳戶適用「前免後課」原則,即提撥階段課稅;給付階段併入退職所得定額免稅。


年金保險帳戶亦可享有6%自提退休金免稅的待遇後,預料將可吸引民間保險公司開辦年金保險,勞工規劃退休金提領方式,將會多一種選擇。

修法前,年金保險帳戶原本未被勞退條例納入享有勞工自提階段享有6%免稅優惠,納稅人自行購買的年金保險,可以適用保險費2.4萬元列舉扣除額節稅權益,給付時的年金保險金亦不屬於退職所得,而被視為是保險給付可享全額免稅。

財政部指出,所得稅法修正後,年金保險與個人帳戶課稅原則將趨於一致,這類屬於退休金性質的年金保險,不再是保險給付,亦要比照退職所得只能定額免稅。

財委會即將審查所得稅法第14、33與126條條文修正案,這項延宕兩年沒有完成修法程序的法案,財政部原本擬追溯自我國施行新制勞退制,即94年7月1日起適用,不過鑑於追溯課稅,恐將影響94年7月1日以後退休,且已享有兩端免稅的退休人員權益,財政部亦擬讓步自明年1月1日起再施行。

退費自保》刷卡快止付 集體打官司

聯合新聞網 2007/12/11 07:30 記者陸倩瑤、羅兩莎、朱淑娟/台北報導

亞力山大健身中心突然宣布停業,消基會的電話被投訴的會員打爆。會員最關心的是「已經付的錢,怎麼拿回來?」消基會呼籲會員儘快出面投訴,不排除打集體訴訟。

亞力山大的會員繳費有兩種方式,一次付清會費的會員約占三成到三成五,分期刷卡付費的會員約占六成五到七成。

金管會官員昨天說,亞力山大會員已經「繳清」的費用(包括會費、月費或各類禮券等),不管是否為預繳,也不管繳費方式是現金、刷卡、或銀行從會員帳戶扣款,在現行機制下,會員想追回已支付的款項,都必須與銀行「個案協商」,無法直接把錢拿回來。

金管會和消基會表示,採取分期付款方式入會或繳交會費的會員,原則上可要求發卡銀行「暫停支付」,避免損失擴大

金管會官員說,亞力山大會員人數相當多,銀行局正積極清查到底多少家銀行受到波及,銀行家數、亞力山大會員簽帳情形以及金額等初步結果,預定今天出爐。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表示,亞力山大採會員收費制,應依會員使用比例退費,未使用到的日期應全數退費。未來如有業者承接亞力山大經營權應概括承受,訂定維護舊會員的方案,不能要求舊會員再付額外費用。


第一銀行和亞力山大合作,發行亞力山大和亞爵聯名卡,一銀主管透露,去年起,該聯名卡的進件量銳減。第一銀行呼籲以一銀信用卡支付會費的持卡人,應立刻與一銀聯繫,特別是在尚未償還的款項,該行將以「爭議款」方式,把持卡人的款項「擋住」,確保持卡人權益

舉例來說,若會員入會費是十二萬元,持卡人採信用卡分期、分十二期支付;持卡人已透過信用卡支付六期會費,剩下的六期,銀行將以「爭議款」方式,把剩下的六期「擋下來」,不須再支付。

亞力山大還與中國信託商銀等多家本國和外商銀行合作,以信用卡分期繳交會費。中信銀表示,持卡人不論是刷卡分期,或已全額刷卡支付亞力山大會費,皆可撥打該行客服專線0800-024-365與中信銀聯繫。

程仁宏呼籲,主管機關應主動清查其他採會員制的企業,是否依法交付信託。同時呼籲消費者加入健身房最好按月付費,不要一次預付太久的會費,以保障自身的權益。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保險ABC》保險 非想買多少就可買多少

【經濟日報╱記者 蔡靜紋】 2007.09.05 02:34 am

台灣的投保率已達184%,等於每人手上平均有1.84張保單。但保險是你想買多少就可以買多少嗎?答案恐怕不如一般人想像。即便是高資產族群,保險額度也非想買多少就有多少,一般保險公司均有一定保額規定。

一般人對保障的規劃必須透過專業的保險理財顧問,從家庭責任、負債等方面評估自己所需要的實際保額。一般而言,在考量保費支出時,可依年收入的10%至15%為估算原則。

如果是口袋麥克麥克的人,儘管經濟能力足夠,保險額度還是有一定額度規定。通常是民眾在單一保險公司投保壽險、定期壽險、重大疾病保險、意外死亡殘廢保險,累計保額大於2,000萬元時,保險公司會要求客戶提供財務報告,若是購買不同保險公司的壽險保單,保額也會依各家累計,經審慎評估是否有道德風險後,保險公司才會予以承保。

針對特定身分或年紀的人,不同保險公司也會有投保限額的特別規定。以ING安泰人壽為例,若是家庭主婦,壽險累計最高承保金額為1,000萬元,意外險累計最高承保金額也是1,000萬元;若是14足歲以上的學生,壽險及意外險累計保額分別不能超過500萬元;如果是無業人士,壽險及意外險最多只能各買到300萬元。


此外,為避免道德風險,主管機關也特別針對14足歲以下小朋友投保金額設下最高條件,即未滿14足歲的未成年人在各家保險公司所投保的壽險加意外險保額,總計不能超過200萬元。

至於出門旅行時,很多人會投保的旅遊平安險,各家保險公司也會依被保險人年齡訂下限額,分別是20歲至65歲保額為2,000萬元,66歲至75歲為500萬元,76歲至80歲為300萬元,81歲以上則為100萬元。消費者投保旅平險時,保險公司會詢問是否有向其他保險公司購買同險種,如果有的話,投保額度要合併累計來看。其實,保障並非愈高愈好,而是確實分析自己到底需要多少保障,若超出本身的經濟能力範圍,絕非保險原義。

醫療險 保前五招保權益

【經濟日報╱李淑慧】 2007.09.08 02:05 am

市面上的醫療險有百張以上,保戶投保前必須慎選信譽卓著、客戶服務完善的保險公司及業務員,對於想要購買的商品內容,更應該有充分的認識,才不會在事故發生後無法獲得保障。

到底投保前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主管機關金管會保險局提出了五大事項,保戶可好好參考。

一、親自填寫要保書。要保書的內容包括要保人、被保險人的基本資料、告知事項及聲明事項,是保險公司在決定承保前,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承保,設定承保條件與承保費率的依據。

保險公司提醒,為了維護自身權益,保戶應該要誠實告知過去的病史,並且親自簽名,不要透過業務員代寫,以免日受發生糾紛。

二、瞭解保單的承保範圍。醫療險的定義是「被保險人於保險契約有效期間,因罹患疾病或遭受傷害事故而住院診療」,因此,對於「保險有效期間」、「疾病」、「意外傷害事故」及「住院」,都應該有認識

為了避免有人帶病投保,保險公司會訂有「等待期」,約從30天至90天不等。這段期間若發生事故,保險公司不需負責。


至於疾病是指保戶在投保以後才罹患的疾病,假使是在投保前已經罹患的既往症或先天性疾病,並非醫療險的承保範圍。意外傷害事故則指保戶在契約有效期間內,遭受意外傷害事故,因而蒙受傷害。

醫療險中所稱的「醫院」,是指依照醫療法規定領有開業執照、並設有病房收治病人的公、私立及財團法人醫院。大部分的保單都不包括提供休養、戒毒、護理、養老等非以直接診治病人為目的的醫療機構,或者是國術館、接骨所等,民眾最好先看清楚保單對「醫院」的定義。

三、瞭解保險金理賠方式。住院醫療險有兩種理賠方式,一種是實支實付型,也又是保戶付出多少錢、保險公司就理賠多少錢。另一種是日額給付型,也就是不管保戶實際花多少錢,保險公司一律按固定標準給付,例如一天1,000元等。

四、注意保單除外不保事項。有某些行為導致的住院,保險公司不負理賠責任。例如保戶自殺、犯罪行為、因為吸食或施打麻醉藥品。此外,如保戶進行美容手術、整型、健康檢查、療養、懷孕分娩、裝設義肢義齒等。

五、保單內容與業務員說的不一樣,該怎麼辦。金管會指出,業務員如果亂吹亂捧,把保單說成包山包海,一旦保戶可以舉證業務員的確講過,保險公司就要負理賠責任。

不過,為了避免日後的糾紛,保戶最好自己讀保單條款內容,不要只聽信業務員的介紹如果發覺保單內容不符合所需,即使已經投保,還可以在投保後的十天,利用「契約撤銷權」的約定解除契約,可以拿回全部所繳保費

省保費》健康險無理賠 優惠續保

【經濟日報╱記者 蔡靜紋】 2007.09.04 02:44 am

投保健康險後,如果你能保持身體健康,保險公司可能會送你一份「感恩禮物」。健康險屬於純保障型保險,如果保戶身強體健從未申請理賠,很難感受到保險的功能。針對身強體健的保戶,部分壽險公司推出無理賠優惠,保戶只要在一定期限內沒有理賠記錄,即可享有保費折扣或保額增加的優惠,長期累積下來可以節省不少保費。

針對健康險的無理賠續期保費折扣優惠,各家保險公司提供的保費折扣幅度以及約定連續未出險的年數不等。例如,保誠人壽只要保戶連續三年無理賠給付,自次年度起,享有當年度保險費10%的折扣,若被保險人開始有給付紀錄,次年度開始,保險費即不再享有折扣;爾後連續三年無給付紀錄時,於次年度開始,可再享有10%的折扣,以此類推,無次數限制。

以30歲的男性購買日額2,000元的住院醫療險為例,年繳保費4,187元,若連續三年無理賠給付,第四年度起,保費則優惠為3,769元。


不過,並非每一家壽險公司都提供健康險的無理賠折扣優惠,提供這類保費優惠的壽險公司,也不是每一張醫療險保單都享此優惠。民眾如果想要節省保費,可以先向壽險公司問清楚,看看自己購買的險種是否附加優惠。以保誠人壽來說,這類優惠也是特定保單才享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保險公司雖未提供健康險的無理賠續期保費折扣,但對於一定期間未申請給付的健康險保戶,提供「保額加值」方案。

舉例來說,在保險公司上班的郭媽媽(化名)日前幫剛誕生不久的小兒子加保一張終身醫療險,這張保單的好處是,只要投保一年內未申請過給付,保額便可增值5%,如果投保20年內都沒申請給付,保額便可增值100%,等於現在幫兒子買住院日額給付1,000元,假設繳費20年內兒子保持健康,兒子20歲時,住院日額便可增值至2,000元。

金錢概念從小教起

媽媽寶寶雜誌 林佩蓉

試著想想下面的情境,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每次買東西,不僅討價還價,還不忘向老闆要贈品。
‧心情不好就用「血拼」來甩掉壞心情。
‧常常杵在商品陳列架前,猶豫著到底要不要買?
‧你就是不在乎金錢,每次購物都刷卡,等月底再想辦法。
影響孩子最深的就是「你」!

