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美價值投資大師格蘭森:全球面臨資產泡沫化風險

ETtoday.com提供

道瓊會漲到幾點?一萬五?兩萬?還是三萬六千點?在全球股市一片看好聲中,現在終於出現些許異音,其中之一就是來自傳奇性的價值投資大師傑若米.格蘭森(Jeremy Grantham)。格蘭森的威名赫赫,身為波士頓投資公司Grantham Mayo Van Otterloo的董事長,連當今的美國副總統錢尼都曾放心把錢交給他。在格蘭森寫給股東的最新信函中,他公開警告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括各種資產類別在內的全球泡沫正在逼近。

格蘭森警告,「各種資產」現在正處於泡沫境地,而且「沒有例外」。他在結束了6周的全球巡迴之旅後所寫的致股東信中說,從印度的骨董到當代中國藝術,從巴拿馬的土地到倫敦的高級住宅區,從林業、基礎建設到最差的垃圾債券,再到全世界的績優股,「現在正是泡沫時刻」。

他寫到,「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正在彼此推升」,「不論到哪裡旅行,你都會聽到人們說,已經沒有土地了,而且靠著這種成長率和低利率,資產市場一定會繼續上升,而且私人資產一定會繼續推升市場」。

正如格蘭森所指出,一個泡沫的成型需要兩件事:良好的基本面與容易到手的金錢

格蘭森說,「這個機制不可思議的簡單」,「良好的環境造就出非常強烈的獸性亢奮,反映出來的就是統計上的低風險溢價。普遍可得的便宜借貸,讓投資人有機會憑藉著樂觀來採取行動」。當不斷有人跟進時,這股趨勢就不會墜落,「你的財務槓桿越大,成果就越好;成果越好,財務槓桿就變得越大。泡沫成型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你讓充斥四周的樂觀看法增強自己的信念」。

格蘭森說,當下次有人告訴你,因為全球經濟表現得這麼好,因此股市還會漲個不停時,最好仔細思考一下。他強調,股市會持續上漲,只有在構成全世界GDP的各成份穩定上揚時才會出現,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有這個GDP的一部分,也就是資產,價格不斷的走高

格蘭森的結論是,如果和歷史平均價格以及替代價格比較起來,現在各種資產類別的價格都到達昂貴的境地。根據他的估算,未來7年唯一可能大幅擊敗通貨膨脹的資產是具有經營價值,「高優質」的美國部份公司股票和債券

格蘭森並沒有在信中列出哪些股票符合他的要求。不過,綜觀過去他提過的股票,符合要求者大致包括了Home Depot、 Merck、 Wal-Mart、 AT&T、 Pfizer、Johnson & Johnson、Exxon Mobil、 UnitedHealth、Verizon與Lowe's 。

格蘭森強調,由於歷史上並沒有過這類全世界各國所有資產全面走入泡沫的前例,屆時面臨的系統性壓力將無法預料。唯一可能逃脫泡沫風險者,可能只剩下高等級債券。

格蘭森認為,催化市場走入空頭的兩大可能因素是:通貨膨脹率的飆升與邊際利潤率的擠縮。前者會讓利率走高,後者目前與長期平均仍有相當距離

至於步入全面泡沫破裂的空頭來襲時機,格蘭森承認他無法預測。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即便是格蘭森自己,目前也認為投資人或許還是樂觀一點要好,之所以如此,格蘭森說,是因為大多數的泡沫在破裂之前,都會經歷一段為時短暫但卻充滿戲劇性的「指數階段」,就像日本在1989年12月,日經指數創歷史新高3萬8915點,以及網路股在2000年初的狀態一樣。

在致股東信中的最後,格蘭森寫道:「我的同僚認為,全球泡沫的階段可能還沒到來,或許他們是對的……,在這樣的狀況下,悲觀主義者或保守主義者得承受相當的痛苦」。

房貸熱潮,重演消金風暴

當銀行的放款成長緩慢,為何房貸卻一枝獨秀?

從今年以來,各國已不斷發出「房地產泡沫」的警訊過去銀行為了衝雙卡業務而闖出大禍的例子是否會在房貸再度上演?

天下雜誌356期 2006/10 楊淑娟

 今年夏天,一名上班族想在台北市買個房子。他告訴房屋仲介,希望看要價一千四百萬以內的案子,但是不少仲介帶他看的,盡是一千五、六百萬以上的個案。

 「價錢可以談啊,而且可以貸款嘛!」不少仲介回答︰「我們公司都可以貸九成以上」、「每貸六百萬,只要繳一萬而已,先繳利息就好,大家都這樣。」

 他覺得這樣實在太冒險。可是,事後卻聽說,身邊真的有上班族貸款一二○○萬、甚至一八○○萬,因為台北市一間像樣的房子都要一五○○萬~二○○○萬以上,一個月的房貸支出是六萬多、九萬多。

 「台北有這麼多人繳得起這麼高的房貸嗎?是不是要泡沫了?」

 他不是唯一如此質疑的人。「金管會應該查一查銀行做房貸時有沒有查清楚,」一名銀行高階主管也擔心,銀行衝雙卡業務時疏忽而釀成大禍的例子會再重演。

銀行搶攻房貸業務

 今年上半年,許多銀行因為雙卡呆帳而虧損,但銀行堆滿的資金還是要有地方去,所以就趁著房地產榮景拚命搶房貸業務。

今年以來,金融機構對民間的放款成長緩慢,甚至時有衰退,但是對房地產的放款卻一路上升。

 令人擔心的是,現在的房貸市場,跟過去很不一樣。

 以前,買房子的人多半要有三成左右的自備款。但是現在,貸款八成五是家常便飯,很多銀行也都有一○○%、甚至一一○%房貸,連裝潢、保險都可以貸款。

 另外,麥格理證券的報告指出,由於游資氾濫,銀行的價格戰已經延燒到房貸。目前多數銀行前半年或第一年的利率都在二%以下,比一年期定存利率還低。

 最近勞委會公布勞工住宅貸款利率,也由於銀行搶生意,一口氣從二.七四%降為二.二四%。

 「很多客戶都多貸一點錢,存成美元定存,利率有五%,」一名土地代書發現。

 雖然房價與貸款成數高,卻沒有加重房貸戶的負擔。因為銀行都提供只還利息、不還本金的寬限期二~七年,在寬限期內,每貸六百萬元,每個月只要付一萬元左右。

 更不用說銀行為了挖競爭者的客戶,祭出許多轉貸優惠。有的銀行主張第一年利息全免,有的銀行送代償金,最高可達五十萬元。

全球買房熱 警報響起

 放眼全球,這些現象可能不只在台灣上演。因為二○○○年網路、科技泡沫後,各國央行接棒降息,全球資金流入房地產,買房幾乎成了全球運動。

 「只要你有脈搏,就可以貸到錢,」美國桑保恩房貸公司總裁梅納田形容的景象,幾乎全球適用。

 但是各國已經不斷提出警語。

 因為美國就曾因此演成危機。在一九八○年代末與一九九○年代初,房地產崩盤導致兩千多家銀行與地方儲貸機構倒閉或需金援,最後由納稅人買單。

 因此,近來包括前央行總裁葛林斯班與現任的柏南克均已放話,將對銀行發布指導方針,也會主動查核銀行有沒有浮濫放貸,尤其是只繳利息不還本金的房貸。銀行如果要繼續承接新房貸,必須增加資本或進一步提出風險控管證明。

 在韓國,金融監督管理局也已經在查核主要銀行的抵押貸款,風險會不會太高。另外,韓國還提高擁有較多房屋的屋主的稅率,也緊縮住宅重新開發的規定。

 在中國大陸,政府則發布貨幣信貸指導原則,要求嚴審房貸,降低商業銀行對房貸的依存,避免銀行的放款因房地產放款而波動。

台灣呢?

 「寬限期的結構性風險」已經浮現。一名銀行從業員指出,許多人在寬限期後,該開始還本金時,馬上繳不出幾乎是原本三倍的房貸

在超低利率下,銀行的房貸早就不賺錢了,只要有呆帳都會虧損

政府該如何管制?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曾提及,如果政府特別撥款成立的優惠房貸已經達成振興房地產、協助民眾買房的目標,優惠房貸可以不用再辦。

 然而消息一見報,馬上有工商團體反對,認為這將導致房地產崩盤,而使金管會澄清,並未建議停辦優惠房貸。

 另外,根據《銀行法》,銀行承做房貸金額不可以超過存款與金融債券總額的三成。「銀行會自己調整,」張秀蓮指出。

房貸餘額已達雙卡的四倍

 只是,房貸餘額是雙卡等消費信用貸款的四倍,如果雙卡可以令銀行虧損,房貸何嘗不會

 因此,銀行內部控管愈發重要。例如,復華銀行推出首年利率只要一.六八%的房貸方案時,就要求客戶要同時投保歐美行之多年的房貸壽險,客戶一旦不幸身故,可由保險理賠清償房貸。

 這項方案開辦迄今一年半,已有客戶申請理賠。「當客戶接過保險公司的支票,眼眶都含著淚,」復華銀行副理王國維說,不管客戶或銀行,都免了財務壓力。

 另外,銀行也規定貸款戶不能在某一段時間內清償所有的本金,以免少了利息收入,使得第一年流血祭出的低利率成了淨損。

 「房貸早就不賺錢了,」多名高階銀行主管都感慨不已。

 如果銀行繼續用低價與低風險管理的模式搶房貸業務,真的難保房貸會不會是下一波消費金融風暴。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簡單的 散戶的 我的價值投資

udn理財會客室-郭大俠論壇 郭際勝

大部份的散戶,一聽到價值投資,就會聯想到會計報表,不知名的會計課目,加上一堆的數字。坊間一些專門研究價值投資的書,也是動輒數百頁,散戶根本看不下去,更別說去仔細研究!其實基本的價值投資,僅需要了解最基本的會計知識就夠了,而且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格式,也就是說只要花時間了解,你就一定會通。價值投資是股票投資的基本功夫,了解越多,你就越容易找到一支好股票。

投資股票的人常會看到二個字「淨值」,價值投資實際上就是在研究股票的淨值。原則上一家公司的淨值,應該相等或接近他的市場價值,例如我們把一家每股淨值為15元的公司拍賣,拍賣後每股就應該可分得15元,這個原則我們可以把他看成為價值投資的基本定義--將公司拍賣後,每股股票可分得的現金。

基本定義只是原則,實際上卻有很多的變化,研究價值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資產負債表內有公司價值的詳細資料,下面是我研究的方向供大家參考。

1. 長期投資:資產負債表只會列出長期投資總金額,在證管會的公開資訊站及各券商網站的公開資料中,會有長期投資的明細,投資人需詳細檢視其內容。長期投資的成本計算方式,按持股股權百分比分為成本法及權益法,以權益法計價之轉投資公司,每季需按會計原則,評估其價值並認列長期投資損益,故資產負債表已反映其現在的價值。以成本法計算的轉投資公司,資產負債表永遠只會以原始投資成本計算,投資人需查閱季報內所附之參考價或市價,才可得知是否有增值利益或業外虧損產生。

範例:東元電機投資聯華電子及台灣高鐵,因為投資比例不超過被投資公司20%,故均採成本法列帳,聯華電子因市價遠高於東元電機認列之帳面價值,故東元電機會有增值利益,實際淨值也會因而提高。台灣高鐵之市價已低於東元電機認列之原始成本,故會降低其實際淨值.

2. 固定資產:固定資產主要分為土地及廠房機器設備。在公開資訊中,會列出土地的大小、位置、取得成本及帳面價值,如果有辦理資產重估,則會列出重估增值金額。如果該筆土地購買年代久遠,取得成本低,未辦理資產重估且位於精華地段,則該土地的市價會遠大於帳面價值,而有增值空間,投資人應仔細評估其價值並作為投資的重要指標。

範例:東元電機新莊廠土地11,172坪,買進價1,729萬,重估增值159,443萬,帳面價值161,173萬,這筆土地於53年以低價買進,本來應該有增值空間,但因已辦理資產重估,故增值空間大減,如果以市價30萬/坪計價,扣除土地增值稅,實際增值利益恐怕不到5億元。

廠房機器設備均需提折舊,高科技產業的產品及景氣循環變化較快,有時需加速提撥折舊,投資人需了解所提之折舊是否合理。 較保守的公司一般來說多會足額提撥,新上市之公司為了創造獲利及拉抬股價,故多會減額提撥。減額提撥的結果,就是一段時間後需一次攤提損失,造成利潤降低,當然也會影響將來的股價表現。

3. 無形資產:有的公司淨值不高,但因獲利好而股價很高,主要原因是因為其專利、技術、商譽、特殊之客戶關係等造成。這種無形資產是否能持續支持獲利,投資人必須審慎評估,台灣很多公司實際上只是代工廠商,並不具備無形資產,如果客戶過度集中,突然的移轉訂單很容易造成公司財務周轉不靈,這類型的公司,投資人不宜貪眼前之小利而冒然介入。

4. 資本形成:資本形成的原因並不會改變淨值,但通常會有深遠的影響。好公司應有其長期的資金規劃,盈餘轉增資,長期借款及少量的現金增資應為其正常的資金籌措管道,部份心術不正的公司,在無具體資金運用的情況下,利用行情大好時大舉辦理現金增資,現金過多浮濫運用且股本大增的結果,通常導致獲利持續衰退,股價長期下跌。現金增資佔資本形成比例過高時,投資人應詳細了解其資金運用情形,如果資金運用透明度不夠且業績也未隨股本膨脹而適度增加,投資人也不宜輕易介入投資。

其他如庫存、應收應付帳款、其他資產等都會影響到公司的實質價值,但就散戶來說是沒必要就每一項資產做詳細的調查分析,專注於重要項目並持續長期追蹤才是重點。

價值投資不困難,多花點時間就會了解,這也是投資股票的重要基本功夫,散戶投資人會因為運氣或意外而得到短暫的獲利,但是如果想要取得長期持續的獲利,你就不能只祈望於機率或運氣,必須要建立扎實的基本功夫才做得到。仔細閱讀這篇簡單易懂的價值投資文章,或許就是你股票投資成功的第一步。

轉自: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24114

搶進套房 不工作也能有收入

單身族 每月穩賺租金十二萬
今周刊 記者:莊 芳

現在單身族群愈來愈多,身為單身一族,該如何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林思在年輕時就開始投資房地產,目前的租金收入扣除房貸,每月還可入帳十二萬元;原本是月光族的王秀芬,跟爸爸借五萬元開始投資,二年多來,靠買房賺到五百萬元。她們的成功祕訣,提供收入有限的單身上班族一條致富捷徑。

「假使有一天我年紀大了,無法繼續工作,希望能有固定收入,還可以過著我想要的生活。」今年四十九歲的林思,說出自己對未來生活的理想境界,其實也表達了龐大單身族群的心聲。

不過,無須等待退休,林思就已經辦到了!她從二十年前開始房地產投資,一邊置產一邊累積經驗,到現在每月可收租金十二萬元,她的成功絕非偶然。

林思回想第一次購屋經驗,當時是在香港工作時聽取朋友的建議而買下。她年輕時曾擔任《中國時報》駐香港記者,連續二年都在當地租屋。「我的朋友當時幫我計算過,每個月付出的租金,只要付上十二年,這棟房子就是我的了!」

林思聽了以後仔細想想,單身女性確實應該提前做好理財規畫,於是二十八歲便決定買下生平第一棟房子。就這樣,展開了她的房地產投資之路。

選熟悉且同區物件 以便管理

最成功的一次經驗,是於民國七十八年購買總價約港幣六十三萬元的房子,香港回歸中國後,房價一路飆上高點。她原本還無意出售,但在仲介極力勸說之下,最後以港幣二百五十萬元的高價賣出,整整翻了四倍左右。

林思選擇房子的祕訣,就是相信香港首富也是房地產大亨李嘉誠,曾說過投資地產的三大要點:「地段、地段、地段!」所以在香港居住時,她盡量選擇生活素質較高的香港本島,如中環、灣仔等地區。回台灣工作時,她選擇台北市最精華的大安、信義區,作為主要投資標的。

剛開始,她曾以一千三百多萬元的高價,在大安區第一代豪宅「僑福花園廣場」旁邊買下約四十六坪的一般住宅後出租,但是後來發現大坪數房子不僅報酬率低,所須支付貸款又超越租金,負擔壓力過重,所以幾年後就認賠殺出,一口氣再投資三間坪數較小的套房,每月租金增加六萬多元。

她還在北京買過房子,出租為辦公室用,但是漸漸發現到,投資的房子若太過遙遠,平時難以照顧,遇到需要出面管理的情況,還必須搭飛機往返,既勞心又勞力,最後只好轉手賣出。

選房看格局、光線及屋齡

此後她也領悟到,「投資套房一定要買在自己熟悉,而且方便照顧到的區域範圍內。」現在她擁有的六間套房,皆位於台北市大安區與信義區,其中有五間都在鄰近的位置,不用花費多少時間就可以走遍所有套房。

除了地段之外,房屋情況是林思第二考量的重點。她堅持房子的格局要方正,光線明亮,屋齡不要太高。為了防止房屋漏水或是悶熱的問題,她絕不選擇位於頂樓的房子。

「還有最好不要太靠近機房的位置,以免吵到房客。」林思選屋的標準十分嚴格,因此不論她考慮出租或轉手出售,都十分順利。

由於小套房主要出租給商務人士,而這些族群所講求的就是方便性,所以林思出租前一定會將房子整理好,大多數都是直接購買已經裝潢完善的套房。「一般上班族或是白領人士比較喜歡新穎、有設計感的套房。」林思說,雖然購買已經裝潢好的套房,價格會高一些,但是可以節省許多心力,她認為十分值得。

慎選房客一定先面試

由於購買套房的地段皆是在台北市的精華區域,因此她不太擔心出租的問題,「大安、信義區的商務人士很多,出租壓力小,也就不怕會有空屋。」她將招租廣告刊登在各大網站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拍幾張清楚、美觀的照片,方便租屋者搜尋。另外,再加上一些說明的輔助文字,便大功告成。

林思後來還發現,除了有意租屋者會瀏覽招租網站,還有許多是房屋仲介。他們會帶著房客主動前來參觀,如此一來成功出租的機率也大大提升。

此外,房東要挑選好房客也是一門學問。為了避免租屋糾紛,林思總是仔細過濾每位向她租屋的房客。她挑選的方式,就像在面試員工一樣,一位一位親自面談,直到滿意才放心出租。

選擇的標準則是以女性為優先考量,最好三十歲以上,有穩定工作者。原因是她擔心時下年輕人可能有過度消費的習慣,對於金錢較無觀念,常會發生寅吃卯糧、或是卡債的問題,到時候財務吃緊,會付不出房租。

她記得有一次租屋給一位喜愛追求物質享受的年輕護士,過沒多久,林思就開始經常收到這位房客的各種帳單,接著第四台與寬頻網路也因未繳費而斷線停用,最後還直接拖欠房租。有了這次經驗後,林思更加慎選前來租屋的房客,以免日後產生不愉快的糾紛。

林思起初的投資其實是鼓起了很大勇氣。「有幾次當我買下喜歡的房子時,根本連總價一○%的現款都沒有,但我還是想辦法撐過去!」其中幾間套房是先向銀行貸款,再用租金攤還。「但是只要我一有錢,每存到二十萬元我就會立刻還款,盡量減少負債。」目前,她尚未繳清貸款的套房也僅剩下兩間。

仔細算算,林思目前手中的六間套房,每間租金大約二至三萬元,扣除貸款金額,每個月租金還有近九萬元,外加留在香港長期出租的一間套房,總共就有十二萬元的租金收入。林思對此滿意地笑說:「現在即使沒有工作也不憂慮!」因為她知道,未來即使正式退休,她也一定能夠輕鬆享受高枕無憂的生活!

