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一段式加碼房貸 划算

【2007/10/29 經濟日報】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許多房貸戶對首半年固定優惠低利房貸已經耳熟能詳,最近市場上出現一種貸款期間每年均採相同利率加碼的一段式加碼房貸,吸引不少白領菁英青睞。
這種一段式加碼的房貸,比起首半年優惠利率的三段式加碼房貸,後段的利率加碼幅度可能相差1個百分點之多,利息敏感度高的族群逐漸將焦點轉到這類房貸。

銀行首半年優惠低利房貸,房貸利率加碼採取三段式,也就是首半年可能固定優惠低利,目前市場行情大約多在2.5%到2.75%,第7個月到24個月,是第二段,利率加碼通常在50到75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為0.01個百分點),第三段也就是貸款兩年後,利率加碼就會提高到75點到100點左右。

銀行推出首半年優惠低利,主要著眼於房貸利率逐步攀升,為了避免利率走高影響客戶申貸意願,以首半年固定優惠低利吸引客戶申貸,再綁違約金,避免客戶享受完低利優惠後,進入第三段加碼升高時就辦理轉貸。

這種設計對於初期資金壓力較大的購屋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


近來有銀行強打一段式利率加碼,從頭到尾的利率加碼都固定為25點,也就是0.25個百分點,如以目前的指標利率再加25點,等於一開始的房貸利率就會到2.7%以上,高於部分銀行首半年的固定低利,但是因為後續利率加碼不變,貸款進入第三年或是第15年,加碼都固定為25點,因此對於利息敏感度高的白領菁英,頗具吸引力

元大銀行主管指出,各家銀行使用的指標利率都不盡相同,元大銀行為十大銀行1年期定儲利率平均,目前為2.49%,加碼25點後,第一年的利率就是2.74%。不過,一開始的利率加碼雖然高於三段式加碼設計的房貸,但是拉長時間來看,這種一段式固定加碼25點的房貸利息計算方式,對房貸戶來說,其實比三段式加碼要划算。

簡單的說,三段式加碼的房貸,利息負擔是階梯式上升;一段式加碼的房貸,則是讓利息負擔較為平均,只會隨指標利率調整,加碼不變,這對不會太快還清房貸、不會早早轉貸的族群,更能感受到好處。

銀行業者表示,房貸戶本身的還款狀況與信用,會影響到每年和銀行談判調整利息的籌碼,信用好的客戶可和銀行談判比較優惠的利息,要選哪一種計息方式的房貸,要看個人短期資金調度壓力與信用狀況而定。

被隱形的投資人

udn理財會客室 - 馴錢師 何宗懿
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85390

大約在二十多年前,過年期間很流行大堆頭卡司的賀歲片電影,目的只是為了熱鬧,沒什麼太深奧的劇情,不過,有很多橋段卻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一個隱形人的片段是因為相當諷刺、好笑,而讓我印象深刻的。

演員吳耀漢執迷於尋找變成隱形人的方法,其他人就約定好假裝他已經隱形了。結果,吳耀漢自以為隱形了,在眾人面前又唱又跳,又脫衣,大家假裝看不到他,他越耍寶越得意,還做著可以詐賭賺錢的美夢,突然,大家爆笑出來,他才明白他被愚弄了。其實,哪有什麼隱形人的方法呢?除了自欺欺人,只有可能是被愚弄罷了。

你在投資市場中被隱形了嗎?

不過,在投資市場裡,也有隱形人的把戲,卻是比上述電影中的滑稽,多了一份現實的殘酷,也可能造成現實生活中相當悲慘的下場。

當許多的金融機構掌握了媒體發聲的管道,不論是以評論的方式或者廣告的方式出現,廣大的社會大眾--不論是哪一個社經階層,不論他們實際的財務狀況如何,不論他們具不具備投資或者財務的知識,通常都是單向地接收訊息,但是,對於這些訊息的傳達者來說,他們把假想的訊息接收對象都稱為「投資人」。

年收入一千萬的人是投資人,但是,負債累累的卡債族一樣是投資人;學識與資源充沛的知識份子是投資人,但是,每天在工地出賣勞力做工的人也是投資人;有投資團隊在打理投資事宜的市場主力是投資人,但是,只能在工作之餘花少量的時間去做點資訊判讀的人也是投資人。當訊息傳達者沒有對投資人做出合理的分類時,投資當然是賭博的性質大於財務規劃的性質


認識自己的投資能力與特質

當名嘴在電視上大聲疾呼,大多頭市場來了,投資人買什麼賺什麼;或者,原物料值得進場,這一波投資人應該可以大賺;或者,次級房貸風暴應該已經過了,現在應該是投資人值得進場的時機了。這麼多的訊息中,都是在與投資人對話,不過,投資人的身分卻沒有做出定義,那麼,難道真的是任何人都有機會在這些訊息中賺錢嗎?借錢來投資的人呢?錯過進場時間的人呢?不知道何時該出場的人呢?

看來,在投資市場刻意對投資人身分隱形的訊息中,首先的要務其實是,解讀哪些訊息的假想對象不是你自己。換句話說,要能夠排除不適合自己的投資訊息,當然,也就不會受到這些宣稱會賺錢的訊息而犯了投資的錯誤。然後,能夠分辨適合自己投資的訊息中,到底自己該做什麼樣的財務分配,才能夠兼顧到自己身上多元的財務責任。

耐心等待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會

子女教育金應該挪出來做這一次的投資嗎?自己的退休基金適合冒什麼樣的風險呢?生活中固定需要的費用是否已經安排妥當了呢?從多元面向做了審慎的思考,要有健康的心態在於,如果做了不進場的決定,不論市場如何變化,不會惶惶終日,而是願意耐心地等待下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會。

沒有人會無知到認為可以,明天要退休,今天去股票市場或期貨市場撈一筆,就可以安心退休了。人生其實就像事業經營,財務部份要有長期的眼光,按部就班地達到目標,所以,花一些時間認識自己屬於什麼性質的投資人,應該是做適當投資計畫的第一步。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錢賺錢 幫你的錢找個好工作

udn理財會客室 - 馴錢師 何宗懿

我每次去看個股的研究報告,或者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以及市場與產業的趨勢發展,我都覺得,好像我是在替我的錢找個好頭家,希望它能夠在那裡替我上班賺錢回來。

當然,不是每次都替我的錢找到了好工作,但是,我明白,是我替錢找工作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應該去充實自己的財務知識與判斷的能力。所以,到底什麼是錢賺錢?從字面上來看,當然就是錢會賺錢。聽起來像廢話,不過,以結果論回推,想要賺錢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論是人賺錢或者錢賺錢。

與金錢建立起良好的夥伴關係

首先,兩個與錢賺錢相關的迷思要打破。第一個迷思是,只有有錢人才能錢賺錢。其實,大多數的有錢人也是從普通人開始的。只是他們會把好不容易靠勞力與時間賺回來的薪水,要好好對待它。讓金錢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夥伴關係,派錢出去上班時,都去了會賺錢的地方,讓金錢會越來越跟他們凝聚在一起。因此,絕對不是有錢人才能錢賺錢,而是,有錢人具備幫他的錢找個好工作的能力與智慧


第二個迷思是,等我有錢再談錢賺錢。沒錢的時候,就要先開始學習如何替你的錢找工作的能力,否則,等到靠人賺錢有錢的時候,派你的錢去錯了所在,找錯了頭家,錢是不會替我們賺錢回來的。只是,白白地將好不容易靠勞力與時間賺來的錢,賠給了我們替錢找的壞工作。

自己詐騙自己消費

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替你的錢找到好工作的能力,怎麼能期待它會替我們賺錢回來呢?甚至,在它去錯地方上班的時候,還會增加我們很多額外的支出。例如,被一時的股價飆漲給騙了,自以為已經發財了,用帳面上的數字去做實質消費,等到股價暴跌時,帳面數字是無法幫我們支付實質消費的。反而,會增加了實質的債務。沒有能力認知到金錢的實質價值時,就經常會發生好像是自己詐騙自己的情形

所以,累積財富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認真培養自己洞察金錢市場工作趨勢與工作願景的能力否則,金錢跟著我們也是沒前途,不是只能在定存裡賺點蠅頭小利,就是只能在外面當游民。一但,有郭台銘或者索羅斯出現,也難怪我們的錢會跑去緊緊跟著這些懂得錢的人。

作一個值得被信賴的金錢主人

結論是,投資決策成功與否的關鍵不是在商品或者市場,而是在投資者本身。對於巴菲特或者索羅斯來說,股市的風險正是他們獲利的所在。原因是,他們是有知識有智慧的投資者,大多數的時候可以指派他們的錢去正確的地方幫他們賺錢回來,或者,當替他們的錢找錯工作時,知道如何趕快救他們的脫離困境。

用「幫錢找工作」的概念來尋找投資標的物的好處是,明白自己還有很多的能力需要充實,就像想要幫自己找一個好工作一樣,是花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具備挑選工作的自信。之於錢賺錢,也是一模一樣的概念。那麼,何不腳踏實地回到充實自己的財務知識與管理好自己的財務行為與價值觀

留意離婚四大稅

【經濟日報╱林敏弘 (記者徐谷楨採訪整理)】 2007.10.17 04:10 am

幾年前,有個太太與她先生因為判決離婚,法官判先生要給她500萬元的贍養費。原因是,這個的先生發生婚外情,她屬於離婚無過失卻因此陷入生活困難的一方,所以,先生應該要給太太贍養費(民法1057條),而且他也算有錢。

沒有料到,她先生給了錢之後,也許心有不甘,竟然馬上寄一封信「嗆」她要記得去繳40%的所得稅。「怎麼一次要繳這麼多稅呢?」畢竟,這筆贍養費是她往後的生活費,一下子就去掉40%,那法官判給她500萬元還有意義嗎?

這個太太愈想這事就愈不舒服,有天,她特地來聽我演講,問我有沒有什麼節稅的方法可以教她。當時是民國91年6月初,是她和先生離婚的第二個月。

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巧的事。以前,這種情形確實會被課徵綜合所得稅,但在同年4月24日,財政部剛好發布解釋令,贍養費不會再被課綜所稅。由於財政部早一步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這位太太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但問題來了,如果贍養費不用課綜合所得稅,那變成要課贈與稅嗎?換句話說,拿錢的人沒事了,是否換成給錢的人有事?關鍵就在於對方給贍養費的理由,像案例中這個太太的情況,由法官判決離婚並判決應給予贍養費,屬於強制性,或者,在離婚協議書中就寫好要給贍養費,這兩種在婚姻存在期間就發生要給贍養費的情況,就不算是「贈與」。

假設,雙方在離婚後才出現「案外案」,比如,離婚後,男方才因為同情女方生活辛苦,願意給贍養費;或是女方「抓到」男方在婚姻期間的「把柄」,想要提告,才談到贍養費;那麼說不定就會有「贈與」的問題。

其實,如果雙方是協議離婚,而且關係還算和諧,把這件「案外案」的處理方式書面化,寫一個「離婚協議書補充條款」,就可以減除被認為「贈與」的困擾。

另外,跟離婚有關的財產移轉,還有「夫妻剩餘財產差額請求權」的問題,由於大多跟存款、現金和土地、房屋有關,所以牽涉契稅和土地增值稅的問題。契稅、土增稅,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所得稅、贈與稅,我統稱為「離婚四大稅」

實務上,如果離婚前就在離婚協議書中寫明,基於差額財產分配請求,請求房屋和土地,這種情形下,房屋就不繳契稅,而土地增值稅也暫時不用繳,以「記存」處理,先不用拿錢繳稅,等以後賣掉時再計算這筆稅。

可是如果在判決離婚的情況下,當事人也許不清楚另一方有多少財產,但在兩年的權利期間發現對方的財產很多,所以請求差額財產請求權,而這時候請求對方的房子或土地,因為已經沒有夫妻關係,契稅和土地增值稅都要繳。

離婚的人,若能注意這些小細節,就不會被多課「四大稅」。(會計師全聯會理事長、勤實佳會計師事務所、房屋仲介、外牆更新公司負責人林敏弘口述,記者徐谷楨採訪整理)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投資基金的「三不原則」

udn理財會客室 - 群益-王智民

談到基金投資相信一般人都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是若要成為基金的投資達人可就不是隨口說說那麼簡單,但只要謹守投資的「三不原則」即可幫你輕鬆成為基金投資達人。

首先,投資基金不要情緒化
前陣子台股從8200快速飆漲到9800的位置,投資人紛紛議論萬點即將來到,而在這種情緒化的推波助瀾之下過去不曾投資台股基金或者過去著重在海外基金的投資人紛紛進場申購台股基金,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台股來到逼近萬點的時刻,美國次級房貸事件使台股又快速的從9800點的位置滑落到8000點地方,投資人由期待開始轉為失望,於是停損出場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聲,情緒化的反應轉為實際的停損出場,一個買高賣低就惡性投資循環就這樣產生,這樣的基金投資人與股票投資人犯了同樣的投資忌諱-情緒化,因為情緒化的行為而造成的投資的失敗,其實投資基金就是把錢交給專業的團隊進行操作,專業的部分交給專業,減少情緒化的投資行為才會是投資基金的大贏家。


其次,投資基金不可以沒有準備
雖然基金是交給專業團隊進行投資的行為,但是事前的準備工作還是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功課,這一點可以從「品牌」、「規模」及「績效」三方面著手,一家注重品牌形象的投信公司就像是一位好朋友一樣,因此值得你將錢交給他們投資,再來就是規模部分,一家具規模的投信公司無論在資源上或人力上,相較於小規模投信來得充沛,投資人可以獲得的資訊與服務也相對來的多,最後談到績效部分,這是一般投資人最重視也最在乎的部分,但是由於過去績效並不代表未來,因此只要選擇績效差異不大的基金進行投資即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短視近利
基金投資不論是單筆申購或是定期定額,最好都是規劃至少一年以上的投資,因為短期間內的申購贖回不但不容易看出基金成效,報酬率也容易遭到手續費的侵蝕,而且長期的投資規劃也不容易受短期間市場變動所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市場上就有幾檔成立超過十年以上的基金,經過長年的報酬累積均有8~9倍的投資報酬率,是投資人不錯的選擇,至於利用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方式也是長期投資的另一種方式,除了能夠利用時間來累積基金單位數,並且還可以享有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果。而在定期定額選擇上,除了績效之外,手續費的折扣當然同樣重要,市場最近因為台股火熱就有投信推出定期定額零手續費的優惠,是投資人可以乘機檢便宜的時候。

「不要情緒化」、「不可以沒有準備」及「不要短視近利」相信只要投資人能謹守以上所說的投資「三不原則」就可以輕鬆成為基金投資達人往後也能在基金投資上無往不利。

首次購屋族的投資必勝法

住展雜誌 315 期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台灣家庭支出中房貸支出高達59%,而目前利率水準是處於四十年來的低檔,如果未來利率昇高,房貸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勢必超過六成,「屋奴」的情況已經非常明顯…

隨著房價愈來愈高,投資人對於投資房地產的困難度也愈來愈高,尤其是第一次投資房地產的人,通常手中資金有限,在面對房屋已供過於求而且「屋奴」遍地的環境,要如何獲利?以下四點是可以幫您投資必勝的重要方法:

■投資必勝法一:

要清楚「所有權」是用來投資獲利,「使用權」是用來滿足使用需求。

常有一些投資人以玩票的心理,認為投資不動產可以購買到投資自用兩相宜的產品。孰不知,在一個供過於求的環境裡,類似的觀點代表著極大的風險。

「投資」目的在於獲利,沒有增值性與沒有接手性的房地產是沒有投資價值的。

「自用」目的在於滿足居住(或其他使用的)需求,購買自用型房地產沒有獲利的壓力,只有代價與能力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能力許可,你要住到合歡山山頂都沒有人管,重要的是,你是要「住」到合歡山山頂?還是要透過購買合歡山山頂的房屋「獲利」?如果是「住」,只要付得出租金,就可去住,那天不喜歡住了,將房屋退掉,不痛不癢!但如果是「投資」,就要考慮獲利機會何在?誰會接手?