身教VS.言教

談及如何教育孩子,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老師說:「許多爸媽常常置身事外。」置身事外並非沒有管教孩子,而是忽略了身教的重要性。「小孩的工作就是念書,大人才可以看電視。」這是什麼奇怪的理論?但相信你一定從自己的父母或是別人爸媽的口中聽過。

期望你的孩子喜歡閱讀,但是回家看電視是你唯一的休閒;希望你的孩子EQ很高,可是夫妻倆卻常常吵架,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期望對孩子來說,只會造成他的錯亂。你是這樣的父母嗎?游乾桂老師強調,父母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甚鉅,在責怪孩子之前,也許先該自我反省。畢竟孩子就像張白紙,會出現什麼顏色,全由環境決定,而你就是環境的塑造者。


花的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父母親的身教如此重要,那麼請你先靜下心來想想,你是個很會花錢的人嗎?如果是,那你可能得賺更多的錢給孩子花;如果不是,相信你的孩子也不會亂花錢。游乾桂老師曾經被女兒問到:「爸爸,為什麼你要教我們這麼節省?」他的回答是:「花錢花的少,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即使你以後沒有很會賺錢,相信你還是可以活得很快樂。」這是親職專家游乾桂老師的教養方針。你呢?是否也能效法游乾桂老師,從自身做起,有效運用金錢,給自己及家人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用錢買不到的真情

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是用「錢」堆積出來的嗎?你總是買玩具想要贏得他的歡心?還是帶他去吃大餐?幫他買昂貴的衣服?這些花大錢的行為,真的可以拉進親子之間的距離嗎?游乾桂老師認為,如果一個家庭用5塊錢就可以度過快樂的一天,那麼應該沒有什麼困難可以打倒他們。如果一定要花5,000元大家才會開心,那麼如果有一天家道中落,難道就要妻離子散了嗎?你希望你的家庭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

價格VS.價值

多數的孩子大約在5~6歲左右,對金錢才會有基本的概念,他們漸漸開始了解,用錢可以兌換物品。游乾桂老師提醒家長,在教育孩子金錢概念的過程中,不只是讓孩子了解價格的意義,重要的是必須給孩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有人主張3歲就要開始給零用錢,還要教他懂得把錢存進撲滿裡。關於這點,游乾桂老師並不認同,他認為這樣只會讓孩子認為「錢」非常重要,但是並不了解其背後真正的含意。當你的孩子有一天懂得用「一塊錢」,也能讓媽媽快樂的時候,你就成功了!哪怕只是在你生日的那天,在外地讀書的孩子打電話回家,跟你說聲:「生日快樂!」

100元的娃娃VS. 20,000元的旅行

「爸爸,我們都花了20,000元去旅行,為什麼不能買100元的娃娃?」游乾桂老師表示,孩子還小時,只能看見表面的價格,還無法了解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孩子想買100元的娃娃,只是一時的衝動,家裡的娃娃一定比這個100元的漂亮,但是孩子在當下卻又很「想要」擁有,但是他並非迫切的「需要」。

而20,000元的家庭旅行,過程中不僅增進親子間的情感,走到戶外也會讓孩子與自己的視野不同,其意義非凡。做父母親的,有責任也有義務,要教育孩子正確的觀念,且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教起。回歸原點,家長自己本身的價值觀也必須正確,有了正確的觀念,做什麼事情都沒問題。

金錢VS.學歷

要讓孩子理解,高價格並非等同於高價值的道理並不難,難就難在父母親是不是也這麼認為。如同目前台灣社會還存在一個現象,游乾桂老師指出,多數的父母對於好的學歷依舊給於很高的評價,並非會念書不好,但是若只會念書就得要檢討。

千萬不要養成孩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孩子考得好就給零用錢,考不好就扣錢,把金錢跟念書綁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曲解。逐漸形成「讀書是為了錢」的錯誤觀念,日後便認為,只要我讀好書就可以賺大錢,但現實的社會並非如此,即使高學歷,但沒實力,一樣無法有賺錢的能力。

什麼時候才開始給零用錢?

孩子要5歲才懂得金錢的概念,那麼零用錢該什麼時候給?「需要用到的時候再給。」游乾桂老師這麼說。也就是大約在上了小學之後,有需要才給。而給零用錢的方式,可以是一星期給一次,給多少則可以與孩子商量。讓孩子來告訴你,這個星期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會需要用到多少錢,一次給了之後就不再追加。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住院三種費用 健保不會給付

【經濟日報╱李淑慧】 2007.09.08 02:05 am

「我已經有了全民健保,還要購買醫療險嗎?」、「我沒有全民健保,購買醫療險會理賠嗎?」不論有沒有全民健保,保戶都有一堆疑問。全民健保可以說是醫療的基本保障,商業醫療險則可說是醫療的加值保障。

全民健保是一種社會保險,公平照顧全體國民因此所提供的是基本的醫療保障,有部分的醫療費用是不給付的。

很多民眾對於醫療水準的要求愈來愈高,也希望生病時能獲得更好的照顧,除了全民健保,另外投保商業醫療險將可提高醫療品質。

基本上,醫療險是給付扣除全民健保給付範圍以外的費用。有那些是全民健保不給付的費用呢?首先,住院的部分,全民健保不給付:一、超等住院的病房費差額;二、管灌飲食以外的膳食費;三、特別護士以外的護理費。

其次,在醫療費用的部分,健保不給付:一、指定醫師;二、醫師指示用藥;三、血液(非緊急傷病必要的輸血);四、掛號費及證明文件;五、來往醫院的救護車費;六、超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的住院醫療費用。


最常見的就是病房差價,一般人生病所住的健保病房,可能是三人房,與其他的病患住同一間,病患可能無法安靜獲得休息。但如果有商業醫療險,保戶可以選擇頭等病房,自己住一間,由保險公司負責補差價,醫療品質可提升很多。

但也有民眾因為繳不起健保費或有其他理由,而沒有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假使民眾自己也投保商業醫療險,一旦住院,醫療險要如何理賠呢?

沒有健保的民眾,就醫往往必須付出比較高額的醫療費用,一般商業醫療險不見得願意理賠,引發很多糾紛。金管會去年底發布新函令,如果民眾以非健保身分就診,保險公司必須至少給付65%以上的理賠金

為何無法拿到100%的理賠金呢?主要是因為各公司在計算住院醫療險的費率時,是建立在人人都投保全民健保的假設上,因此,費率比較低。若民眾沒有健保,實際支出的醫療費用可能超乎保險公司的預期,金管會允許,保險公司只需要理賠至少65%即可。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財富規畫」還是「心理治療」?

30雜誌網 林正峰

因為拗不過好友的再三請託,一向避免報「明牌」的我,日前提供了二支相對穩健的基金,作為好友給子女的教育基金,其中一支是全球股債平衡型,另一支是全球股票型。

沒料到幾天後,好友又找上門了,要我推薦別的,我大惑不解,詳問之下,原來好友拿著這基金名單上銀行,沒想到理專一看,狠狠地「嫌」了一頓,說這基金太保守了,賺不到錢。

我納悶著,儘管是長期的投資需求,我刻意挑了「穩一點」的基金,但以今年的兇猛牛市,除非衰到極點,否則很難賺不到錢,更何況,報牌之前我檢視過,兩支基金今年表現都算還穩健,莫非,是我看錯?

為小心起見,我調出資料,重新檢驗這兩支基金,第一支,年報酬率18.8%(迄11月6日),過去三年49.8%。第二支更猛,今年28.2%,三年89.3%。

坦白說,這兩支基金今年的表現,我都嫌「太好」了,尤其是第一支標榜股債平衡的穩健型基金,理論上,應該表現再溫和一點,這兩年算是超額報酬了,反而讓人很擔心明、後年。


基金不是績效不好才應該擔心,超乎正常的好,更需要擔心。我曾經專訪過一位來自國外,債券教父級的大師,如今仍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當今有些熱門的債券商品,就是20年前他們玩出來的。如今已晉升執行長層級的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尤其深刻,他說,如果一支基金標榜穩健、平衡,但短期績效卻跟衝、衝、衝型的基金一樣,他會把錢撤走,因為,這基金掛羊頭賣狗肉,不誠實

沒想到的是,讓我略有一絲擔憂的好績效,看在理專眼裡,還是「遜卡」呢!這我當然能理解,比起新興市場今年隨便也有30~40%的績效,表現好的甚至有70~80%的獲利,這兩支基金的確太遜!

坦白說,剛開始我有點不太開心,本來擔心好友衝過頭,結果卻反而像是我怕別人賺錢似的,但真的深入細想,我對於好友的急切與理專的熱心,有了另一番體悟。

醒醒吧!這不是理財規劃的建議,而是一次心理治療,打從一開始,我就搞錯了方向。

好友固然想賺錢,但是,真的讓他緊張的原因,恐怕不是自己少賺了,而是身邊的人好像都削翻了,唯獨他沒有,這可悶極了

我想起過去讀過的一些關於快樂的研究,從密西根大學到倫敦政經學院,學者研究發現,物質帶給人的快樂,是「比較性」的,可能是「現在」跟「過去」比,或是「自己」跟「同儕」比。簡單說,如果老闆給你加薪1萬元,你本來很高興,結果發現老闆同時給坐隔壁的同事加了二萬元,這下子,你反而不開心了。投資股票或基金,也是同樣道理,比贏了,有面子,真正賺多少,反而是其次。

這會兒,我總算能理解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們,何以每天開心地在號子談著自己的賺錢股票,生活,就得這樣,才有生機,才有活力,才有期待。

所以錯的是我,好友要的是立即賺到錢的參與感,哪裡是長期的理財規劃呢,唉呀!經濟學大師凱因斯老早就告誡我們,「長期來說,我們都已經死了」,還是大師有先見之明。

這讓我開始同情起理專了,我們總是罵理專愛亂推銷產品,但是,也是有一些秉持著善意幫客戶做穩健財務規劃的理專,最終卻總是吃力不討好,結果這市場就成了劣幣逐良幣。

所以,不管是正牌的善心理專,或是像我這種被人情逼上梁山的冒牌貨,在這股瘋狂的投資熱潮中,我們的救贖之道,是想出一個好法子來治療他們心理憂慮,而不是什麼理性的財富規劃。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35歲靠自己賺到1000萬

30雜誌網 王念

30世代,想存到1000萬,怎麼做?根據《30雜誌》「30世代第一桶金大調查」,高達67.8%的受訪者(年齡在20~35歲),認為要存到1000萬,必須靠「投資理財」;排名第二是創業,為13%;認為可以靠薪水的受訪者,則只有11.5%。

29歲,在銀行工作的佳雯,一開始工作後就努力存錢,工作四年半,每個月的生活費只占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幾乎全數投入理財行列。

前兩年,她唯一的理財手段就是定存,但是年利率只有2%。近兩年,她開始將存下的錢做投資。因為沒時間研究股票,但工作環境卻可以清楚了解匯率變化,佳雯選擇投資風險較低的基金與外幣。

明年她就滿30歲了,預計明年即可擁有人生第一個100萬,她很開心,更期望透過省吃儉用與投資理財雙管齊下,至40歲時,能夠存到1000萬元。

理財已成共識,卻有半數未跟進

「30世代第一桶金大調查」顯示,近五成受訪者認為100~199萬可以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而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可以在26~30歲時存到人生第一桶金。

有人很會存錢,相對地,調查也顯示,每個月沒有存錢的30世代,比例也占了約一成。31歲的Elena,工作五年,收入近6萬元的她,將旅行視為精神食糧,每個月至少一次國內旅遊,每半年一次海外旅遊,就像電視廣告一般,她得固定幫自己留下旅遊基金帳戶,而這筆基金,高達月薪的五分之一,加上租屋費、置裝費,以及償還留學貸款,幾乎是月光族。今年初,周邊的人都在談理財,她才突然驚覺,自己收入不算少,但銀行戶頭裡卻沒什麼閒錢,就算想理財,也無財可理。