扭轉財富月光族買房賺進五百萬

同樣也是單身一族,今年三十歲的王秀芬,從二年多前開始接觸房地產,正好趕上這段房價高漲的熱潮。她目前擔任導遊工作,在踏入房市投資以前,王秀芬和多數年輕人一樣,是屬於有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但在母親的鼓勵下,她決定開始認真理財。

她在九十三年年底買下第一棟房子,位在民權東路附近十多年屋齡的大樓,原因是注意到此區出租率高。但當時她沒有足夠積蓄,只好向父親借代書費用五萬元,並用銀行貸款買下這間套房,做起房東。

而真正的買賣則是過了幾個月後,她選上新生北路附近十二坪大、屋齡十二年,總價約二百七十萬元的中古屋。王秀芬僅將室內稍做整理,擺放從家具行租來的家具,再到網路上刊登廣告,想不到經過二十天後,就以三百五十萬元售出。第一筆買賣就嘗到勝利滋味,此後更加認真與母親一起到處看房子,找尋新的投資機會。

廣結人脈大樓管理員提供物件

王秀芬認為做房地產,廣結人脈很重要,像她專門負責和仲介聯繫,母親則是和每棟大樓管理員打好關係。「我們購買的房子,有很多都是從管理員口中得知。」王秀芬說,假使有房客想來看屋租房,「交情夠好的話,管理員一定會先介紹你的房子。」而且只要成交,母親也一定會準備大紅包致謝。

她們曾經在同一棟大樓購買二戶或是三戶房子,原因是不論準備出租或出售,比較方便管理。總計二年多來購買了十三間套房,賣出八間套房,每間獲利最少六十萬元,最多則有一百四十萬元,比一般上班族的年薪還高出許多。另外,剩餘五間套房,光是租金就有近七萬元收入,是單身族靠單身套房致富的絕佳案例。

王秀芬母女檔對於裝潢、清掃等細節完全全程參與,不假手他人。隨著投資愈來愈有心得,就連哥哥與父親也都一同來幫忙設計與裝修房子。走進她位於中山區才剛簽約售出的十三坪套房,裡面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高掛在天花板的水晶燈搭配搶眼的紅色沙發,還有善加利用空間的樓中樓臥房設計。所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隨處可見她的細心與巧思,「只要帶著一只皮箱,隨時可以進住。」或許就是她的用心,裝潢好不到一個月立即售出,將近百萬元入袋。

王秀芬建議在裝潢過程中,最好每天都要到現場監工,才能防止不肖施工團隊偷工減料。另外,她還會刻意比工人早到,好檢查前一日收尾是否有問題。

鎖定十年屋齡房子 利潤較高

為了更加了解室內設計的結構,她也主動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室內設計課程,從起初對裝潢一無所知,到現在連階梯高度多少才符合人體工學都一清二楚;有關房產投資的演講她也積極參與,不斷充實投資知識以及對市場的敏銳度。

投資房地產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王秀芬看過的房子已經不計其數。累積買賣了十多間房子的經驗,她與母親兩人還是只鎖定熟悉的中山區。而且,她發現新成屋的公設多,利潤較低,還是中古屋比較有獲利的空間。「所以我們現在鎖定的還是十年左右的房子,自己再設計、裝潢就好。」
王秀芬年紀輕輕,就能在短時間內靠房地產賺進超過五百萬元,令大多數只能領取固定薪水的單身上班族羨慕不已。但是她說,不會因此辭去本業而全職投入房產投資。因為房市還是會有起有落,有淡旺季之分,惟有固守本業,才能在任何時候維持生活基本所需。

像林思與王秀芬如此積極投資,即使身為單身一族,也絕對能擁有充實、無煩惱的未來!

老房子 挖黃金

商業週刊第 964 期 吳修辰

台北的房地產貴嗎?看看下面這個數字,你可能會嚇一跳!

根據經建會統計,今年第一季,全台北平均房價為家庭所得的八.九倍,也就是台北人買一戶房子平均須用掉八.九年的所得。全亞洲人平均是十一.三年,香港人十九年,上海人是二十四年才買得起一戶,結論是台北房價在亞洲相對便宜。

仲量聯行針對亞洲十四個城市的各項展望分析,亞洲未來三年不動產景氣,台北市從去年倒數第一名,今年變成高居最具投資前景第三名,排名大幅躍升了十一名,超過日本東京與南韓首爾。台北,終於揚眉吐氣了。

四月國共經貿論壇之後,兩岸政治和緩利多氣氛越來越濃,「和平紅利」讓台灣出現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後的第二波房地產投資熱。「政府做多,台灣現在迎接十年來最大一波房地產熱潮,」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說。

推動台灣房地產新一波投資熱的,不是別的,正是在國際間流竄,嗅覺靈敏的外資熱錢。

外資熱錢湧進 今年備好六百五十億元銀彈加碼

四月至今,外資瘋狂買超台灣股市二千三百億餘元,其中超過千億元資金,流入資產相關金融、資產、營建概念股。

外資熱錢,在股市猶如一根魔棒,被外資點中的資產題材概念股,立即大漲回應。

股價是領先指標!熱錢流向地產相關類股,反映台灣實質的房地產情勢已在翻轉。

全球第一大保險集團,資產超過八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六兆六千三百億元)的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最高階華人主管,資深副董事長謝仕榮,坐鎮在香港中環的AIG大樓,這裡是全香港租金最高的辦公大樓,每坪租金超過一萬二千元,幾乎是台灣一○一大樓租金的十倍。

投資房地產眼光奇準的謝仕榮,掌握美國國際集團亞洲區投資布局,更是全球壽險界喊水會結凍的指標性人物。現在連從不碰台灣房地產投資的謝仕榮都說,兩岸三通契機已到,「現在是投資台灣房地產的時候了!」

身兼台灣南山人壽董事長的謝仕榮,以行動支持他的眼光,南山人壽今年預計動用一兆元資產的四%,四百億元資金投入台灣房地產市場。

連謝仕榮這般重量級人物都看好台灣房地產市場,荷蘭的ING集團、里昂證券私募基金、德意志銀行……等國際級外資不斷調集資金,今年將在台灣砸下超過六百五十億元,加碼在全球房地產市場漲幅相對落後的台灣。

華固建設董事長鍾榮昌以香港經驗為例分析,當香港開放大陸客進軍香港房地產之後,香港豪宅房價上漲六成。過去,因為兩岸政治因素,台北房價漲幅在兩岸三地主要城市中最低。台北的房價被嚴重低估,未來補漲效應可期。

喜歡造鎮的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更樂觀的預期,到二○一○年,台灣房地產每年平均漲五%至一○%,如果兩岸三通,至少可以補漲一倍。

因為對兩岸關係的預期改變,台灣房地產正如南韓、愛爾蘭一般,出現一波因為「和平紅利」帶動的行情。但是,從SARS以來,大台北房地產價格已上漲三○%,現在要搶搭第二波房地產投資熱,不能再期待普天同慶的齊漲行情,必須講究門道。

抱地不抱房 都市更新改建,老宅身價三級跳

「抱地不抱房」——從老房子裡挖「黃金」,將是這波地產熱的投資主軸。

元大集團以七十億元標下二十三年歷史的環亞飯店,勤美集團瞄準環亞百貨一層層進行收購,這些案例都指著同一個方向:抓住政府推動都市更新的政策利多,瞄準都會精華區土地持分高的老舊建物投資,搶搭改建行情列車。

五月五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大筆一揮,核定兩千億元加速都市更新預算出爐,提供建商與民眾,做為獎勵都市更新的補助金,正式引爆「抱地不抱房」的「老宅挖黃金」大商機。

就在兩千億元預算釋出十五天前,板橋市明翠里里長許文宏,花了一年時間,說服明翠里一千六百戶居民加入都市更新計畫。

總面積超過一萬八千坪的明翠里,是歷年來全台灣最大的都市更新案。許文宏回憶,當他一年前開始遊說里民參與都市更新計畫,屋齡超過四十年的明翠里四層樓舊公寓價格就反映上漲,隨參與戶數越來越多,過去三個月,根據信義房屋的統計,此區的舊公寓交易價已從十一萬元上漲至十七萬元。

想像一下,你花五百四十萬買一戶四十年、外牆斑剝、沒有電梯、可能還會滲水的舊公寓,划算嗎?可是你不用再多花一毛錢,等五年,它就會變成十二層樓高、鋼骨結構、配備全新電梯、每戶還加送一個價值一百八十萬元地下停車位的全新大廈。

這全新的鋼骨住宅,每坪售價至少可跟周邊預售屋每坪三十萬元看齊。投資五百四十萬元,五年後,可以換到價值一千二百萬元的新屋,換算平均年報酬率達一八%。這樣的投資,你要不要?

「這就是都市更新的魔力。」許文宏說不僅明翠里老舊的四層樓公寓突然變得炙手可熱,連簽下這筆預估開發價值達三百六十億元都市更新案的台開公司,股價都連飆十二根漲停板。

都市更新為什麼有此魔力?關鍵在都市精華區的土地越來越難找,只有往老宅子裡去挖!

「年輕人買台北市精華區地段的中古屋,既可自住又可搭上都市更新行情,是現階段最具投資價值的選擇。」替元大操盤買下環亞飯店的復華銀行副董事長馬維辰指出,現在台北市建商不怕沒人買房子,而是擔心找不到土地可以蓋房子。

中古屋搶手 改建長期投資報酬率,勝過預售屋

建商為找建地,過去都是搶標國有地,在財政部停止國有地拍賣後,只剩下收購老宅、談判合建一途。隨著都市更新腳步越走越快,位在商業區的中古屋因土地持分高、公設比低,加上容積率大,屋主參與改建後能分得的新房坪數高,有改建潛力的老宅已成為搶手貨。

馬維辰說,這一波由外資和台商回流資金帶動的台灣地產投資熱,將讓北市新屋房價每坪上看六十萬元成為常態,現在投資土地價值被低估的中古屋,經過改建後的長期投資報酬率,絕對勝過買預售屋。

由政府帶頭做多,建商跟進的投資熱潮,最近在大安森林公園旁的信義路上,就出現一個令許多建商眼紅的「老宅變黃金」實例——「勤美璞真」。

原本在信義路四段的大安森林公園路段上,大馬路旁的巷子裡,一棟屋齡超過三十年,沒有電梯的五層樓舊公寓,每坪市價約在三十一萬元。一年前,璞真建設竟然以超過市場一倍的行情,以每坪六十五萬元、每戶二千五百萬元的代價,收購這棟全部共八戶的舊公寓。

這八戶住戶沒想到璞真建設為了中古屋改建,竟願意付出超出市場行情一倍的高價。他們更沒想到的是,璞真雖然花大錢買中古屋,但是賺到的更多。

璞真拆掉這棟五層樓舊公寓後,把建築基地面積擴大到九百零五坪,配合基地面對著大安森林公園、沒有任何高度限制的優勢。璞真夷平舊公寓,變成三十三樓高,共六十五戶,每戶一百六十坪的豪宅,每坪售價開價一百一十萬元,打破宏盛帝寶的豪宅銷售紀錄。

化被動為主動 都市更新,一般民眾也可自辦

「勤美璞真」整起建案預估銷售金額高達九十億元,璞真兩年前砸下二十億元開始買地布局,壓寶沒人要的中古屋進行改建。二年後,換得這個業界預估獲利四十億元的建案,讓國內建商豔羨不已。

「老宅挖黃金」的魅力再次展現,「土地」的價值隱藏在「舊公寓」破爛的外表背後,就看有沒有識貨者,能發現它、改變它。

不過,「都市更新條例」相當複雜,即使一般房仲業者也不甚了解。因此如何抓住哪一區的中古屋來投資,是門大學問。

三年前投入研究都市更新,更派團隊到日本學習的東家建設總經理陳百棟表示,除了被政府劃為都市更新的區域之外,一般民眾也可透過自辦都市更新的方式,把老宅變新屋。

目前台北市政府規定民眾可辦理都市更新有十四項條件,只要符合三項就可以自辦都市更新,而其中最容易符合的三個條件如下:屋齡年限超過三十年、基地面積超過三百坪,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

挖金三要件 舊公寓、商業區、捷運站最優

為了滿足以上三項條件,在台北市精華區尋找老宅變黃金的商機,這些中古屋的「土地」特質,至少要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一、舊公寓勝過舊大廈,而且公寓的樓層越低越好。舊公寓的特色是土地持分高,公設比超低,只要土地持分越高,參與都市更新或者與建商談判改建,就能談到更好的條件。例如板橋明翠里幾乎都是四層樓舊公寓,在都市更新之後,原本每戶平均是三十坪舊公寓,都市更新後,每一戶可換到原本同樣大的新居,外加四坪公設比及額外停車位,算算報酬率有二.五倍至三倍。

都市更新最大敵人之一,就是鄰居。建商最常碰到的問題是住戶過多,意見難整合,選擇沒電梯的四層樓以下舊公寓,樓層越低,住戶越少,干擾都市更新案可能性越低,就能越快與建商達成都市更新或合建的條件。

二、商業區勝過住宅區。一般住宅的地目可分成商業用地及住宅用地兩種,其中的差別就在容積率,容積率更是攸關建商願不願意進行都市更新的重要條件。(詳見後文)

一般住宅區舊公寓容積率幾乎蓋滿,除非當地房價夠高,否則建商參與重建獲利不易,因此建商多不願參與住宅用地的改建案。相反的,位在商業區的舊公寓,尤其是大馬路向內延伸三十米以內、通常是馬路邊第一條巷子內的舊公寓,這些住宅地目仍屬商業區,擁有商業區的容積率,改建效益相對較高。

三、地點臨鄰捷運站、良好學區或政府機關要地。「地點」是房地產投資的不敗法則,只要選對地點,中古屋就算沒碰到都市更新與改建的機會,價格仍舊有上漲條件。尤其是在豪宅周圍、重要地標附近的舊公寓,最具上漲空間。陳百棟分析,以「勤美璞真」為例,位在該建案後方的四層樓舊公寓就值得投資,現在一坪不到三十萬元,但前方有著每坪超過一百萬的豪宅為地標,未來改建後的新屋行情,至少上看六十萬元以上。

即使中古屋滿足上述三大條件,中古屋的都市更新或者與建商改建的機會最多也只有七○%。台北市每一區實施容積率相關規定的年限與條件都不相同,因此這些剩下的三○%不確定性因素,最好請教房地產開發業者,了解你所打算投資的中古屋,它的「土地」是否真符合老宅更新條件。

回收急不得 快則三年,慢則十年以上

「老宅挖黃金,也要小心挖到狗屎。」一位專業中古屋投資客就表示,即使一處老宅各項條件皆符合都市更新的條件,但連專業建商也會踢到鐵板。

台北市敦南誠品旁的勝利大廈,就是一個例子。因為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及三三一大地震而被劃為危樓,擁有勝利大廈部分戶數的元大建設,主動召集一個委員會,申請台北市的都市更新。元大已經規畫超過三年,但卻因為其中一戶不同意改建條件,頻頻找上台北市議員施壓,使得勝利大廈基地雖然已經整理完成,但仍然遲遲無法取得台北市政府核發的建照動工。

從勝利大廈的故事可以發現,「老宅挖黃金」不是一個半年就能獲利的房地產美夢,即使是專業建商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場長時間的投資戰。

陳百棟提醒,一般都市更新,或者與建商合作改建的時程,快則三年,慢則十年以上,老宅挖黃金最大的風險與敵人就是「時間」。只要張大眼睛,耐心尋找到好標的,再加上耐得住時間煎熬,絕對能從這一波老宅挖黃金的房地產趨勢中,獲得豐富的果實。

copy from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2547

股票選龍頭、房產看地段、基金定期定額

財務長理財術

時報周刊 夏幼文

七月的股票市場真的像在放暑假,行情跌多漲少又「悶」得要命,許多投資人在此刻的投資意願都不高。但是看在財務長的眼中,這時卻是最好的撿便宜時機,可以挑選到不少「物美價廉」的股票;尤其是一些現金股利高的電子業與傳產業,如鴻海、中鋼、台塑三寶等,就是財務長相當看好的標的。

股市跌,基金市場表現當然也不好,但這時財務長就鼓勵投資人千萬不要停止「定期定額」的投資,因為可以降低投資成本;至於房地產,如果手頭資金夠,財務長最推薦的,就是投資台北市跌價最少、增值很高的台北市大安區當房東。

進入第三季,台灣股市與房市要如何投資?本刊特別找了財務長和投資長談他們的理財術,發現這幾位專業經理人最喜歡的投資工具是股市。他們賺錢的關鍵是選擇績優股,並且長期投資,從不會短進短出。例如全球人壽財務長陳淑美,一年只調整兩次持股內容,不會聽信明牌忙著變來變去。

定期定額購買基金

陳淑美很愛投資台灣股票,只要她看好台灣長期的發展,每次遇到台股大跌,就是大筆加碼的買點。她認為在下跌之際,選擇本益比在二十倍以下的績優股,等個幾年,股價上漲獲利都夠當退休金。以前她偏愛電子股,現在她也挑選傳產股來投資,中鋼和台塑三寶就是她的新歡。

幾乎每位財務長都會投資基金,投入金額約占了總投資金額的二分之一。有趣的是,財務長比較喜歡投資海外基金,因為投資不同類型的海外基金,可以分散風險,而且是買定期定額的共同基金。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甚至在女兒出生時,幫她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國際投信的國民基金,「我叫這檔基金為『女兒紅』。」蔣國樑說,這檔基金他從民國七十七年按月扣錢到現在,等於將來女兒的嫁妝都已經準備好了。

一直在投資圈打轉的蔣國樑,年輕時在美國念書,就開始定期定額買基金。當時他投資有投資大師之稱的彼得林區操盤的「麥哲倫基金」,算一算,到現在他以定期定額投資麥哲倫基金的方式超過二十年,「我雖然身為投資長,但投資的方式其實是採取最保守穩健的獲利法,就是長期投資共同基金,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每月扣款,不論股市經過多少滄桑,最後的獲利都讓人滿意。」

多年來,蔣國樑看過太多慘賠在股市的金主與大戶,所以他的結論是,投資共同基金,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是最安全的投資理財之術;而且他一旦選對了基金,就會立刻忘了這項投資,不理會這檔基金是賺還是賠,就連基金公司寄來的帳單信封他都不會拆開看。