美國有許多電子業的暴發戶,如甲骨文、微軟等公司的老闆,為著自己喜歡,到一些風景良好的地點,花大筆費用(動輒數千萬美元),請人設計施工自己的夢幻豪宅,建成之時都成為一時新聞。

但如就投資的角度,都是失敗的作法,因為,當他們破產了,或是希望脫手時,往往連原先投入資金的三成都賣不掉,這是何其浪費的舉動,但對那些暴發戶而言,反正錢來的容易,不燒掉也是繳稅給國家,所以不痛不癢。可是類似的行為如果純就投資的角度而言,就是失敗者,就是笨蛋。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在供過於求的環境中,一定要瞭解「自用」和「投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情,其作法與標的都有很大的不同,簡單的說,如果只是要滿足「使用」需要,就不需要和所有權發生關係,你到渡假村、五星級飯店、遊樂園、郵輪等等地方遊玩,都可以滿足「使用」需要,可是為什麼很少人會為了「使用」去買下旅館、渡假村,甚至是郵輪。如果有一個人為了滿足「使用」需要而買下某一個旅館、渡假村或是郵輪,你會怎麼看他呢?可能會懷疑他的頭腦有些問題!可是為什麼台灣卻有那麼多人為了「使用」需要而購買房屋呢?

◆避免成為屋奴

當為了「使用」需要而買下房屋時,他就成了「屋奴」,不但要付高額的貸款利息,又失去了搬遷的機會(因為房屋買賣的交易成本極高),如果工作地點改變了,又必須長距離的通勤,心中自然不會快樂,若是有個天災(如地震、水災)、人禍(如火災)使得房屋產生破壞,又損失不輕。為了一個「使用」需要,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值得嗎?

在以前房屋量少,供不應求的環境中,為了「使用」而擁有房屋是正確的決定,但當環境已轉變成「供過於求」時,同樣的思維,可能就不適當。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滿足「使用」需要,購買「所有權」,是不聰明的!更有些人為了「使用」需要,用高價格購買「使用權」,更是不智

如果是為了「投資」,情況就會改變了,因為投資是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如果只有使用權,就無法在買與賣之間獲利,如果只是租用,就很難避免因努力經營卻遭房東調高租金的風險(如SOGO附近的商店,因其人潮增多,房東就不斷調高租金),因此,如果是投資就必須擁有所有權

當擁有所有權後,可以從容佈置投資行為,裝修、經營、出租、管理、創造收益、整幢出售。因此,投資人一定要了解擁有的目的是為了出售,是為了獲利。如果分不清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就容易落入「投資自用兩相宜,套牢賠錢相繼至」的窘境中

■投資必勝法二:

要清楚只購買一幢房屋,即能獲利的唯一機會是以大換小

很多首次購屋者希望以投資的角度選擇房屋,希望其所購買的第一幢房屋即可投資獲利,這種想法的風險極高,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房屋必須賣掉才可以獲利,但如果只有一幢房屋(而且是自己使用),賣掉後,即便賺了錢。之後除非投資人永遠要用租屋,否則,只要再買房屋,以往賺到的錢就不見了。

過去曾有許多投資房地產的人,先買一間小套房,賺了錢賣掉後,就再買一間大一些坪數的,可是如果碰到市場環境改變,就被套牢了,以往所有賺的錢都在那間大坪數的房屋裡,那間房屋如果沒有賣掉,就無法真正投資獲利,如果賠錢賣了,就代表以往賺得錢又吐回去了。

尤其是最後一幢房屋(或土地)如果有高額的銀行貸款,則一旦發生套牢,很可能造成血本無歸的損失,如果捨不得損失,就只好自己住,要負擔如此高的居住「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行為,對投資而言,就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如果只購買一幢房屋即想獲利,風險極大。所以,第一次投資房屋的投資者,一定要先確定自己要將購買房屋當成投資,還是自住?如果是「自住」,就必須有與獲利無關的認識;如果當成「投資」,就必須確定自己要一生租屋,而將購買房屋當成投資行為,否則極容易掉入「自住投資兩相宜」的廣告陷阱,最後總會套牢變自住

◆獲利的機會點

只購買一幢房屋即可獲利的唯一機會是以大換小!也就是說要購買一幢坪數較大的房屋,當房價上漲後,將其賣掉,再換一間小坪數的房屋自己居住,如此方可真正獲利。國外有許多銀髮族,他們不斷地換房屋,將房屋愈換愈大,當小孩離巢之後,再將大房子賣掉,住到小坪數的房屋裡,多餘的錢,即可拿來旅遊、娛樂,歡渡餘生。

這種情形對首次購屋者的難度極高,因為他們一方面是現金不多,另一方面年紀尚輕,一次購買大坪數房屋的門檻甚高,十分困難,但如果希望購買第一幢房屋即可獲利,就必須咬著牙去買一幢最好地區的大坪數房屋(例如信義計畫區的豪宅),賣出獲利後再買間小坪數房屋自住,只不過這種方法大多數的首購族可能很難接受,或是有能力與膽量去執行。

■投資必勝法三:

要清楚直接投資購買房屋,即能獲利的風險正不斷地增大

對於投資房屋而言,通常有兩種標的可供選擇,第一種是購買預售屋;另一種是成屋。對於預售屋而言,最大的獲利機會是在購買後到交屋前的「黃金時段」,如果在黃金時段裡,房價攀昇了,你又可以順利將其出售,那麼恭喜你,可以有極大比例的投資報酬率(通常至少超過百分之百)。但是如果不幸在「黃金時段」裡沒有能夠順利售出,風險就來了,一方面是房價大幅增值不易(因為已經變成成屋),尤其是一般成屋價格多比預售屋低個一、二成另一方面是房屋各項持有成本(如地價稅、房屋稅、契稅、銀行貸款利息…)都將如排山倒海的方式向你襲來。這是多麼可怕的情況,如果想解套,根據過去四十多年的經驗,大約每六至十年才有一個機會,而在這段時間裡,投資人所要面對的痛苦是極為難受的。

另一種標的是成屋,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中古屋。一般而言,中古屋要投入的成本較高,它又沒有預售屋的「黃金時段」,它是必須硬梆梆的和市場挑戰,如果景氣好,價格上漲,投資人才可獲利,但當售出後,扣掉具有萬萬稅特性的房地產交易成本(如土地增值稅、個人交易所得稅),真正能夠獲利的機會極小、報酬率也不高,除非是時間拉長,一般而言,投資中古屋要獲利的話,其投資時間至少會在五、六年以上,甚至更長。

在目前的情況下,除了極少數地區與產品外,全台灣各地區的房地產都有供過於求的情況,這種以往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必將會使投資中古屋可以獲利的時間拉得更長,依我的估計,目前投資中古屋很可能需要至少擁有八至十年才能獲利。除非又出現購買價錢可遠低於市價的「法拍屋」、「金拍屋」,但類似的機會短期內已極為稀少。

因此一方面投資預售屋由於房價已高,因此,想要在其「黃金時段」內即可出手獲利的機會不大;另一方面,投資中古屋又由於市場量已供過於求,獲利的時間又將拉長,因此想要直接投資購買房屋即能獲利的機會已經愈來愈小。

■投資必勝法四:

要清楚不要急著購買房屋,要積極參與房地產投資機會

由上項的分析已可知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希望在短期內投資獲利,直接購買房地產的成功機會不大,(但如果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或是為了自住自用,則不在此限。)因此,為什麼要急著購屋呢?

在房價偏高與供過於求的環境裡,房屋的供給是不虞匱乏的,所以要解決自住自用的困難是小的。通常還可以低的代價租到房屋,最好的例子,是今年七月台北101大樓董事長很高興的宣佈,經過多年的努力,台北101大樓的出租率已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篇新聞背後代表的意義,是目前大多數房地產產品都是租方市場,既然是租方市場,代表可以更便宜的租金去解決自住自用問題,為什麼還要急著去購買房屋呢

首次購屋的投資人可以先以租的方式將「自住」、「自用」的問題解決,然後再安心的開始討論如何投資獲利。

由於房屋已供過於求,直接投資獲利的機會必然不高。但是,如果不買房屋要投資什麼樣的標的呢?最好的選擇是參與房地產投資機會!一般而言,能獲利的房地產投資機會有三種第一種是具有未來性的產品,因為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具有節約能源、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特性的房地產勢將成為未來的主流,而這些具有未來性的房地產,在目前市場上,仍是稀少的,當然具有獲利潛力,因此才值得投資,但是因該類產品還在發展中,因此要想辦法成為其開發案的股東(就像某些具有未來性的產業,雖公司未上市但已有許多外資法人爭相希望成為其股東)。

第二種是具有滿足「軟體」需要的產品。台灣目前的房屋大多仍然是以「硬體」為主,過度的強調其建材、設備與工法,但具有增值性的產品是具有「軟體」特性的房地產,他可以滿足購屋者的「情感需求」,例如,約會旅館「薇閣」,它提供了隱私;例如,記憶典藏館「香格里拉」,它提供了快樂,例如,包廂式KTV「錢櫃」、「好樂迪」,它提供了放鬆,類似這樣的產品,可以滿足人們軟體需求的房地產,必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因此,也要想辦法成為其股東。

第三種是已具有經營績效的產品,也就是有些「商品(用)不動產」(income property),目前已具有極好的租金收益,它們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取較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尤其是在目前股票市場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已對其他所有投資機會產生排擠效應,最好的例子是具有極穩定收益的各檔不動產投資基金(REITs),由於流通性稍差,再加上股票市場的資金排擠效應,使得價格普遍不高,有得甚至還已折價二成至三成。

◆房地產的學問

對於首購族而言,與其去追逐指數與風險皆高的股票市場;或是已經供過於求的房地產市場,就不如去購買風險性低的REITs,不但可以享受每年配息、分離課稅的好處,真正欠錢的時候還可去銀行質借,成為這種類似的商品不動產的股東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投資獲利的要訣在於人棄我撿,人要我棄,目前股票價格被炒得極高,許多預售屋的價格又被哄抬的嚇人,在這種環境中,一定要冷靜的找尋還沒有被人哄抬過,而具有相對稀少性的標的,才可以真正獲利。

對於第一次購屋者而言,由於缺乏經驗,極容易落入自以為是的情境中,房地產投資是一門看似簡單卻極為深奧的知識,每個人都以為懂了,其實大多不懂,尤其是大量廣告的轟炸再加上自身經濟能力的限制,往往都成為錯誤判斷的重要推手

一般而言,經濟能力不足,就想買便宜的東西(或地區),或想用高額的財務槓桿,以小搏大。這些都易導致投資失敗。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成熟到小金額投資人靠著單打獨鬥幾乎已沒有獲利的空間了,唯有站穩腳跟(確定要投資而非自用)、堅持商品(最好的區位與品牌)、認清方向(向大軍團靠攏)、掌握原則(人棄我撿),方能投資必勝。祝大家投資順利!