事實上,有想法、沒行動的30世代不在少數,雖然近七成認為存到1000萬要靠投資理財,但真正落實行動的受訪者,只占了一半,仍有49%的受訪者沒有投資理財。不過有趣的是,25~29歲的受訪者,沒有投資的比例最低,卻同時也是最關心理財資訊的一群,「每天」關心理財資訊的比例,達到38%,比30~35歲還高出6個百分點。

善用定期定額,感受複利威力
(再強調一次,基金定期定額,是沒有複利效果的,這些都是賣基金的術語)

投資,是靠複利效果創造奇蹟,愈早開始愈有利。物理大師愛因斯坦說過:「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就是複利。」(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副理梁云菁指出,近幾年股市多頭行情,要存到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並不難。但要存到1000萬,所需要的就不只是短期的爆發性獲利,而是考驗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與長期投資獲利能力。她強調,唯有靠長時間複利效果,累積資產的速度才更為顯著。

以100萬做為本金,若設定每年平均報酬兩成,則要達到1000萬的目標,只要十三年,當然是愈早起步愈好。而且一般年輕人常忽略一件事,剛入社會工作,反而容易存錢,隨著年齡漸長,社會責任愈重(買車、生子、應酬),愈不容易存錢。在這次調查中,25~29歲「沒有存錢」的比例最低,僅2.6%,30~35歲反而最高,高達19.4%,25~29歲受訪者中,甚至有11.6%每月可存超過七成的所得。

投資求穩健,共同基金最受青睞

在高科技業擔任工程師的32歲的Young,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薪水只有3萬元,但他卻設定每半年要存10~15萬元的高難度目標。雖然薪水不高,但他吃、住都靠家裡,娛樂也挑不花錢的打籃球、慢跑為主。工作三年多,加上科技公司的分紅配股,28歲時,Young就存到第一個100萬元。現今月薪近10萬元的他,由於未婚,還是住在家中,徹底當個「賴家王老五」,在40歲前,甚至35歲,累積到1000萬財富,也是指日可待。

但是,什麼樣的理財工具,最受30世代青睞?調查顯示,共同基金是他們的最愛,受訪者中高達36%有投資共同基金,比股票族足足多出12個百分點,若再看25~29歲這個年齡層,基金比股票更多出達17個百分點。而想要增加的投資理財知識這部份裡,共同基金以44%,超出第二名的股票達一倍以上,此現象凸顯出,民國79年全民瘋股票的時代早已退燒,基金才是30世代的王道。

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存到1000萬,根據這次調查,約42%的受訪者認為,有機會存到1000萬,而這些人當中,認為在40歲前可以達到者,也將近四成。

獨到眼光找商機,創業也可致富

領死薪水的普通上班族,想賺千萬身家必須靠投資理財,但是創業當老闆與部份高薪工作,也是一條通往千萬財富的黃金之路。

現年35歲的巫佩芬,22歲開始創業,在中和開了一家小店,她每個月到香港與日本批進衣服與飾品販賣,就是俗稱的「跑單幫」。

身高不到160公分的巫佩芬,怕托運的行李超重,她每次批貨返台,手提行李就重達15公斤,托運行李更高達25公斤。為了節省時間與金錢,每次出國採購,他起床後就在7-11買了早餐,下一餐就是傍晚5點,甚至忙起來可能到晚上10點才用餐,每次出國,幾乎都在與時間賽跑。

因為努力,加上挑貨的獨到眼光,店面也從一家拓展到四家,靠自己的力量,她在板橋買下房子,900萬元的貸款,還沒滿30歲就還清了。

比起巫佩芬,現在的網路創業,更是給沒有資金的人一個大好機會。SOHO MALL風格網路市集創辦人張庭庭表示,網路像是未拓荒的大西部,創業者可在此尋找商機,但若要有石破天驚的成果,則需要跨領域的創新。

天賦外加辛勤付出,卡位高薪行業

高業務獎金行業與演藝事業,也是時下年輕人熱衷的目標。前者如壽險顧問、房屋、汽車業務員,後者如影歌星、模特兒等。

進壽險業第五年,年薪就達千萬的保誠人壽業務副總李佳蓉表示,保險是具足創業元素,卻無風險的內部創業。壽險顧問比一般白領工作者更可快累積財富,年收入要達千萬絕對可期待。但最難之處便在於自律,許多人在收入穩定後就成長停滯,因此在成功時,仍持續做基本功才是能持續高收入的重要關鍵

而演藝圈更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舞台上,影視紅星、模特兒光采耀眼,但大多數人,卻可能碰上幾個月,甚至一整年沒有通告,每個月可能只有數千元的車馬費可領,這些舞台下的辛酸與努力,平常是無人聞問的。

當明星,除了天賦與努力,親和力也很重要,擔任許多藝人宣傳多年,EMI唱片國內處平面宣傳主任俞兆欣認為,演藝圈是個團隊的工作,因此個性很重要,有些藝人很有人緣與魅力,讓人很想親近他、與他共事,自然而然就會有貴人相助。

想累積財富,快樂退休,是人的本性,這次調查顯示,認為至少要累積1000萬以上才能安心退休的受訪者高達41%,但是目前已經為了增加收入而付諸行動者(包括投資或其他增加收入的計畫與方法),卻僅有一半,顯然有想法、沒行動的人,還是占了半數。

想要靠自己,累積千萬財富不難,行動,要從今天就開始!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基金手續費 殺低

【2007/11/28 經濟日報】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台股在飽受國際股市震盪、國內政治氣氛詭譎的影響下,指數連連破底,台股本益比更壓低至12倍,遠低於亞太其他國家。投信業者為了衝刺年底業績,紛紛祭出零手續費優惠,期望吸引投資人逢低進場布局。

台股基金銷售通路,除了從銀行端外,投信業者自行布建的直銷及網路銷售等通路,也是重要的銷售管道。近來由於台股行情急凍,不僅銀行理專大打折扣戰,投信業者也針對定期定額客戶,端出零手續費優惠,衝刺年底業績。

根據各投信近期推出的促銷優惠方案,新募集的基金,如華南永昌全球神農水資源基金和新光多重計量基金等,是給予手續費五折到六折的優惠;至於舊有基金的優惠,有的投信則限定主打基金手續費打折,有的投信則是年底大放送,只要投資人買基金,就有手續費優惠。

像景順投信是對新台幣計價基金,提供單筆申購零手續費優惠;群益投信則針對定時定額客戶,扣款一次成功,即給予終身零手續費優惠;日盛投信的促銷方案,是規定兩人成行,不限基金,定期定額扣款,都給予終身零手續費的優惠,等於一下子把手續費壓到最低,希望吸引長期穩定的客戶上門。


投信業者指出,以往推出生日手續費打折優惠,就能吸引客戶上門,現在生日優惠招式已經用老,客戶也愈來愈精明,會四處比較手續費多寡,因此要一次壓低至零手續費,才能提高吸引力。不過,也有投信業者私下表示,由於台股行情太冷,即使打出零手續費的優惠,業績也只是差強人意。

在銀行端部分,基金手續費多在六、七折左右,即使是電話、網路下單,也還沒有降低至手續費全免的情形。可是,在多家投信業者推出零手續費促銷方案後,銀行業通路對投資人的吸引力降低,不少投資人在詢問完銀行理專意見後,最後選擇到基金公司臨櫃購買基金,讓銀行業者和投信之間,從合作關係,變成微妙的競爭關係

業者指出,基金市場手續費殺得兇,對投資人而言自然有利,貨比三家不吃虧,手續費當然是全免最佳。不過,也要注意是否有後續諮詢服務,較有利於投資人掌握行情脈動。

(買基金,一定要多比幾家,手續費最便宜的還是直接找基金公司買最低!可惜的是,有些績優的境外基金公司不提供網路買賣,比較不方便)

未來沒保障 學生族拚理財

【2007/11/27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專題報導

一堂每周只上三小時的「理財規劃財金證照」專業課程,竟吸引了400個學生報名,教室不但擠爆,而且有80%是非財金科系學生。開課的東海財務金融學系主任王凱立表示,「全民理財時代已經來了!」現在的學生挾帶青春優勢,比過去同年齡的前輩們都更早投入理財投資戰場。
理財課程 學生擠爆

這堂「理財規劃財金證照」學程,內容原本是為了打算考專業理財證照的財金系學生開立,沒想到選課人數竟超過400人,每次上課都擠爆東海的百人教室,更驚人的是,居然有80%的人都不是財金科系學生。

東海財金系主任王凱立認為,這幾年學生對財富管理觀念的重視「倍數成長」,選課的非財金科系學生有幾個理由,一是為了未來人生的理財規劃,二是為了將來的就業優勢,這也是現在理財投資知識在大專院校學生間漸成顯學的原因。

危機感深 提早規畫

台灣社會整體的景氣不好,上班族平均薪資成長停滯不前,就業、退休越來越沒有保障,使得新世代充滿了人生危機感,知名台大BBS站PTT基金版的版主就說:「做了一輩子小職員,誰知道你退休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有退休金拿?


台大證券研究社社長林亞青現在才大三,她認為,失業率這麼高,讓她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空窗期會很長,她理財的動機就是希望畢業時可以有一筆穩定的小錢,讓她沒有工作時不會斷炊。一名參與東海財金證照課程的學生也表示,她希望不用憂慮畢業後是否有錢跟男友結婚,才去上課學習理財。

這種危機感,促使越來越多年輕人更早的投入理財規劃當中,林亞青說,參與台大證券社的社員,其實都以非商學院居多,尤其是理工科系的學生,雖然不懂,但都因很想了解投資才來入社。

而台大熱門BBS站PTT的基金版、股票版,都列入「HOT」等級,代表同時都至少有上百名的學生流連閱讀及討論。

學生理財 已成趨勢

匯豐中華投信資深副總經理李哲宏指出,國內理財風氣不僅逐步開放,且還有持續向低年齡層扎根,尤其在許多大學相繼成立證券研究設等理財社團後,從校園時期就接觸股票、基金、期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甚至許多財務課程中也傳授證券投資理論,使得學生理財越來越普遍,慢慢成為一種趨勢。

王凱立說,國內的「金融服務業」開始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財富顧問」出現,如同家庭醫師般,財富顧問除了為家庭規劃投資,也一併為客戶長期處理終身的退休、保險、節稅等相關財務事宜。同時,國內金融業者亦因此越來越重視個人財富管理的廣告及宣傳,使得國外流行日久的個人理財觀念,漸漸在台灣萌芽。

許多大學生看準金融服務業專業市場,有意增加第二專長,甚至轉型投入。理財對學生而言不只是自我人生的加值,更多非本科系學生都想搶進金融證照市場,以便更具就業優勢。

定期定額 及早打底

僅管如此,根據VISA在去年對全國大學生所做的理財觀念調查,在基本理財及消費觀方面,98%的大專學生肯定理財對生活的重要性,但僅有9%的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理財知識,更有9%大學生從未接觸過理財知識。

王凱立表示,學生的主業雖以讀書為主,但應及早為理財做充分準備,平時應多開始注重理財相關知識,將自己的視野拉大到全球總體經濟,才能在預判國內外市場時更增準確度。同時,可以試著先從穩定的全球型定期定額基金著手,為將來自己賺錢以後的投資觀念及早打底。

年終規劃四部曲 獎金增值大躍進!