大安區房子增值高

投資股票二、三十年的勤美集團財務長孫玉珍,曾熱中台股與美股,還愛賺利息錢;除此之外,也愛投資房地產。搬了五次家,挑的地點都在台北市最保值的地段大安區,因為看好大安區文教色彩濃厚,房價居高不下,所以每次換屋都讓她小賺一筆。不過孫玉珍認為,投資房地產不要盲目,要選擇有發展性的區域,從坪數小的房子開始慢慢買起,幾年後再換屋,就可以致富。

信義房屋企研室協理張欣民就說,台北市的大安區長期以來都是最保值的地段,現在預售屋每坪平均價格在五十五萬元,中古屋在四十萬元,全區指標個案就是「帝寶」,目前每坪已經開價到一百萬元。

中信金控財務長張明田經歷過三次搬家,也讓他獲利不少。張明田買屋的不變法則,就是地產業常掛在嘴邊的「地段、地段、還是地段」;而且不該省的絕對不省,例如車位,他說:「我的第一棟房子是在民國八十一年買的,買在台北市東湖的南湖國小附近,價格比較低;知道那裡是台北市的新市鎮,而且我已經沒錢買車位,但想想一定要買下來,否則以後會很難脫手。所以整棟大樓的停車場停車格裡,只有我的車位停的是一輛摩拖車。」

後來有點錢可以換屋,張明田評估未來台北市的房地產會走改建政策,首要標的一定是占有大土地面積的舊公寓。所以他去找屋齡三十年、位在遠企中心附近的安和路舊大樓,三年後賣掉。因為這時他研判,未來住宅的觀念一定會如同歐美,獨棟庭院式的高級住宅一定會增值;加上台北市郊區交通一直在改善中,因此他在房價谷底時,跳進去買最不看好的山坡地住宅,現在住得非常舒服。

小.辭.典
※ 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
這檔基金是全美、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在彼得林區擔任基金經理人期間(1978~1990年),曾在13年內創下2800%的報酬率──彼得林區操作時,每年至少都有30%以上的報酬率。後來這檔基金換基金經理人操作,報酬率不如以往,但年平均報酬率還是達7.5%以上。但是這檔基金只開放美國境內投資者投資,台灣人無法透過本地銀行買到,而蔣國樑從20多歲到現在50多歲,投資麥哲倫基金超過20年。

※ 定期定額共同基金
投資投信公司發行的共同基金,最常被提到的投資法就是定期定額,也就是每個月固定日期、固定一個數目,從存款帳戶裡扣款。目前一檔基金的定期扣款最少金額是3,000元,最多可以上萬元。如果不想再投資,就辦理停止扣款,等到覺得基金會上漲時,再繼續扣款。投資人如果要採取終止投資,就將基金贖回。

善用工具好眼光 投資祕技大公開

台新金控財務長賴昭吟/投資心法:不投資七年期以上債券

在台新銀行集團擔任財務長六年,賴昭吟說自己每天忙著幫公司賺錢,卻很少有時間費心地仔細規劃自己與家庭的理財大計。所以她師法在投資上最崇拜的大師巴菲特,賴昭吟說:「巴菲特看好買點後就長期投資的做法,是我多年投資台股的準則,看好的股票至少投資一年的時間。」

賴昭吟不喜歡短進短出的操作,投資標的多數是龍頭股——穩定配股配息,以及每年業績穩定成長的個股。選擇投資一檔股票時,她會先參考本益比(PE ratio),之後就選擇買點。以過去在外商銀行擔任外匯交易員,以及擔任財務工作二十年的經驗,她深深了解「時間」的重要性;所以多年來,她養成在確定「進場」的同時,也想好「出場」的時間。

賴昭吟的投資組合是定存、股票、基金各占三分之一,其中定存裡的二分之一是新台幣,二分之一是外幣;基金則是投資債券型基金。不過,她投資債券型基金的方式與很多投資人不同之處,是她不喜歡投資長天期債券型基金;因為「天期太長的商品,變化的因素太多,有時最後到期時反而虧錢。」所以她投資債券型基金的天期都在三年之內,一般市面上的七到十年,對她來說太長了,她不會考慮投資。

★賴昭吟小檔案
◎台大商學系會計組畢業
◎經歷/法商里昂信貸銀行財務主管、台新銀行財務長
◎現任/台新金控財務長、台新票券總經理

勤美集團財務長孫玉珍/投資心法:新建商在大安區的案子是最愛

台中商專畢業後到現在三十二年,從會計到財務長,只在勤美集團裡上班的孫玉珍,從二十多歲到現在,搬了五次家,都賺到錢。

二十歲出頭到台北打拚時,孫玉珍就用存款七十萬買了第一棟房子。後來她慢慢換屋,從和平東路搬到信義計畫區,買了一棟樓中樓的房子;幾年之後再賣掉,現在她選擇在仁愛路生根。二十多年來,孫玉珍買房子全集中在台北市的精華區;她最愛大安區,因為大安區的房價抗跌性強,而且年年都在上漲。

除了選擇房價幾乎沒有大幅跌過的台北市大安區,以前她的標的物會優先考慮龍頭建商國泰建設蓋的房子。她可以在散步時,看到國泰建設蓋的房子,就跑進去談,花不到兩個小時就交訂金買厝。現在,她看好房價的漲勢,開始投資新建商在大安區蓋的套房。

二十歲出頭時,孫玉珍就努力地打拚賺錢,跟著老闆學投資,不但賺薪水、賺跟會錢、賺投資上市股票的錢,也賺未上市股票的錢。雖然投資這麼多,但多年來,孫玉珍從來不會因為投資太多而擔心失眠。通常她看好的股票,會一口氣買很多;當覺得股價到高點時,她就會毫不猶豫地全部賣出。

她現在把投資的事交給好朋友,這一、兩年好朋友幫他投資海外基金,以及一些亞洲平衡式基金;去年她就透過證券公司投資中國大陸的封閉式平衡基金,一年獲利就接近四○%。

★孫玉珍小檔案
◎台中商專、政大企家班
◎現任/勤美集團財務長

全球人壽財務長陳淑美/投資心法:股票為主,指數型基金為輔

全球人壽財務長陳淑美,投資理財近三十年,她最喜歡的理財工具就是「股票」,從年輕到現在,她對於台股的投資熱情始終如一。之前她偏愛電子股,這一、兩年也開始投資傳產股票。她選股的標準,就是現金股利必須比銀行定存利率高出七%。

談起「股票經」,陳淑美笑說,她的下半輩子靠投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就可以安心退休了。民國八十五年,中共試射飛彈,當時台股天天跌,台積電與聯電的本益比剩下不到五倍。那時陳淑美在花旗銀行上班,她覺得台積電與聯電的未來發展應該會不錯,就決定大筆敲進,逢低承接。後來台積電與聯電的本益比漲到二、三十倍,讓陳淑美大賺一筆,下半輩子的生活應該都不愁吃穿了。

在投資布局上,陳淑美最在意的是「每年公司每股可以賺多少錢」,以及「本益比在二十倍以下」,這兩點是基本的參考要素;接著還要考慮產業的生命周期。陳淑美提醒,一般投資人要注意電子科技商品的變化;由於發展得太快,今天的發燒商品,明天可能就乏人問津,因為被新的商品取代了。所以投資電子股時,她一定會每年兩次更動持股內容。

但可別以為陳淑美投資都沒有失利過,她在海外投資上曾經大賠。以前投資美股英特爾與莫克藥廠這兩檔股票,都讓她嘗到賠錢的滋味。尤其是莫克藥廠這檔股票,因為她一個判斷失誤,再加上這家公司發明一種新藥有副作用,股票一夕之間大跌二○%,讓陳淑美損失慘重。

有了這兩次經驗,陳淑美就不太投資海外股市的個股,現在都投資海外的指數型基金(ETF),包括美國、日本等的指數型基金,等於是自己投資全球型基金一樣,做長期投資。

★陳淑美小檔案
◎台大商學系、美國波士頓大學企管碩士
◎曾任職/花旗銀行、野村證券、 安泰人壽、台新銀行、渣打銀行
◎現任/全球人壽財務長暨社會責任長

中信金控財務長另類投資/張明田愛種樹

中信金控財務長張明田總是希望媒體能夠多報導如何理財、如何規劃自己的退休金;事實上,張明田也常會勸平時忙得不可開交的同事們,不要讓薪水只躺在銀行定存,應該多利用其他保本又比定存高的理財工具。不過張明田最另類的投資,就是投資「樹」。

自從搬到台北市郊區,家前面擁有一片庭園,張明田就喜歡「拈花惹草」;不是種櫻花,就是準備搭藤架種葡萄。最近菜價上揚,他更大方地告訴同事,如果喜歡吃絲瓜,可以去他家拿,因為他種的有機蔬菜都長得很不錯。

同事形容張明田的庭院就像座森林,因為他家種植許多大型樹木,例如松樹、柏樹與樟樹,其中松樹與柏樹的價錢合計起來約有五十萬元。所以每次兒子在庭園玩耍時,張明田最怕兒子把松樹、柏樹的枝幹弄斷。

張明田看好中大型樹木造景的市場,所以他眼光精準,已經開始投資「樹」,但跟進他一起投資樹的同事並不多,倒是對張明田的理財建議很有興趣。他常會建議同事們投資股票時,一定要投資自己熟悉的產業,所以有些同事就很喜歡投資金融股,因為最了解的產業就是金融業。他也常苦口婆心地提醒同事,不要讓資產閒置下來,應該多運用投資;如果怕風險太高,就多買些保本型商品,總比把錢放在銀行定存裡,賺微薄的利息錢來得好。

★張明田小檔案
◎東海大學企管碩士
◎於中國信託商銀從基層做起,在中國信託工作將近20年

copy from http://tw.news.yahoo.com/060721/34/3ed7e.html

年輕人切勿高額貸款購屋

 財團法人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董事長江朝國說,理財目的是提高生活品質,讓生活過得自由自在。他認為,最笨的年輕人,才去高額貸款購屋,僅是自我滿足而已,但卻將自己牢牢套住,不敢去冒險與無資金理財,建議「寧願當窮人有錢人,不要當有錢人的窮人」。

 江朝國認為,年輕人千萬不要輕易買房子,中國人「住者有其屋」根深柢固觀念,並不符合現代財富管理的理念,若將所有資金套牢在購屋裡,並不恰當,上班族每月繳納房貸是薪資三分之二,且繳納時間長達一、二十年,導致無心思去理財,害慘不少年輕人不敢冒險,失去不少創業機會,直到近五十歲時,雖擁有無貸款的房屋,但年老體衰,很不經濟。

 他強調,除非自備款有六成時可購屋外,否則年輕人不要輕易高額貸款購屋,避免變成「房奴」;應考量租房子且裝潢採活動式,而不是固定式裝潢,隨時搬得動,做個雖無資產,但有現金可理財的「窮人有錢人」。

 江朝國說,他自德國留學回國後,將三十五歲前儲蓄的資金,全心積極投入買股票,這樣做,逼使自己更拚命工作。

 他在三十五歲至四十歲間,理財較保守,主要資產配置在債券、股票、不動產等;四十五歲後,資產配置並未動,股市也不碰,只有貨幣(如歐元、美元、日圓)偶有投資或調整。

 他指出,年輕人投資股票之前,應事先買好保險,以備無後顧之憂。對已結婚年輕人,應投保意外險、壽險等,行有餘力,再為自己小孩買儲蓄險與年金險;若未結婚年輕人,則應投保意外險與壽險。

 他不贊成年輕人存妥一百萬元後,才去投資股票,凡是手中有十多萬元就應積極投資股票。

 他也不贊成長期投資股票,這是「神話」。如買基金,因股市變動快、產業變動大、週期短,放久不一定有高獲利,因此應委託專家投資股票。

 他更不贊成年輕人投資外匯,這是法人(企業)玩的遊戲,並不是一般民眾投資標的。

 目前江朝國每天開著蓮花愛車到處跑,灑脫自在、忙碌又充實,除了在台北大學擔任保險法教授外,不時修道、讀禪學、打坐,及赴北海岸潛水、圓山飯店打網球、陽明山游泳等,享受人生,可謂是現代理財者,最佳具體實踐者。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時間週期投資學

udn理財會客室 理財高手 李雪雯

...

商業活動與股票市場的時間性週期,會隨著產業與特殊事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撇開隨著經濟景氣循環上下的股市低點與高點之外,每年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也會有不同的多空差異。

大投資潮的作者鄧特曾經在書中,指出美國股市多年以來的一個固定模式:從1896年以來,每年9月是道瓊股票平均收益最低的月份。因為專業經理人放完暑假,9月間回到工作崗位,因為開始考慮到稅務問題而出脫股票。

至於另一個行情常處於盤整階段的月份,則是每年的2月(元月間因補回因稅務考量而出脫的股票,到2月份時獲利回吐)與5月(壞行情的開始,以及許多人6月要去度假)。

根據鄧特的統計資料顯示,投資人光是遵循著一個簡單的投資規則:每隔四年的5~9月,自美國股市裡頭抽身,就能夠達到幅度高達35.3%,比大盤表現更佳的結果。

回到國內股票市場,雖然沒有實證數據顯示差不多固定的時間週期性,但長久以來也有「五窮六絕七坐八爬」的「口訣」。因為5月是報稅旺季、9月份各學校開學,資金都跑到政府與文教等單位去了,相對的股市資金動能就降低許多

儘管以上的週期循環也不是沒有特例,但是,它的確顯示出一群人在不同的時間內,因為採取了一致性的行為,而對股價指數產生影響。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脫離不了人,而人的行為所帶動的消費活動,卻可以紮紮實實地影響公司的營收及獲利

所以善於波段操作的資深股市操盤手,過去都懂得運用這樣的一個時間循環的週期,幫助自己快速掌握主流股,並且從較少的標的中,選出最具潛力的投資主角。

...

由於今年過年正逢天數最少的2月份,同時年假也高達9天。這段期間,不但許多公司行號不上班,許多生產線也同時停擺。就因為賺錢的時間減少了,這些放假公司的2月份財報,鐵定不會太好看。股價想要有令人滿意的拉抬,當然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有些行業不但不會受年假暫時停工的影響,反而會因此而受益。這些行業包括了:過年期間人滿為患的百貨、飯店、觀光遊樂區、24小時不打佯的便利商店、車、船、飛機照例運轉的航空貨運…

...

除此之外,會在年底開始上漲,並且在每年第一季末或第二季初攀登高點的,還包括了:必須在年底做出漂亮年報表的共同基金、因為各公司行號採買尾牙摸獎禮品的小家電、三C商品、趕著在耶誕節前出貨的電子業與運送貨物的航運業者、因為客戶普遍會在放假出遊前讓車子進場整修的汽車零組件產業,以及因為天氣寒冷,因燃油價格成本上升、年度歲修減產帶動的塑化原物料產業…等。


儘管在以上的潛力族群中,也不是每一檔股票都能有亮麗的表現空間。投資人還需要花點功夫,對每一檔相關類股中的標的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比較。但是至少,投資人研究的範圍已經縮小不少。

全部原文: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60741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節稅概念股 賺錢、節稅一次搞定

【2007-03-31/經濟日報/C5版/理財魔法師】
文/陳芝艷、蔡靜紋

報稅季節即將來臨,具節稅效益的投資工具備受注目。對股票族來說,若投資可扣抵稅率越高的個股,在繳交綜所稅階段所享之抵減效益就越大;觀察最近台股表現,兼具高扣抵稅率、高股息殖利率的「雙高股」,讓投資人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節稅,已逐漸吸引買盤進駐。

對高資產族而言,過去投資股票想節稅,大多是成立投資公司,甚至還會成立多層投資公司,以收遞延課稅之效。但在最低稅負制上路後,個人投資股票又想節稅可別走老路子,與過去最大的改變是投資上櫃股票最好以個人名義,若是想透過投資公司,最好也是透過國外註冊公司,將資金繞一圈再回台投資才能收到節稅效果

至於一般股票族,想節稅的方法應該是找尋找可扣抵稅率高於本身綜合所得稅率的個股。最近股票族陸續收到各家上市櫃公司寄發的95年度股利憑單,當中載明上一年度配發的現金股利及股票股利,其中有一個欄位記載「可扣抵稅率」,過去你可能不太注意,但現在你可得睜大眼睛瞧瞧,因為可扣抵稅率越高,代表未來五月份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可扣抵金額越多。

根據所得稅法規定,納稅義務人領到上市櫃公司分配的股利後,無論是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均須依股利憑單記載的股利總額做為所得,申報綜合所德稅。但在兩稅合一後,個人綜合所得稅須與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先合併上繳,因此當投資人投資股票並參與除權除息時,若該檔股票的可扣抵稅率越高,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可扣抵的絕對金額也較多。

想投資節稅概念股,一定要挑可扣抵稅率超過自己適用的所得稅率。」日盛投顧經鐘國忠分析道,「根據經驗,如果所得稅率適用6%以下的人,大概可投資股票的資金也不多,投資節稅概念股效益最大的人平均適用所得稅率為21%至30%者,所以要投資節稅概念股,至少要選擇可扣抵稅率超過30%以上的個股。如果個人所得稅率超過40%以上,幾乎沒法透過除權息來進行節稅。」

鐘國忠說,投資人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投資人可扣抵稅額取決於發放股利與稅額扣抵比率,只要稅額扣抵比率高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當投資人參與除權息,不僅可以賺到股票股利或現金股息,也可以獲得抵減稅額。但若個人綜合所得稅率較高,必須再繳納股利或股息的所得稅差額,反而會造成實際分配股利縮水,所以綜合所得稅率40%以上的人,參加個股除權除息不見得能沾到好處。

法人表示,因為上市櫃公司去年度的財報還沒全數出爐,尚無法確定各家公司的可扣抵稅率,若租稅政策無太大變化,一般說來,可參考94年度的可扣抵稅率。不過,據元富投顧估計,2006年稅額扣抵率大於30%的上市櫃個股可望逼近150檔。另據統計,已公布之95年度稅額扣抵率大於30%的個股已達128檔,若扣抵率大於25%者,更達15 檔。

其中,又以首利、龍邦、志信、光隆等4檔個股居冠,稅額扣抵率高達48.15%,是最能幫投資人節稅的4檔個股。此外,金革、新纖、車王電、宏璟、長鴻、潤泰新、保銳、迅德、東貿、迎廣、潤泰新、長鴻、大飲等可扣抵稅率也都超過四成以上

鐘國忠指出,科技產業因為享有獎勵投資,大多數可扣抵稅率較低,傳統產業發展較早,普遍稅率較高,可扣抵稅率較高,尤其以鋼鐵、紡織等類股最為明顯

看過可扣抵稅率較高的個股後,接下來應該同時研究高配息的個股。近年來,配發高現金股利已蔚為市場潮流,主要是配發現金股利除以股價所得之股息殖利率,往往可以高過存在銀行的定存利率,被投資市場視為防禦型的投資個股。

雖然近期台股攻上八千點大關,讓平均股息殖利率下降,但據統計,目前仍有約有80檔個股的現金殖利率超過6%。不過,鐘國忠認為,現在投資高股息概念股的殖利率若未超過7 以上,市場的接受度便偏低。