(本文作者為:股票上市公司基泰建設總經理馮先勉博士)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期貨天王張松允 20萬→20億投資術大解密

【2007-09-03/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

期貨天王張松允

從20萬本金,到20億元身價,張松允從散戶起家,到期貨天王,寫下台灣期市傳奇。儘管在市場上的毀譽參半,張松允的致富過程與獨門投資術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29歲 曾是送貨員 考上營業員

張松允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亮眼的學經歷,但交易市場上給予公平機會之門,為膽大心細投資人永遠敞開。

張松允出身平凡得不能再平凡。20年前一個高工畢業、務農家庭的小伙子,退伍之後曾作過一段時間的送貨員,但他發現,融資所買進的股票獲利是他送貨一年的薪資所得,他辭掉了工作,將所有熱情與心力投入投資市場。

張松允真正在股市的摸索期並不長,憑藉著俐落的操盤手法,很快就在股市賺進千萬。他表示,當時在號子裡面愈作愈順,部位愈來愈大,後來乾脆自己考照當營業員,自己接自己的部位,不但速度快,還可以享有退佣。

當時幫張松允賺進最多錢的一檔股票是威盛,他在200多元進場,並神準的在最高點600多元出場,持有張數高達三位數,成功讓他獲利千萬,賺進生平第一個千萬元。

30歲 從股市翻身 成億萬富翁

張松允財富由千萬躍上億元,電子股居功厥偉。1995-1997年正是電子股起飛的年代,當市場上許多人投資觀念還拘泥在買「有土斯有財」的股票時,張松允已瞄準具備高成長、高獲利能力的電子股布局,正好搭上這波電子股的大行情,因大幅買進華碩(2357)、鴻海(2317 )等當時股價強勁的電子股,讓他的身價正式躍上9位數,晉身億萬富翁,算是他在股市賺到的第一桶金,那一年,他僅30歲。


如果說,股市讓張松允由零到億元,那麼,由億元向20億元財富進位就是期貨,由於期貨具有高槓桿的特性,槓桿效果遠大於股票信用交易,張松允的贏家特質在期貨市場上發揮得淋漓盡致,財富水位跟著暴升。

33歲 與國安基金對作 一戰成名

張松允說,他轉向當時甫開放的期貨市場,動機很簡單,只是認為台股開始步入空頭,沒有買現貨的理由,而期貨可以進行空方操作,加上期貨交易特性又符合他過去習慣當沖的習性,讓他操作起來如魚得水。

張松允在期貨市場上最著名的一役就是與國安基金對作,自此一戰成名,贏得期貨天王的美名。89年國安基金進場為新政府護盤,在本土期指結算前夕大拉期貨尾盤,將正價差拉大至3%,眼看隔日開盤即將結算,期貨價差勢必收斂,張松允認為隔日大盤不可能開高漲300點,因此進場放空,國安基金後來兵敗如山倒,白白送上近億元。之後,民國90年911事件,台股低點一度下探3411點,再度讓他在期貨市場上獲利數億。

現在的張松允開始有了一些較穩健的長線投資,像是百貨股的滿心,是他替自己存退休基金的投資規劃,目前已取得一席董事;另外,看好中國大陸即將開放的指數期貨,也讓他對投資對岸期貨公司躍躍欲試。

張松允投資名言

市場才是我的最佳導師。

做對就加碼,跌破加碼點就全數出場。

利多不漲先砍,利空不跌先買。

汰弱留強,專砍賠錢貨。

沒有停損點,看不對就要跑。

市場往什麼方向,就跟著市場的方向走就對了。

指標股開始發動攻擊,才進場布局。

有兩口糧只吃一口飯,資金控管是關鍵。

只買單一產業最強的股票。

尊重趨勢,見風轉舵

四本股市實戰書

財訊月刊 記者:余無敵

全球金融市場緊密互動,給投資人上了一課震撼教育,本文選取四本好書,從他們寶貴經驗中,吸取再出發的養分。

學習股市投資,除非運氣夠好,很難遇到一位真正的贏家名師點化,縮短「成金」的過程,在國內尤其不易,因為真正有錢的常勝軍深知「名利難雙全」基調,更明瞭「低調」才是萬全之策。所以,除了一些成功交易員願分享他們的心得,將其畢生所看、所聽、所思、所做的心血經驗,無私地轉化成文字傳授,有志於此道的投資朋友,方能在閱讀中尋得各項「股林」武功線索,並透過實戰「精益求精」。姑且不論作者的造詣高低,惟其用心希望芸芸投資眾生能透過其經驗,遠離股海損失之苦,近嘗投資理財之樂,已是令人感動。

有緣接觸《股市大贏家》、《交易員的靈魂》、《股票作手回憶錄》及《投資心理學》等四本大作,其中兩位作者—陳進郎、黃國華是國內投資界高手,另兩位艾德溫‧李佛摩、傑克‧伯恩斯坦是西方名家,東西論述雖各異,卻也異中求同,闡述千古不變的「投機」真理及「贏家」兵道,有益於讀者深思、修鍊及提升。


股市大贏家

作者陳進郎自喻為基本技術派信徒,結合基本面及技術分析,以「實戰」操練有紀律地操作部位攻防,短短十二年獲利十九倍,將資產從五千萬元累積到十億元,以具體數字證明其書可用。提出劍、寶石、鏡子和火焰四力量,分別代表知識、資金、自省及鍛鍊,扎實培養基本功,開創出個人理財的大夢,進而落實「專業化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將生活單純化,全力聚焦於股市的鑽研上。

「自從二十年前買了第一張股票,我再也沒有空手過」,「不管行情多空好壞,仍堅持全程看盤,絕不離開市場,只怕自己跟市場脫節後,一上場會失去敏銳度及臨場感」。其對股市的尊敬及用心用力,想不成功也難。

「二十年來,我每次遇到災難性大跌,損失大多不太嚴重,每次遇到瘋狂的漲勢,卻總是滿載而歸。」看起來是簡單的大賺小賠原理,卻也凸顯出作者「危機」處理及把握「良機」的優質操作。

書中更引用多位股市操作大師佳言佐證,內容豐富精采,讀來輕鬆自在,不時會有種「心有戚戚焉」的共鳴;尤其每篇文章開始,皆簡單明列輸家、贏家不同兩極的投資觀,兩行對比式文句,清楚判論成敗的分野,用錯方法「錢途」就此分道揚鑣。陳進郎一個平凡的名字、平凡的人,卻寫下自己不平凡的股市成就,已臻「郎中」境界。

交易員的靈魂

一位從大學就開始投入股市,並順利擔任金融機構操盤人,以其敏銳觀察股市萬象,再反璞歸真做個自由的投資人,且將其多年所見,以明確文字、紀錄,描繪出股市的「陷阱」、「邪惡」……等,敘述大玩家「海豚」如何將散戶「沙丁魚」計誘捕殺。他自諷是很衰的交易員,第一次股票操作、外匯交易、自營商操盤、出書都遭遇最慘的失敗經驗;但也樂觀澹然說出:「當一個人賠過每個市場、每種工具後,就具備優秀交易員的條件!」鼓勵所有曾經失敗的投資人東山再起。

交易員的靈魂是什麼?作者找尋了十多年仍舊解答不出來,但起碼他清楚的認知,等待犯錯的沙丁魚一躍海面時,他要為家裡的母海鷗和兩隻小海鷗多抓幾條沙丁魚。人性是善良的、股市是無情的,為了競爭有限的財源,為了求生存,總難免會有犧牲,就像物競天擇大自然原理,只有強者才能勝出。該書區分筆記、讀書、總體、財報、風險、策略、審判及回憶八篇,資料蒐集的耐心與毅力令人佩服,內文並搭配其旅遊所拍照片譬喻,匠心獨具,另有風味。唯內容浩瀚,全集結於一書中,並用了一些名人、漫畫卡通做為章節導引,幫助讀者消化。

股票作手回憶錄

作者艾德溫‧李佛摩十四歲開始從事股市「空中交易」—一種買空賣空的非法買賣,憑藉其對數字的天賦,總能在交易中獲勝,而被冠上「少年賭客」的封號。作者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之處,就是能在三次破產絕望中,從得到失之間,還能重新再振作,再次出發,再創造出更大的佳績。他從「無」知的投資,經歷一連串的挫敗,再經由反省,從失敗中淬鍊出成功的「有」知,一次次更清楚的認清自己、超越自己,終究無敵。

李佛摩的大部位交易,令人膽戰心驚,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充滿自信全力重壓,那種堅定的魄力,非常人所有,亦難效法。他的兩次投資重大挫敗,皆是失去獨立操作判斷,成為專家及恩人的「分身」,完全失去自我,被動地看著部位損失擴大,一失去自身原則,讓感情恣意欺矇理智,最後釀成大災害—失去了一切,「大師」也會「大輸」,足堪借鏡。

投資心理學

成功運用其心理學的專業在股市建立事業。將股市的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分別以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理論及行為學習理論加以解釋,說明「為什麼」會交易成功或失敗,進而建立成功的交易心理素質。

作者認為交易員扮演著比交易系統更為吃重的角色,自律及自我管理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故交易員的心理特質關係其交易的成敗,影響甚大。該書以心理學角度試圖剖析交易時的各種情緒反應,並運用心理學上的治療方式,將投資人的缺失一一指出、導正,俾以內化修鍊成投資自然反應。該書有益操作,唯涉及心理專業,讀來頗費心力。

投資人若能具備李佛摩的天賦—不自負,伯恩斯坦的健康心理,黃國華的情報研判,再加上陳進郎的扎實鍛鍊,就算股市凶機萬千,亦能自在地茁壯。

祝福你—有緣以文會友的朋友,操作一切順利。

20個錯誤的保險觀念

財訊-趨勢贏家 6 文.衛無私

消費者要買什麼保險?買多少保險?須看本身的需求與所得能力,但不少消費者在買保單時有些成見,或對保險有些錯誤觀念,常花大錢卻得不到合適的保障,本刊特別整理常見的20種謬誤保險現象,供消費者參考,讓你不再「人云亦云買保險」。

1保險有買就好,不用計較買什麼險?

答:保險不能有買就好,如果經濟能力吃緊,要以風險保障範圍拉大為前提,保障額度若是整個家庭年收入10倍,就可提供家人至少10年生活費用,應儘量買保障性高,但儲蓄性質低的險種,減少保費支出。

2保單要停賣,趕快買,不買可惜?

答:保險要有「需求」才買。停賣是最近熱門話題,末代保單的停賣效應,讓許多消費者瘋狂搶購,但保險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購買保險要回歸保險保障功能,不能人云亦云和搶購「百貨」一樣,因為停賣效應才投保,這樣很可能花大錢卻買到不適合的保險。

3保險買愈多愈好?

答:保險也不能買太多。因為保險的目的是獲得財務補償,避免因意外或疾病發生,而導致家庭經濟來源中斷,讓生活陷入困境。

保險不是保費繳的多,保障就夠,例如買一張30萬元的還本增額型壽險的保費支出,已可買百萬元以上的純壽險保障保單,支出差不多,但後者保障遠比前者大。


4親友銷售保險,捧個人場,跟他買一張?

答:買人情險造成的投保糾紛很多,由於人情重於專業的錯誤觀念,有人買了自己都看不懂的保單,還有人阿沙力的連條款、要保書都沒看就簽下保單,發生事故賠不到,才後悔。

5保險金拿不回來,真浪費,一定要買可領回保險金的保單?

答:台灣人買保險,習慣上都想把繳出去的保險金要拿回來,或花在自己身上才爽快,但這種「重還本、輕保障」的觀念,卻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會花更多的成本,只買到一點點保障。

6把保險當儲蓄工具或跟會?

答:投保有儲蓄功能,但絕不等同存款或跟會,金管會已發文禁止業界再以存款名義,銷售保險產品,以免誤導保戶。

7投資型保單,是否都可保證獲利?

答:投資型保單是投資加保險,但投資的盈虧由保戶自負。保單宣傳品上列出的投資績效,都是投資標的過去投資報酬率,但這些是過去績效,不能代表未來。

8投保時不需誠實告知,跟保險公司賭兩年,或熬過保單等待期,就可獲得理賠?

答:許多保戶在投保時隱瞞事實,不清楚告知身體狀況,造成保險公司在核保時低估風險,但壽險保單即使契約經過兩年,萬一事先未告知風險,保險公司依法不用負賠償之責,若契約未滿兩年,保險公司可逕自解除契約,已繳保費甚至不退還

9買保險後,不用管了,束之高閣?

答:很多人年輕時買保險,但不定期檢視,不符需求仍不自知,保單內容應隨著人生階段而增減,例如成家立業時,保障加重,但走入退休生活,醫療保障及年金保險宜加重。

10我的業務人員離職,保單就解約嗎?

答:原有保險業務員離職,壽險公司仍會服務保戶,派出後續服務人員,因為競爭者多,目前壽險公司多不會讓保戶變孤兒保單。

11失業沒錢繳保費,保單只有解約了?

答:若是過去投保的高利率保單,在低利率時代解約,最划不來。沒能力繳保費,可選擇做減額繳清或展期定期,或做保費自動墊繳,可以讓保單再撐一段時間,到經濟能力恢復再說。

12相信業務人員,要保書不用親自簽名?

答:付保費的要保人沒有親自簽名,由業務人員代簽,是存在已久的老問題,但保戶沒有親簽,保單就沒有法律效力,經常出現理賠糾紛。

13我是保單受益人,可自行將保單受益權轉讓他人?

答:只有要保人(付保費者)可指定或變更受益人,受益人不能擅自將受益權轉給他人,社會新聞中,常出現欠錢者轉讓自己的保險金受益權給債權人抵債,這是不對的。

14買醫療險,所有醫療費用都有賠?

答:這要看保單內容,有些規定只能到醫院住院,但實務上,有些診所也有病床,若消費者在診所住院,過去就出現保險公司認為診所不是醫院,而不理賠的糾紛,因此,必須把保單看清楚。

15投保後就醫,小病病歷也要求醫生寫得很嚴重,以爭取理賠金?

答:過度渲染病症,反而會讓保險公司起疑,不要叫醫師亂開病歷,診斷書只要寫得「明確」,保險公司就會依該給付的金額理賠。

16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保險支出應該都花在小孩身上累積教育基金?

答:應該以家庭主要的經濟支柱做為投保對象,例如,家裡男主人是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男主人去投保,這樣萬一有事故,家裡妻小才有保障。

實務上,有不少消費者把主要資源放在小孩身上,小孩子有一大堆保險,大人的保險卻不夠,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17強制車險是社會保險,只要出車禍,一定會賠?

答:強制車險不理賠單一交通事故,如果車禍是駕駛人不慎撞牆或護欄,都不賠。

18酒醉開車,出事後,有保單可轉嫁風險?

答:喝酒開車肇事,幾乎是所有險種的除外責任,不會理賠,產險業儘管有「酒償險」,但也只負擔酒測值在一定程度下的風險。

19保車體險一年沒用太可惜,年底前將投保汽車送去「洗澡」(重新烤漆)才划算?

答:很多車主都會這樣做,但有兩個問題,一是汽車沒事重新烤漆會破壞原有的防鏽功能,反而不好;第二,車主用保險做免費服務後,次年若再投保,保費會往上調,不見得划算

20保險有保就安心了?