富蘭克林基金理財網
http://www.franklin.com.tw/Bulletin/951101FundDJ/content_42.asp?id=0

一年的尾聲又將到來,除了利用春節年假好好休息或是與家人一同出外遊玩外,「年終獎金」是多數上班族引頸期盼,可頓時消除一整年疲勞的最佳良藥!一見到存摺上那筆不算小的金額,該如何做才能讓這筆資金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呢?趁著年終來個年度大盤點,檢視過往一年的財務狀況,或許能從中覓得關鍵答案!

首要之務,清償負債

房貸、車貸、信用卡債…,您是否正被各式各樣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清除負債是一大關鍵,少了債務的拖累才有向上累積資產的本錢,因此請將償還負債列為年底財務檢視的首要之務。或許有些人認為還幾萬元對金額龐大的貸款助益並不多,每個月可能僅省下數百元的利息費,若以每月800元為例,換算成一年約可省下1萬元,將近社會新鮮人1/3個月的薪水,更可以用來投資或是休閒旅遊基金呢!

預留必要支出-提早準備,安心又放心

有額外費用支出的月份,例如五月的所得稅、年繳或季繳的保險費,需要提早做準備。當然也可趁此檢視過去一年中,非必要支出所佔的比例,做為來年消費時的警愓。當然,預留的資金在支付前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如定存、單筆進場申購境外基金,或是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繳款時期快到時再部份贖回,都是將資金充份利用的好方法。


規劃投資,累積財富

負債降低了、必要支出也預先提撥了,剩下的便是可以自由利用的資金,建議您不妨先將「投資」納入您的計劃中。相信多數人都有這種感覺,在每個月薪水扣除支出後所能投資的金額實在不多,而一年一度的年終獎金卻正好可以為您的投資注入一股不小的動力,將您的資產向上推進一大步。

檢視與調整資產配置/投資組合

投資並非一成不變,只要把資金投入就可以坐收獲利的甜美果實,因為全球連動性愈來愈高,整體經濟環境瞬息萬變,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階段的財務狀況與需求也不盡相同,適時檢視與調整才能真正讓投資發揮效益。而年終是審視投資組合的好時機,除了估算扣除成本後實際獲利或是檢討虧損原因外,更應考量市場前景、目前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預先設立的停利停損點是否已達到,以及未來的資金用途,例如準備子女教育金,來調整既有的資產配置。
 
中國人常會在一年的尾聲前除舊佈新,趁著此時不如也為自己或家庭的財務狀況來個大掃除,仔細檢視負債加以清除,接著評估來年支出概況並預留資金支應,最後再擬訂投資計劃且著實執行,以如此積極而穩健的步伐邁入2008年,或是未來每一個年度,相信致富之路即在不遠的前方!

月繳或年繳 拿回保費不同

自由時報 記者范姜群閔/專題報導

還本型意外險以可返還保費的特性,是不少民眾選擇的主要原因,目前有返還「所繳保費總額」及「年繳化保費總額」兩種,為避免返還保費時的糾紛,民眾在投保前可要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個還法?

台灣人壽表示,市面上幾乎所有的保險商品,保險公司對於選擇年繳保費的保戶,會給予適度的優惠,因此,年保費會比月繳12個月的保費總和便宜一點。

但當保險期滿要返還滿期保險金時,如果是返還「所繳保費總額」,就是保戶繳了多少錢,保險公司就返還多少錢但如是返還「年繳化保費總額」的話,採取月繳保費的保戶,所返還的保費就會比所繳實際保費來得少。

以法國巴黎人壽永福保險還本型意外險為例,由於採取返還「所繳保費總額」的方式,滿期保險金就是保戶所繳的實際保費總和。但如以ING安泰人壽鈞安保本保險還本型意外險為例,不論保戶是月繳或年繳,返還保費時,一律是返還年繳化保費總額。

民眾在投保前要詳細問清楚保險公司,以免在繳了十年甚至二十年後,才發生糾紛。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購屋降低自備款 有門道

【2007/10/13 經濟日報】 文∕梁任瑋

最近,各行庫放款政策日趨保守,有購屋需求,卻因自備款門檻過高,而望屋興嘆的消費者也與日俱增。房仲業者建議,透過陽台補登權狀、磚造牆改成RC牆,或是透過保障型房貸,都可提高貸款成數一至兩成,大幅減輕自備款壓力。

經建會最新住宅動向調查報告,全國房價信心指數已由第一季的106.83急降到100.87,台北市信心分數更是首度降到100以下。而出於投資動機的購屋者,第二季比率降到18.3%,創近一年半以來新低,台北市更由上季的31.9%降至20.2%。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銀行房貸成數降幅過大,消費者、投資客缺乏可運用資金,以致無力購屋。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不諱言,今年初以來,銀行房貸成數大幅降低,是房市最大殺手。

全國不動產加盟總部企劃研究室,近日調查大台北地區房貸成數,發現目前台北市房貸成數多在70%至75%,能貸到80%以上的,多為大坪數產品,但這類購屋人不乏「銀彈充裕」者,貸款需求其實不大。


台北縣方面,則視地區而定,但平均都在七成以下,15坪以下小坪數住宅,是時下頂客族、單身上班族較有能力碰觸的產品,不過,目前即便位處大台北捷運站周邊,貸款成數也僅60%至65%,自備款壓力極為沉重。

葉春智表示,房貸成數大幅降低,使目前市場呈現「有買氣、無力氣」的窘境。據全國不動產旗下100家加盟店反應,這幾個月帶看組數、來店客量並未變少,但成交量明顯萎縮,許多消費者看屋之後,很想購買,但一算自備款,往往就打了退堂鼓。

葉春智舉例說,現階段台北市三房電梯產品,平均總價在1,100萬元上下,過去貸款八成五,消費者手頭上只要有165萬元,就可購進,現在則至少要300萬元,才有機會購置。

北市套房近來房價開始走滑,吸引自住單身族到店頭看屋,其中又以總價500萬元的產品最受青睞,但目前包括忠孝復興站附近的15坪套房,願意承貸的銀行,成數也降到六成上下,自備款少說要200萬元,單身薪水族無力籌措,只能放棄。

「望屋興嘆」的情況在外縣市更為明顯,房價高漲多時後,中產階級在台北縣購屋,心態上已較能接受高房價事實,預算也多提高到700萬至800萬元,然而房貸成數降低,卻成了一大障礙。

一位民眾看上板橋一間總價700萬元的33坪電梯住宅,平均每坪21.2萬元,以板橋當地行情而言並不算高,雙方已到成交階段,但因詢問多家銀行均只能貸到七成,自備款得達210萬元,買方最後仍被迫放棄。

觀察目前銀行放款態度,除了個人信用紀錄良好,收入高人一等的,銀行仍願釋出較高房貸成數,約達八成左右外,增加擔保人、提高房貸利率、縮短房貸攤還年限等傳統做法,現也都無法讓銀行增加放貸成數。

葉春智說,過去銀行都以成交價作為核貸基準,現在不少銀行會把成交價打折後,再以較低成數放貸,對購屋人而言,資金壓力更形沉重。

不過,這種情況倒也不是無解,葉春智表示,很多中古屋陽台並未登記在權狀內,房屋交易時,可先到地政機關補辦登記,多出的三、四坪,就可增加房貸金額。銀行對磚造隔間牆和RC牆也有不同鑑價標準,RC結構能獲得較高的鑑價行情。

此外,不少銀行推出的「保障型房貸」,原來只是訴求萬一購屋人因失業或其他因素,無力繳房貸時,可以代為清償;現在為大力推廣這種保險,多結合房貸承做,購屋人申請房貸時,如果加保這類保險,也能提高一到兩成的房貸成數。

葉春智說,多數銀行其實仍有一堆爛頭寸,巴不得把錢放貸出去,因此對好區段、屋況好的物件,房貸條件仍很優渥。但對普羅大眾而言,在房價高漲,薪水不漲下,很難觸及這些物件,因此除了顧好個人信用外,運用上述方式,不失為購屋好方法。

庫藏股藏玄機 不是護盤萬靈丹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2007.12.03 03:13 am

股市行情低迷,上市櫃公司紛紛啟動庫藏股機制。市場解讀為公司派「自救」或「心態偏多」,不過歷史經驗顯示,公司派實施庫藏股多暗藏玄機,究竟是股價「靈藥」或「毒藥」,仍有待考驗。

七月股災爆發至十一月底,累計已有逾百家上市櫃公司宣布實施庫藏股,股市吹起庫藏股熱,投資人解讀為公司派、大股東「自救」捍衛股價,不過台股仍然全面下挫,庫藏股效應也失靈,實施庫藏股的企業股價並無起色。

統計資料顯示,庫藏股非護盤萬靈丹,歷年來上市櫃公司庫藏股「奇觀」更令人嘆為觀止,首先是執行次數愈多,反而跌得愈凶,例如中環股自民國八十九年至今,累計執行三十次庫藏股,實施次數之多勇奪第一。

八十九年初,中環創下二百零三元天價後大舉下跌,年底祭出庫藏股機制,當時中環仍遊走在四、五十元之間,投資人一度以為中環將「起死回生」,中環如今股價僅十多元,投資人仍是空歡喜一場。

聯電庫藏股機制自八十九年啟動,七年多來累計買進二百多萬張,耗資逾四百億元,結果愈買愈跌,上周五收盤價僅廾元出頭。


其他如中和羊毛、聚亨、凱聚、中聯信託、中華銀、麗台、云辰等股都是庫藏股「愛好者」,但執行庫藏股,業績一落千丈,大把鈔票買回的股票形同廢紙。

中信託銀行(今改制為中信金)、友聯產險等也曾密集實施庫藏股,中信銀與友聯產大股東質押比率偏高,令人質疑。

今年十月初,台銀、合庫申報轉讓開發金持股,開發金十月底宣布實施庫藏股也有「一石二鳥」效果,一方面牽制台銀等公股釋股(庫藏股期間,董監事不能賣股票),另方面開發金辜團隊成員、中信證等大股東持股質押比率偏高,公司派祭出庫藏股「撐盤」,也可減輕質押股票斷頭壓力,這些都與保股價無關。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利用「團購」 貸100萬省3萬

理財周刊375期 文.顏瓊真

購買預售屋的聯電工程師張伯彥,以集體議價的方法,在2005年,各銀行前半年房貸利率約為2.5∼2.8%水平時,爭取到前半年1.98%固定利率,以及7∼24個月2.2%的機動利率。

李先生的高科技業朋友最近跟銀行談降房貸利率成功後,讓他也趕緊向貸款的銀行洽商;但是,卻碰了一鼻子灰;銀行員回答說:「李先生,真的很抱歉,銀行的利率真的很低了,很難再降了!」

李先生平時的繳息都很正常,當朋友提及,若繳息正常者,可以跟貸款銀行協調,拿到較優惠的低利率後,他想,薪水沒漲,若揹的房貸支出少一些,也不無小補;結果,他乘興而去,卻敗興而歸,不像朋友那樣幸運;經一番旁敲側擊,發覺問題就出在他是藍領階級,並不是銀行極力拉攏的百大企業菁英,因此,議價條件相對矮了半截時,讓他生了頓悶氣。

房貸利率 其實有議價空間

基本上,銀行房貸利率定多少,就是多少,即使房貸族老是抱怨,都被銀行「呷死死!」但最後都很認命,乖乖地繳息,壓根兒都沒想到,利用一些方法,是可以跟銀行揩油的。


購買預售屋的聯電工程師張伯彥,就因為懂得利用「團購」的集體議價方法,在2005年,各銀行前半年房貸利率約為2.5∼2.8%水平時,為他及社區住戶取到優惠:前半年1.98%固定利率,第7至12月機動利率為2.2%,第2年及第3年都維持2.2%,不僅值得想購買預售屋的人參考,甚至個別戶要如何集結同社區住戶,一起要求銀行降低房貸利率的技巧,他都傾囊相授。

張伯彥是在2003年SARS過後,看到鋼筋、水泥及石油價格都在漲,感覺到房地產未來有漲勢而興起購屋念頭;因為在竹科上班,他就近在竹北地區挑選住家,最後買了預售屋,約定2005年5月交屋。

一般來說,買房子的人大都跟建商提供的銀行貸款;但張伯彥認為,銀行跟建商有交情,建商只要一通電話通知撥款就撥,即使購屋者認為房屋有瑕疵,銀行的撥款動作,反而讓購屋者少了跟建商談判的最後籌碼,加上他並不相信該建商所合作銀行的房貸利率(2.85%)是最便宜的,因此,他就想利用「團購」的議價功能,為自己搞定房貸利率。

只是,未交屋前,購屋者很難知道你的鄰居會是誰?張伯彥如何找到他的一群未來鄰居呢?