根據日盛投顧統計,以4月11日收盤價推算已發布股利、股息的個股中,共計有49檔個股的股息殖利率大於7%,當中以宏盛、永信建設、南科、德昌營造、中連貨運5檔最強,目前股息殖利率仍超過10%。至於過去幾年來,一直被視為高股息概念股領頭羊的中鋼,因本周上半周股價勁揚,突破40元大關,使得股息殖利率相對下滑,4月11日時降為6.9%,但若加計股票股利後,整體股利率仍超過7%以上。

根據統計顯示,95年度可扣抵稅率大於30%以上,且現金股息殖利率超過7%以上的個股,大多分布在營建、食品、百貨、橡膠、塑膠等傳統產業,若電子股較符合這類「雙高股」條件者,大多於電源供應器、被動元件、儀器設備工程等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五大步驟教你的孩子精打細算

今周刊 記者:林麗美

現代父母愈來愈重視菁英教育,就連理財也不例外,目前國外對兒童的理財商數(MQ)愈來愈重視,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小孩能早一步認識理財觀念,並奠下財富基礎。不過專家提醒,十三歲前是黃金教育時期,父母最好及早做好準備。

某個晴朗的午後,已經上國小一年級的王曉明,正興高采烈地與媽媽在百貨公司裡逛街,走著走著經過一家玩具店,突然之間,王曉明的眼睛一亮,指著裡面的甲蟲玩具高喊著:「媽媽,我要買這個。」話一說完,只見王媽媽皺著眉頭說:「不行,你的玩具已經夠多了。」一聽到被拒絕了,王曉明便開始有如天崩地裂般地激烈哭鬧,引來不少路人異樣的眼光,搞得王媽媽尷尬不已。

為了盡快讓事情落幕,王媽媽只好趕緊拿起玩具付錢了事。不過,心裡卻充滿了無奈與挫折。「唉,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是講不聽啊?」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與挫折,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從古至今,養兒育女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馴服」與「說服」年紀還處於似懂非懂的兒童,希望培養他們的理財觀與建立正確的消費行為,更是不容易。可是,如果家中的寶貝上了國小,還常出現類似行為,那麼家長可能得小心:是否錯過培養兒童MQ(Money Quotient,理財商數)的關鍵期。

理財教育 五到十四歲起步

根據學者研究,兒童接受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有一個關鍵期,以語言能力訓練為例,二至四歲堪稱為關鍵期。若是希望培養兒童數理能力,那麼四到六歲便是關鍵期。對於稍具難度的理財能力而言,培養的關鍵期為五到十四歲

不過,研究結果雖為如此,實際上,隨著小孩越生越少,很多國家對於下一代的理財能力培養,早已逐漸提前。例如法國,早於兒童三至四歲階段,家長們便展開家庭理財課程,教育基本的貨幣觀念。約莫十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帳戶,積極培養孩子理財觀。美國也是,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三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六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十三歲開始打工賺錢,學習如何運用基金與股票等投資工具理財。

國內一樣出現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但是兒童理財教育的起步與觀念啟蒙,相對顯得落後很多,很多父母壓根沒想到訓練兒童MQ這件事。會出現這種情形,一方面與投資理財觀念這幾年逐漸在國內興起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國人教育普遍偏重智育有關,許多父母只求小孩好好念書,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當「孝子」、「孝女」,供小孩吃喝玩樂,嚴重忽略理財智商的培養。

不懂理財 財富再多也無用

日前,便曾發生過這樣的案例。有一位母親,一輩子省吃儉用留下上億元遺產,滿心希望提供兒子最好的物質生活。結果從她過世後,年近三十歲的兒子即大肆買房、買跑車、出國旅遊,恣意享受人生,結果不出三年,上億元的遺產揮霍一空。

英國也曾發生過類似情形。一對在金融界打拚多年的父母,去世後留給未滿二十歲的兒子幾十億英鎊的財產。結果,這個小孩太早擁有財富,又不懂理財,最後竟然吸毒橫死街頭。

由這些案例不難得知,不論古今中外皆然,若沒有盡早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理財智商,留給他們再多的財富,終究會揮霍一空。

只是,更大的難題來了,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如何理財,遑論教導兒童理財呢?其實,若能依照以下五大步驟,就算父母不會理財,一樣可以培養出高MQ的兒童。

首富最重視零用錢與記帳

一、定期發放零用錢,並嚴格執行約定時間到才給下一次的零用錢。一開始時,父母可以「周」為發放零用錢的時間單位。等到孩子習慣後,時間慢慢拉長為「月」。這種方式除了可讓小孩學習在固定時間內分配金錢消費之外,也可訓練孩子的用錢能力。

二、培養記帳習慣。由於孩子可能年紀小,或不知如何記帳,剛開始時,父母可幫助孩子將未來一星期所需的花費記錄下來,然後逐日補上額外支出項目,慢慢養成小孩記帳的習慣。等到建立幾次記錄後,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記帳。該步驟的好處是,父母們可藉此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若發現有偏差,可適時糾正。

三、培養儲蓄觀念。儲蓄是理財的基本,若兒童能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意味著理財觀念已開始萌芽。父母們不妨從買給孩子撲滿開始做起,鼓勵他們存錢。為增加存錢動能,父母可以設定存錢目標,當孩子達到目標時,給予額外獎勵。

四、開設銀行戶口。為建立孩子「自己的錢」的觀念,父母可以為孩子在銀行開立單獨帳戶。此外,當父母到銀行辦事時,不妨也把孩子一起帶去進行機會教育,讓孩子了解銀行作業流程、ATM功能等等。若父母已開始利用此帳戶理財,則可利用銀行對帳單、投資報表等,向小孩說明,讓他們親身感受「複利」的效果,激勵孩子多儲蓄。

五、建立理財目標。理財的最終目標無非是希望能理性消費,提高消費能力,因此父母可與小孩討論建立儲蓄目標,例如購買玩具、腳踏車、溜冰鞋等,然後協助孩子從每個月的零用錢當中,規畫出一個時間表,透過目標建立孩子的預算觀念。

嚴格說來,這五大步驟並無高深學問,亦不難達成,但是需要耐心與毅力去執行。美國首富洛克菲勒的子女理財教育,亦是從這五大步驟開始,尤其是定期發放零用錢、記帳、建立理財目標,更是他最重視的三大步驟。不過在此要提醒的是,訓練理財的內容必須依照孩子心智發展情形而定,切莫心急,以免打壞親子關係,也破壞孩子理財樂趣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邪惡基金押賭場 半年賺7成

中國時報 2007.04.16 李亮萱/專題報導

「只問報酬,不談道德」,似乎也成為一種投資哲學。相對於國外有名正言順打出投資「不道德產業」的「邪惡基金」,國內雖然無此基金,但也有不少基金悄然地投資國外賭博產業,而且都享有相當不錯的報酬率,最高者近半年報酬率達七成。

台灣雷大雨小 淘金客興嘆

台灣發展博弈產業研議多年,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眼看亞洲各國賭場興起,不少淘金客只能望眼興嘆。不過,台灣已有不少基金的主要持股跨足博弈產業,在賭場獲利屢創新高下,這些基金也連帶受惠,表現不俗。

或許是礙於法令及形象,國內核備的基金中,並無投資博弈產業的專屬基金。但仔細觀察各基金的主要持股,不難發現從賭場到博彩機,都受到基金專家青睞,包括景順消閒、寶源美國小型、元大店頭、保德信店頭市場、德盛馬來西亞及瑞銀馬來西亞等基金都已跨足博弈業

放眼無限商機 報酬率可觀

其中,投資全球最大賭場經營商Harrah’sEntertainment的景順投顧指出,過去四年新興國家的富翁大量崛起,除精品外,博弈產業商機無限。亞洲、美國的各大賭場均可見華人富豪蹤跡,加上去年中國股市大漲,因投資股票獲利帶來的財富效果更明顯,也直接幫助博弈業發展。以景順消閒基金核心持股Harrahs賭場為例,這支基金雖然近三年股價震盪劇烈,但最近一年的報酬率達二成四,長期獲利能力不容小覷。

瑞銀、德盛投顧的馬來西亞基金則相中全馬來西亞最大的博弈集團─雲頂集團(GentingBhd.)。德盛旗下的馬來西亞基金投資雲頂集團,最近半年來的報酬高達七成以上,瑞銀馬來西亞基金的投資標的亦包括雲頂集團,最近半年來報酬率亦達四成以上。雲頂集團不僅稱霸馬來西亞,更是亞洲市值最高的賭場經營商。

相較於上述基金投資賭場,寶源美國小型、元大店頭、保德信店頭市場則偏好投注設備。例如,寶源投資的Scientific Games Corp就是全世界第二大、市占率達十四%的線上投注系統商。而元大及保德信投資的伍豐、泰偉則是最近台股中熱門的博弈概念股

博弈概念股票 頗具爆發力

其中,伍豐(8076)為歐洲希臘樂透彩券商Intralot的硬體獨家代工廠商,兩者已合作開發台灣彩券及掀起奧運投注熱的大陸運動彩券市場。而泰偉(3064)的博彩機台則通過國際認證,積極進軍美、歐、亞洲等市場,獲利頗具爆發力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現代夫妻必須認知-理財危機與規劃

八種理財危機、五階段生涯理財規劃

現代人在物質富裕的環境下長大,當成立一個新家庭時,也會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為目標,但是這樣的起步,很難讓新家庭累積財富,也往往帶來金錢的壓力。從上一代傳統夫妻與現代夫妻不同的理財觀念中,我們整理出八項現代家庭潛藏的財務危機,提供你重新檢視自己的理財觀。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個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同樣適用於新成立的家庭理財上。現代人生活物質富裕,經常忘了我們的父母能有現在的好日子,是過去累積二、三十年的結果,在經濟衰退、理財不易的今日,結婚成家前,不妨回頭看看傳統家庭的理財哲學,從傳統家庭與現代家庭的多項歧異可以看出,現代家庭理財難度其實更高,其中還潛藏了八種理財危機。

‧ 現代家庭的8大財務危機

1. 收入來源雖增加,支出也相對提高

傳統家庭多是男主外、女主內,全家收入多倚賴一家之主,婦女沒有經濟自主權,得伸手向先生拿家用;而現代職業婦女相當普遍,雙薪家庭收入增加,可以支配的家庭收入相對較多。

但是,由於現代人物質慾望高,消費誘惑也大,收入雖較豐厚,花費也比以往高出許多。傳統家庭生活儉樸,賺1萬元,可以存5000元,但現代家庭較不懂儲蓄,常有過度消費情形,往往賺3萬元花3萬5000元,賺得多,花得也多,比上一代夫妻更難理財。

2. 子女數少,養育子女費用卻更高

過去的夫妻並沒有節育觀念,孩子多多益善是多數人的觀念,而現代家庭子女數雖然較少,但由於父母親十分重視孩子的養育,花在學習教育的費用比早期沉重,加上現代師資與土地成本高,也反映在學雜費上,所以養一個孩子的花費,可能過去可以養三個孩子。

3. 借錢容易,讓信用過度膨脹

以前的人總認為借錢是很羞恥的事,而且借錢管道很少也不方便;現代人借錢較容易,信用卡、貸款都十分普遍,造成許多人習慣先消費後付款,甚至借錢消費,利息負擔便成為資產累積的絆腳石。

4. 投資工具多樣化,風險也相對較高

傳統家庭理財方式多半以儲蓄、跟會為主,財富累積速度雖慢,但風險也低,至少不會把本金賠掉。而在金融市場自由化的今天,投資理財工具更多樣化,包括股票、基金、債券、保險等,各種投資工具的報酬率也比存款高,但若未具備專業知識,盲目理財的結果,不僅白忙一場,還可能因此賠掉老本。

5. 第一筆儲蓄就用於購車,不利於累積資產

上一代夫妻很多都是到了中年,經濟基礎穩定後才考慮購車,而現在不少社會新鮮人,卻願意以負債為代價,成為有車階級,因此現在一個家庭有一台車已經不稀奇,有的還不只一台車。然而,高昂的養車費用與折舊,也是造成現代家庭支出偏高的元兇之一。

6. 自組小家庭,一切得自己來

上一代的家庭結構主要是三代同堂,雖然自主性不足,但小夫妻的開銷卻能大幅降低,而現代夫妻結婚後多自組小家庭,於是從購屋、買家具、帶小孩等都得自己來。雖然可享有自由,卻也造成經濟基礎還不穩的小夫妻,多了房租或房貸、保母費等經濟負擔。

7. 房價長期萎縮,資產長期套牢

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正是經濟起飛階段,房價長期呈上漲走勢,上一代夫妻置產,普遍都能因此獲利。然而,近年來房價呈現長期下滑走勢,購屋賠錢的大有人在,還要揹負沉重的房貸負擔,不僅無法等舊屋增值換新屋,甚至因手上資金套牢無法靈活運用,還影響退休金的準備。

8. 得靠自己存退休金

上一代夫妻孩子生得多,老來還可寄望靠子女撫養。但是現代人子女生得少,據統計,以後1.5個年輕人要養2個老人,還要養育下一代,負擔相當重。因此,必須積極準備自己的退休金,免得老年生活產生困境。


‧ 五階段生涯理財規畫


從單身時期,到結婚成家,以至於退休後的養老期,大致可將人生分成五個階段。由於每個階段的生涯目標不同,理財主張與行動也不相同,但只要能夠掌握正確的方向,你也可以做個富爸爸、富媽媽。

【階段1.】單身貴族期

單身貴族期是經濟壓力與責任都最輕的階段,所以是傾全力累積資產的最好時期。由於可承受的風險較高,投資理財不妨積極些,為將來打下基礎。

◎理財主張:養成儲蓄習慣,積極投資。
◎致富行動:
1. 每筆收入至少要存下三分之一以上,逐漸累積財富
2. 用儲蓄存下來的資金,積極投資報酬率較高的投資工具,可將累積第一筆100萬元訂為理財目標。
3. 不要吝惜投資自己,因為個人的競爭力才是長期的生財基礎,投資報酬率遠超過任何投資工具。

【階段2】結婚成家期

結婚成家是正式面對家庭財務壓力的開始,而接下來生子、購屋等階段,也會讓資金需求增加。因此,在成家初期必須先設法讓家庭收支健全,控制開銷,迅速累積資產。

◎理財主張:兩份收入,支出減半,以迅速累積資產。
◎致富行動:
1. 不要讓婚禮花費成為未來的財務黑洞
2. 結婚後的開銷應該要比婚前低,嚴格控制家庭支出比例為收入的一半,才能累積財富。
3. 先存錢、投資,開始用投資收益置產

【階段3】置產育兒期

此一時期的家庭責任、財務壓力逐漸加重,更甚於結婚成家期,生活開銷會因孩子的教養及醫療費用、房屋貸款等而大幅增加,此時應降低風險、注重保障。

◎理財主張:不要急著購屋,子女教育金要及早準備。
◎致富行動:
1. 優先考慮與父母同住或租房子,等存到五成以上的自備款,再準備購屋
2. 從孩子出生前兩年就開始準備孩子教育金
3. 宜從保障高、保費便宜的定期壽險與醫療險,開始購買保險。

【階段4】退休規畫期

步入中年,子女慢慢長大,資產已累積至一定程度,不少人就會萌生退休念頭。以國人平均壽命來看,通常退休後還有20年生涯,因此退休金要善加規畫,才能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品質。

◎理財主張:用投資收益置產,提早退休。
◎致富行動:
1. 此一時期已開始出現投資收益,可以考慮開始置產。
2. 愈早開始存退休金,退休生活愈無虞。
3. 保險規畫應加重終身壽險、健康險比例。

【階段5】養老享受期

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在55歲至65歲之間退休,此時的理財重點在保障財富不縮水,以及做好未來的遺產稅規畫。

◎理財主張:投資理財選擇風險最低,不會損失本金的投資工具。
◎致富行動:
1. 可選擇定存等最能夠保障本金,風險低的理財工具
2. 資產較多的人,應進行遺產稅節稅規畫,不妨考慮用壽險來節稅
3. 老年醫療需求增加,退休前應檢視醫療保障是否足夠。

摘錄自:《魔法成家書》Smart智富月刊編輯部◎合著

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你幫孩子買對保單了嗎?

兒童保單最常見的4種錯誤搭配

Smart智富月刊提供

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是現代父母最頭痛、也最忙碌的一件大事,除了安排各種學習課程、關注孩子的養成教育外,還會幫孩子提早規畫保險。

不過,因為一些錯誤觀念加上專業不足,父母往往會被保險業務員牽著鼻子走,而買到不適合的產品。以下整理出父母幫兒童規畫保單時,最常出現的4種錯誤搭配或組合,並說明該如何正確調整保單。

錯誤1:醫療險只買最低日額

許多父母認為小孩子對家庭沒有經濟貢獻,即使生病住院,也不會對家庭經濟產生衝擊,因此住院醫療險的日額只保1,000元。但是台灣健保制度長年虧損,健保不給付內容愈來愈多,當小孩長大成人,以通貨膨脹2%來計算,現在的1,000元,20年後只剩下673元的價值,鐵定不足以支應當時需求。

調整方法:以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搭配終身醫療險

醫療險是在組配子女保單時,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搭配,三商美邦人壽區經理陳薇安建議,醫療險以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防癌險及終身醫療險3大險種為主

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包含健保病房費,以及因為醫療產生的各種自付費用,可以支應孩子住院時的絕大部分支出。而防癌險之所以重要,是因現在罹癌率已提升到每3人就有1個人罹患,因此也是必買保單之一,再加上防癌險能補足實支實付醫療險不給付的非住院期間治療,例如定期的放射線治療與或化學治療等。

另外一張必備保單則是終身醫療險,因為實支實付醫療險只保障到75歲,76歲以後便需要終身醫療險的保障。目前市面上的終身醫療險分成兩種,一種是理賠無上限醫療險,一種是帳戶型醫療險,前者保費較便宜,後者則結合壽險,保費較貴約3~5成,好處是如果所投保的帳戶額度在有生之年沒用完,可以由遺族領回剩下額度。

若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如果是想住雙人病房、甚至單人病房的話,20年後的住院日額1天可能就要自付3,000元,如果投保的帳戶額度不夠高,未來有可能會用罄。因此,投保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除了比較便宜,也不必擔心額度用完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只剩5家保險公司還有銷售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預計今年9月以後就可能會停售,或是改成「保費隨年紀調整」的收費模式,想買的人手腳要快。

錯誤2:重儲蓄輕保障

為了儲備孩子未來的教育金,不少父母會選擇購買儲蓄險,並約定期滿後領回一筆金額,或固定每1、2年領回一筆錢。但隨著預定利率走低,儲蓄險保費多不便宜,如果以100萬元保額,20年期為例,年繳保費約4萬7,000元,負擔並不輕鬆,而且若在投保後前幾年解約,只能拿回所繳保費的50%不到。

投保儲蓄險之所以不划算,主要是因為預定利率太低,以前兩年推出的保單為例,預定利率約2.2%,就算是目前也僅約為2.5%,導致保費居高不下。此外,磐石保經公司業務總監何建智表示,如果父母親將子女的保單過度集中在「儲蓄」功能上時,就會限制了投保壽險、意外險或是重大疾病險的保額空間。