答:投保後能不能安心,要看你保了什麼?花多少代價買的保險,你未來有沒有能力負擔得起保費,因此,買保險後要看清楚保單的保障內容,並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做最好的所得配置。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保單帳戶價值」穩健增值學問大

副標:投資型保單不是穩賺不賠
財訊-趨勢贏家 6 文.林果契

投資型保單在國內壽險市場雖然紅透半邊天,然而購買投資型保單並非穩賺不賠,慎選壽險公司及投資標的才是上上策。

投資型保單和傳統保單有極大差異,過去投保人只要將保險費依約定按時繳納,保險公司就必須依契約履行其保險給付的責任,投保人不必去擔心所繳交保費運用收益的高低;然而投資型保單就不同了,投保人必須為其「分離帳戶」的投資收益高低負完全責任,原本保險公司承擔的投資風險已經全部轉嫁給投保人。因此,如何慎選保險公司及決定投資標的,就成為投保人的「保單帳戶價值」能否穩健增值的重要關鍵

※慎選優質保險公司

首先,慎選一家優質保險公司相當重要。雖然投資型保單「分離帳戶」的資產是屬於保戶所有,並不屬於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經營不善,遭到破產清算,債權人對於「分離帳戶」的資產並無債務請求權利,保戶權益基本上是可以獲得保障。

但是目前依規定,保險安定基金之保障範圍僅限於保險保障部分,投資部分非保險安定基金的保障範圍,所以投保最好要找優質保險公司比較安全。另外,一般而言,優質保險公司也會盡其善良管理人責任,為保戶事先篩選出一籃子優質投資組合標的,讓保戶有機會挑選獲利機會相對較高的投資組合,而不會只是在一堆爛蘋果裡頭挑比較不爛的。


※慎選投資組合標的

再來是,保戶必須慎選投資組合標的。由於目前國內壽險公司的投資型保單通常是連結國內外共同基金、結構式債券等金融商品,因此,從其特性來看,其實就如同投保人在購買共同基金或結構式債券等金融商品一樣,必須注意其潛在的風險。由於高利潤通常伴隨著較高的風險,因此,投資型保單的投資績效,應該以能夠維持長期穩健成長為原則,當然保戶也可以考量本身的風險承擔能力及目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就以投資共同基金而言,其獲利來源大致如下:一、投資人申購及賣出基金之間的價差,即所謂的資本利得;二、每年基金分配的收益。如果投資人所選擇的基金類型愈偏積極成長型,那麼投資的風險通常愈高,當然報酬率亦相對較高,其獲利則以資本利得為主。若是屬於固定收益性質,那麼其獲利來源就以利息所得為主,風險也會相對較低。當然有資本利得及匯兌收益,也會有可能產生資本損失及匯兌損失。

就以今年上半年而言,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國內銷售的海內外股票型基金,績效表現超越大盤的數量相當多,有38檔漲幅甚至超過三成,其中有23檔是投資國內股市的台股基金,至於投資型保單所連結的基金則有13檔上榜。

※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基金並非穩賺不賠

如果以個別壽險公司提供投資型保單保戶選擇的基金績效表現來看,普遍也都高於一年期的定存利率,其中績效表現比較突出者,如新光人壽的滿意理財變額壽險全部基金平均績效,今年迄8月底的報酬率為13.69%,最近一年的報酬率約29.45%。安聯人壽卓越變額萬能壽險全部基金平均績效,今年迄8月底的報酬率為8.56%。中泰人壽金好鑽、金滿意變額萬能壽險全部基金績效,今年迄8月底的報酬率為6.05%,最近一年的報酬率約17.93%。

※投保人應有資產配置觀念

雖然上述壽險公司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基金表現很突出,但並不表示其績效仍然可以持續下去,例如最近一波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就讓全球股市重重摔了一跤,各家壽險公司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共同基金,當然也是難逃一劫,很多保戶為此紛紛打電話到壽險公司關心帳戶價值為何嚴重縮水,有些不堪損失的保戶甚至和壽險公司引發退保的糾紛。

因此,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共同基金並非穩賺不賠,投保人還是要有風險觀念,隨時要關心全球經濟動向、產業消長及自己篩選的投資標的績效表現是否有異常等等,以免保單帳戶價值愈來愈縮水

另外,前兩年糾紛最多的是保單連結構式債券,雖然業者常常強調保本,但是反浮動利率的結構式債券,當利率反轉時,就容易出現虧損情況。而且結構式債券的閉鎖期往往長達8年、10年,如果中途轉換或質借,就會出現保單價值減少的問題;加上其內容設計比較複雜,投資人往往搞不清楚,於是在報酬率不如預期下,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糾紛。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結構式債券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保本型債券(PGN),該商品於到期時,本金可獲得一定比例保障,而透過連結標的的選擇權,投資人還可以享受未來連結標的價格上漲的機會;二是股權連結型債券,主要又分為看多、看空等多種型態,同時也根據它所連結的標的(如上市櫃股票、股價指數、基金、利率及匯率等)來決定其投資績效。

基本上,不論是共同基金或者是結構式債券,其投資風險都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風險、信用風險、購買力風險(因通膨導致購買力下降的風險),以及提前贖回的風險等等。因此,購買投資型保單時,投保人應該秉持資產配置觀念,依個人投資風險屬性、妥善規畫投資組合,達到分散風險累積財富的功效。

退休規畫可以靠保單

副標:一防「死得太早」 二防「活得太久」
財訊-趨勢贏家 6 文.黃琴雅

提早退休是多數人的夢想,要實現夢想就要懂得早點規畫,且更要懂得實踐。

退休,是人生大事,能夠提早退休,更是多數人的願望。要過個無憂無慮、自在尊嚴的退休生活,是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

有些人汲汲營營過了一輩子,卻發現勞保老年給付所領到的金額少得可憐,根據民國95年的資料顯示,男性平均領115萬元,女性領85萬元,而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74.6歲,女性已達80.8歲,即便是現在的勞退新制,也無法滿足未來的退休需要,所以及早規畫退休,已經是現代人共同的體認。

只是,大多數人總是喊著要早早退休,卻不曾真正認真想過,退休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更沒仔細算究竟會有多少花費?事實上,保單是很好的退休規畫工具,除了防範「死得太早」外,也可以避免「活得太久」所產生錢不夠用的問題。

如何規畫自己的生活呢?ING安泰人壽執行副總經理張順才建議,第一步先列出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例如,你退休後想住在哪裡?每年出國旅行幾次?每個月想要花多少錢?這種是從夢想開始,算出實現夢想需要花多少錢的規畫方式。

※調整夢想,開源節流

第二步是了解自己的資產與負債,列出目前的投資部位?還有多少房貸?是否有卡債或其他負債?再看看手上有多少現金?每個月收入與支出剩下多少可用等等。


第三步則是調整退休夢想,若算出目前自己的負債大於資產,代表夢想與現實有了落差,或是收入與支出每月只剩下5000元可以存下來,累積後的退休金可能3、4年就花光了,面臨沒錢過往後的10、20年的窘境,「此時,就要學著降低慾望了!」張順才建議,若沒有足夠的退休金去實現自己的退休夢想,應該調整退休夢想,例如把退休每月的花費從5萬元減為4萬元,旅遊從兩次減為一次等等。

「若不想降低夢想,就要懂得開源節流,但是對固定薪水的上班族來說,要開源不易,只能節流,盡量節省開銷,去儲存足夠的退休金。」張順才說。

事實上,市面上有很多保險商品例如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分紅保單等商品,都是不錯的退休工具。

其中,投資型保單是市場上最紅的商品,保誠人壽認為,投資型保單很適合做退休規畫,每個月用小額投資就可以累積退休金,且跟基金相較,投資型保單具有節稅功能,每月扣款3、5000元就可以投資一檔以上的共同基金,又能夠提供生活保障,如果投資人發生突發事件,可以用保險給付的方式,將保險金額全數領回,這部分理賠也不需要繳納遺產稅。

投資型保單可透過定期定額投資,享受投資複利效果,適合年輕上班族購買,也可拉長時間來降低風險,是壽險外的第二張保單,可當作儲蓄退休金用。儲蓄險則是最傳統的退休規畫工具,是過去國人最早用來儲蓄兼保險的退休規畫商品,不少人買到過去利率6%以上的儲蓄險,頗令人稱羨,不過即使現在儲蓄險利率不到3%,但仍具有「活得愈久,領得愈多」的特性,是適合退休規畫者的產品。

※儲蓄險國人最愛 投資型與年金險最適退休

另外,「活得愈久,領得愈多」的保險商品還有還本型分紅保單,亦即分紅型的儲蓄險,這種保單具有保障功能,每年還可享有保險公司的分紅,讓退休金持續有進帳,不過,剛領回的前幾年,都是過去繳交的錢,之後才是投資獲利,「分紅保單的另一個功效就是激發投資人產生保持健康狀態的動力,享有投資成果。」有壽險業者說。

年金險則是專門為退休而設計,許多年金險的設計,也都以連結基金等投資為主,跟投資型保單最大的不同,在於年金險通常有最低的保證利率,不像投資型保單盈虧自負,但是年金險必須要年滿65歲以後才能開始領回,不如投資型保單可以依各個階段所需來規畫,兩者條件不同。

要規畫很簡單,實踐比較難」張順才說,「要實行退休計畫,是一段很無聊乏味的過程」一般多數人喜歡能在短時間內獲取利益,但退休金卻是必須要放在風險不能太大、波動也很小的商品上,所以不會有太大的驚奇,必須要有毅力與耐力,才能為退休規畫做好萬全的準備。

人生最高境界莫過於在臨終前,花完最後一毛錢。要幸福退休就要趁早做好退休準備,現在就開始預約一段快樂的黃金歲月吧!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新制上路 你不可不知投資型保單穩賺密碼

今周刊 563 期 撰文/洪正吉

前言:投資比重無上限的舊式投資型保單,於十月一日開始停售,新式投資型保單正式上路。仔細檢視,新投資型保單強化保障需求,如果只想靠保單投資獲利,無論新舊制,長期持有才能嘗到甜頭。

投資比重無上限的舊式投資型保單,於十月一日開始停售,新式投資型保單正式上路。原本只想單純投資,結果趕在十月前買投資型保單的民眾相當多。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全球股市漲勢不斷,加上舊型投資型保單十月開始停售,因而出現壽險公司瘋狂推銷的現象。

※銷售爆量 隱藏爭議

根據統計,今年前八月國內投資型保單首年保費收入達三千二百二十八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九%。如果以每張保單年繳三萬元保費計算,前八個月,國內壽險公司就賣出一千萬張投資型保單。

民眾之所以對舊式投資型保單趨之若鶩,主要是金管會規定,保險公司十月開始必須改賣新投資型保單。其中,保單的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一定要有最低比率措施,保戶的保險保障也要是投資帳戶的一.○一至一.三倍。簡單說,保戶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投保最低保障額度,卻不斷把錢投入投資帳戶,換取保險保障以外的附加功能。


例如,過去年繳三萬元保費,可以有超過兩萬元的錢選擇投資,只保留一小部分作為保障規畫;現在保障的比重一定要高過投資,三萬元最多只能拿一萬五千元去投資。

為了避免爭議,金管會也限制保險公司收取的行政作業費用總和,不能超過保戶繳交總保費的一五○%,而且費用至少要分五年收取,第一年度從保費扣除的行政成本比率,最高不能超過六○%;加額投資的行政費用,也一併限制不得超過加額保費的五%。

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劉靖珊分析,過去部分保險公司的行政費用,都集中在前一到二年收取,導致業務員喜歡替保戶規畫高額目標保費,藉此賺取高額佣金,但保戶實際投資金額很少,造成許多糾紛。新制實施後,佣金最少分五年收取,對保戶的保費運用更有利

家住新竹的陳媽媽,就曾因為保險公司過分集中在前幾年收取行政費用而吃虧。年過六十歲的她,去年想投資,透過獅子會朋友介紹,跟某家壽險公司業務員,買了一張年繳三十幾萬元的投資型保單。

今年五月陳媽媽出現周轉問題,繳不出保費,剛好又發生全球股災,陳媽媽擔心血本無歸,表明要解約。此時業務員才跟她說,現在解約一毛錢都拿不回去,建議繼續保留。陳媽媽十分生氣,「我知道提前解約會有損失,但怎麼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回來。」

最後陳媽媽才知道,該名業務員為了賺取佣金及業績,把陳媽媽的三十幾萬元全部依目標保費規畫,也就是首年繳交的三十幾萬元,全部被當行政費用吸收,一毛錢也沒投資,當然就一毛錢也拿不回來。

陳媽媽更火的是,保險公司還大言不慚地說,「三十幾萬元也不是毫無價值,因為業務員已為你保了一千萬元的保障額度。」為了避免損失慘重,陳媽媽選擇續繳第二年的保費,但因為周轉確實有困難,只好開口向小孩借錢。

※節稅空間 不如想像大

舊式投資型保單搶購的另一原因是節稅考量,因為投資型保單屬保險商品,身故時不論死亡給付或投資帳戶價值,原則上都不列入遺產稅額計算,具有隱藏資產的功能。也因此壽險業務員都打著「享有無上限投資免稅優惠」的訴求,吸引許多高資產階級,簽下巨額保單。

財政部對此相當感冒,認為違背租稅公平,是一種規避稅負的行為。但金管會基於保險產業發展,堅持投資型保單本質還是保險,因此不同意財政部看法,雙方爭執不斷,金管會才會推出新的投資型保單,希望增加保障比重,減少爭議。

據了解,財政部還是不滿意,最近頻頻對投資型保單下手,只要實務上投資比重過高,國稅局就會依實質課稅原則,要求補稅。亦即,如果是為了提高投資比重、達到節稅功能而搶購,未來被課徵遺產稅的風險一樣存在

日前國稅局就針對中部一名大地主開鍘,該名地主生前規畫購買巨額投資型保單,保費幾乎完全運用於投資,死亡時保單價值約達六千萬元。

國稅局認為這份保單與一般投資行為無異,因而將六千萬元的保單價值,全部併入遺產總額課稅,稅額高達三千萬元,還加處一倍的罰鍰。

信實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羅友三指出,趕在十月前買投資型保單,雖然投資比重可以無上限,但未來是否真能節省遺產稅,不確定因素仍然很高。由於新制只是要求保障與投資必須有對等比例,有錢人現在一樣可以進行規畫,至於是否達到節稅效果,就要看國稅局未來的認定