透過網路集合鄰居

張伯彥說,網路的力量真的無遠弗屆,他所處的竹科附近,是一群善於用網路溝通的族群;因此,他就到奇摩網站的「家族」去成立「竹北家族(化名)」,發表他是某建案訂戶,想找到一群未來鄰居,共同以「團購」方式跟銀行議價房貸利率。

張伯彥除了成立「竹北家族」外,也到各房地產討論區去張貼他成立家族的訊息;很快地,有20多位買在同一社區的訂戶和他搭上線,他們不定期聚會、討論,並決定對外再找到更多的「鄰居」,這次的對象,是不善於利用電腦網路的人。

大家輪流逛預售工地,看到穿著打扮不像工人,好像是買屋者,就遞給對方一張「竹北家族」的小傳單,上面述說著他們買在那個社區,想集結大家的團體力量做哪些「團購」。

在「竹北家族」成員努力下,他們最終在該社區約有170多戶中,找到了80多位「竹北社區」的未來鄰居。

直接找銀行最高主管談

到了貸款時,「竹北家族」成員就分別上網比較各銀行房貸利率,並以利率最低銀行為準,展開跟各銀行打交道,一家家壓低利率的行動。

張伯彥說:「這時,還要掌握一個最高技巧,那就是直接找各銀行分行的最高主管談。因為,一般的行員對利率高或低都沒有決定權,層層請示的結果,容易浪費時間。」

和銀行打交道,張伯彥善用心理戰。他打給銀行主管時,並不是直接說是要談房貸利率,而是說:「我有一筆大生意要跟你談。」張伯彥說,自己捉準對方的心理,因為那位主管又不認識你,憑什麼在第一次打交道時,就給你優惠利率,但是「一筆大生意」,生意會大到什麼程度呢?可就會吸引對方繼續花時間跟你談。

接著,張伯彥就會說:「這是一筆至少30人,每人至少有480萬元房貸的大生意。」試想,這筆生意談成,該分行可是有1.44億元的貸放金額;在05年,各銀行還有不少濫頭寸,分行經理擔心錢放貸不出去的時代,1.44億元的業績,可不是一兩個月就能達到的。

當然,跟銀行打交道時,家族成員中有些公司高階主管,跟某些銀行本來就熟,也發揮談判影響力;最後,共有台灣銀行、第一銀行、新竹市農會及玉山銀行是屬於利率較低者。

但各銀行在前半年,第7至12月,及第2年、第3年的利率都不一樣,有的銀行雖然前半年的利率較低,如玉山銀行前半年1.88%,比新竹市農會的1.98%低,但第3年就調高至2.6%(機動),而新竹市農會願意給2.2%(機動),3年平均下來,以新竹市農會較優惠。

張伯彥曾試算過,在新竹市農會貸 100萬元,房貸20年都不轉貸的話,本息支出約127萬餘元,而其他銀行則都超過130萬餘元,100萬元相差3萬元的利息支出,而他們平均每戶貸8成約480萬元,一省就省14.4萬元。

不過,要說服新竹市農會主管少賺一些利息,張伯彥祭出「雙贏」策略。他會跟對方說,「假設你每戶可賺10萬元,現在少賺1萬元,但同時有20戶,到最後還是賺最多。」

張伯彥利用「團購」的議價威力,讓新竹市農會不僅為該家族辦一場說明會;過去最好成績是5戶貸款戶同時辦理的農會主管,跟「竹北家族」約定,只要有10人以上同時簽約、辦對保的話,則該農會給的「竹北社區利率專案」就拍板敲定;最後,辦貸款簽約的住戶多達20戶以上。

已辦貸款者也可效法

不過,除了買預售屋者可以仿效他的方法之外,對於已跟銀行貸款,但還想享有較低利率者,也不是沒有辦法。他建議,可以集結社區住戶的力量,集體跟銀行談判;談判前,可以先打聽看看,哪些銀行的轉貸利率是非常優惠的,藉此跟舊銀行談判,若不調降,那可能有多少貸款戶要「集體跳槽」,試想,若銀行一下子有2、30戶共同解約,那分行的主管不被K才怪,這時,多少降一些,可就不無小補。

他認為,和銀行打交道前,公家銀行都硬邦邦的,利率不好談,還不如跟民營銀行談,他們的服務態度也較親切

至於個人部分,張伯彥則建議,要培養自己的信用評等,且維持3年以上的好信用,盡量不要使用循環利息,且繳息要正常,若手中有現金卡,最好剪卡,像他在辦房貸前1年,因為有個朋友辦房貸,手中有現金卡,銀行現金卡核多少借用額度,就視同已借貸金額,導致最後無法拿到房貸;此外,銀行要有存款,好累積自己的財力證明。上述情形,都會影響到你跟銀行談判利率時,銀行肯不肯給你優惠利率的關鍵。

房貸搬家:你不可不知的轉貸常識

「太太,您確定您的房貸要搬家嗎?轉貸的相關手續費用要上萬元以上,您有把這筆費用算在內嗎?」

幾乎每個銀行行員在面對客戶提出房貸要轉貸要求時,都會提醒客戶,房貸搬來搬去,所費不貲。

上海商銀個人金融事業部行銷企畫經理馬婉瑜說,房貸要轉貸,一要考慮轉貸成本,其次是利率,再者是轉貸額度是不是能維持原額度

在轉貸成本方面,大致包括登記規費(約為新轉貸金額×0.1%×1.2)、代書設定費(約5000~6000元)、書狀費(200~300元)、銀行再次徵信費(500~5000元)、代償費(3000~5000元)。

若以貸款300萬元,而各項費採最低標準計算,轉貸者要負擔的成本為:(300萬×0.1%×1.2=3600)+5000+200+500+3000=12300元。

另還有一項違約金,是銀行為了綁住客戶所訂的罰則。主要是銀行為拉生意,在前2年,都以賠本的低利率來吸引客戶轉貸,等第3年才拉高利率,賺以後年度的利息錢;但有些客戶,看第3年利率拉高,就興起房貸搬家念頭,因此,各銀行對貸款提前還款的違約金規定不一,大約是貸款金額乘以1~3%。

如此加加減減,馬婉瑜認為,轉貸成本大約要抓到1.5萬元,因此,如果以貸款金額300萬元為例,若新舊銀行的利率差,沒有超過0.5~0.6%的話,隨意把房貸從A銀行搬到B銀行去,最後可能得不償失或是做白工;以更保險的算法是:利率至少要差到0.8%左右,才划算。

不是VIP沒關係 揩油有方成貴賓

理財周刊375期 文.林雅惠

就算沒有300萬元以上資金,也不被銀行歸為VIP,但只要記得敢問、有人脈、多比較、找團購、積信用等秘訣,不但能成功替自己省錢,也能用最精簡的方法揩出銀行最多的油水。

貴賓室裡,理專正撥出一通電話:「陳太太,我們最近有特惠活動,定存加碼利率有6%,你要不要來看看?」另外一頭,在銀行的營業大廳,一位歐巴桑氣沖沖地走進來,對著行員問:「為什麼你們的房貸利率調整了,卻沒有人告訴我?」這就是銀行的差別待遇。

當不成VIP 優惠仍不能減

銀行對待高資產客戶以及非高資產客戶簡直是天壤之別。所謂高資產客戶,就是在一家銀行擁有新台幣300萬元以上資金的人,這群銀行眼中的VIP,只要一通電話說要到銀行辦事,馬上就有專人為他安排停車位,到了銀行,下了車,還有專屬的電梯,進入千萬裝潢的貴賓理財室,不用露面就能辦完所有的事情。

反觀一般人到銀行辦事,得抽號碼牌,就像玩摸彩一樣,要是不幸遇到尖峰時刻,往往得等上半個小時。

一個世界,兩樣情,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寫照。

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一書提到,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有錢人靠錢滾錢、財富迅速攀升;但另一方面,隨著財富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為失去競爭力,向下沉淪,也就是說,世界的財富分配情況,原本是3大塊,但是現在中產階級消失了,凹陷下去,形成了所謂的「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情況。


根據外商銀行的統計,台灣人資產在1200萬元的有14萬人,依據一般銀行的VIP標準,就算條件放寬到100萬元以上的人,也只有300萬人,剩下的2000萬人,就被畫入金字塔底層。銀行業者強調:「在我們的獲利當中,高資產族群就貢獻了8成,不好好照顧他們,行嗎?」銀行服務VIP理所當然,因為要賺錢才能對股東交代;但是,對於一般市井小民來說,還是忍不住抱怨「大家都是客戶,為什麼VIP有的,我們沒有?」

事實上,就算進不了貴賓理財室的大門,平民百姓靠一些技巧,還是有辦法可以爭取到優惠,即使比不上VIP的同等級禮遇,但至少存款時能多要一點利率、繳房貸時可以少付一點利息,買基金或轉帳時,可以免手續費。

一筆一筆省下來,積少成多,讓持續塌陷的中產階級,可以奮力地向上提升。

敢開口 是省錢第一步

1.敢開口:「不敢開口要求,是因為你笨,不是因為別人壞。」這是所有做業務的人都知道的真理,因為「不開口,永遠沒機會;開了口,等於成功一半。」這句話用在工作上,大家百分之百認同,但是,如果和銀行打交道,也能如此積極,就有機會幫自己省下更多錢。

今年30歲的許惠玲(化名),計畫在12月到美國玩一趟,前一陣子才把手上的30萬元台幣轉換成美元,因為沒有時間多比價,她就隨意在工作地點附近找一家銀行詢價。

一開始,行員給她的換匯價格是「32.45元」,也就是30萬元的台幣大約可以換到9244.99美元,她搖搖頭,認為太少,當場就向行員表明「我又不是要炒匯,只是想要換一筆小錢到國外去玩,能不能再給點優惠?」行員當場請示主管,花了點時間看看許惠玲平常與銀行往來的情況以及信用狀況,「許小姐,我們可以用32.40的價格讓你換美元。」行員說。