依據主管機關規定,14歲以下兒童的壽險保額不得超過200萬元,這包含了所有保險的保額,所以,如果子女投保了高保額的儲蓄險,就會占去其他保障型保險的額度。

調整方法:投資型保單也能幫忙儲蓄

想要存子女教育金,不妨考慮以俗稱「投資型保單」的變額萬能壽險來取代儲蓄險,雖然不提供保本保障,保戶須自負投資盈虧,但只要連結投資的基金配置得當,20年下來,還是可以存下一筆可觀金額。

錯誤3:要保人沒有購買豁免保費附約

雖然是子女的保單,但繳保費的通常是父母,因此保單的內容是以子女為被保險人,父親或母親為要保人。

但若身為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的父母,因發生意外而無法繼續工作,保費繳不出來,子女保單就只好任憑失效。

調整方法:主動搭配豁免保費附約

大都會國際人壽保險產品發展部經理許彰表示,目前市面上專門為兒童族群設計的兒童保單,多半有附加保險費豁免附約的規定,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若是由保險業務員自行組配的保單,父母也應該要求附加「豁免保費」的附約,以免父母因意外身故或二級以上殘廢,收入中斷無力繳交保費,導致保單失效。

錯誤4:子女保單附加在父母主約之下

為了經濟考量,不少父母會省下主約的壽險費用,將子女的醫療險附約掛在自己名下,但萬一父母的保單到期,子女附約就無法再掛在其名下,必須以子女名義再投保一張主約,此時保險公司可能會要求小孩重新體檢,並以當時費率來計算,保費更貴。

調整方法:降低保額,但子女得單獨投保

如果擔心主約保費負擔過高,建議將保額降低到30萬元,因為子女的壽險保障不必太高,主要重在醫療險的規畫。

如果父母認為子女不需要投保終身壽險,亦可以用重大疾病險為主約,5歲小女孩、50萬元保額的重大疾病險保費約7,550元,如果再附加其他醫療險,年繳保費約是2萬元,也很精省。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邁向理財達人的七道成功法則

日盛投信彙整出投資的七道成功法則,投資人若能一一落實,相信當能成為一位理財達人。

法則一:勤於蒐集資料 不碰自己不懂的商品

沒有人天生就會投資贏家,跨出成功理財的第一步,勤於蒐集資料,「千萬別碰自己不懂的商品」,即使投資如聯電、台積電等股票、國內股票型基金、全球股票型基金等市場再熟悉也不過的標的,但你也必須先熟知該股產業概況或投資市場之景氣、基金操作邏輯、績效表現、經理人資歷等,因此在作任何投資決策前,蒐集資料絕對不可免除的第一道程序。

法則二:優秀的操盤人、不跟股票談戀愛

面對快速變動的時局,優秀的操盤人不應與股票貨投資標的談戀愛,這可以讓決策更理智、果決。以共同基金的例子為例,要有好的操作績效,主要來自於專業投資團隊的合作與優秀經理人的決策,而成功的基金經理人共同人格特質,不斷追求股票的真實價值,但也不與股票「談戀愛」。

法則三:掏掏自己口袋有多深 衡量自己風險承擔能力

知道自己有多少可運用資金,萬一投資套牢,會不會影響生活,有沒有辦法進一步攤平,扳回劣勢。在風險強調裡,有一項最忌諱的事,為口袋有100萬元,卻做1,000萬元的投資,當暴露風險程度遠超過能力範圍所及,就非投資而是投機。

另外,投資前,也一定要問自己「喜歡刺激的雲霄飛車,還是平穩的遊園小火車?」也就是事前評估「風險承擔能力」。喜歡坐雲霄飛車,代表投資風險承受度高,停利停損點可以設寬廣一點,可挑財務槓桿高的商品、單一產業或新興市場等都很適合。而風險承受度低者,則可選擇五到八檔配息高的股票或績優股以及全球型或組合型商品。

法則四:建立投資時間概念

投資理財要有階段目標,意思為你要知道這筆錢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投資,何時需要運用,才能進一步規劃投資期限、預期報酬與可承擔之風險。

例如,小玉年中領了5萬元的分紅,想作一些投資,但年底必須贖回支付5.5萬元的保險費用,在確定只有6個月的投資時間,進行標的篩選時,就可以鎖定6個月報酬內可能達10%,波動率也可控制在10%以內的投資工具投資。

法則五:滿漢全席你要挑哪道吃?

國內上市上櫃股票有1000多檔,國內共同基金有500多檔,境外基金國內核備的也達600多檔,若再加上未核備的海外基金,也會有上萬支基金的可供選擇,猶如滿漢全席多的讓你吃不完。到底要挑哪一組合菜?配的菜色有哪些?這攸關理財的成敗。

股票配置就如同前面所說,持有5到8檔不同產業的股票最適恰;基金也一樣,不要跟蜻蜓點水般到處買一點,可以長期保護短期方式配置,精選3~4檔長期績效穩健基金,再搭配2~3檔短中期績效具爆發力或現在市場比較熱門的商品;產品線則應涵蓋保守的債券、REIT,穩健的全球型、組合型,成長的區域、單一國家、產業,也適度增加另類投資商品。

法則六:定期健康檢查

隨便買、不要賣的觀念,長久驗證下來,除非是多頭的環境前提下,不然這樣的投資觀念恐怕很危險。投資不是將自己的錢像灑入汪洋的大海一樣,完全看不到、摸不著,要定期為投資做健康檢查。

法則七:『理才』為先 投資自己 終身學習

追求「經濟財富」「富裕人生」是絕大多數人的共同目標。正確投資觀念可開啟財富之鑰,但投資市場就是金錢遊戲,需要的就是『錢』,沒錢,空有再多的投資技巧、投資願景,也無從實踐。

『投資自己』才是擁有財富的不二之道。而其實投資自己即我們時常聽到的「終身學習」。在經濟時代,世界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況且投資必有風險,需有前瞻與務實之做法,要擁有這些技能必須經過不斷的學習過程,且無止盡。因此唯有終身學習,提昇認知能力、專業技能之『才』,將自己放到最適切的行業與位置,發揮專長,增加收入來源,進而奠定投資的基礎。再經由長期的規劃投資,達到人生每階段欲實現之目標。

兒童理財 掌握三原則

中時電子報 黃惠聆

資金贈與子女千萬不能再拿回來周轉,只要錢離開小孩戶頭,否則即使日後再將錢「歸還」,還是必須重新計算額度,所以,幫小孩規劃存錢理財及保險有三大原則。

此三大原則分別為:一、錢給了就不要想再拿回來「周轉」。二、要幫小孩買保險,置產前,每年可先透過免稅額度,將錢先匯到小孩戶頭再買。三、幫小孩買保險,要保人和受益人都要用小孩名字,否則理賠金超過三千萬元,會被課遺產稅。

一年贈與額度有一百一十一萬元,不少中小家庭的父母,都會利用每年贈與稅免稅額度,將錢每年存在小孩戶頭,分年逐漸地幫資產移轉給小孩並且幫小孩存教育、創業及成家基金。

但是不少父母錢給了小孩之後,遇到臨時需要資金周轉時常常又會想到「小孩的錢」,心想「周轉一下」,過幾天就會還。不過,就贈與稅免稅額的角度看,安德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昭呈表示,只要錢一離開小孩戶頭時即使以相同金額再歸還就得以新額度計算,如此會讓過去贈與行動都變為「無效」,這對日後幫小孩置產或者買保險有相當大的影響。

目前少子化的家庭,一個家庭一子是相當稀鬆平常之事,因此,市面上出現相當多小白金貴族,這些小白金貴族通常一年接受父母二百二十萬元以上的財產贈,外加爺爺奶奶的資金,小小年紀在銀行戶頭都有上千萬資金。不過,會計師建議,一旦錢給了子女,不管作何運用,就一定要用子女名義,不要再跟父母的錢混在一起,因此,小孩銀行戶頭的資金可以再買基金,用孩子名義買投資型保單,甚至用用孩子名義買千萬元豪宅時都不會有贈與稅問題。

目前父母除了用定期定額幫小孩買基金外,也流行買投資型保單,兆豐保代總經理蔡燦煌指出,用投資型保單幫小孩存教育基金,可能牽扯到稅務上問題包括「贈與稅」、「最低稅負制」及「遺產稅」。在最低稅負制上,只要「要保人」(投保的人)及「受益人」(拿到保險理賠金之人)不同一人,就會牽涉到最低稅負制,因此,只要要保人及受益人同一人即可而且是要小孩當「要保人」及「受益人」,可以用父母當「被保險人」即可,如何證明小孩有錢交保費?蔡燦煌說,只要用在小孩戶頭資金繳保費就不會有贈與上的問題。

至於投資型保單資金理賠時是否有遺產稅的問題,一般保險人一定認為保險理賠金必免遺產稅,不過,日前金管會才通過一新變革似乎為「免稅說」埋下變數。因為金管會規定,從今年十月一日開始,投資型保單保險保額的部分必須高於基金淨值的一.○一至一.三倍。精宏保險經紀人公司執行長鄭琮寰指出,日前金管會這一新規定,要求投資型保單的保障比重一定得維持一定比重,未來或許會(也或許不會)將保單中保險理賠金額、投資金額分開來計算核課遺產稅的,不管如何,只要在今年十月一日以前買的投資型保單應該較無遺產稅爭議問題,除非是一些大金額的投資型保單或者帶病投保的特殊案例。

資產配置 七大步驟

理財是一門大學問,每個人在計劃理財的時候,多半都懷著一個忐忑的心,深怕錢存不夠,日後生活不容易;又怕投資虧損,存不到心裡期望的數字。我們該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好方法,達成自己的理財目標呢?

「理財沒有捷徑,一夕致富終究是機率微乎其微的天方夜譚。」沒有任何一個投資工具能夠完全沒有風險,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降低風險:首先做好風險規劃,系統性地分散風險,然後有紀律的長期投資,才能夠尋求到一個可預測的長期投資結果,提高成功的機會。

「所謂人不理財,財不理你。良好的投資理財計劃,一定是經過事先仔細的規劃,再加上持續不斷地執行,最後才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而在進行投資理財計劃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您的「資產配置」策略。

何謂資產配置?

在一份著名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就是「資產配置」,影響
程度高達91.5%(資料來源:Brinson, Singer, Beebower Study,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 1991/02)。

什麼是「資產配置」呢?簡單來說,就是將資金分別投資到各種不同資產類別,經
由長期持有及持續投資來降低風險,以達到預設報酬的一種投資組合策略
;其基本
概念即為:「在風險理財與無風險理財之間求取平衡」。資產配置以系統化分散投
資的操作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並在個人可忍受的風險範圍內追求最大報酬。

資產配置的最主要目的,並不在追求資產的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的最大風險。因
此,如何精準地挑選投資工具、審慎評估各種投資風險(包含個人風險承受度)、
掌握適當的投資時機、長期且連續的投資計劃……,都是民眾在做資產配置時應該
考慮的因素。

資產配置七步驟

那麼,如何在個人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及投資組合呢
?以下有一些簡單的步驟,可以提供給您參考:

STEP1:分類。先將平常的理財標的,簡單區分為「風險理財標的」與「無風險理財
標的」。所謂的「風險理財標的」有:股票、基金、互助會、不動產、外匯、期貨
、不保本的投資型保險等等;而「無風險理財標的」,則包括銀行存款、公債、國
庫券、傳統型的儲蓄險、保本型的投資型保險等等。


STEP2:分配。依照自己的年齡、投資屬性、市場狀況等因素,決定將多少的資金比
例配置到風險理財標的與無風險理財標的中。如35歲以下的六、七年級生,因為還
有很長的職涯生活,所以適合積極性的規劃(30﹪股票、20﹪基金、20﹪傳統保險
、30﹪不保本的投資型保險) ;而35歲以上、65歲以下的四、五年級生,則介於保守與積極之間(20%股票、20 %基金、20%定存、20﹪傳統保險、20﹪保本型的投資型保險);65歲以上的二、 三年級生,因為經不起任何失敗的投資計劃,必須以保本為首要原則(10﹪股票、 20﹪基金、20%定存、30%傳統保險、20%保本型的投資型保險)。

STEP3:進場。選擇適當的時機進場,投資風險理財標的;而無風險理財標的的投
資計劃,則是愈早開始愈好,因為可以創造時間的複利價值。

STEP4:修正。隨時檢視投資績效,並適時依財務狀況修正資產配置計劃。

STEP5:轉投資。將無風險理財標的所創造出來的利息或年金進行轉投資,此時可
以重複選擇風險理財標的或無風險理財標的。

STEP6:評估效果。如果風險理財標的與無風險理財標的都有獲利,則這種資產配
置計劃又會產生「交叉獲利」的錢滾錢效果;反之,如果風險理財標的虧損了,但
至少無風險理財標的已經做好了保本的萬全準備,日後也會有利息或年金的收入,
對於整個投資計劃而言,也可達到風險平衡的目的。

STEP7:附加價值。最理想的資產配置計劃,必須涵蓋保險商品,尤其未來成為保
險商品主流的「投資型保單」,不但兼具理財的功能,也有強大的風險保障效果,
這就是保險的附加價值。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訂定不切實際的理財目標,「因為目標不易達成,計劃執行
就不易貫徹。」沒有人會計劃失敗,但大部分的失敗,都缺乏適當的計劃。您的未
來要過怎樣的日子,全都靠您事前有沒有準備;有了周全的準備,未來希望享受優
質的生活,也就不是困難的夢想了。

from:
1. http://33.layu.com/s4-35.html
2. http://www.wretch.cc/blog/jeysafe&article_id=2754535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認識ETF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王鈺棻

對於沒時間看盤或是想投資外國股市的人,我通常會建議他們去買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也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自從1976年美國推出第一檔ETF至今,全球超已超過600檔指數基金,總規模近6千億美元,從ETF所發行的支數及規模看來,不難發現ETF已成為熱門的投資商品。


 為什麼ETF如此受到投資人的青睞?因為ETF是以追蹤指數為主,其所追蹤的指數已寫明在公開說明書上,因此投資組合透明度高。當你買了ETF就等於是買了一籃子股票一樣,例如投資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TTT),它是以台灣50指數為追蹤標的的基金,當你投資了該檔基金,就等於是買進50 檔績優股,大幅分散了投資個股的風險。

再者由於ETF採被動式管理,基金經理人不需主動選股,指數成份股就是這檔ETF的選股內容,因此週轉率較低,交易成本相對比較低,也大幅降低了操盤管理費;手續費和其他類型基金比較起來也較低廉。另外,由於ETF的報價及交易方式和股票相同,都是在集中市場公開交易,除了不易有流動性的問題,交易也方便。

 ETF發展至今產品種類可說是琳瑯滿目,大致可分為股票、債券、房地產、黃金、能源、貨幣、原物料及金屬等幾類,投資的區域有全球型、區域型及單一國家型。全球ETF發展最興盛地區首推美國,其次是歐洲,台灣則發展較晚,目前有三檔ETF掛牌,分別是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寶來台灣中型100基金及富邦台灣科技指數ETF。

投資ETF已是歐美人士的新歡,特別是運用核心/衛星投資策略來進行理財,這種投資方式是以指數型基金建立基本持股,也就是核心持股,再利用部分選股的技巧建立衛星持股。要如何進行核心與衛星的配置呢?建議您先選出欲投資的區域,再來進行比例的分配,例如計畫將30萬的資金投資在美國地區,其中20萬投資追蹤S&P 500的ETF商品及另外10萬則投資科技類的股票型基金,如果未來科技類股表現超越各類股,則投資人的報酬率就會優於只投資S&P500;若科技股表現不佳,則投資人至少還有20萬是配置在無須關心主流股為何的核心持股上,投資績效也不致於太差。

由於ETF穩定追蹤大盤指數,如果您對股市波動的敏銳度較高,也可運用技術指標採取波段操作的方法賺取差價,就能避免望股興嘆、賺指數賠差價或持股落後大盤的情形發生。至於資金較少又沒時間看盤的投資人就可運用定期定額方式,分散風險,只要投資時間夠長、並設定停利點出場,您也可以獲得不錯的報酬。

ETF與共同基金之不同


得獎基金聰明配

年賺15% 2種基金組合建議 資產翻倍有望

記者:Smart智富月刊提供

2007台灣基金獎揭曉,3年期表現最好的是霸菱東歐基金,累積績效198%;5年期表現最佳的還是霸菱東歐,累積報酬率達460%;至於10年期得獎基金中,就屬富達歐洲最亮麗,10年獲利466%。

看到這些得獎基金的高報酬率,相信投資人都很心動,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得獎基金中雖有一些常勝軍,但是新面孔也不少,如果單押1檔基金,剛好碰上市場趨勢改變,過去的績效可不代表未來表現。

並且超高報酬率的基金通常也都來自高風險的市場,例如霸菱東歐為歐洲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波動率絕對高於分散投資於全世界的全球股票型基金。以過去3年歐洲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的年平均標準差超過20%,而全球股票型基金則約10%來看,印證了高報酬伴隨高風險的理論。

尤其一般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時,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也高估風險承受度,加上一窩蜂趕流行,希望在短期內看到績效,結果總是「捉龜走鱉」,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的基金上漲。

年賺15%,資產翻倍僅需5年

那麼,投資人一定會問,得獎基金出爐,該如何善用呢?其實國外專業投資機構曾經針對美國退休基金獲利成績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977到1987年間,退休基金投資回報裡有91.5%歸功於「成功的資產配置」,至於投資人最在乎的「選股」及「進場時機」這兩項,對基金回報率的影響其實僅占4.6%及1.8%。既然如此,投資人當然可從得獎基金名單中挑出數檔基金,以資產配置的概念來達到長期增值的目的。

只是資產配置需要一段時間才看得出效果,對於重視短期績效的投資人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普羅投顧總經理黃賢楨強調,如果做好資產配置,達到年賺10~15%的目標,資產翻倍只需要5~7年的時間,所以千萬別小看資產配置的威力。

更何況市場多變,就像2月底全球股災蔓延,投資人紛紛將資金從股票市場撤出,轉向進駐債券和傳統存款,但是不到1個月時間,中國大陸股市回到上升軌道,上證指數又站上3,000點大關,可以預見過不了多久,投資人的資產又要再來一次大搬風。其實會出現頻頻追逐市場的情況,就是因為投資組合不夠多角化,投資人無力抵擋市場突如其來的劇變。

而如果不希望受到股市波動影響,資產配置可說是最簡單的投資方式。黃賢楨解釋,投資人只要做到長期投資、定期定額參與市場、分散投資類別,再加上一點紀律,通常都可以達到年年獲利的目標。

依據年齡層決定股債配置

究竟「好的資產配置」該怎麼做?很多人誤以為多買幾檔基金就是資產配置,其實如果手中全數都是股票型基金,那可不叫資產配置,因為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各國市場連動迅速,美國、乃至中國打噴嚏,全球都會重感冒,滿手股票型基金的投資人,可是會嚴重受傷的。