ING安泰人壽資深行銷經理姜懷英認為,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好處是以較低的保費,取得壽險的保障,並且兼顧投資收益,讓資金運用更具彈性。

今年四十歲的林小姐,就因為買了投資型保單,而達到保障及投資的雙重效益。八年前考量與先生的家庭風險保障,林 小姐買了一張五百萬元保額的傳統壽險保單。

三年前因故離婚後,林小姐重新調整資產配置。基於不確定是否再婚,她把原有的壽險保單,轉換為投資型保單。

林小姐的考量是,離婚後依舊有保障的需求,但因為不確定是否再婚,離婚後的保障額度已不需要像過去一樣多,因此改以投資型保單為規畫。

長期而言,如果林小姐退休後需要現金,原本的壽險保單必須解約拿回解約金,此時原有的保障將全部消失。當然林小姐也可以辦理保單貸款,但會延伸出貸款利息。相對的,投資型保單比較靈活,林小姐退休後即使把投資本利全部贖回,還是可以保有壽險保障,而且保障的成本又較傳統壽險便宜

整體來看,新投資型保單上路後,影響較大的是以投資及節稅為主要訴求的族群。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新舊制,投保後的前五年解約一樣都會賠錢

※長期持有 才有賺頭

根據舊制,如果是前收型的保單,行政費用集中在前五年扣除,尤其首年高達一○○%,因為投資金額少,提前解約一定虧錢,若投資報酬率不佳,虧得更多。如果是後收型的保單,雖然強調行政費用延後到第十年開始收取,但提前解約的解約金約在二○%,還是拿不到好處。

至於新的投資型保單,首年行政費用最高可以扣到年繳保費的六○%,前五年平均每年三○%,除非年報酬率逾三成,否則前五年解約一樣不划算。

劉靖珊建議,無論投資型保單如何變化,本質還是保險商品,與單純的投資不同,投保後一定要持有十年以上才能看出效益。由於保戶必須自負盈虧,投保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及風險承受度,並採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才是穩健的作法

※投資型保單 最適合穩健年輕族群

投資型保單最大特色是兼顧保險及投資需求。其中,保險保額採彈性處理,依繳交保費多寡,去計算保額高低,與傳統保單先設定保額,再按年齡計算固定保費不同。基於保費可彈性規畫的原則,愈早買投資型保單,獲得的保障倍數也會愈高。

至於投資部分,主要是依投資金額及投資標的績效,享受報酬。由於新制規定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比重,不得高於保障的額度,因此想投資多少金額,就得先買多少保障,愈早買當然也就愈划算。

不過,無論何時開始投保,因為投資型保單的效益,最少要五年以上才能真正顯現,想要短線進出的民眾,收益會被行政費用吃掉,反倒是長期穩健型的客群,才是最合適的對象。

分析師:別再受騙了,賣掉你的共同基金!

鉅亨網劉祥航/綜合外電報導.10月23日

賣掉你手上所有的共同基金?對,全部出清!

以上所述,絕不代表本站看法,不過卻是來自一位美國大型金融公司的顧問。他告訴他的客戶,有關「將你的財務放入危險之中的謊言」。

一向認為華爾街最擅長鬼扯的 Paul B. Farrell,又在《MarketWatch》 專欄上「爆料」,共同基金根本就是一場騙局。這次他的消息來源,是 Ric Edelman的新書《金錢謊言(The Lies About Money)》。

過去20年以來, Edelman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信用與名聲,成為美國高知名的金融顧問公司。不過,他在書上殘酷指控:「沒有比共同基金產業所創造更大的圈套了。他們在騙你。你必須負擔比你所知更巨大的風險、低回報,以及高額費用。結果,你難以達到你訂定的財務目標。局勢異常險惡,而沒有人比我對此更驚訝了。」

Edelman 指出,過去,他在廣播上、在電視節目中,以及他的投資通訊、書、網站及研討會上,他是共同基金產業最大的支持者,他一向強調,共同基金是最佳的投資方式。但是,他已經不再這麼想了。

Edelman 表示,他在1980年代進入這個行業時,整個行業最關心的課題,是保障投資人的利益。但現在變了,今天產業更關心自身的利潤。他認為,倒楣的是將一生積蓄投注在共同基金的人,擁有基金的投資人目前得到更少的回報、擔負更高的風險,卻必須付出比我們所應付更多的費用及稅額。

他指出25種基金從投資人荷包榨財的方式。


批評者認為,近年來基金出現更廣、更多的非法欺騙手段,更甚於 3年前Peter Fitzgerald提出《2004年基金改革法案》時,所面臨的局勢。Fitzgerald當時警告,共同基金產業是全球最大的暴利集團,那些基金經理人、仲介商及知情者,由全國善良家庭投資人、學校及退休金獲取的多餘收益,恐已高達7兆美元。

Farrell 表示,他過去寫了超過68篇揭露基金醜聞的文章,但都徒勞無功。共同基金產業的遊說團體,可用的預算約為5000億美元,雇用 5名專職、30名兼職以及75位產業外的遊說者,來保障他們在法案上的優勢。

採「懶人投資法」,拒絕受經理人剝削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是 Edelman的做法顯然更為激進,他不但出書指控共同基金產業,他要求全面退出。他售出他所有在零售共同基金上的投資,也鼓勵在 Edelman Financial的同事以及客戶這麼做,更建議你也該售出手上的共同基金。

Edelman 認為,我們已經來到一個轉捩點,必須採行大膽、激烈的手段,讓這個謀取暴利的基金產業壽終正寢,才有機會重生。

是什麼理由,促使 Edelman如此對抗他過去支持的基金產業?因為他被背叛了,在 2003-04年一些重大醜聞,指出基金業的現實。事實上不只他,美國廣大的9500萬投資人都被基金產業的那些不法行為背叛了,直到今天,這些情況仍然一再出現。

在這本書中,Edelman 列出了40頁的「時間表」,詳列 400種基金產業的不當行為及細節,這些情況在近 3年仍然持續,有些則仍在調查中。

雖然2003年之後,一些基金醜聞陸續成為財經頭條,但並未能阻止基金業的違法失職,他們藉由各類手法,來掩蓋那些他們不該有的行為。

這類行為在《2004年共同基金改革法案》被參議院金融委員會封殺之後,已經更加猖獗,估計不當利益已經從3年前的7兆美元,增加43%,來到近10兆美元。

為何會如此?有兩個重要的理由。首先,自一些醜聞被揭露之後,基金產業及個別基金花上大筆的廣告及行銷費用,以維護其聲譽。當然,花的還是投資人的錢。他們減低投資人應得的回報,掩飾他們的過錯,讓你相信他們不是騙子。經由各式洗腦、麻痹的手段,讓投資人忘記相關的醜聞。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9500萬投資人沒有太多其他的選擇,你放棄了你的共同基金之後,很難找到新的投資標的

對 Edelman來說,他提供了一些簡單有效的投資方法,以建立分散的投資組合。其中,他特別強調 ETF以及一些機構基金,像是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

另一方面,投資經理人積極操作的 90%基金,顯然較容易受騙,但剩下 10%的指數基金,通常就不會有被收取手續費過多的問題。

總之,替代性的投資是一回事,最重大的問題,仍在於基金產業不當獲取的10兆美元暴利。或許想到這一點,你也會賣出你持有的共同基金。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粉領族、養兒族 不買股票也有好報酬

副標:保障兼理財 跟對趨勢穩穩賺
理財周刊 371 期

文.游子瑩

對我而言,絕對不能忍受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是負的,雖然我是7年級生,理應有本錢積極投資,但事實上,我的投資屬性是相當保守穩健。所以,很多同事看了我的投資組合,都大感意外,建議我應該更為積極才對。

投資不是投機,應長期累積財富,而非短線操作,我自認不適合投資股票、基金,而由於本身從事保險業務工作,投資型保單成為我的投資最愛。

從大一開始,我就在雜誌社打工,月薪15000元,扣除保險費、平常開支等,所剩無幾,從學生時期就體認到賺錢不易,以致養成保守審慎的投資態度。我的投資原則是,以全球型股票基金作為核心,債券比重一定要達20%,特別注重資產配置、股債平衡的觀念,才能創造長期穩健的績效。

我進入保險公司2年半,初期因為收入不穩定,所以到今年1月份才購買投資型保單,初期以月繳5000元方式,就像放在撲滿裡,每個月存固定的錢,不僅存了本金,隨著時間的增長,還會生利息,讓錢變大,可以幫助我完成夢想,是不錯的投資方式。

◎謹守轉換基金3原則

投資型保單最大的好處就是,花少量的錢,可以買好幾支基金。用這5000元,在53檔基金中,我分別買了4支基金,包括友邦旗艦全球成長組合基金,比重占40%最多;其次是友邦歐洲小型公司股票基金A1,占20%;富達日本基金及瑞銀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各20%。


除了富達日本基金報酬率仍呈負數外,其餘3檔基金投報率全數為正,雖然不像投資單一國家的投報率動輒20~30%這麼高,但「穩穩的賺」是我秉持的最高原則。

我轉換基金的原則是,一、3個月漲不上來,就考慮轉換;二、沒有贖回就不算虧,只要帳面上是正數,就暫時維持不變;三、投報率一旦為負7%左右,就立即砍掉

以7月份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造成全球股災而言,我有同事投資單一國家基金,半年來,雖然曾經最高賺了15%,但最慘時跌了7%,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事。

不過,由於日本景氣遲遲無法復甦,日本基金投報率在-1%到-2%間游移,始終無法轉正,看了3個月之後,實在受不了了,我就把它換掉,在4月17日時,我不僅將日本基金換掉,還增額2萬,投入天達環球策略基金(50%)及加碼瑞銀新興市場債券(50%),雖然近年來,債券市場表現欠佳,但這檔基金平均有5%的報酬率,是同類型基金最高的,於是決定增額買進。

◎抓準時機增額 提高報酬率

過了4個月,我又有一筆錢,就再增額2萬元,全數投入寶源新興亞洲市場這檔基金,由於我的投資過於保守,投報率雖然維持在正數,但發現,「這樣賺,太慢了」,投報率不太明顯,再加上常常參加公司舉辦的投資講座,看好亞洲市場未來的發展,但不敢買單一國家股票基金,就決定增值加買區域型股票基金,希望將平均報酬率拉高到10%以上,才能達到我希望在3年後存到購屋頭期款50萬元的目標。

文.胡秀珠

活到40歲,從退伍進社會工作到現在,也辛苦了15年,所以我打算再打拚個15年,就要退休享福去。而且,我計畫退休後,每個月至少有10萬元的生活費。

◎直接投資股票相對風險大

我現在過著「一人飽,全家飽」的生活,扣掉基本生活開銷,把大部分的錢都拿來投資,而且是以房地產和投資型保單為主,並設定房地產20%、投資型保單30%的年投報率。

2004年,我買了1張年繳保費12萬元的投資型保單,連結富達太平洋、富達歐洲和富達美國成長基金,以全球的幾大市場為布局重點,小試身手,就當做是把零用錢存起來。

雖然,第1、2年,大部分的保費都在支應保單的成本;但是,單看基金投報率來說,是很不錯的,只要抓對標的,這樣扔著不管,投報率都有2成左右。所以,我對投資型保單愈來愈有信心;不過,因為我自己量販店採購的工作實在太忙,所以在基金的選擇上都採取「趨勢投資法」,只要跟對趨勢,即使投資型保單提供1年多次的免手續費基金轉換優惠,我也不太動它

不過,去年看到許多財經報導都強調新興市場和原物料,未來數年仍將持續看漲;所以,我在2006年繳保費時,就把工作獎金丟進來,一口氣把年繳保費增額1倍到24萬元,而繳完保費後,就把原有的基金轉為霸菱東歐、霸菱拉丁美洲、霸菱全球資源基金。到今年5月10日,1年下來投報率將近40%。我覺得已達到我預定的30%年投報率,賺得還不錯了,再加上壽險顧問也建議,不妨可以休息一下。而且,這幾年來歐元一直比美元看好,所以把這部分的資金轉到保單中歐元帳戶稍事停留。

我覺得自己的運氣還滿好的。把錢存到帳戶去之後,還在考慮要再投資哪些標的時,就發生了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所有的基金表現都一路下滑,但是,因為我的錢留在歐元中,因此沒有被傷到。等明年再拿到工作獎金時,我想我還是會繼續加碼。

◎退休時 每月有10萬可花

到了今年8月14日,美國次級風暴發生也有半個多月了;雖然,風暴還沒有過去,但問題點差不多都反應出來了,所以我把資金從歐元帳戶裡轉出來,同樣以新興市場和原物料為投資的重點,買了霸菱泛太、霸菱拉丁美洲、霸菱全球資源基金,到現在(9月底)也有15%的投報率。我覺得,這樣一步一步的跟著投資趨勢走,而且持續加碼,離我退休時想要每個月有10萬元可花,應該不是太遙遠的夢想。

買房子 該登記誰的名字?