只開口說了一句話、不到半小時,許惠玲就省了將近500元。

理財專家夏韻芬說:「不要把銀行當衙門,該爭取的還是要爭取。」她認為銀行開門就是要做大家的生意,既然有生意給銀行做,就不要怕銀行刁難,「有錢才是大爺」,不論你的錢有多大,都是銀行的客戶。

弄熟門道 好康隨時有

2.找人脈:胡雪巖曾經說過:「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緣也是靠自己。自己如果是個半吊子,哪裡來的朋友?」這句話除了闡述人脈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必須要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才能成功拓展人脈。

與銀行打交道也得運用人際關係的技巧,另一方面,讓銀行知道你的價值所在,就能「借力使力」。

40歲的張天民(化名)為了培養人際關係,閒暇之餘就往銀行裡頭跑,沒事吹吹冷氣、看報紙,還可以順便關心一下國際匯率,更重要的是,他每回到銀行,都會主動跟門口的警衛、行員打招呼,就算要辦事,他也指明固定跟某幾位行員打交道,「我這樣做是為了布線。」他說。

有一天,他才踏進銀行的營業大廳,就有行員跑過來跟他說:「有一張保單快要停賣了,利率還不錯,要買要快!」他算算保單的年化報酬至少3%,比起現在1年期的定存利率約2.5%左右要高,他當下拿出10萬元投保,因為「買到賺到」。

培養人脈的好處就是能夠得到第一手消息。」善於理財的藝人侯昌明說,他固定跟某幾家銀行往來,平常還會找銀行的主管聊天,彼此分享財經趨勢,「擒賊先擒王」,當關係建立起來,一切就好談,包括匯款的費率、基金手續費、轉帳手續費等等,都比別人優惠。

3.養信用:在中國流行一句話:「千金難買信用。」因為「信用」是長期與銀行往來所建立起來的關係,並非有錢或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它就像是銀行烙印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記號,信用等級越好的優等生,就能要到好的優惠,信用等級不好,就算再有錢,也不一定要什麼有什麼。

陳郁婷(化名)在一家私人機構當行政助理,月薪只有3萬元,她知道靠她的死薪水絕對入不了銀行貴賓理財的大門,但為了幫自己爭取到更好的福利,她決定從培養自己的信用開始。

建立信用 從薪資帳戶著手

首先,她找薪資轉帳戶的銀行辦信用卡,並且開辦網路銀行戶頭、每個月定期定額3000元買基金,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藉由每個月的資金往來情況,建立起屬於她的信用評等。

長期以來,她沒有一次遲交卡費,也都按時扣款基金費用,屬於銀行眼中的「乖寶寶」;但今年初,她因為出國、延誤了繳卡費的時間,等回到台灣,她趕緊打電話向銀行求救,「好在平常有累積信用,銀行知道我以往每個月都按時繳款,這一次是特殊狀況,不然要多繳好多錢。」她說。

算算1萬元的卡費,以利息12%計算,再加上罰金,1個月要多繳200多元,相當於她一天的吃飯錢,「好險沒被罰。」

兆豐銀行個人金融部協理孫蘭英建議,一般人如果要建立信用,直接找薪資轉帳戶的銀行比較快,因為每個月都會固定有一筆工作收入,再使用同一個帳戶繳信用卡費以及投資理財,可以迅速累積好的信用。

人多力量大 團體殺銀行價

4.靠團購:「團結力量大!」這句話用在與銀行打交道上,一樣很有效!

竹科工程師張伯彥,幾年前買了預售屋,當時的建商給的銀行房貸利率高達2.85%,他認為還有更優惠的利率;比較之下,新竹市農會給的利率只有2.2%,於是他鎖定這家銀行,結合了同社區將近30戶的力量,再找農會的主管談,最後以「前半年1.98%」的最低利率成交,簡單換算下來,至少可以少付14萬元。

更厲害的是,國內央行升息腳步不停歇,代表房貸戶未來每個月要繳的錢會越來越高,張伯彥卻不擔心,因為他背後有20多戶的人一起撐腰,相當於1.44億元的放款規模,「當銀行一有風吹草動,我就會告訴他們,不要隨意調升我們的房貸利息,否則就轉貸。」因此,張伯彥的房貸從第3年起的機動利率,硬是比別人少了0.01個百分點。

其實,一般銀行都會針對前百大企業的員工或是老師、會計師、醫師推出「菁英優惠貸款」,這一族群的放款利率以及成數都會比一般人低很多,但是像張伯彥這樣工作性質的人不屬於菁英族群,要是乖乖依照市場法則,恐怕一輩子得被銀行牽著鼻子走,成為名副其實的「房奴」。

他運用團體的力量,主動找銀行主管講價、議價,為自己也為其他人爭取權益;他善用談判手法,分析銀行利益,成功地要到比一般人還要划算的房貸利率。

網路銀行 打折特惠樣樣有

5.多比較:如果你沒時間培養人脈、不像張伯彥這樣有龐大的「後勤支援」、短時間之內也難以建議起個人的消費信用,那麼,可以試試網路銀行;由於網路銀行的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收取的手續費會比一般的銀行臨櫃還要便宜;舉例來說,臨櫃轉帳要額外付30元的手續費,但是透過網路轉帳,只要10元,甚至還有銀行在特惠期間,推出「轉帳只要1元手續費」的活動。

買基金也是,單筆買海外基金通常手續費約3%,在網路上購買可以打5折,也就是1.5%,等於你花10萬元單筆買基金,在網路上操作手續費就省了1500元;幸運的話,遇到申購基金的特惠階段,還可以免手續費,等於省下3000元,這一筆錢,又可以作為每個月定期定額買基金的資金,用錢滾錢。

中國信託金控公司個金部執行長尚瑞強建議,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可以找一家具有多元通路與產品提供的銀行往來,開設網路銀行,在網路上辦理繳費、投資等業務,不但可以節省手續費、節省時間,還能輕鬆累積個人信用

而一般人擔心的網路安全問題,尚瑞強表示,目前各家網路銀行都已經建制完備安全機制,包括「帳戶+身分證字號+密碼」等登入資訊,降低歹徒侵入帳號的可能性,另外後台也有一套監視系統,當存款戶的資金出現異常情況,銀行就會啟動警示機制,趕緊通知當事人。

想揩銀行油的人還可以多比較法拍車的資訊,平均每周銀行都會委託大型車行舉辦法拍車的活動,車齡大約 2到3年、車況完好,價格卻只有市價的6折,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罰單問題;根據買過法拍車的人表示,只要透過熟識的車行鑑價,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絕對比市價划算。」

慎選銀行 3大標準把關

專家建議,要揩銀行的油之前,必須要建立起長期的資金往來,就是要「集中管理」,意即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是,如此做,「安全嗎?」、「我該怎麼選擇?」這是大部分的民眾考量的問題。

專家建議可以從安全性來考量,從外資法人、本土法人以及信評業者等3個專業機構的標準,篩選出在財務健全、穩健的金融機構,把錢放在這裡,才能睡得安穩。

標準1:就外資法人來說,它們設有團隊專門在研究國內的金融機構,不定期發表對於國內金融業的看法,主要著重個別金融機構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ROA(資產報酬率)表現,通常外資會推薦較大型的金控公司,如國泰金、第一金等。

標準2:至於國內法人,由於較無專門的團隊研究金融,因此都是搭配大環境來看,譬如金融股超跌或第4季屬金融股旺季的時候,國內法人就會發表對於金融環境與個別公司的看法,「我們比較會看大盤輪動的趨勢,輪到金融股的時候,再找出公司獲利、每股盈餘的成長不錯的公司。」本土法人說。

標準3:國內外法人從財務結構的角度衡量一家金融機構的安全性,至於第3個標準──信評業者,則是以安全性為主要評比重點。

安全性是信評重要指標

惠譽信評金融評等部副總李信佳表示,「公司經營者的品德、財務結構以及償債能力是信評的重要指標」,每一年信評業者會主動調查,並給予AAA(極強的履行債務能力)到E不等的評級,字母越後,信用評等越差。

根據專業機構的預測,今年第4季物價上漲2.5%,但是銀行的存款利率平均只有2.45%,這代表你的錢要是不妥善運用,物價就會吃掉你的利息,因此更要善用技巧,從小處省錢,積少成多之後做投資,用錢賺錢,才有機會晉升上流社會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信用卡帳單自動扣款 延24小時

【2007/11/23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持卡人的信用卡帳單,如果採用銀行帳戶自動扣款,扣款時間將延後24小時。
信用卡業者昨天說,因為如果自動扣款失敗,持卡人會被信用卡公司紀錄為延遲繳款,甚至一些銀行還會加收自動扣款失敗手續費。在金管會要求下,各銀行已開始延後扣款時間,給持卡人方便。

多家銀行已陸續通知信用卡持卡人,信用卡帳單「自動扣款」時間已經延後。假設持卡人是每月10日扣款,以往銀行都會在9日深夜11時59分一過,即10日的零時零分就扣款;但現在往後延24小時,即在11日的零時零分才會扣款。

銀行業者表示,信用卡帳單扣款時間延後,主要是因應金管會要求,因為有不少持卡人會忘記帳戶中的金額是否能足額扣款。如果銀行扣不到錢,會算成扣款失敗,電腦系統就會自動紀錄持卡人是「延遲還款」,要開始計算循環利息、滯納金,還有銀行會加收扣款失敗手續費,一次就要300到400元。

但扣款時間往後延24小時,如果帳戶金額不夠,持卡人可以在扣款日當天白天趕快補錢,持卡人等於多了一天準備時間。不過,金管會要求各銀行修正電腦系統,但沒有硬性規定從哪一天開始,各銀行在系統更改完成後,就會通知持卡人這個新規定。

換外幣定存 小心匯兌損失

【2007/11/21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王老伯最近看到全球股市震盪不已,害怕自己放在新興亞洲基金的資產會全部賠掉,早把基金贖回。不過現金落袋後,王老伯伯看到歐元、亞幣狂升,心想是不是該把贖回的新台幣,換外幣定存?但投顧業者說:「不建議!」

投顧業者解釋,最近全球投資風險升高,除懂得做好股、債平衡配置,分散風險外,還要懂得適時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但基金換回現金後,很多投資人還會問:「我該持有哪一類幣別?」

投顧業者說,「最好就是新台幣!」因為保留現金,就是希望投資風險等於零,投資人實在沒有必要再將新台幣換成其他幣別,承擔匯率風險。

尤其最近歐元、澳紐幣都漲很多了,短期波動風險非常大,投資人若將基金贖回,改存外幣定存,小心匯兌損失可能就把利息收益吃光光。

過去不少投資人申購境外基金,會選擇以美金計價,最近美元狂貶,很多投資人都把美元計價基金贖回。投顧業者表示,有投資民眾基金贖回後,改為歐元定存。但業者表示,此時大舉賣出美元,買進歐元,根本就是「賣低買高」,小心套在最高點。

100元學做有錢人!

商業周刊第 1040 期 作者:曠文琪

我真的沒有亂花錢,但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是剛好用完!我也想省錢,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鐵,實在太委屈!連養樂多都漲價,只有我的薪水沒有漲!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你就必須學習,這堂因應通貨膨脹而生的M型社會理財新技能。

漲!漲!再漲!全台物價漲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麥當勞、星巴克、菠蘿麵包到計程車,通通在漲。

根據主計處統計,在二百七十個國人主要的花費項目中,從起床後要吃的早點,到祭拜用的金銀紙錢,總計一百九十八項產品已漲價。

通膨節節高升,你快變新窮人了嗎?