所以,好的資產配置應該是將資金投資到各種不同資產類別,例如股票與債券經常是一漲一跌,相關性低,就很適合互相搭配,更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將所有資金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經由長期持有及持續投資來降低風險,以達到預設報酬。

至於股債比例怎麼配置,則可隨著各個年齡層做調整,一個簡單的算法是,以100減去自己的年齡,來決定要將多少資金比例,放到風險性較高的資產類別。舉例來說,如果是30歲的年輕人,那麼100減去30,得到70,也就是說可以將70%的資金配置在風險性較高的資產上,例如股票型基金;另外30%就配置在風險較低的資產,如債券型基金。

相反地,年紀60歲的投資人,用100減去60,得到40,代表只有40%的資產,可以配置在積極型的產品,60%則應該放在保守、低風險的產品上。

假設以最簡單的方式套用,風險性較高的資產類別就選擇全球股票型基金,風險性較低的資產就以全球債券型基金為主,再搭配今年剛出爐的台灣基金獎得獎基金,從中挑出5年、10年環球股票基金得主:天達環球策略股票基金,以及3年、5年環球債券基金得獎者: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若以過去5年績效來計算,30歲的年輕族群,可年賺逾17%,至於60歲的投資人也有將近15%的年獲利。

股優於債,下半年比上半年好

「全球股票+全球債券」可說是最不傷腦筋的配置方式,只要根據自己的年齡調配股債比即可。但如果可以更進一步掌握市場趨勢,將資產放在對的市場、或對的產業,則資產配置的效果將更顯著。

針對未來一年的市場變化,豐銀行證券投資顧問部副總裁蘇培珍分析,近期全球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可以發現亞洲地區比歐美來得好,特別是中國大陸帶動整個亞洲投資及消費的需求,雖然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經濟成長率為8%,但是豐銀行估計,中國今、明兩年GDP仍有10%以上的增長率。

在中國大陸景氣無虞的情況下,就算美國經濟下滑,對全球市場也不致於有太大的影響。而且如果美國Fed一如市場預期,在下半年降息,對於目前不景氣的美國房地產,也有舒緩的效果。

蘇培珍指出,現階段仍是「股優於債」的投資環境,也許上半年投資人要承受比較多的不確定性,倘若擔心市場變動,那麼可以略為提高債券比重,事實上,美國降息的動作也有助於債券市場獲利,建議股票部位配置65~70%、債券30~35%。

股票市場中,可以新興市場15%、歐洲25%、美國23%、日本7%的比重做組合,債券市場可以全球債15%,新興市場債、高收益債共15%的比重做調配。

掌握趨勢,挑得獎基金做配置

黃賢楨則表示,今年市場的最大特點就是股市波動加大,因此將增加操作難度,好消息是下半年可見到Fed降息,假設只調降1碼,代表景氣沒有太大問題,那麼下半年將比上半年來得好。但是短期內投資人仍然面對較大的風險,因此也建議拉高債券比重,以股票60%、債券40%的組合,來度過目前信心較脆弱的投資環境。

股票市場中可以歐洲及大中華為重心,黃賢楨解釋,歐洲在就業市場大幅改革下,勞資關係趨於和緩,有助提升企業在歐洲投資的意願。由於失業率降低,進一步刺激經濟成長,歐洲股市持續看好。另外,2010年世博會前,中國大陸都將維持高成長,大中華市場絕對是未來1年投資的重點。

此外,占全球市值高達30%的美國市場,以及結構性改善的日本,都可加入股票配置中。整體來說,可以歐股20%、大中華股市20%、美股10%、日股10%,加上歐債、美債各20%,做為未來1年的資產配置。

掌握未來1年的趨勢後,接下來投資人就可以從台灣基金獎的得獎名單中,挑出相關類別的優質基金。只要跟著專家建議做好資產配置,那麼,投資人將很有機會在較低風險下,年賺15%。

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應該參加除息嗎?

from Bryan & Domi Blog
http://marriage.bryantsai.com/archives/dividend.html

copy一小段文章...

...
要不要參加除息其實很簡單:

  1. 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前景,就長期而言股價是會上昇呢,還是下降的? 如果沒有的話,那連買都不要買!
  2. 可扣抵稅率原則來說要至少要高於個人適用的所得稅率。大部份的人所得稅率可能都集中在 13% 或 21%,所以找扣抵稅率在 25% 以上甚至到 30~40% 的標的會是蠻不錯的節稅方式。
  3. 萬一手上的股票可扣抵稅率實在很低,一般而言除非你覺得除息完後很有可能填權,不然還是先脫手吧,畢竟在股海中要賺到錢已經很難了,還得在成本裡加上一筆所得稅?!

...

建議看一看原文,對想要長期做股票投資的人很有幫助

買保險

from Bryan & Domi Blog
http://marriage.bryantsai.com/archives/insurance.html

copy一小段文章過來...

...
基本上我對保險的定義很簡單: “保險應該是用來提供我們在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發生時還能獲得一些補償”。保險公司是營利事業而不是慈善事業,她們沒賺錢就沒辦法提供我們保障 (請記得台灣已經有了第一間倒閉的保險公司: 國華產險),反過來說我們不付出相對應的成本,自然也無法獲得期望中的保障。

另外我也覺得,保險就是保險,不要把保險當投資用,那只會變成四不像 ... 這以後我會再好好分析一下

最後再呼應一下我的座右銘,既然要買保險而且保險通常都不太便宜: “要買就要買到要害、買在刀口上”。
...

有要買保險的,可以看一下!

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嘉言錄與十戒、十律

以下摘自「一個投機者的告白」(Die Kunst uber Geld nachzude )一書
作者:Andre Kostol(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ISBN:9867969081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嘉言錄

  1. 不要指望任何建議。
  2. 投機是種藝術,而非科學。
  3. 明天的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昨日及今日的事那也就夠了。
  4. 只有長期不需要動用的資金才可以拿去投資。
  5. 在證券交易所裡事情從來不按牌理出牌。
  6. 投機不可能獲取「固定」的收入。
  7. 一般而言,投資者的表現最好。
  8. 投機家是思考的人,很多人認為他是不用工作的人。
  9. 任何學校都教不出投機家,他的工作除了經驗,還是經驗。
  10. 債券市場出現巨大變化後,證券市場在十二個月內才會做出反應。
  11. 長遠看來,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方向相同,但是在過程中有時會完全相反。
  12. 從短、中期看來,絕不是好的股票一定看漲,不好的股票一定下跌。
  13. 投機者必須具有四種要素:金錢、想法、耐心、運氣。
  14. 全部技巧在於判斷市場處在哪個階段。
  15. 最沒有意思的是,那些和指數發展趨勢有關的訊息。都是先有指數才有訊息。
  16. 只有少數人能投機成功。關鍵在於與眾不同並且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17. 凡是證券交易所裡人盡皆知的事,不會令我激動。
  18. 股價永遠不會等於公司實際價值,否則就不會有證券交易所了。


科斯托蘭尼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所提的十戒、十律

十戒:

  1. 不要跟著建議跑,不要想能夠聽到秘密訊息。
  2. 不要相信賣主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賣,或買主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買,也就是說,不要相信他們比自己知道的多。
  3. 不要想把賠掉的再賺回來。
  4. 不要考慮過去的指數。
  5. 不要躺在有價證券上睡大覺,不要因期望達到更佳的指數,而忘掉它們,也就是說,不要不做決定。
  6. 不要不斷觀察變化細微的指數,不要對任何風吹草動做出反應。
  7. 不要在剛剛賺錢或賠錢時做最後結論。
  8. 不要只想獲利就賣掉股票。
  9. 不要在情緒上受政治好惡的影響。
  10. 獲利時,不要過份自負。


十律:

  1. 要有主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應該買進,如果是,在哪裡,什麼行業,哪個國家?
  2. 要有足夠的資金,以免遭受壓力。
  3. 要有耐心,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預測,發展方向都和大家想的不同。
  4. 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便必須堅定不移。
  5. 要靈活,並時刻考慮到想法中可能有錯誤。
  6. 如果看到出現新的局面,應該賣出。
  7. 不時察看購買股票的清單,並檢查現在還可買進哪些股票。
  8. 只有看到遠大的發展前景時,才可買進。
  9. 考慮所有的風險,甚至是最不可能出現的風險,也就是說,要時時刻刻想到有意想不到的因素。
  10. 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保持謙遜。

轉貼:http://picardinvest.wordpress.com/tag/%e8%ae%80%e6%9b%b8%e5%bf%83%e5%be%97/%e4%b8%80%e5%80%8b%e6%8a%95%e6%a9%9f%e8%80%85%e7%9a%84%e5%91%8a%e7%99%bd/

有錢人「富上加富」投資法!

鉅亨網汪俐/綜合外電報導

數週前上海和香港股市的向下急衝,全球股市哀鴻遍野,集中在Britney Spears新光頭髮型的媒體焦點,迅速被拉回,無預警的全球股災,財務風險(financial risk) 成為最熱門的討論話題。

美林證券首席投資策略師Richard Bernstein 認為,財務風險如同微波爐裡正在爆的爆米花,在第 1顆爆米花爆開前,一般人都傾向相信不會發生什麼大事,第 1 顆爆開的爆米花會被看做突發事件,在接二連三的相繼爆開後,爆米花的爆開已呈現無法控制之勢。

在經濟熱絡1990年代後期,Peter Bernstein 認為不可預期性跟非理性構成風險的本質(nature),在著作《Against the Gods: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 》中,他舉出十數個跟風險有關的歷史故事,在他的想法裡90年代是個分界,新資訊科技將可幫助人類掌握風險,未來不再渾沌不明。

《MarketWatch》 主筆 Paul B. Farrell認為, Peter Bernstein 對於控制風險的看法,只是經濟樂觀所導致的幻覺,在問題爆發的時候,人類會極力否認臨重大風險,並且沉溺在可以掌控風險並身處安全的美夢中。

經濟學家 Gary Shilling最近發表《 How to Make Big Money: 11 Time-Tested Strategies. 》一文,詳列各種避免風險的長期賺大錢策略,以美國人近年的收入及網路收益增多為開場,營造美好的投資前景氛圍。

Paul B. Farrell 提醒讀者注意,Shilling提示的賺錢方法,僅適用於全美 800萬個百萬富翁,這11項要點可以視為富人更富策略,讓他們繼續從其餘 2億9200 萬個美國人身上賺大錢,詳細策略如下:

1. 政府補貼(Government subsidies)

每到繳稅時節,山姆大叔總是會向納稅人保證醫藥、能源、農業等部門預算的增加,誰獲益最多呢?擁有相關資產的富有者。

2. 豐厚的繼承(Big fat inheritances)

有錢人皆致力於消除死亡稅(death tax) ,以隱藏真實的財富、繼承更多的股票,將資產留存在家族中。

3. 少買股、多持債(Little equity, lots of debt)

去年的貸款總金額約為 549億美元,投資債券的人可以分配到高額的行政薪水、分紅跟佣金。

4. 充分利用非財務資源(Nonfinancial leverage)

看看那些電視、電影和音樂的頭號人物, Oprah充分利用Dr. Phil(心理學家; Oprah秀的固定來賓);美國前副總統Gore也利用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 》,在 Oscar大出風頭;真人實竟秀 American Idol充分利用成千上萬的應徵者,創下全美最高收視率。

5. 不要衝最快、要做最好(Next big thing)

Shilling提到他25年前買的第 1台電腦是Kaypro生產的,當時最早的網路服務商Prodigy(PRGY-US)的規模全美最大,時移至今,這些研發出最新科技的公司,多半後繼無力,被無數後起之秀趕過。

6. 大餅的一小塊(Small slices of very big pies)

不要小看仲介工作收益,如果交易到市值45億美元的Texas PowerCompany (TXUN-US),即使只抽0.1%的中間人費,也是十分可觀的金額。

7. 聯合與壟斷(Cartels and monopolies)

如可同時決定價格與供應,賺錢將成為最輕而易舉的事,想進入最賺錢的原油、鋼鐵、公共事業和有線電視產業,必須藉由跟政治家與政府官員保持同夥關係,取得專利和保障。

8. 賣的是煎牛排的嘶嘶聲、而不是牛排(Sell the sizzle, not the steak)

美國著名廣告宣傳家Shoeman P.T. Barnum曾說過:「人們喜歡被欺矇」。他認為追求"big money”的笨蛋會前仆後繼地出現,他們會買任何東西,跟奈及利亞騙子的賺大錢交易、防止變老的維他命、秘密的癌症治療以及任何保證會賺錢的金融報導,當然還有快速致富的書籍。

9.符合成癮者的習慣(Feed the addict's habit)

充滿成癮者的美國,或戒不掉尼古丁、咖啡因、酒精藥物,或揮霍於化妝品及衣服。 1杯可賣3塊6毛美金的拿鐵咖啡,成本只有60美分;菸品 1年的銷售總額達 206 億美元,並且價格仍持續上揚。

10. 提供十字鎬跟鏟子(Supply picks and shovels)

採礦者並沒有在1848年加州掏金熱時賺到錢,真正獲利的是供應者,今日數千萬的投資客如同當年的採礦者,而股票房地產經紀人、提供股市資訊的電視和收音機,以及貸款業者,才是真正從中得利的人。

11. 用他人的錢賺錢(Get paid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

當 CEO想把公司賣掉的時候,需僱請律師為銷售公司的正當性作辯護,這筆由公司支付的律師費,將為他得到豐厚的補償金。

Paul B. Farrell 認為百萬富翁在投資上,幾無風險可言,有太多的管道可投資套利,甚至可以轉嫁風險給一般升斗小民,而普通人只能在剩餘的殘渣裡浮沉,看完這11點避險投資策略,也許不一定真的能賺大錢,但是至少能見識到有錢人的各種投資招數,以及了解他們的錢從何處來。

轉貼: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fi=\NEWSBASE\20070320\WEB306&vi=31980&date=20070320&time=09:30:32&pagetype=index1&cls=deep

2007年4月4日 星期三

淺談個人資產規劃

永不老論壇 -> 投資理財相關

如何省錢?如何存錢?如何賺錢?

王永慶先生說過:「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經濟景氣差,三低時代來臨~低成長、低利率、低通膨。您隨手花掉的小錢:一個皮包、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省下這些花費就有機會改變你的一生。

的確,談個人資產規劃的第一課就是必須先累積個人資產,沒有資產如何規劃?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現在經濟不景氣,在痛苦指數不斷升高的同時,如何開源節流積極累積資產便成了每個人首要的課題。

一、累積個人資產有哪些方式?

您可以自己多開伙少在外面用餐、少打手機多打公用電話、出門多搭公車少開車、多到運動場跑步少上健身房、多聽廣播少買CD…不論您有多少省錢存錢的妙招,告訴您一個能強迫自己存錢的秘訣-先投資後消費

讓我們來比較以下的例子:王先生是一個上班族,每個月在領完薪水之後,他會固定先支付水費、電費、瓦斯費及電話費的帳單、房貸、車貸的本息以及每個月必要的生活開銷,在付完這些費用之後才將剩餘薪水放在銀行存款,偶而他在付完這些帳單之後便會帶家人到郊外走走,逛逛百貨公司買買促銷商品,甚至為自己添購一些奢侈品,如此一來辛苦工作一個月所得到的薪水也就所剩無幾了,王先生心想反正這個月沒有存到錢就等下個月再說吧!然而週而復始的生活壓力卻使得王先生每個月最後都沒存到錢。您是否也和王先生一樣總是將資產規劃擺在最末位呢?

相反地,讓我們來看看張先生的例子,張先生和王先生年紀相仿薪水也差不多,只是張先生每個月會先投資後消費,以每個月收入5萬元為例,他會先投資2萬元作為辛苦工作的代價,並將這2萬元存入指定扣款投資帳戶,剩下的才拿去支付帳單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相信您已經可以發現其中的差別。

或許有人擔心張先生會不會因此繳不出水電費?會不會因此三餐不繼?其實這樣的擔心有點多餘,將付款順序前後對調無形中產生兩種效果:第一,克服人類原始惰性。您是否也常常花了許多不該花的錢,反而忽略了投資這件大事?第二,激發人類原始潛能。當您發現將您的薪水在扣除投資之後將無法維持生活時,將促使您更積極思考如何另外開創財源。

現在不好好規劃可能短期內看不出嚴重性,但隨著時間的經過一旦錯過時間的複利效果時,當幾年後發現事態的嚴重可能就來不及了。

二、如何做好個人資產規劃?

在解決了省錢存錢的問題之後,我們可以開始來做個人的資產規劃。雖然每個人的財務需求不甚相同,但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步驟完成個人資產規劃。

步驟一:確定您屬於哪一個財富累積階段。

依據您年紀的大小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

累積階段:剛開始工作的前10-15年。由於可投資時限長,雖然有房貸及子女學費等固定支出,但仍有本錢可做高風險高獲利的投資。

整合階段:已工作約10-15年至退休前。由於可投資時限仍長,但此時固定收入高於支出,仍可做高風險高獲利的資本利得性投資,但退休前5年宜降低投資風險,選擇投資風險較低的投資工具。

花費階段:固定支出高於收入,不足的部分可由過去的投資彌補,雖然年紀漸長但可投資時限仍長,投資目標主要在於維持過去的生活水準,以及保護退休基金的實際價值抵抗通貨膨脹率。

贈與階段:最後的階段。此時資產遠大於日常所需,贈與稅及遺產稅的節稅為重要的考量。投資目標主要在維持良好的生活水準並考慮遺產接受者的財務需求。

步驟二:檢視您有哪些財務需求。

依據財務需求的優先性您可將財務需求區分為以下幾種:

近期高優先:財務需求優先性非常高,且短期間內就必須面對的財務需求,例如:教育費用、每月房貸及一般日常開銷等,此時必須將重點放在投資的安全性,因此以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為主(如:存款、債券型基金等)。

遠期高優先:財務需求優先性非常高但期間較長,例如: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基金等時限較長者,投資工具以成長性為主(如:定期定額或不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年金保險等)。

低優先:財務需求優先性較低,例如:度假基金、慈善捐款等,投資工具可較投機,反正夏威夷去不成去墾丁也不錯(如:高科技股票型基金、股票、期貨、選擇權等)。

步驟三:個人資產配置規劃。

由於每個人所處的財富累積階段及財務需求的優先性不同,以下僅以一般狀況舉例規劃:

定期定額/定期不定額投資(10%):還記得之前所提到的先投資後消費的觀念嗎?當您每個月收到薪資單時,立即透過定期定額及定期不定額投資扣款,將是一項最直接有效且符合人性化的最佳投資方式,建議您的投資金額為每月收入的10﹪。

單筆投資(30%):配合步驟一與步驟二的檢視之後,將可充分了解自己的財富累積階段及財務需求的優先性,建議將您每月30﹪的收入做單筆投資,至於投資於哪一類的投資工具則需視個人的狀況而定,對您而言可能投資於固定收益型基金最適合,但對其他人而言或許投資於高科技股票基金才是上策。

保險(10%):建議將您的保費控制在收入的10﹪左右,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享有足夠的保障,同時也不會造成過大的財務壓力。

帳單及生活費(40%):原則上固定的帳單的生活費最好不要超過收入的40﹪,許多人往往在收入增加之後便無止盡擴張他的消費,一旦景氣下滑收入驟減將造成生活上嚴重的壓力。

家庭急用金(10﹪):家庭急用金當然不可少,通常以存放在銀行或郵局的活儲帳戶為主,但由於投資報酬相當低,因此,建議您家庭急用金夠用就好,否則只會錯失其他較佳的投資機會。

三、結語

資產規劃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對個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因此,建議您必須審慎思考您的財務目標並分析您的財務需求妥善做好個人資產規劃,由於每個人的財務目標及風險的承受度都不相同,但個人資產規劃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是否依據每個人的財務狀況做最適當的資產配置,不過最後還是提醒您:再多的規劃若沒有確實執行就永遠只是規劃,投資理財知識再豐富,不如及時踏出第一步,希望與大家共勉。

from: http://www.yongbulao.com/read.php?tid=2425&fpage=3

核心基金獲利的處理

出自基智網

定期定額投資事實上是採移動平均線的概念,長期複利效果指的是單筆投資。而定期定額久了累積到一筆資金後才會慢慢展現出複利的效果。既然定期定額採的是移動平均線的概念那當然就要做適當獲利,否則當價格回落至平均線下之後,您那累積已久的資金不是又等於重新開始了嗎?不就等於單筆投資了嗎?