Money+理財家 2007年10月號

前言:一般夫妻的置產項目中,最值錢的大概就是房子了。到底房子該登記在先生或太太名下?或者採共同登記?這可以從3個角度來考量。

台北市曾有一對夫妻要購屋,完成所有房屋過戶的手續後,因為房子是登記在先生名下,代書就把新領到的土地房屋所有權狀交給先生,沒想到先生竟然當著太太的面,就將權狀送進碎紙機內。

原來夫妻倆先前已經因為房子登記問題而有過一番爭執,太太雖然妥協由先生掛名,但為了要有安全感,要求保管權狀,沒想到先生竟然將權狀「粉身碎骨」,還說可以省下一筆將權狀存放銀行保管箱的費用。

※離婚率大幅升高 靠房子增加安全感

還有一對小夫妻,因為購屋自備款是由公婆出錢,簽約時公婆要求用兒子的名字登記,但是等到正式用印時(即雙方蓋印鑑章),公婆沒有到場,兒子即要求代書將房子所有權人改成太太的名字,「因為老婆要有安全感」,兒子無奈的表示。

為什麼夫妻都想靠房子來建立安全感?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離婚率是千分之2.83,有6萬4千多對夫妻在戶政事務所跟另一半說「拜拜」,居亞洲第一高;而10年前,只有3萬5千多對離婚。面對節節走高的離婚率,讓夫妻任一方更想擁有房子的所有權,因為房子通常是夫妻擁有價值最高的一項資產。

其實撇開感性因素,房屋登記可以有更理性的考量。以下是房子所有權人在登記時的3種考量角度。


※考量1. 誰的貸款條件好 就登記在誰名下

銀行核貸除了考量房子地段等因素外,貸款人的職業、信用、收入也是評估重點。兆豐銀思源分行經理江德成指出,如果夫妻一方是500大企業員工、另一方是一般行號員工,想要申請貸款的銀行又有針對500大企業提供貸款優惠專案的話,以「省息」角度考量,當然是登記在條件優的一方名下去申請貸款效益較高,通常可以有1碼(0.25%)的優惠。

假設貸款額度500萬元,貸款20年、年利率3.25%,採本息平均攤還法計算,20年下來的利息總和約是180萬元;而同樣條件、年利率3%的話,利息總和約是165萬元,可以省下15萬元利息,夫妻倆可以用來玩一趟歐洲了。

不過,如果自己任職的公司比不上另一半的條件優,或是太太只是家管,既想要登記在自己名下,又希望享有較優的利率報價,也不用氣餒,只要申請的銀行有彈性提供家庭收入評分的話,「不管登記在夫妻任一方的名下,銀行仍然會將夫妻收入合併評分,就有機會爭取到更好的待遇,」江德成提醒。

※考量2.誰能節省增值稅 就登記在誰名下

房子相關稅負最沉重的一項是土地增值稅,所幸土增稅有2種優惠可以申請,只是想要享受優惠,登記時就要慎重考慮。過去民眾出售自用住宅土地可以享有的土增稅優惠有2項︰「一生一次」的10%優惠稅率,以及「以小換大」的重購退稅。(月前行政院釋放新利多:「一生一屋,不限次數」的10%優惠稅率,是採一生累計換屋總面積、都市地區土地不超過1.5公畝之方案來計算,但目前尚待立院修法通過。)

但是陳俊宏提醒,「想要享受一生一次的優惠稅率,新購房屋就要登記在還沒有用掉一生一次的配偶名下。」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採取共同登記(即由夫妻共同擔任所有權人),未來出售房屋想要適用一生一次的優惠稅率時,夫妻倆的「一生一次」權益就會一起消耗掉,相當可惜

換屋時可以申請的「重購退稅」,由於稅法規定,原出售土地及新購土地所有權人須同屬一人,「也就是說,如果舊屋是登記在先生名下,購置新屋如果想要申請重購退稅,那麼新屋也必須登記在先生名下才行」,陳俊宏強調。

※考量3.誰最需法律保障 就登記在誰名下

民國85年修法後,房子登記在誰的名下就是誰的,即使未來感情生變,先生提出當初購屋自備款或是貸款都是由其支付,也不能將已經登記在太太名下的房子,要求法院判還給先生。因為太太可以提出這些購屋金是先生當初贈與給她的。

不過,台灣法律聯合律師事務所所長劉孟錦也提醒,夫妻婚後購置房屋,任一方即使爭取到登記在自己名下,也不能太「靠勢」,因為台灣9成8的夫妻採取「法定財產制」,當鬧到要離婚時,根據民法第1030之1條規定:「剩餘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提出「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以下簡稱請求權)。也就是說,可以要求剩餘財產較多的一方,「吐」出一部分的財產,供兩人平均分配。

只有當初專程到法院登記為「分別財產制」的夫妻,因為是「親夫妻、明算帳」,各自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名下財產,離婚時當然也不能再要求行使「請求權」。而只要沒有特別到法院約定登記的夫妻,均視同採取「法定財產制」,即使婚後財產是夫妻各自所有,但是當「法定財產制」的「關係」消滅時,譬如離婚或任一方死亡,另一方就可以行使「請求權」。

剩餘財產計算方式是:「先扣除婚姻關係存續中所負的債務後,如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的差額應平均分配」。譬如太太名下有一間市價約1千萬元的房子,先生名下有200萬元存款,假設雙方都沒有負債,那麼雙方剩餘財產各是1千萬與200萬,差額為800萬元(=1000-200),剩餘財產較少的一方,就可以要求平均分配這剩餘的800萬元,也就是說,先生可以向太太要求給付400萬元。

※不知如何選擇 共同登記最公平

相對地,劉孟錦律師也提醒,房子沒有登記在自己名下的配偶方,也不能因為法律有保障離婚時的「請求權」而大意,「因為房子登記在誰的名下,誰就有自由處分權,也就是要小心還沒來得及在離婚時行使請求權時,房子就已經被另一半處分掉了!」

除非配偶能夠及早發現另一半「不當減少婚後財產,而對他方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有侵害之虞時」,不用等到離婚,就能向法院提出「提早行使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例如先生外遇,準備出售登記在自己名下的房子變現給二奶,太太如果及早發現,就能依法聲請提早行使請求權。

而且切記「法律只保護懂得法律的人」,如果知道有剩餘財產的差額時起2年間不行使、或是離婚超過5年未行使,這項權利就會消滅,也就是不能再提起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綜合來看,誰自認最需要法律保障,誰就盡量爭取登記在自己名下,或是採取形式較公平的共同登記,更能因應目前婚姻關係不穩的時代。

只是要注意的是,共同登記房屋的另一半仍然有自由處分名下持分的權利,而且若另一半不幸提早過世,而夫妻又膝下無子嗣的話,「第二順位繼承人、亦即公婆或是丈人、丈母娘,就有權要求繼承該房子的持分權利了,」劉孟錦律師提醒。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陳進郎:「先會操作 ,才能預測。」

副標:那一段大跌一千八百點的日子…
《今周刊》563期 撰文/陳進郎

前言:今年七月底大盤指數急速大跌一千八百點,《股市大贏家》作者陳進郎曾因預測失算而懊惱;幸好,最後靠著他最拿手的「操作」扳回失分。陳進郎喜歡把做股票分成兩部分:預測和操作。當預測失靈時,「操作」便是他的安全網。

編按:過去十二年,陳進郎在股市中投資獲利十九倍,從五千萬元滾出十億元,在《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花費近一年時間的遊說與力勸下,才首次公開他的第一本書《股市大贏家》;由於讀者熱烈回響,《今周刊》再度邀請陳進郎分享他兩個月前,大盤指數從九八○七點,一路下滑到七九八七點,這段日子他如何與自己征戰?如何判斷留在市場抑或全盤殺出?最後又如何靠著自己最拿手的「操作」扳回失分。以下是他細說當時的操作:

古代詩人菲洛史查圖斯說過:「神看未來的事情,一般人看現在的事情,但是聰明人看即將發生的事情。」

我認為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要預測長期趨勢很難,投資決策的核心在短中線的預測。

※作預測別太自信 也別隨興

當我們做投資預測時,常出現兩種極端。第一種是過度自信而一廂情願,不知道適時修正,以致愈陷愈深;第二種是想(看)到什麼就拿來做預測的依據,缺乏一套系統性的方法。第二種情形更為普遍。尤其當股市的不確定性愈高,投資人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更想知道權威名師怎麼看後市。但即使是短中期走勢,也常常跌破專家眼鏡。或許專家看錯了行情後,還能隨機應變,但投資人如果只會人云亦云,就被困住了。


我喜歡把做股票分成兩部分:預測和操作。「預測」充滿變數,「操作」卻能操之在我,當預測失靈時,「操作」便是投資人的安全網。因此,投資人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操作,學會了如何貼著市場做股票,視行情的起伏見招拆招。學會了操作才能學會預測。經過長時期知識和經驗的累積,雖不一定能對長遠的未來料事如神,但慢慢也能看出「即將發生的事情」。

就像今年七月底那段急速大跌一千八百點的行情中,我曾因預測失算而懊惱;幸好,我靠著自己最拿手的「操作」扳回失分。當時,大盤一鼓作氣來到九千五百點,市場全面看好指數將飛越萬點,沒想到正暗藏危機。

七月二十六日:指數開高,來到九八○七點,但隨即往下殺。十點鐘不到,根據當時的成交量和每分鐘成交量,就可估算出大盤日成交量,極可能超過市場普遍達共識的三千億元警戒量,而且盤中日K線跌破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八三三六點以來的近期上升趨勢線。我該大賣卻未大賣的原因,是因為看到有的個股離當天最高價已有不少的拉回,而且我已習慣了大盤和個股還會不斷地創新高,期待尾盤能扭轉頹勢。

收盤後,我發現日成交量果然高達三千二百多億元,更糟的是,日K線收二百多點的長黑,而且已經跌破近期上升趨勢線。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只能祈禱晚上美股大漲,隔天台股開盤後,還能賣個好價錢。晚上九點半不到,我守在電視機前,收看美股開盤,沒想到美股一開盤就是大跌。我每隔幾分鐘看一次報價,甚至目光離不開螢幕,直到睡前,我的心就這麼跟股市糾結在一起。

七月二十七日:台股以超過三百點跌幅開出,顯然有些人不計代價想要退出市場。往上看,指數距前一日的九八○七點,已有五百多點差距,頭部隱然成形;往下看,指數距六十日線的可能支撐,尚有五百多點的下跌空間。

就我操作的習性,當整體獲利降低,或當我的信心動搖或看不清方向時,我的持股比率跟著降低。當天雖然我手上還有一些股票已經跌停而賣不掉,也有的股票拉回幅度已深而捨不得殺出,但還好我還有一些IC設計股,如聯陽、盛群等,還在創新高,讓我能捨得殺出。

八月二日:行情往下探底數日後,來到六十日線的位置,這也是大盤連接九十六年三月五日的七三○六點,至九十六年五月十五日的七九六八點,所形成的上升趨勢線的支撐。在多頭行情中,這兩條線經常亦步亦趨,形成雙料支撐。果然,該支撐不負眾望,指數在八七二七點形成短底。隨後幾天,反彈到九二一九點。在底部未經確認前,由於我的持股比率還是偏高,我一直警愓自己,心思不該放在搶反彈,而應趁著反彈時減碼

八月十四日:指數第三度拉回測試六十日線,雖然勉強守住,但根據我以往的經驗,股市翻空時,股價一再測試某支撐,則該支撐跌破的機率很高,六十日線已經岌岌可危。我想到剛開始大跌的第三天,當時我堅信六十日線一定能守穩,一位已出清持股的市場名人反問我,「萬一六十日線跌破了怎麼辦?」我當場愣了一下,隨即根據「不該自我設限」的大原則,回答他,「萬一跌破六十日線,只好進一步減碼。」

八月十五日:美股大跌,台股一開盤就跌破六十日線,進而指數破底,收盤後,摜破八千六百點。收盤後,來電討論行情的朋友變多了,有人說他今年的獲利全數回吐了,有人談到次級房貸風暴對歐美消費市場的殺傷力,比一般人想像中來得嚴重。一位在外資券商任職的朋友苦中作樂,開玩笑地說:「之前市場都在談『破萬點』,沒想到不是台股漲破萬點,而是道瓊可能跌破萬點。」

八月十六日:台股收盤跌到八千二百點。當天晚上,一位投資人問我:「台股會不會跌到三、四千點。」我嚇一跳,怎麼短短幾天,市場心理從「要不要追高」,急轉而下,變成「要不要認賠殺出」。我安慰她:「就算股價崩跌,也是從最高點,一個股票箱、一個股票箱的往下墜;即使會跌到三、四千點,這也是下幾個階段的事。」我想,市場上像她這樣用當時的感受在看未來,悲觀時看得更悲觀的人,可能不在少數。

我想起凱因斯的名言,「如果我們退場,維持現在這種心態,那麼我們在時機晚到不能再晚之前,絕對不會退場。」因此,空手也是一種風險,一旦行情好轉,我們卻沒有參與,就會被行情拋在後面,這是投資人所能想像的最可怕的事情。

※空手也是一種風險

我認同凱因斯的看法:激烈出清是不對的!我分批出貨。即使在民國八十九年那樣慘烈的萬點崩跌中,直到指數跌到將近三千五百點的底部,我還持有大約三成的股票。就我而言,股票跌得太深,還真的殺不下手,除非持股的本質太差。即使手上套了些股票,我也不怎麼難過,至少它們讓我做功課時更起勁。不管行情好壞,我堅持留在場內。我認為在市場等久了,總會等到好的加碼時機。就像凱因斯所說:「我相信有時候人應該留在隊伍裡,不應該設法插隊。」

其實,當大盤跌到八千二百點,連接民國九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六四二二點和民國九十六年三月五日的七三○六點,所形成的中期上升趨勢線已初步發揮支撐。只是漲時經常漲過頭,跌時也經常跌破頭,跌勢常煞不住車。我有預感,指數現在一定很接近底部。即使理性分析一再失靈,大盤甚至跌破了二四○日線的七八五六點,指數也會很快彈回八千點。我還記得民國八十九年的萬點崩跌中,當指數自一○三九三點下跌,二四○日線曾數度發揮支撐,直到指數終於跌破二四○日線,而且二四○日線的角度由上升轉為下降,指數才加速大跌。

此外,我們不可能在指數跌到最低的那一點才大手筆進場,因為最低點和最高點一樣,都是靜悄悄地來,當事後得到證明,它們已經一閃而過。因此,雖然目前指數尚未落底,但就個股而言,可能有的相對強勢股,已不再隨大盤探底了,這正是我要鎖定買進的對象……。

提高保障 穩健投資

副標:新制上路 投資型保單依然搶手
理財周刊 371 期

「十一新制」後的投資型保單,若以理財的角度看,投資成本確實變高了一點;但如果以保險的眼光來看,其實是回歸保單的本質,提高保障。

因此除了對需要節稅的富人較有影響外,對一般消費者反而是好事。

文.游子瑩

9月下旬某日,下午5點30分,在木柵線南京東路捷運站旁的麥當勞速食店,地下1樓不到40坪的用餐區裡,有7桌的客人,桌上不約而同地都擺著筆記型電腦,同坐的人要不是盯著螢幕看,要不就是翻著幾張印著密密麻麻的A4紙,低著頭不停地按著計算機;再不然,就是打行動電話討論著……。在速食店裡打工的高職生小米早已見怪不怪,「最近這1、2個禮拜都是這樣」。