三‧○八%!你沒看錯,這是最新公布的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它已經創下近兩年的單月新高。然而,這會是特例嗎?

這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最新預測:油價一旦全年平均價位逼近每桶七十九美元,明年預估CPI年增率將由一‧九八%上升至三‧七八%。過去六年,台灣平均CPI年增率不過○‧六七%,若三‧七八%預測成真,通膨率將創下十三年新高,通膨巨獸將登陸台灣。

超過三%的物價指數年增率,是什麼意思?

具體來說,這隻巨獸會大口啃食你的存款。你現在擁有的一百萬元現金,若什麼都不做,三十年後就只剩四十多萬元!這隻巨獸,也會重挫你的退休計畫。如果你計畫三十年後要退休,現在每月三萬元的生活品質,三十年後,你需要七萬三千元才能達到相同水準!


焦慮無濟於事,從現在起,你必須學習新的理財技能,才不會被打入M型社會的貧窮左端,成為「白領新窮人」。

這是最新的理財技能,且學習風潮從美國一路吹到英國、澳洲與新加坡,近期吹到台灣:財金智慧(Financial Literacy)。顧名思義,就是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觀念。人類理財的知識難道還不夠嗎?為什麼各國政府都選在此時提出財金智慧?

理財躍升顯學,但要先有財可理!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第一副總裁史督瓦(Jamie B. Stewart),在「日益重要的財金智慧教育」演講上點出關鍵:「一個人會賺錢,並不表示當薪水到他的手上時,他能有智慧的使用判斷。事實上,是當錢到了自己的手上,才開始財金智慧第一次最基本的測試。而大多數人的測試結果是不合格。」 因為美國人過度消費、缺乏退休規畫,二○○二年,美國平均每十戶就有一戶破產,成為國家負擔(後續甚至引發今年的次貸風暴),因此,美國國會立法成立倡導財金智慧的專責單位。

同時間,英國跟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也成立類似單位;新加坡金融監督管理局則推出Money Sense專案。二○○四年,澳洲成立金融知識基金會,開始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規畫觀念。

開門第一課: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過去,人們一直學習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卻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錢。如今,這堂課再度被重視,成為財金智慧的第一堂課。就像《猶太人致富金律》(Thou Shall Prosper:Ten Commandments for Making Money)作者的妙喻:「想要增加收入,卻不先了解金錢的本質,好比新進演員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卻不先學習演技一樣。」

在物價高漲的M型社會,每個人都知道,「要理財,先要有財可理」,也焦慮著,如何去找出這筆「財」。但多數人想的都是,努力爭取加薪,或者投資股票賺一筆,卻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為你懷疑:一百元有什麼用?但一百元,在有錢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窮人卻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計程車,三十年後,你就能擁有一千萬元,這樣,你還會看不起一百元嗎?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個月固定投資基金五千元,只要年報酬率達一○%。這筆小錢,三十年後就能讓你晉升千萬富翁之列(詳見第一百二十四頁「過去二十年年賺一○%十檔基金表」)。
(唉!無言~~~)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錢人連一塊錢都要管理,並且讓那一塊錢在未來賺更多的錢。 但窮人卻只知道努力工作,把錢花光,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就像四十年前英國歷史學家巴金森(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的巴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般,賺越多、花越多,最後財富還是無法增加。

然而,如果你看到這裡,就決定開始刻苦省錢?這也很危險。因為你如果勉強壓抑消費欲望,某天忽然受不了,決定要「慰勞自己」時,你可能會花掉之前辛苦省下來的錢,甚至預支你未來的收入。

因此,你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聰明花錢,花得既不痛苦,還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就像《富爸爸,窮爸爸》作者萊希特(Sharon L. Lechter)說的,「未來,會花錢將比會省錢更受重視。」 有錢人怎樣聰明花錢?「他們會駕馭錢,雖然不錙銖必較,但會精打細算,」幫眾多有上億身價富豪打理財富的摩根富林明證券總經理高桂卿觀察。

入門第二課: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週六午後,台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長孫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錢理智得驚人。

與我們碰面的這一天,她穿著印著遠東商銀logo的白色T恤,Hang-Ten短褲,背的是女兒不要的灰藍色雙肩包。她看來似乎很省。參加年終尾牙派對,她模仿奧黛莉赫本,從帽子、鞋子甚至到口紅,都跟朋友借,全身行頭不花一毛錢。打開衣櫃,她只有兩個皮包,每個都用到壞才換。再打開鞋櫃,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來,只有十多雙鞋。「沒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萬的地價來說,成本太昂貴。」

事實上,喻芝蘭休閒時的全身行頭,可能不超過一千五百元。但是當她面對客戶、參加國際會議與演講,她身上的套裝卻動輒十五萬元起跳。一百倍差距的花錢方式背後,其實有個清楚的邏輯。她,很清楚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一件衣服買來是為了提升身價,還是穿著舒適即可。「要花錢之前,我都問自己,花的目的在哪?我能享受多久?」喻芝蘭說。 下屬結婚要送花,日薪上萬元的她,會親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間的距離放大,創造出一個比人還高的花座,讓五千元的預算,看起來像是上萬元手筆。因為,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讓花出去的錢,盡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塊錢,要發揮三塊錢的效益。這樣精算,豈不麻煩?「不,這樣會讓你把資源放在真的喜愛的地方,」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用來買一張三千元的音樂會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話:「管理金錢,反而會增加你的自由。」

入門第三課:懂得儲蓄未來財

喻芝蘭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則,這套法則的重點是:不花掉未來的財富。她將收入分成:三份現在,二份未來,一份自己。每個月,她先扣掉「未來」的兩等份後,才開始支配其餘四等份,沒花完的就繼續移入「未來」的帳戶。所謂的「現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費;「未來兩份」則是儲蓄將來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一份」是充實自己基金,買書與上課都包含在內。

越年輕,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費後,真的沒剩多少,乾脆全拿去學東西,」喻芝蘭就是靠自我充實基金,在當授信部門主管的時候,去上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建立了廣大的顧問人脈群。當她任職遠傳時,上了購併相關課程,兩年後當遠傳購併和信時派上用場。

「如果是把收入減掉支出,才去做儲蓄,你可能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說。

鏡頭轉到板橋市,「嗯,你問我錢花在哪裡啊?我沒算過。」七十一年次,年收入不到五十萬元,在公關公司工作的黃敬華笑說,他全身上下的行頭加起來大約三萬九千元,剛好把月薪與家教外快通通用完。

打開他的衣櫃,裡頭約有五十件襯衫,都是名牌,從Burberry到Ralph Lauren。每件都有穿嗎?「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有些新的還沒拆開過,「因為折扣太便宜,總有一天我會穿它吧。」每個週末黃敬華都跟朋友相約逛街,從中飯、下午茶與晚餐,都在餐廳吃,在不在乎價錢?「上班族沒有人在care那一、兩百塊啦。」他買書,只去誠品買,「在那裡才有買書的衝動啊,還有,我不買路邊攤。」 訪問前,他剛花了一萬一千元買下一條Diesel的牛仔褲,你不擔心通膨危機嗎?「嗯,有想過要省點,列出花錢的優先順序。」然後呢?「好像每個都很重要……。」

為了攤開黃敬華的金錢地圖,我們陪著他一條條的抓出現金流,這是他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收支。「哇,原來我的錢是花在這邊的。」他每個月高達七二%以上的收入是用在「現在」,其中買衣服高達二五%,閱讀等充實自己的比率僅約九%,如果衣服買多了,投資自己的比率就變少。

年收入近千萬的喻芝蘭則是用Excel製作出她的花錢支出,旁邊密密麻麻的字體加上備註,每一分錢該歸屬到哪裡,她都清清楚楚。

入門第四課: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兩者的不同嗎?喻芝蘭投資在提升自我價值的比重,固定維持在月收入的一七%左右。她與黃敬華的差異,不僅是花錢的紀律,還有讓金錢「加值」的渴望。而黃敬華對金錢的態度,可能也是你我的寫照。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擁有五百二十億美元身價,卻不願意花錢買套昂貴的西裝,不是他吝嗇,而是「穿在我身上看來很廉價,那就沒有價值,」他說:「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區分它,不盲目被價格所引導,是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錢基因。而這也是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能否洞悉自我的欲望。

「你分得出想要(want)還是必要(need)的差異?」陳琬惠說。

所謂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覺好,讓別人仰慕。所以我買跑車或是名牌皮包。「必要」則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等。

當你區分出欲望的種類後,還要將自己的欲望排列出優先順序,才能照著順序聰明花錢。但很多人連第一個步驟的區分都不會。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後,就知道不要什麼。」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說。出身蔣家,又是從事設計工作,很多人猜想他對名牌一擲千金,其實不然。「我不需要用名牌來證實自己,你以為穿了LV,自己就變成LV嗎?」蔣友柏不迷信名牌。

穿著T恤與卡其休閒褲的他,從口袋裡忽然掏出一個小零錢包,跟一些鈔票,鈔票從一百元到一千元,整齊的夾好。信用卡與提款卡呢?「我沒有。」這個習慣,跟元大集團的馬家三父子等有錢人一樣。

更特別的是,馬家父子口袋裡永遠都是一疊整齊的新鈔。元大金控總經理馬維建說,他只要一拿到舊鈔,就馬上叫秘書拿到銀行存起來。「你不覺得看到新鈔,會捨不得花掉嗎?這是省錢的好方法耶。」

最後一堂課:養成管理金錢的習慣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儲蓄未來財的概念、區分出欲望的類別後,就要開始計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擇,然後「反覆練習」,這是要成為有錢人,最後一個步驟。
(這一個步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你現在計畫買一輛七十萬元的車。但你是否算過,十年下來,停車費、油錢等支出約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你不買車,把錢拿去投資報酬率約一二%的基金,然後以七千元獲利搭計程車。十年後,你仍握有七十萬元的正資產,還省下停車、養車的心力支出。

算下來,你為車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超過兩百萬元。但人是習慣的動物,多數人嫌計算很煩,而敗在「習慣」這一關。然而要牢記:管理金錢的習慣,遠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歷任國內各大券商自營部操盤人的楊先生,身價數億元,現在從事私人代操業務。今年因投資陸股、H股等,大賺二‧五倍,正準備搬進天母的新居。每天,他進出股市金額達數千萬元,但他大腦裡的計算機不止計算著股票漲跌,連生活裡的五塊、十塊,都迅速的被大腦計算機換算。 他出外洽公演講,向來都搭公車、捷運,「給我一百元,我可以全台北市凸透透(台語),」他說「開車成本高,加上停車時間,不會比較快。」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欣賞風景、運動,順便觀察當地房地產行情起伏。」

要買日常用品,他都到最便宜的全聯福利中心,而且「我會算一毫升多少錢,因為每家通路有時候包裝不一樣,所以要換算比較準。你問我幹嘛計較這麼多?我就是不喜歡被人當作潘仔(台語:凱子)!」為何不開車到內湖的大型量販店舒服買東西?「你把油錢算進去,成本更高,而且,你還可能因此買多餘的。」要充實自己,「我都不買雜誌,都去書店看,有冷氣、還有音樂,加上燈光。」他繼續說:「像報紙,我都零買,我不訂啦,因為每天去買,一個月買三十次,有三十張發票,中一次,一個月報費都省了。」