當然適當的獲利不代表一定要去在意目前市場屬高檔還是低檔(因為全世界沒人看的準這點,我想大家都認同),只需在意目前價格是您資金成本的相對高低檔即可(這就無關專業了吧,只看您是否願意關心了)。

且贖回的資金並非就此就不投資了,獲利的資金建議抽出轉至相關性低的標的--也是為了分化風險(您覺得將所有資金投入一檔績優基金就可以了,還是分個兩三檔比較安全呢)。且這個時候才是您同時擁有單筆複利與定期定額平均成本的開始。

單筆的核心類基金儘可能不去理他這我贊成,因這像績優股一樣。但績優股不代表永遠不會跌,所以才要分散再兩到三檔。若持續長期去申購同一檔基金不就等於把錢放在同一個籃子嗎?若將定期定額基金視為核心基金不去動他,只擔心您到頭來一場空。

友人曾投資富蘭克林高科技,印象中是1998年開始定期定額投資的每月10000元。其中經歷了2000年高點,也歷經科技泡沫化,8年後那時大約是今年4-5月吧,他終於開始關心這一筆錢了(近100萬的投資再不關心我也拿他沒辦法了)

當時報酬率記得約4%-5%左右(現在應該有10%以上了)。他只說了一句怎麼定期定額那麼久才4%-5%的報酬率,請想想他這時還好有4%-5%,若再早個一兩年關心可能是賠錢的哦,若你在那個時候需要這筆錢那情何以堪,投資了7-8年的基金最後賠錢收場。其實他這其中曾經大賺也曾經大賠只是都漠不關心而已,不過我安慰他至少你一經存了100萬了很多人存不到錢還認賠出場。(逢高不賣逢低不買,換句話說就是追高殺低,還好我朋友是逢高不賣逢低再買才有今天這個不賠錢的成果)

定期定額採移動平均線概念就是要平均成本,請記住趨勢往下會壓低平均成本;趨勢往上也會抬高平均成本。價位低於平均成本繼續投資以平均成本理所當然,價位高於平均成本適當獲利並轉入其他績優基金分散風險(再次強調以上做法無關是否有專業判斷只需注意本身資金)!

1.需高賣低買的是定期定額投資的基金(不論您將他當核心或衛星),另建議定期定額投資儘可能不要以核心類的基金操作否則報酬率很難展現。一個不太有波動的基金有需要定期定額平均成本嗎?定期定額投資往上報酬不高、往下也沒太多機會壓低成本。當然這是長期投資的觀點若無法承擔投資期間風險則另當別論。

2.核心基金風險本來就不高這一點我們都認同不然怎麼配做核心基金呢?但若因為風險不高就不去做分散還是會有問題(績優的基金不代表永遠往上走)。舉例說明:

像富坦成長、美林環球資產配置長期年化報酬 9.8%左右雖然與全球債券指數績效差不到1%--您是否有注意到雖然年化報酬率相差無幾可是期間波動方向可能會不同,在您要用到資金需贖回時當初是否有分散投資這點就很重要了。例如您在2000年將定期定額贖回後的資金全數轉往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則2002年-2003年您可能會很痛苦若要用到錢就更痛苦了。

但若將資金分散一半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一半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2002年-2003年這段期間您就可以看到這兩檔核心基金可是分道揚鑣哦。若要用到錢不用怕,贖回全球債即可。坦伯頓全球就下次要用錢再說吧。以上簡單說明我強調分散的效果,不同的標的會有不同的效果。

3.核心基金的選擇依個人風險承受度有異,當然配置與操作的方式會不同。低風險承受度的人核心基金會以債券基金為主,如大聯美國收益、寶源亞債、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基金、政府債等。中度風險承受度的人核心基金會以全球股票型為主,如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美林環球資產配置等。高風險承受度的人核心基金會以區域型基金為主,如富蘭克林潛力組合、安本亞太、富達歐洲。當然選擇的標的大家都不同,故策略的擬定也會不一樣。但適當的分配絕對有好無壞,甚至高中低風險的核心基金做個配置也不錯。

4.單筆利用核心基金投資而定期定額當然就可選擇積極一點的標的囉。已有累積一筆資產的人通常會選擇幾檔核心基金單筆長期投資,再外帶幾檔中高風險的定期定額基金。剛出社會欲累積資產的人則建議選擇波動性稍高的基金定期定額(此時暫不需考慮核心基金),待有累積到資產並獲利了結時--再轉往核心基金不遲,但定期定額投資請務必堅持高賣低買。

若一開始就以選擇核心類的基金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的話當然也無礙,反正累積資產為主嘛。報酬率就再說囉,未來可將已獲利的資產轉進債券型做個平衡,而定期定額再另做考慮是否繼續投資核心類基金(波動率太低定期定額投資會很辛苦的)。

保守型:

若您將大聯美國收益債券基金或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視為核心基金;我就會搭配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或美林環球資產配置做定期定額投資。

折衷型:

若將坦伯頓成長或美林環球資產配置或上述核心基金視為核心基金;我會搭配富達歐洲、安本亞太、富蘭克林潛力組合或天達環球策略價值做定期定額投資。

成長型:

若將富達歐洲、安本亞太、富蘭克林潛力組合或天達環球策略價值視為核心基金;我會搭配像拉丁美洲、新興歐洲、開發中國家、新興市場等基金或單一產業或國家的基金。

轉錄自 fianse的碎嘴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ianse/3/1280535829/20070302225005

投資基金的邏輯

出自基智網

基本上投資基金的邏輯不在乎市場高低點,因一般人看不清楚市場--故以此邏輯投資(定期定額)以期立於不敗之地並求穩定獲利:

1.【定期定額投資波動稍高的區域型基金】

剛入社會的人多數經濟能力較低,故要投資並累積資產唯有定期定額。而定期定額基金的基本原則為【累積資產平均成本】,且定期定額是【移動平均線】的投資模式。因此不管市場目前在什麼位置皆可定期定額進場,但重點在於市場反轉時您是否仍會持續投入

多年下來必可達到累積資產的效果:若於【平均成本之上】做獲利了結可穩住獲利。若於【平均成本之下】請持續投入把自己當傻瓜會比自以為是來的有福氣。此投資方法無須在乎市場高低點主要問題在於【時間】。

多數人定期定額投資輸給【時間】,只有少數人輸給【市場】。為何只有少數人敗給【市場】?或許有人會提日本市場過去十年一敗塗地,但過去十年似乎也只有日本市場或單一產業會令您吃虧;且這十年中其實仍有高過移動平均線的機會供您的定期定額獲利了結。若仍擔心,何不以區域型基金定期定額投資輕鬆面對呢?

為何多數人敗給【時間】?因為往往需要錢時都會考慮贖回定期定額的基金,但很奇怪二十年期的儲蓄保險很多人可以繳到期滿。但基金往往投資一兩年感覺情況不對就認賠殺出,仔細想想就是受個人心理面或主觀意識的影響。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時建議投入的錢就當作石沉大海,待您投入的石頭堆疊到海平面之上時那塊新的土地就是您的家園了。

2.【單筆投資債券型核心基金】

當您定期定額的基金價位已超越移動平均線【您的投資成本】後,代表已是獲利的情況。此時建議做贖回轉入尚未持有的債券型基金(以全球型政府債或複合式債券為主)。為何如此做呢?因當您的定期定額投資的基金已超越您的平均成本時即可能是市場的【相對高點】,有人會問相對高點若贖回後仍有高點,豈不錯過此行情!基本上此問題已參雜個人對市場的判斷,有很多人因喜好判斷,多年後仍一無所有。

債券基金負責穩定獲利。此時距離資產配置尚有一段距離,仍須持續定期定額投資累積第二筆資產創造第二次單筆投資的機會,且此時您的經濟能力或許已比剛入社會時穩定、且已有一筆穩定的積蓄(債券基金)在身旁,或許可考慮增加定期定額的金額或增加投資標的,但盡可能控制在三檔以內,畢竟全球也沒多少區域讓您選擇,除非您選擇單一國家或產業。

3.【單筆投資股票型核心基金】

或許有人會猜測第二筆定期定額累積獲利的資產是不是要放入全球股票型基金?事實上現在開始狀況會較多,因您第一筆定期定額投資獲利了結時並無法確定市場位置在哪裡?

若第二次定期定額投資市場是一路往上走個兩三年,您一樣可能獲利了結。但此時仍建議將第二筆獲利的資產投入債券基金。(因您永遠不知多頭市場何時結束,若錯投高點您會難過好一陣子)

若第二次定期定額投資,市場是做了回檔後再突破平均成本產生的獲利,此時就建議將第二筆獲利的部分轉入全球股票型核心基金。此時您已有債券基金做平衡,即可稍微大膽點在股票型基金中做配置才不致錯失行情。第一次放棄後續可能的行情是因為沒本錢,第二次有了資產當然可以做些配置。

而有了這兩筆資產後當然不夠,因為您隨時會因個人需要花掉它們。當然就要繼續累積第三筆甚至更多的資產。會賺錢當然要會花錢,但花錢的同時請繼續存錢,故定期定額仍要繼續囉。

債券型與股票型的核心基金配置重點在於:穩定資產並避免錯過可能的行情,永續投資的前提下無須在意市場波動。好基金非永遠漲、也非永遠跌,重點在於漲時增加獲利,跌時避免擴大虧損。

4.上述3點可永續反覆操作【適時調整核心股債的比例】

前三個步驟其實已足夠一般風險承受度的朋友做理財了,且前三個步驟的問題只在於【時間】(一步一腳印的穩健投資法)。反覆操作絕對不是問題,標的數目可依個人偏好與資產多寡做配置。但建議核心債券、核心股票、定期定額皆以三檔為限,因太多標的真的很亂也無實質效益。

當您反覆投資多年後您必定累積到一定的投資心得,此時在波段的判斷上若有個人想法即可適時的調整核心股債的比例以增加獲利。擁有較多資產的投資專家或投資公司說簡單一點也不過就是在做股債配置而已。此時您已有資格向他們挑戰了。

5.機會市場的掌握【單筆配置衛星基金】

最後若您已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或已尋找到洞悉【市場高低點】的方法時--您即可開始尋找低檔市場配置衛星基金尋求波段的超額報酬,若您已無法滿足一步一腳印的穩健投資法,當然也可嘗試(但或許較辛苦)。

轉錄自 fianse的碎嘴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ianse/3/1280536592/20070302225806

Kelly的理財投資筆記

出自基智網

1.強迫儲蓄,並持之以恆

(1)選擇投資時機固然很好,但是時間比時機更重要,因為緩慢致富的秘訣在於複利的奇蹟----時間就是金錢,讓時間為我工作。

(2)聰明儲蓄的秘訣在於有規律的儲蓄---先鋒基金的百萬富翁,有不乏是老師、辦公室職員、鑚井工人及修理電話的技術人員,他們何以致富?很簡單,這些人都是有紀律的儲蓄者。

(3)生活----簡簡單單就好,樽節開支,考慮機會成本。

(4)保留約當現金----貨幣市場工具及貨幣型基金,是保留現金的最佳工具。

2.依個人屬性建立投資組合

(1)理財輸家,往往是那些無法抗拒誘惑,被捲入投機洪流者。將投資分散於不同類型的優質資產,是能夠保本生財最重要的因素。

(2)決定長期良好投資報酬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於資產配置,而不是所選擇之特定金融工具或股票基金。

(3)依據下列三因素決定資產配置:

a.我能建立及持有投資組合的時間長度。

b.我的財務狀況,包括我的薪資所得的金額、穩定度及成長情形。

c.我的個性---決定了我對風險的可忍受程度,以及我是否願意追求特定報酬而所能承擔的淨值變化程度。

3.如何對抗通膨:

(1)持有約當現金及投資貨幣市場工具,最大風險是通貨膨漲。

(2)約當現金(含貨幣型基金)、債券(含債券型基金)、股票(含股票型基金)及不動產四類資產中,長期而言,只有股票及不動產對通膨有抵抗力;但是遇到嚴重通膨時,短期間內,四類是一樣糟糕的。我不知道通膨何時發生,所以一個明智的投資組合,不能只有單一資產類別。

(3)通膨對債券投資人影響尤甚,通膨惡化時,債券投資人會蒙受雙重損失:

a.債券利息的實質價值會因通膨而下跌。

b.通膨嚴重時,債券利息( I )會上升,以吸引投資人購買,但債券利息( I )上升時,已發行債券的價格會下跌,債券投資人因而進一步遭受資本損失。

(4)良好不動產投資的報酬優於股票及債券,因此,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不動產,有助於緩和整體投資報酬的變動。

(5)無論幣值如何升貶,地段好地點佳的好房子,永遠有價值。

4.人們看重損失遠勝於獲利,損失所造成的痛苦,是獲利所帶來快樂的兩倍,所以人們會為了消弭因損失所造成的痛苦,而不惜再投下資本追逐自以為會高獲利的高風險標的,以致於亂了腳步,受更大的傷害。

5.不要忘記空頭市場的風險:道瓊工業指數在1929-1932跌幅89%,1937-1942跌幅52%,1973-1974跌幅45%,2000-2002跌幅40%。

6.分散風險

(1)1950-2002年,美國股票年化投資報酬率略高於10%,但該期間內任何單一年度之股票市場平均投資報酬率有高達53%,也有損失達25%;到底要持有多少種股票,才能分散風險至合理程度?答案是,至少要持有100種股票才能將股票風險降到合理程度。

(2)對於以長時間累積退休金之個人投資者而言,可選擇之工具應該是權益共同基金;所以選擇股票型基金,可以藉由基金之投資組合標的,以分散單一股票之風險,如果投資組合中也包括世界各地之股票,報酬將更穩定。

(3)投資股票型基金的風險,亦可藉由拉長持有時間而降低;即使在市場最糟糕的25年間,美國股票市場之年化報酬率亦可達8%。

(4)正確的投資策略是分散持有各個資產類別,而在各個類別中,投資標的也要分散。

(5)基金組合中需有債券型基金,債基占基金組合的比例等於年齡。

(6)大多數美國中大型企業,有相當高比例之收入及利潤來自國外,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包含眾多美國股票之投資組合,已經是跨越國界的分散投資了。

7.尊崇市場智慧

(1)廣泛的股市指數,投資績效經常超越2/3以上之管理基金。

(2)積極管理的股票基金超過2/3輸給S&P500指數。

轉貼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ianse/3/1280537564/20070302230842

循環投資法 定期定額+債券基金

記者梁世煌/專題報導

許多人將定期定額基金當作儲備退休老本的投資工具,理財專家建議,投資定期定額基金一段時間後,不妨利用投資成果,以「循環投資法」另行配置債券基金,提高財富累積效率,並且兼具風險控管效用。

對擁有一定資金部位的人來說,理財專家並不建議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上太過偏食。遠東銀行理專余慶華認為,透過投資定額基金累積一定的資金部位後,投資人其實可運用現有的投資成果,進行再投資的動作。根據她的經驗,定期定額基金如果加上投資單筆債券基金,應該是更兼具獲利與保本的成功投資組合。

但如何在不增加額外支出情況下,透過這二個投資工具進行循環式投資?其實原則相當簡單,余慶華指出,定期定額基金的特色在於,每個月固定投入一筆資金,當該資金累積到一定部位時,不妨可在適當時機將基金部位先行贖回(應注意,此時定期定額基金仍應持續扣款,不可關閉帳戶),再運用這筆錢以單筆投資的方式,去購買績效良好的債券基金。

由於債券基金每年均有固定配息,此時投資人再用這筆配息,平均分配在每個月投資原來的定期定額基金,如此循環不已,投資人不僅不用另外籌錢買債券,先前的定期定額基金也可以持續投資,繼續享受投資收益。

◎舉例

每月固定撥出6,000至7,000元投資定期定額基金,如果已經有100萬元的資金部位,就可以將這100萬元拿來購買債券基金。

如果投資的債券基金每年配息率9% ,一年就有九萬元收入,平均一個月為7,500元,此時正好可以拿這筆配息收入,用來平均支付每個月的定期定額基金投資。

就是以定期定額基金的部位,作為投資債券基金的本錢;再以債券基金的配息,回頭投資定期定額基金,如此循環不已,在不用增加投入資金的情況下,達到同時坐擁兩筆投資收益的成果。

聯邦銀行財富管理部經理許珽琬也認為,定期定額基金加上債券基金,應是投資人在規劃退休金時值得參考的組合。事實上,債券基金除了單筆購買,同樣也可以用定期定額投資,至於兩者的配置比重,如果屬於長時間投資(距離退休年齡仍遠),債券基金的投資比例可以較低;如果是中短期投資(已接近退休年齡),此時投資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投資應以保本為主,債券基金的投資比重就要相對提高。

from: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8/today-stock1.htm

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零股投資術

永不老論壇 -> 投資理財相關

如果資金小,可用以下的投資方式,資金足夠的話,也可以用同樣概念,做整股的投資.