如果,你從這些人的身邊走過,瞄上一眼,免不了會看到「XX人壽」、「萬能變額壽險(即俗稱的投資型保單)」等類似的字眼,這股熱潮背後的原因就是:「十一新制」。

◎高節稅者會受影響

「十一新制」不是什麼kuso(搞怪)的流行用語,也不是中國大陸的官話,它是金管會為了規範投資型保單被過度強調投資而輕忽保險本意的規定,全名叫做「投資型人壽保險商品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之最低比率規範」(以下皆簡稱十一新制),自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


也就是說,從10月1日起開始,各家人壽公司所賣出的投資型保單,在死亡給付和保單帳戶之間,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且在消費者投保或每次繳保費時,依「到達年齡」(投保時的年齡+保單年數-1=到達年齡)計算。當到達年齡40歲以下者,死亡給付和保單價值比率應為130%、41~70歲,比率為115%、71歲以上,比率為101%。因此,在新制下,如果一名30歲的民眾,想要把100萬元投進保單帳戶中去投資,投保金額必須為130萬元,而且必須支付30萬元的保障成本

那麼,到底在9月或10月買投資型保單,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壽險業務員們(或稱壽險顧問)要急著在9月前賣保單呢?宏利人壽副總鄭祥琨表示,其實這個新規定對95%的消費大眾都沒有影響,只有對兩種人的衝擊較大,一是有高額節稅需求的人,另一種則是完全不想有任何保障,只想利用投資型保單來投資的人。這兩種人,在買甲型投資型保單時,常常會有所繳保費高於保險金額的情況;但對一般人來說,買保險就是要以小搏大,希望繳少少的保費,就能獲得最大的保障,所以不可能會有保費高於保額的情形。

◎健全保險市場 降低投機心態

舉例來說,50歲的富豪老王拿4800萬元購買甲型的投資型保單,在扣掉相關成本之後,保單價值為4500萬元,用於投資。假定老王的投資都沒有回收就身故,保險公司會給付保單價值4500萬元。這對保險公司來說,付給老王的錢都是老王自己繳的,所以是「零成本」;而對老王的好處是,如果沒有買保單,4800萬元就會變成遺產,必須被課徵1968萬元的稅金(稅率為41%),但買保單只需要花300萬元的成本,兩者相比,省下了1668萬元的稅金,何樂而不為?更何況,這還是在假定沒有投資收益的情況下,這樣的「節稅」好康,當然讓高資產客戶趨之若鶩。而老王如果是在新制之下投保,就得按規定付足保單價值的15%,當做死亡成本。

而對於偏好投資,可能原來就有壽險保障,不想再增加保障,只是單純想利用投資型保單的多樣化基金平台功能的人來說,新制實施後,購買的誘因也會降低。因此,市場上普遍傳言,在十一新制實施後,「甲型」的投資型保單將會退出市場,許多業務員更以此為號召,大打「末代優惠保單」牌,招攬高資產客戶。

鄭祥琨指出,台灣的投資型保單相關制度,都是模仿美國,而新制也是類似美國的門檻法則,主要目的是希望訂出一套更完善的遊戲規則,讓市場更健全,也讓投資型保單回歸保險的精神;對消費者來說,保障增加,也是一件好事。不過,他並不認為「甲型」會從此退出市場,因為新制只對一些採取極端方式操作投資型保單的民眾有影響。

法國巴黎人壽副總王伯莉笑說,台灣的壽險業務員是一群相當聰明且靈活的人,因為每次只要法令一有變動,業務員們總能找到一套行銷的方法,如果再碰上各公司的業務競賽期,那股衝勁是相當令人佩服的。但是,在這一波狂打「停售」效應時,業務員其實「忘了」說清楚的是,即使是新制實施,但增加的保障成本並不高,對沒有高額避稅需求的民眾來說,9月或10月買投資型保單,並沒有什麼差別。

因為如果仔細換算,會發現年繳保費的差距,連1000元都不到。以30歲女性為例,保費和帳戶價值皆100萬時,新制下每年的保障費用也不過是176元(危險保額30萬元的保費)。而且若是真的擔心投資效果太好,使得保單價值高漲,必須調整保障費用的話,那麼,在每次繳付保險費之前,也可以把部分投資獲利領出,使保單帳戶價值維持在法定比例內。

◎年金型、後收型 不納在新制

目前市售的投資型保險的商品種類可粗略分為連結基金型或連結結構債的變額壽險,以及連結基金型或連結結構債的變額年金險;在這次的新制中,並沒有規範年金險,再加上連結結構債型的變額壽險,在設計上以還本及保本為主要訴求,也不太有影響,影響最大的是連結基金型的變額壽險。新制實施,壽險業者為求投資型產品多元化,在今年下半年所開發的主力商品,都以年金險為主。

王伯莉表示,年金險有兩種,一種為無身故保障設計,也就是在年金累積期內死亡時,保險公司僅退還給要保人(繳保費者)保單價值,但這種產品不適合有家庭的民眾,在沒有足夠保障時購買,萬一被保險人身故,不只沒有保險金,萬一要保人和被保險人是同一人,這筆保單價值金還會變成遺產,必須課稅;而有身故保障設計的年金險,則因為多了保障,相對的保費也會比較貴。所以,民眾不妨算一算,在自己的理財及風險規畫下,到底是新制的投資型保單比較划算,還是新推出的年金險比較適合。

另外,附加費用後收型的萬能壽險,也不在新制的限制內,手上如有資金想要買投資型保單,卻不想被「多收一點點」保障費用的話,也可選擇後收型的萬能壽險,以躉繳方式為宜,可在初期時把投資部位加大。

不過,鄭祥琨和王伯莉都提醒,其實新舊制的差異很小,只是讓保障和投資維持在合理的比例內,使被保險人的保障更充足,所以消費者不管在何時買投資型保單,只要做好風險和投資規畫,都可以擁有一張既生財也有保障的保單。

◎新舊制超級比一比

投資型保單依給付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分為甲型和乙型兩種。甲型的身故保險金給付方式是「保單價值和保險金額取其高者」,以節稅和投資為主要訴求,而乙型是「保單價值和保險金額的總和」,著重於保障功能,而新制所影響的僅有甲型

例如,30歲的李小姐在舊制投保時,拿出100萬元,採用最低保額的方式規畫,則形成「100萬元投資+10萬元保障=保險金額110萬元」的組合;如果李小姐在新制實施後才投保,保險金額不變下,保障必須調高到25.38萬元,而投資只能有84.62萬元;如果要投資的金額不變,仍然維持100萬元的話,則必須增加20萬元的保額,而保障自然也會增加(以上所列只是投資和保障的比重,而非實際保費)。(文.游子瑩)

◎什麼是結構債?

「買車?定存?」亭如趁著午休時間,到公司附近的銀行去,心裡不斷猶疑著,到底要怎麼運用薪資帳戶裡的錢,但一想到高漲的油價,她連忙把腦子裡開車兜風的畫面趕走。

相熟的行員一聽到亭如想把錢轉定存,馬上說:「現在利息真的很少,如果你近幾年沒有要用錢,我建議你不如買張結構債的保單,6年下來保證你賺到,光是每年配息8%和定存的2%,就差了4倍,而且就像定存一樣,很保本,還可以有100萬的身故保障……。」

因為趕著回去上班,有聽沒有懂的亭如簽了名,心裡充滿著「比定存更賺」的感受,但還是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是結構債?

由於銀行保險通路持續看俏,以今年1~7月為例,壽險業就有690.74億元的初年度投資型保單保費收入來自於銀行通路,占初年度投資型保單總額的24.77%。其中,銀行通路又以銷售連結結構債的投資型保單最多。

結構債連結的產品很多,有單一股票、股價指數、債券、匯率或利率,幣別也有分為外幣和本國貨幣,雖然有投資效益,但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投資和匯率風險,而且在計息上比定存複雜許多

而且,就算是保本的結構債投資型保單,也有費用率和投資風險,很多民眾以為投入的金額,一定能拿回,但有時績效不好,滿期時的價值再扣掉費用率,最後拿回的金額只有當初投資的95%,也大有人在。

因此,民眾在買結構債時,必須弄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麼,才不會多年後資金虧損,還一頭霧水。選擇時,也要注意發行結構債的機構,長期債務信評應為Standard & Poor's、Moody's、Fitch等評定A級以上者;結構債券本身長期債信評等也必須是上述信評公司評為AA級以上水準者,才較有保障。

高人氣個案的背後真相

住展雜誌 315 期

人氣代表了一個建案能否帶來買氣的關鍵,許多建商利用銷售手法來增加人氣,多樣的銷售方式令人眼花撩亂,消費者在購屋時該如何選擇呢?以下是我們近來觀察的現象…

不論市場冷清與否,建商都希望自己的推案是最高人氣,這也是行銷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更是個案銷售好壞的指標之一。因為吸引大量的看屋人潮,才能帶來成交的機會。而來人數的多寡,更是取決於個案行銷的手法策略,能否成功帶來銷售佳績。

吸引人氣的管道,莫過於透過不同的媒體來刊登廣告,舉凡派報、看板、報廣等等,以及在個案的接待中心舉辦各式各樣的SP活動,如:邀請名人當代言人、舉辦親子活動、名車名牌展示等等,都是能增加人氣的手法。

◆多樣的行銷手法

從上述來看,能製造超高人氣,通常取決於兩個關鍵,那就是釋出大量的廣告,以及製造新鮮的話題。

遠雄建設旗下系列個案,每週都在單一報紙內出現多達三到四大頁全開廣告,報廣量都十分驚人,許多案名都變得耳熟能詳,參觀來客數自然增加不少。


而廣告手法也非常重要,最常見的就是用低單價、低自備款、X分鐘到市區,以及多樣休閒設施等作為訴求。在現今房價漲聲不斷的情況下,能開出比鄰近個案還低的價格,往往是最有效的廣告手段。

製造話題的手法有許多種,其中請來名人站台代言是很管用的方法之一。今年初,板橋「新巨蛋」請來歌壇天后張惠妹代言,活動當天萬頭鑽動,參訪的人數激增。更甚者則是強調名人也訂下一戶,增加個案話題性,也讓消費者有和名人做鄰居的感覺。

另一種行銷手法,則是好禮大放送,賞屋即送禮品。基隆的「名軒山莊」,打出賞屋送加油券,在現在油價高漲的時代,的確是個實用的禮物。另外,也有個案搭配現在火熱的貓空纜車,強調賞屋就送纜車套票,同樣吸引民眾的目光。

遠雄集團另一種行銷手法,就是在接待中心舉辦未來宅活動。最近,遠雄強打環保概念屋,與松下電工合作舉辦多場親子活動,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參加,除了宣傳個案特色外,也間接帶來看屋人潮。據本刊市調人員於假日查訪發現,遠雄系列案來人數均高於同區的其他建案數倍之多。

◆廣告內容的真偽

上述的銷售手法,都是業者常用的方式,民眾該如何面對高人氣個案呢?如果是受到廣告媒體吸引,消費者一定要先知道他的廣告訴求是什麼,是低價?離市中心X分鐘就到?還是廣告產品特色不同?了解之後,再到現場一一比對。

例如:如果是廣告主打低總價、低單價,那就要觀察,低總價是不是都在比較差的戶別?還是早已銷售完畢?

如果是強調低自備款,則要衡量自身能力是否能承擔如此高的貸款,未來的還款能力等等,也要注意可能是業主透過銀行或其他管道所提供的信貸、裝潢貸,或公司貸款等等。

◆分辨真正的人氣

而SP活動,民眾更應把重點放在房屋上,畢竟您不是去參加活動或是拿贈品的,活動現場的人聲鼎沸,有一半恐怕不是來看屋,而是來參加活動的。在現場或許能感受到高人氣的感覺,但可能因此讓現場銷售人員無法顧及所有人,讓您的服務品質打折呢。

另外,業者還會利用一些手法來製造假人氣,比如會以假客戶來衝高現場人氣,炒熱氣氛,或是趁來人進場時宣報假成交訊息,企圖混淆消費者;甚或是利用『銷控』的方式,聲稱此戶別未開放或已售出,先推較差的戶別給顧客。

這時,建議您可以多回籠幾次,看看銷售數字是否和上次相同?喜歡的戶別是否真的已經賣掉?如此就可避免自己買不到原本中意的戶別了。

◆高人氣與高買氣

並不是所有的高人氣個案都是靠話題、廣告在支撐,有些個案本身條件優秀、價格合理、小環境佳,再加上適時的廣告放送,一樣帶來人氣及買氣。但如果本身個案品質不佳,或是單價過高等基本面問題,配合廣告的強力放送,恐怕只能帶來一波看屋人潮,成交比並不會跟著成長。

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一定要回歸到基本面去找到自己的需求,畢竟,您並不是來參加活動或是單純來看明星,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不要隨波逐流。但如果建案本身條件佳,人氣也強強滾,建議您,趕緊下訂選擇自己喜歡的戶別吧,以免條件好、人氣旺的個案一下就銷售完畢。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意外險包裝成醫療險 因病住院不賠

【經濟日報╱記者陳芝艷/台北報導】 2007.10.11 02:51 am

上半年來電視廣告出現「不用體檢、不問健康狀況、絕不拒保」的保單廣告,針對50歲到75歲銀髮族推出的壽險專案,由於投保手續簡單,令不少銀髮族心動不已。

不過財務顧問提醒民眾,如果保單是屬於意外險性質,投保人之後因病住院,保險公司還是不會理賠。

許多銀髮族由於年輕時保險規劃不完整,到退休後因為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慢性病纏身,才想到要替自己做完整的保單規劃,這時如果要投保醫療險,因健康狀況不佳,幾乎都會被保險公司拒保。

最近有業者針對銀髮族推出不用體檢、不問健康狀況的保單,而且保費也不會隨年齡而調漲,每天還不到100元就能投保,之後若發生保險事故需要住一般病房,每天也可獲得保險給付。

壽險業者指出,這類保單其實並非醫療險而是意外險,由於意外險的保障內容,主要是針對投保人發生意外事故所做的保障,保費主要是跟職業別有關,愈危險的行業保費愈高,跟年紀無關,所以不論是50歲以上或以下購買,保費沒有差別