楊先生,絕不浪費一塊錢,但是,他鼻樑上的眼鏡,「三萬多啦,這是法國手工做的,眼鏡很重要,要耐用,我的手錶也五十多萬元,因為這是門面。」颱風夜,他花二萬五千元帶妻子去三二行館住上一晚,這也經過計算,「在國內休假,時間花得少,第二天還可以立刻投入股市。」

「這是一種態度,連我都會算,難道你的時間成本真的有這麼高嗎?」楊先生反問。因此,別小看反覆練習的習慣,這會幫助你迴避很多衝動型的消費。

打破心理帳戶迷思,千萬身價不是夢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秘密。比如說,人為什麼會覺得分期付款比較划算?明明這還會增加利息的成本,原來人很容易有心理帳戶的迷思,商人等於在人的心理開了很多個心理帳戶,讓你因為每個帳戶要支出的錢不多,而沒有防備,做出消費。建立起上述觀念後,接下來要做的只是花錢前的自我對話。

如果你要變有錢人,「你必須建立起錢之間的連結感,從認識金錢,到花錢、存錢,最後投資獲利,這都是環環相扣,」陳琬惠說。政大企管所系主任別蓮蒂教授觀察:「人的消費行為也正成M型化發展!」,許多人任由感情主導消費,陷入錯誤的消費習慣,就會形成「穿名牌衣的年輕人,卻吃泡麵度日」現象。

要當窮人,還是有錢人,繫於一念之間。當你讀完這篇文章,開始決定每天少坐一趟計程車,並且為了三十年後可能創造的一千萬元感到欣喜時,屬於你的奇蹟,也正在發生。

你,踏入了哪個消費陷阱?

你,以為自己是理性消費的,但是你知道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的秘密。透過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解讀,你可以問自己,到底中過哪個陷阱。

★意外獲得一筆獎金,就把這筆錢拿來花掉,犒賞自己
你已經中了心理帳戶的陷阱

每個人心中會自然的把錢分成很多帳戶,有意外之財的,旅遊的、買菜用的、買屋子用。但其實,錢就是錢,不該因為放在意外之財的帳戶裡,價值就該被貶低,被輕易花掉。

★美國買維他命很便宜、百貨公司大減價,先買再說!
你已經中了交易效用偏誤的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貪小便宜,看到維他命與台灣的價格出現差價就大買,但是卻忘了評量,這瓶維他命的實際價格對照你自己的需要,到底划不划算?你是否真會吃這些維他命?

★買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下次再買一個腰帶來搭配它,看能否讓它變得漂亮點。
你已經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你只把眼光放在已經付出成本的衣服上,但是你為了這件衣服要去花更多錢補救,最後的搭配還不一定會好看,還賠上了好心情。你不但沒有挽回已經沉沒的成本,還招致更大的浪費。

★買把蔥殺價10元很爽,但是買台30,000元電視殺價10元很丟臉?
你已經陷入了比例偏誤的迷思

一把蔥20元殺到10元,你感覺等於打了5折,但是去買台電視要求降到29,990元,折數連1折都不到,根本不夠看,但其實,兩個實際少的價格都是10塊錢。你因為把眼睛放在折扣幅度上,常常會讓小錢花得很謹慎,大錢花得很鬆散。

★我的品味與時並進,所以衣服越買越貴!
你被大腦的適應性效應給牽著走了

大腦對於物質的適應性很快,當你買下漂亮衣服或是好車後,會立刻適應,所以快樂感不會維持很久。如果你的快樂都是來自於物質,你會很自然的想去買更好、更貴的東西,以得到刺激感。這造成你的一生,都需要追著錢跑。

★電視購物有免費7天試用期,那先買來,然後再退貨好了!
你已經陷入原賦效應陷阱

原賦效應的研究發現,人通常對擁有的東西會賦予高價值,所以不太願意做決策失去它,也就是說,當貨物送到你家後,你再把它退還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總是花很多時間逛街,但衣櫥總少一件衣服!
你已經陷入了選擇的弔詭

商人總會給你很多選擇,而控制欲會讓你習慣找尋最好的,但卻忘記要尋找最適合你的。結果,買回家的洋裝很美,但總高高掛在衣櫥裡,連吊牌都沒剪。

資料來源:《別當正常的傻瓜》
整理:曠文琪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股災 我要翻身!

商業周刊1044期 【文/資深撰述 林亞偉】

今年以來股災不斷,投資人不是高點套牢,就是不斷潰退。

敲進股票、基金賺錢之際,你想過全身而退的退場機制嗎?沒有退,就沒有下一次的進;謀畫股市退路,在震盪不斷的未來,越來越重要。

「我最愛去證交所了,因為全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有那麼多傻瓜。」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Kostolany)的名言。

我們,正是投資大師眼裡的傻瓜嗎?

大多數人,恐怕是的。

從去年七月以來,台股指數曾下挫至六千二百三十二點,也曾上攻到九千八百零七點。這個大波段行情,在一年中出現,高低震盪可達近三千六百點,多大的獲利空間。但,你我周遭的很多投資人卻「賠慘了」!

不只股票,華頓投信投資長楊師銘說,七月份,是國內股票型基金大增值的月份,基金規模一下子從三千億元衝向五千億元。「但,這波買基金的人,很多都套在高點了。」


「現在從國際股市到台灣股市,正處於高點震盪的格局。今年以來發生的多次震盪,在美國次級房貸虧損、油價壓力、通貨膨脹疑慮等威脅下,再加上明年是美國、台灣的總統大選年,今後還會再發生類似震盪,」元大多福基金經理人江品鋒說。

熱錢在世界快速流竄,未來,金融市場的震盪只會越來越劇烈,投資人身處熱錢洪流中,如何不被滅頂?

震盪格局下必學的股災保命學:進場前,先想好如何退場

這是一堂股災保命學:在進場前,先寫好你的「退場劇本」。更白話來說,就是「進場前,先想好如何退場」。

這可不是一個動作而已,你做得到嗎?

擔任非凡電視台主播的劉祝華,是多數人的縮影。她今年七月進場台股基金,卻住套房至今。以下是她自述當時的投資心境:

每天上班時,我都接觸到台股有機會上萬點的訊息,於是,我挑了一檔新光店頭基金,買進後淨值一度飆到四十七塊,但我沒賣,現在回頭看,那可能就是今年的高點,而我也住在高崗上,正悲慘的往下望。

為什麼會挑這檔基金?當時中小型電子股大漲,使得這檔基金報酬率一度增加到七一%,所以才會讓我挑上。八月初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我原本想要殺出,但朋友勸我不要殺在最低點,等大盤反彈上來再賣。我也打定主意一接近成本區就賣,但沒想到這檔基金反彈幅度少得可憐。這波中小型電子股又相對弱勢,基金淨值一蹶不振,要我現在賣,我真是賣不下去。

對於一個財經台電視主播來說,這樣的操作績效,朋友們聽到都哈哈大笑,不過我卻是苦笑。記得有一次生日,一個投顧老師說要送我一檔明牌當生日禮物,他推薦我「展茂」,所幸當時沒買,因為之後沒多久就狂跌,明牌一下子變成「冥牌」。

你注意到了嗎?在這一段自述中,有三個段落:「本來想……但沒有……」的敘述,重點在後面的「但沒有」。

為什麼「但沒有」?這反映人們身處變局時的反射動作:恐懼。恐懼的另一面,就是貪婪。兩者,都是人類的反射動作。當進場前 沒有周延的思慮,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就會被不斷的蠱惑出來。

第一課:克服情緒魔障 巴菲特箴言反映出對貪婪的自制

我們看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克服情緒魔障。十月十九日,他宣布出清中國石油股票,引起市場譁然。因為,當時港股正熱,且巴菲特出清以後,中石油股價繼續大漲逾五成。

大陸新華社因此質疑:「巴菲特犯低級錯誤,沒預測到中石油業績持續增長,」還評論,「號稱股神的巴菲特其實並不神。」更有人估算,巴菲特因為賣太早,而少賺港幣一百五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九億元)。

然而,思考退場劇本的關鍵之一,必須克服「總想賣在高點」的貪婪。這是人性,但在實務上必須有節制力,簡言之,就是停利。巴菲特雖然沒賣到最高點,但他買進中石油的每股價格不到港幣兩元,賣出時賺將近七倍,獲利逾三十五億美元,已經夠了。他說,「當初買中石油是很簡單的決定,因為中石油股價只有其價值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貪婪是好的,但要有耐性鍛鍊貪婪。在別人恐懼時展現貪婪,別人展現貪婪時恐懼。」這是巴菲特的名言,也是他進出中石油的寫照。

第二課:奉行停利的魚頭理論 別想從頭吃到尾,吃中間的肉就夠了

一位身價逾億、五年級後段班的專業投資人,市場資歷十年。他今年的經典戰役,就是香港國企股(H股),不到一年,他進帳七百五十萬元,投資報酬率五成。

他說自己買股票每次進場前,都會先寫好事先劇本,才能避免被市場氣氛影響,因為「你一慌,就會手足無措,進退失據。」今年初,他注意到香港股市時,香港恒生指數不到兩萬點。收集情報後,他為自己擬好了一份「事先劇本」,裡頭是五大硬指標:

一、香港成為連接中國市場的資本市場橋樑地位。

二、開放中資進入港股,也就是所謂的QDII(合格的境內投資者)資金。

三、外資持續湧入港股,譬如巴菲特持續加碼港股。

四、IPO(首度掛牌上市)熱潮,中國企業紛赴港掛牌。

五、同一家公司,在港掛牌的H股,與在中國大陸掛牌的A股,存有價差。

這五大因素,包含了政策、資金、市場三大面向,也是他進出H股的判斷依據。年初,因為這五大因素都是正面,他先投入五百萬元資金,買入中國建設銀行等銀行股。

第二季,這五大趨勢不變,港股越漲越兇,甚至出現一天漲一千點的大行情,讓他確信,香港股市至少有一波大波段行情。於是,他再加碼一千萬元,投入平安人壽等三支H股。同時間,也買進霸菱香港中國、首域大中華基金等基金。

上漲總是伴隨著震盪。八月份,次級房貸效應擴大,恒生指數盤中一度跌破兩萬點關卡,市場一片恐慌。

「沒幾天,就跌了一千點,我第二季賺的全都吐回去了啊!」他描述,但回頭看先前推演的劇本,五大因素不變

這是最難的關卡,他必須克服恐懼。八月以後,恒生指數就以雲霄飛車的速度,直奔三萬點關卡。此時,「現在還可不可以進啊?很多人還在問我,」但是,「我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一萬點的行情,夠了。」十月二十六日,港股站上三萬點大關,「港幣一千五百多億元的大量!這個量非比尋常,我再想想那五個因素,QDII、外資、折價利多都已經陸續反映,溫家寶也講話了,大陸直通車的政策開始出現雜音,連巴菲特都出場了……。」

當天,他在眾人皆醉時,冷靜出場。他接連三天,分批出清所有港股與基金。

雖然,後來港股續漲接近三萬二千點,但是,「我向來信奉魚頭理論,一條魚不要想從魚頭吃到魚尾,我吃中間的魚肉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