很多人都有買零股的經驗,有人覺得麻煩,但是長期零股投資卻能夠有不錯的投資報酬率, 趁年輕採「零股投資術」,應可輕鬆享受退休。

人聲鼎沸的證券商營業大廳裡,在食品公司上班的劉慧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這裡看一下今天股市的成交狀況,號子裡面投資人高談闊論地在談論政治、經濟等話題,她心想:這些投資人因為自己買了股票,所以,對於可能會影響股市變化的話題,也都相當注意,這也是件不錯的事。

用「零股投資術」規劃退休生活

不過,她到號子的主要目的是想買零股。自從 6年前,她在一次偶然機會裡,接受到「零股投資」的觀念後,她每個月會將當月薪水剩下來的錢,拿去買零股,慧雯說:「我只買台塑,因為王永慶是經營之神,他的股票配股、配息都不錯,買來投資一定不會賠錢,而且投資報酬率會比把錢放在銀行定存還要好。」

6 年以來,她每個月底都會到號子買零股,有時候買4000 元、有時候買3000元,「最差的一次,我只買了 800多元的20 股台塑零股,因為那個月錢花得比較凶,月底沒剩多少錢,我還記得,營業員拿到我的委買單時差點笑出來。」可是,這6 年下來,慧雯手上的台塑股票加計配股配息之後,已經有7.5 張(7500股 )了,這期間投入的總成本約 21.6萬元,但是,現在台塑股價已經站上50 元,她手中的台塑股票已經價值37.5萬元,投資報酬率 73%,「這比放在銀行擺定存好太多了!」她高興的表示。

1 杯咖啡買下王永慶

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陳姓主管表示:「我其實也是用零股投資來累積未來退休財富的。」他表示,為了給自己有個優渥的退休生活,他每個月提撥 5000元去買中鋼的零股,「到現在已經 15年了,我現在的帳戶裡已經有 500張中鋼股票,這15 年總投入的成本約90萬元,可是,現在這些股票的帳面價值已經有 1500萬元,投資報酬率達 16倍!」他說:「我預計再作10 年就要退休了,到時候,這些零股投資的收益,將是退休金的重要來源之一,我應該可以過著不錯的退休生活。」

大家都知道買賣股票是最全民化、最簡單容易致富的理財方法,但一張股票動輒數萬元,卻不是一般人隨時買得起的。以台塑為例,現在 1張股票需要 5萬元左右( 以2006 年底的行情計算),若每月只剩 5000元的資金,需存 10 個月才能買1 張,因此,對一般民眾而言,投資股票並非一件隨時可做的事情,股市對市井小民而言,仍有一段距離。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在一般證券市場交易股票,其最小單位是「張」, 1張=1000 股,一張股票也許一下子買不起,但1 股呢?台塑1股只要 50元,省下一杯咖啡就可當台塑的股東了。

長線配股配息是主要目的

於是,您可以隨時買賣,不用累積到一定的資金才進場買 1張股票,這個月剩5000 元可買100 股台塑,剩3000元可買 100股中鋼,從此股市和您息息相關,您會開始留意影響股市的一些因素,是進軍投資領域最好的學習場所。

買績優零股來投資,當然是想要獲利,不過,投資的時間必須拉長才會有績效,所以,用買零股儲存退休金的概念來看,會是一個很健康的投資方向。但是,有些重點還是必須注意的。

以購買績優股方式累積退休金,首重配股、配息能力 ,若20年前買台塑,至今約賺 10倍左右,可相當有效的對抗通貨膨脹,累積財富。雖可偶而短線進出,賺取差價,但在除權前,應再買回參與除權,因為,長線的配股配息才是您的目的,否則易陷入股價迷思,而追高殺低。

年輕重配股 年老重配息

年輕時宜選擇配股能力較高的股票,若配股票 1元,則您原本手上有1000 股,就會變成1100 股,假設股價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相當有10%的報酬率。退休後,首重穩健報酬,此時宜選配息能力較高的股票,亦即直接配現金給您,作為生活費用,原來所擁有的股票繼續保留,每年皆可有一次的現金收入,要出國旅遊或有一筆資金須支出時,才賣出股票,是相當好的退休理財方式之一。

近 2年台灣股市已從以前重視配股改為重視配息,可避免企業股本過度膨漲而侵蝕獲利能力。

台塑 95年配股0.3 元,配息4.1 元,亦即若擁有1000股台塑,可配發 30股股票股利和4100 元的現金股息,除權前一天股價49.05 元,光配息的部分,就有8%報酬率。中鋼 95年配股 0.35元,配息3.75 元,亦即每1000 股配35股股票股利和配發 3750元現金股息,除權前一天股價 31.1元,配息部分就有12 %報酬率,是退休後還可繼續讓錢賺錢的好方法。

零股投資的 2個訣竅

不過,投資零股還是有 2個訣竅必須要注意的。

訣竅 1 零股想變換現金時,不是只能將零股賣出,反而可從零股市場買進,湊齊 1張後,在集中市場賣出。

訣竅 2 每年 4~6月是股東會旺季,只要持有 1張以上的股票,就可領取股東紀念品,此時可從零股市場買進,將自己的持股湊成 1張,賺取贈品。

轉貼 http://www.yongbulao.com/read.php?tid=2575

投資基金的基本功別忘了練

永不老論壇 -> 投資理財相關

根據這麼多年實際與投資人互動及接觸中的了解,投資人大概可以分為「非常精明」與「異常糊塗」兩種層次。

前一種是對基金非常了解的人,常會問一些滿深入的問題;至於第二種投資人,不但不了解投資的基本功課,甚至連基金分哪幾種,或是投資在哪些地區或標的…,都不甚了了。

一則親身經歷的笑話。在一場基金投資說明會中,當基金經理人在台上口沫橫飛地,解說各國景氣及GDP預估時,一位投資人卻對著工作人員發問:妳們那支GDP基金要怎麼買啊?

就算共同基金適合沒有太多閒錢與時間投資理財的人購買,但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對基金完全不懂的投資人,才是在投資理財過程中,受傷及虧損最大的一群。以下是筆者歸納整理,基金入門投資者的五項基本修練。

一、了解基金的不同種類。

雖然都叫做「共同基金」,但卻有不同的類型及投資地區、標的。以投資標的來區分,可以有股票、債券、貨幣,以及期貨…等類型的基金。而光是股票型基金,就有不同地區,例如全球、區域(歐洲、新興市場…)、國家(如日本…),以及不同產業(例如中小企業、大型績優藍籌股…)等的區別。

除此之外,就算是名稱或投資地區相同(例如同樣投資在日本,或是名字叫做新興市場基金),但是由於各基金公司的投資哲學有異,基金經理人的選股標準有所差別,投資人也不能混為一談。

二、確實區別長期投資與波段操作的基金。

了解上述分類的目的,是為了知道哪些基金可以做為長期投資?哪些只能波段操作?哪些必須設定好停損點?投資人一旦發現苗頭不對,就應該趕緊砍光這些基金,而不是順著基金公司「長期投資」的說法身體力行。

許多年前,國內盛行日本認股權證基金,筆者許多朋友在日本股市兩萬點時介入。在日本股市下跌的這十多年間,許多投資人也相信基金公司「基金可長期投資」的大力訴求,不肯輕易認賠出場,結果上百萬元的投資,只剩下幾千元的價值。

投資人會發生這樣慘賠的狀況,就是沒有清楚認知不同類型基金的差異,錯把波段操作的基金,當做長期標的緊抱,並期待終有那麼一天,基金淨值會回到當初購買點之上。不過最後的下場,幾乎都是悽悽慘慘而血本無歸的。

三、找出並繪製全球各國或地區的經濟景氣循環圖,以及利率的走勢預期。

凡是基金,也一樣需要進行資產配置。但是,除非投資人購買的是全球股債平衡基金,不用自行傷腦筋,否則都需要花時間與精力,自行進行資產配置的動作。

而這些資產配置與股債比決定,以及相關標的的選擇,都有賴於投資人搞懂全年度全球各國、地區景氣循環狀況,以及預期利率的走勢。簡單來說,投資人必須了解在未來一整年中,哪些國家或地區是處於景氣初升階段?哪些又是處於高峰?或是衰退期間?

凡是在景氣初升段的國家或地區,一般來說適合投資在股票市場

如果是處於高峰或衰退階段,投資人的錢就適合朝向債券,或是不列入整體投資組合當中。當然,以上原則雖不是絕對,但如果投資人不認清這些事實,投資基金可能就不能保證一定有美好的結局。

就算共同基金適合沒有太多閒錢與時間投資理財的人購買,但在現實世界中,初入門的基金投資人,為了避免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成為受傷及虧損最大的一群,更需要時時修練將本文所提及的五項基本功課。

四、了解評量基金績效與風險的相關指標,並且同時參考。

雖然基金過去績效雖不能代表未來,但卻是相當重要的標準。關於報酬率方面,「幾何平均法」在市場波動大時,可能就比單純「算數平均法」要來得貼近市場實況。

此外,投資人要看的報酬水準,不能只是同一類別中一年期的模範生,最好同時在三、五年的期間中,也一樣表現優異。如果基金標的的表現,連年都位於所有同類型基金排行中的前四分之一,除非有意外發生,不然未來表現仍佳的機會不低。

投資人除了要比較各基金的績效表現之外,還應該了解一些基金的常用評量指標。例如「顯示基金績效表現波動大小」的「標準差」、代表投資報酬率對市場敏感度的「β係數」,以及「代表投資人每多承擔一分風險,可以拿到幾分報酬」的「夏普指標」

其中,基金標準差越高,代表基金的報酬率波動較大,表現很可能大好大壞;基金的β係數越大(通常是投資於小型成長型公司為主的基金),代表基金的波動性大於整體市場,具有「高風險、高報酬」的較高投機性;基金的夏普指標大於零且數值越大,代表基金每承受一單位風險,可以拿回多少報酬。

五、其他與基金商品本身有關的基本常識。

例如基金成本(前收、後收費用及計算)、配息狀況,以及計價幣別的選擇…等等,都會對整體的基金投資,產生輕重不一的影響。

雖然匯兌損失是投資海外投資人,無可避免的風險,但是投資人如果能掌握住「選擇市場主流貨幣」,以及「選擇與投資市場相同貨幣」為原則,相信可以盡可能地降低相關風險。

而在手續費收取方面,投資人當然是希望成本越低越好,不過,有些基金除了收取不一的費率之外,還會設定不同的買、賣價,這等於又是讓投資人再多繳一層的費用。

至於會採固定配息的基金,通常是債券型基金為多。許多投資人,特別是退休人士喜歡買固定配息的基金,是讓自己的獲利定期落袋為安。不過,有一得必有一失,高配息的基金不見得有較高的整體報酬率。

因為每一檔基金的報酬率,是由「配息」與「基金淨值變化」兩者所組成。所以,如果該檔基金所投資的市場過小,同時市場出現震盪走低時,高配息基金的淨值仍有下跌的可能,影響了投資人的整體報酬率。

儘管許多專家,將共同基金定位為「不是專家也可以輕鬆上手」,但是,任何投資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及研究,充其量只能說金投資的門檻(特別以購買資金而言),較其他投資工具來得較低些。

但是,上手的門檻較低,並不表示一個啥也不了解,懵懵懂懂的投資「文盲」,就可以輕鬆在此市場中旗開得勝。筆者雖無法保證每一位投資人,都能夠靠著基金致富,至少在準備充份之下,獲利的機會總是比較高的。

以上相關的基本知識,在許多金融機構網站或書籍中,都有一定的解答。假設投資人一時無法了解整個複雜的基金投資內涵,筆者誠心建議投資人縮小投資範圍,先以股債平衡的全球型基金,當做基金投資的入場敲門磚

儘管符合這樣資格的基金也滿多的,但總是比自己搞懂全球經濟景氣與利率走勢下的資產配置工作,以及在成千上萬的基金標的中選擇,要來得簡單且容易得多了。

轉貼 http://www.yongbulao.com/read.php?tid=2587

2007年4月2日 星期一

報稅旺季 節稅概念股正紅

聯合新聞網

報稅旺季即將來臨,投資人買股票有訣竅!股票投資人若參與除權息公司的可扣抵稅率愈高,報稅時可扣抵的絕對金額就更有利,因此選擇可扣抵稅率高、現金股息殖利率佳的「節稅概念股」,將可兼具「投資」與「節稅」雙重效益。

台股上周五即使面對美、亞股市小回,8,000點前反壓不輕的情況,指數仍持續往上推升,終場指數上漲35點,收7,859點,成交值為1,090億元。

法人指出,在「兩稅合一」實施後,規定個人綜合所得稅要與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合起來預先上繳,所以若從稅負角度來看,民眾投資股票並參與除權息時,若該公司可扣抵稅率愈高,則股東報稅時可以扣抵的絕對金額也將較好。

根據統計顯示,95年度可扣抵稅率在兩成以上且今年預計現金股息殖利率逾3.5%的上市櫃個股共有20檔,多分布在電源供應器、被動元件、儀器設備工程等電子股,以及營建、食品、百貨、橡膠、塑膠等傳產股。

進一步觀察這些個股可扣抵稅率,以光隆(8916)48.15%最高長鴻(5506)、盛餘(2029)、永純(4711)、恆義(4205)、博大(8109)、欣高(9931)、聚碩(6112)等,可扣抵稅率也都超過三成

至於在現金股息殖利率方面,則以盛餘9.36%最高中菲(5403 )、盟立(2464)、長鴻(5506)、中聯資(9930)恆義(4205)、亞弘電(6201)等也都超過6%

分析師指出,抵扣稅額是計算綜合所得稅時應納稅額的直接減項,對符合抵稅規定的納稅義務人而言,充分運用抵稅規定帶來的抵稅效果,不但直接且實惠。面對即將到來的繳稅與除權息旺季,小股東參考的選股因素,除了股利發放政策、配息率與業績等外,還有可扣抵稅率等。

投信法人指出,股東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股東可扣抵稅額取決於發放股利與稅額扣抵比率,只要稅額扣抵比率高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區分為免稅、6%、13%、21%、30%與40%),股東參與除權息,不僅可享受股利或股息報酬,亦可獲得抵減稅額。如果股東分配到股利,但因個人綜合所得稅率較高,需要再繳納所得稅差額,造成實際分配股利縮水時,此時就不宜參與個股除權息。

投信法人表示,由於每個人的所得稅率不同,基本上所得稅率在21%以上的投資人,若參與除權達到節稅目的,只可以選擇可扣抵稅率在三成以上者;而若個人所得稅率在40%以上,則幾乎都無法透過除權息來進行節稅。

六檔令對手眼紅的基金得獎王

長短期績效兼備 從精英中挑選最精英
今周刊 記者:歐陽善玲

近百檔的得獎基金怎麼挑?專家建議,投資人可留意得獎基金短、中、長期績效表現。因此,想要選到一檔出色的基金,除了參考三年期績效表現外,還可留意五年期,及十年期表現是否一致

最近,小陳開始學習理財,聽朋友建議,打算從最容易入門的海外基金著手。不過,仔細一瞧,光是標的分類就多達二、三十種,每種看起來好像都不錯,但又搞不清楚分類的意義,實在很難抉擇。更別提在眾多類別下,選到一檔能幫自己賺錢的黑馬。他心裡嘀咕,投資海外基金,一點也不簡單。

三月份,陸續有基金獎登場,小陳開心極了,因為全球最專業、知名的評比公司,已幫他選好了基金,他也不用為此再傷透腦筋。問題是,將所有得獎基金一字排開,也有近百檔,眼前花了一片,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況且,每家基金評比結果不同,同一種分類下,卻有不同基金得獎,到底哪個才具權威?

由於○七年的基金獎,比往年更熱鬧,共有三大基金評比公司,針對傑出基金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金鑽獎(理柏基金評級)牌子老,歷史久,最重視國內基金發展;晨星則是第一年在台舉行頒獎,獎項只有十個,是得獎機率最低的基金獎。至於台灣基金獎(標準普爾基金評比),獎項齊全,注重基金中長期績效表現,算是各有所長。

得獎基金不代表獲利保證

台大教授邱顯比對共同基金投資研究很深,認為投資人應該把得獎標的,視為選擇基金的起點,而非終點。換句話說,小陳拿到的得獎名單,只是開始挑選基金的第一步,而不是只要買了得獎基金,就大功告成。

友邦全球金牌組合基金經理人張勝傑,所管理的基金投資標的,就是以得獎基金為主。他建議,投資人可留意得獎基金短中長期績效表現,像金鑽獎及晨星在基金評比部分,針對三年期頒獎;台灣基金獎還多了五年獎、及十年獎。因此,想要選到一檔出色的基金,除了參考三年期績效表現外,還可留意五年期,及十年期表現是否一致。

張勝傑舉例,依基金各期間表現不同,可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屬於「出身豪門型」。這類型基金,過去表現十分卓越,成績輝煌,但可惜短期績效相對遜色,無法延續前人戰績,等於空有祖產、寅吃卯糧。也就是說,得到十年獎,卻未能得到三年、五年期獎的基金,續航力不足,可暫時觀望。像富達歐洲基金就是這個例子。

第二種,屬於「青創楷模型」。這類型基金,歷史未必悠久,過去表現也不特別突出,但長江後浪推前浪,短、中期成績令人刮目相看,不靠前人種樹,也能後來居上,享受甜美果實。像有些基金,雖然沒有拿到十年獎,但卻包辦三、五年獎,就頗有明日之星的架式。

利安資金日本增長基金,獲金鑽獎日本股票型,及台灣基金獎三年獎、五年獎;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獲金鑽獎,及台灣基金獎三年獎、五年獎。這些基金,不但兼顧短、中期績效表現,還同時得到不同獎項的肯定,相當難得。投資人挑選時,可多比較參考。

第三種,則是「百年老店型」。這類基金,先天充足、後天努力,可說是富爸爸與好兒子的絕妙組合,集創業與守成優勢於一身,難能可貴。像一口氣抱走三年期、五年期及十年期大獎的基金,鋒芒耀眼,同類型基金根本不是競爭對手,短中長期表現兼具,投資人買了也能安心。

優質基金 看中、長期表現

但真有這麼「神準」的基金嗎?像天達環球策略股票基金,拿下晨星環球股票型最佳基金經理獎,台灣基金獎五年獎,及十年獎,等於短中長期統統有獎,算是得獎基金中的王牌。另外,寶源美國小型公司基金,及友邦日本小型公司股票基金,也勇奪台灣基金獎三年期、五年期及十年期大獎。

債券部分,聯博美國收益基金,更是天王級代表,不但連續抱走台灣基金獎三年期、五年期及十年期大獎,更同時拿下金鑽獎、晨星最佳基金經理獎。不但長短表現兼備,還英雄所見一致,共獲得五座獎項,堪稱是○七年基金獎最大贏家。這些基金,不負投資人所託、表現始終如一,值得投資人特別留意。

至於國內基金部分,屬於「百年老店」的,應以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為代表。其拿下金鑽獎一般類股票型三年期、十年期,及台灣基金獎三年獎,同樣是長短報酬兼具、評比機構一致推崇的優質基金。

另外,還有台灣工銀投信旗下的盛華二○○○高科技基金,拿下金鑽獎科技類五年期、晨星亞洲股票型,及台灣基金獎五年獎。不但是國內基金中,惟一包辦三家評比機構獎項的「三冠王」,也是「青創楷模型」的最佳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邱顯比提醒,投資人選擇國內基金,應以團隊表現為主,如此基金表現,才不易受經理人因素影響。

以國內基金得獎數來看,保德信投信共獲七座金鑽獎、二座台灣基金獎,及最佳團隊獎,成績突出。再以全球各區域表現分析,台灣及日本○六年漲幅落後,今年相對便宜。投資人若看好這兩個區域今年表現,不妨先以得獎基金為主,像保德信高成長,及利安資金日本增長基金,便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全球經濟趨緩,美國可望降息,投資人也可建立防禦型資產部位,聯博美國收益基金荷銀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及富達基金-美元高收益基金,都是有口碑的優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