投保人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是因為疾病而需要住院,而非像跌倒或車禍這種意外事故,並不在保障範圍內,就拿不到保險公司的給付

壽險業者也強調,這些條件看似誘人,但銀髮族投保前千萬要搞清楚保單內容,以免花了錢卻買不到想要的保障。

台灣「潛力99」績優企業出爐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東森電視ETtoday財經台主辦「潛力99」評選活動,邀請專家評鑑選出台灣潛力99績優企業72家,自10月1日起一連五天,將在ETtoday新聞節目對績優企業和審查專家同時進行深度專訪報導,透過財經專業平台深入剖析,藉以產生激勵作用及效法典範,協助台灣企業立足台灣、提升競爭優勢,敬請鎖定57台。

ETtoday財經台副總經理兼總編輯蔡慶輝指出,主辦潛力99的目的是藉由評鑑選出優質企業的良好典範,為台灣經濟把脈,為台灣永續發展找活路,讓好的企業嶄露頭角,找出優質企業經營成功的秘訣並給予擴大報導,為台灣企業發光;同時深入財報分析,提供投資者選擇投資標的的最佳參考。這項評鑑為國內電子媒體界首創,未來每年都會評鑑。

獲選的72家優質企業係由11位專家組成審查委員會,進行有系統的層層篩選、檢視及評定,評鑑標準非常嚴謹,最後通過嚴格考核者僅剩下72家。

評鑑方法是採行法人機構的分類,先分成「成長類」、「價值類」兩大類,成長類的評選對象是定期公布財報的一千多家上市、上櫃、興櫃公司,設定兼具績優、成長條件的8項指標:(1)近三年(93-95年)毛利率都超過20%、(2)流動比率逾120%、(3)速動比率逾100%、(4)每股稅前盈餘都逾1元、(5)ROE逾10%,以及(6)95年負債比低於該類股平均、(7)近三年營收均逐年成長、(8)今年上半年營收比去年同期亦成長者。在1千多家公司中,都同時完全符合這8項指標者僅59家。

價值類的評選對象分為大型成長、高配息、次產業龍頭三類公司,評選條件依序是,大型成長類的符合標準是近三年的營收大,且營收成長與盈餘成長也不錯者;高配息類的標準是95年股利殖利率超過7%(高於一年期定存利率的3倍);次產業龍頭類的標準是次產業的龍頭廠商,且具競爭優勢者,由審查委員會甄選。符合審查委員會篩選標準,選出高配息類12家,大型成長類5家,次產業龍頭廠商68家,小計價值類有85家。成長類加價值類合計144家。


能夠完全符合成長類和價值類的評選合格者,可說是相當不錯的公司,但審查委員會惟恐掛一漏萬,或遇到財報美美但可能埋藏地雷者,為求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因此再用二項負向指標「每股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每股盈餘(<70%者)」、「現金週轉天數(近三年均逐年成長者)」進行二階段刪減,深入檢視其盈餘品質、營收成長及獲利的真正來源等財務品質,通過第一項的剩下95家,再通過第二項的剩下72家。

鴻海、宏碁、長榮航、茂迪、新普等多家未通過第一項,台塑、友達、遠紡、統一、陽明、信義等未通過第二項,但台塑集團計有南亞等七家入選。

擔任審查委員計有許士軍、魏啟林、陳朝威、陳定國、劉玄達、吳啟銘、龔仁文、黃國欣、曹幼非、陳忠瑞、劉順仁,並由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許士軍出任主任委員。

通過評鑑為96年台灣潛力99績優企業殊榮的72家公司名單,成長類的科技股為:生達(1720)、五鼎(1733)、億光(2393)、超豐(2441)、聯發科(2454)、宏達電(2498)、健和興(3003)、台灣大(3045)、茂訊(3213)、原相(3227)、晟鈦(3229)、鈊象(3293)、訊連(5203)、同協(5460)、泰林(5466)、慧友(5484)、悠克(6131)、飛捷(6206)、聚鼎(6224)、胡連(6279)、佳邦(6284)、立錡(6286)、矽創(8016)、廣積(8050);傳產股:恆義(4205)、大豐電(6184)、中保(9917)。

價值類包括1.大型成長股:台達電(2308)、台塑化(6505)。2.高配息股:台南企(1473)、中鋼((2002)、東鋼(2006)、南科(2408)、華亞科(3474)、遠傳(4904)、東隆(8705) 3.次產業龍頭的科技股:光寶科(2301)、日月光(2311)、神達(2315)、仁寶(2324)、矽品(2325)、台積電(2330)、聯強(2347)、技嘉(2376)、瑞昱(2379)、勝華(2484)、晶電(2448)、兆赫(2485)、大立光電(3008)、奇美電(3009)、嘉晶(3016)、緯創(3231)、群創(3481)、南電(8046)、元太(8069);傳產股:台泥(1101)、亞泥(1102)、南亞(1303)、台化(1326)、福懋(1434)、聚陽(1477)、士電(1503)、東元(1504)、鑽全(1527)、亞崴(1530)、中砂(1560)、三洋電(1614)、東聯(1710)、正新(2105)、長榮海運(2603)、統一超(2912)。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物價驚驚漲 省錢大作戰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王鈺棻 2007/10/09

颱風過後真的很不喜歡到市場買菜,菜色不多又不美,重點是「貴」。想說買個水餃吃吃,方便簡單就好,沒想到連十年沒漲過價的水餃店,也熬不過物價上漲的壓力,一個水餃從5元漲到6元,漲幅達20%。唉!什麼都漲,身旁的兒子馬上接口說:「媽,只有薪水沒有漲,對吧!」。「對!對!對!對極了。」

油價漲、原物料漲是全球性的問題,別的國家也有物價上漲的問題,但台灣民眾的感受為何比他國人民來得強烈?東西真的變得很貴了嗎?其癥結真的就在於「薪水沒有漲」。軍公教人員已確定明年不調薪,多數私人企業亦比照公務員不調薪的作法,所以所得不增,物價上漲,相對的可購買的能力減少,就會覺得物價更貴。

其次,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和國際相較表現較差,不用說經濟表現早已位居四小龍之末,近期評比的指標和以往相較也出現下滑的現象,經濟不景氣也會增加民眾生活的痛苦感。所以並非只有物價上漲讓人民感到沮喪,所得及經濟環境的影響才是真實的。

加薪要看老板臉色、提升經濟成長率也要期望國家領導者有英明作為,如何讓日子更好過,靠人不如靠已,以下提供您一些省錢方法,讓我們一起展開一場省錢大作戰。


一、養成記帳的習慣,要清楚收入及支出的情況,記帳是不二法門,定時列出收支明細,檢視花費,除了讓自己了解金錢的使用狀況好進行調整,也可提醒自己控制花費。

二、購物前先列清單,尤其是去量販店採購,不列清單很容易買上手,結帳時才發現怎麼花那麼多錢。所以以需要的先買,想要的等有多的錢再說,避免衝動性消費。

三、找親朋好友、鄰居聯合採購,這招去量販店很好用,量販店多數商品都是以量制價,所以都將單一商品數個包裝成一組,買回去可能一時使用或食用不完,還得擔心過期的問題,所以找人一起去分攤,花費也可省不少。

四、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不開車、能走路的不騎車,如此可省下油錢,而且多走路多運動,讓身體更健康,也是省錢的方法。

五、休閒不花費,例如到公園運動、玩樂;到博物館看展覽等,環保又省錢。去圖書館、誠品、金石堂等書局看書,不花錢吹冷氣又可充實自己,一舉兩得。

六、提款時一次提領多一點金額,減少手續費支出。可別小看每次提款6元的手續費,若你一星期提領一次,每次五千元,四星期手續費就要24元,若一次提領兩萬元,手續費只要6元,相較之下,提領多點較划算。不過,可別因提領太多錢而造成更多花費,最好將所提領之大筆金額分成數筆,分別裝在寫上不同用途(如水電費、菜錢、卡費…等)信封裡,做好金錢管理

七、行有餘力去兼差,但不要對正職工作造成影響,到時反而增加更多壓力及負擔,得不償失。

八、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即是投資理財。錢再怎麼不夠花,每個月也要想辦法存下三、五千元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有了10萬就可以朝30萬邁進,有了30萬達成100萬的目標就更近了。

國外出差費 要課綜所稅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7.10.17 04:10 am

常到國外出差者要注意了,不只在國內工作領到的薪水要繳稅,因國外出差所取得的勞務報酬,仍屬於個人的薪資所得,依法也應繳納綜合所得稅。

北區國稅局表示,由於所得稅法規定之「薪資所得」,包含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以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因此到國外出差提供勞務而取得的勞務報酬,也算是薪資所得的一種,依法要課徵綜合所得稅。

北區國稅局指出,新竹縣分局在查核93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發現小李短報薪資所得37萬餘元,國稅局核定小李應補徵應納稅額1萬1,000餘元。

小李不服,主張自己是受A公司指派至國外服務,因勞務提供地在中華民國境外,因此薪資所得非屬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無須課稅。但國稅局認為,小李是受僱於A公司,並受A公司指派赴境外服務,應屬國外出差性質,因此從A公司取得的勞務報酬,核屬薪資所得,應課徵綜合所得稅

北區國稅局進一步說明,公司依合約計畫派員工赴中華民國境外提供資訊技術服務,該公司員工依合約所定期限在國外提供技術服務,屬於國外出差性質,因此出差員工自公司取得的勞務報酬,仍屬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別忘了仍應繳納所得稅

5大指標 檢視防癌險保單

副標:癌症治療新法,傳統理賠恐不給付
Smart智富月刊07年10月號 撰文:林正文

自今年9月份起,要投保醫療險或防癌險,恐怕就必須忍受新調整的保險費率,而其中這波費率調整中,又以防癌險的漲幅最高,保費漲幅普遍為2~4成之間,因為壽險業者認為,國人的罹癌率持續增加,保險公司只有年年調漲保費,才能夠減輕癌症險理賠率居高不下帶來的沉重壓力。

◆「1單位」防癌險 難應付醫療支出

不過對於很多民眾而言,投保防癌險往往都是基於預防的心態,根據業者的統計,莫約有超過5成的保戶,在購買防癌險時都只買保費最低的「1單位」,也就是假設不幸被診斷出癌症,至少可以領到保險公司最基本的理賠金額。但是,是否只要有了癌症險的基本保障,就等同於在癌症治療過程裡,理賠金額足以讓你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壽險業者指出,防癌險產品從問世到現在,除了費率年年漲之外,保單給付項目也隨著醫療需求而增加。部分保險公司早年推出的防癌險保單內容,給付項目僅有4~6項,但是現在防癌險保單內容至少會有8~項。


目前一般的癌症險保單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11項:初次罹患癌症、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手術醫療保險金、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療養保險金、癌症放療保險金、癌症化療保險金、癌症骨髓移植保險金、乳癌重建手術保險金、癌症義肢及義齒裝設、癌症身故保險金。

◆理賠給付差距大 貨比三家有保障

不過,各家保單的給付條件與理賠金額差距甚大。威盛保險經紀人公司經理賴慧珠指出,目前各家防癌險都是以一單位為計算基準,但是不同的防癌商品,給付內容差異甚多,因此消費者在投保前應該還是要有「貨比三家」的精神。

究竟該如何檢視自己的防癌險保單內容是否足夠?壽險業者建議可從右頁大指標來逐一檢視.:

今年43歲的李淑芳,在去年發現罹患乳癌後,選擇在台北馬偕醫院治療,在診察確定罹癌後,醫生告知可以選擇兩種治療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切除手術,這類的手術費用不高,健保也有給付,但是在臨床統計上,癌症復發的機率仍然存在。

另一種則是採取鏢靶治療,也就是使用新型抗乳癌的藥物注射到體內,可以抑制局部癌細胞的增生,每次治療只須住院1天,第一階段必須進行6次療程,每次療程的費用為6萬,000元,合計需要40萬2,000元。

◆新式鏢靶治療費用高 防癌險理賠少

「在我認識的15個病友裡,只有2個人的醫療險能夠支付鏢靶治療的費用,其他的人都必須想辦法籌錢來救自己的命,」李淑芳同時參加乳癌患者的支持團體,大家在交換抗癌經驗時,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癌症治療的費用都遠超乎預期,而且沒想到這種新形態的藥物治療,如果依照防癌險的理賠,只能夠領到1天的住院保險金,最多只有2、3,000元,只夠貼補病房的自費差額。

「而這2個人所用的方法就是除了防癌險外,還有實支實付的住院醫療險,」 李淑芳解釋。

◆抗癌最佳保障:~防癌險+實支實付醫療險

謝佳芳指出,新式的癌症治療方式,往往需要使用醫生指定用藥,但是藥品費用被歸類為「醫療雜費」,不但健保不給付,甚至也不在癌症險的給付範圍內,只有實支實付型的住院醫療險,可以「住院醫療費用」的保險金來給付。

住院醫療險分為2種:日額給付與實支實付。所謂的日額給付是依照住院天數,向保險公司申請每日定額的保險金,但是會有總天數的上限。不過日額給付保險金也是依照投保單位來倍增,投保單位愈高,保費也愈貴。

實支實付型的住院醫療險,是指住院期間產生的一切醫療費用,像是膳食費、藥品費、甚至指定醫師費等,只要是有收據正本,都可以申請理賠。但是保險金是採取限額給付,超過的部分則必須要求保戶自行負擔。

目前熱賣的住院醫療險多半都屬「混合型」,也就是日額給付與實支實付的理賠方式可以「2擇1」,保戶可以視自己的住院醫療支出狀況來決定哪種請領方式,得到的保險金比較划算。

陳玉婷認為,實支實付型的住院醫療險算是所有健康險中最「俗擱大碗的」。以35歲男性為例,投保終身醫療險年繳保費近萬元,但是如果購買最小單位的實支實付型的住院醫療險,所需保費是終身醫療險的一半,可以補強醫療險的不足。

不過為了避免發生道德風險,實支實付的住院醫療險從去年開始金管會限制每人只能夠買1張保單。因此無法透過購買不同家的商品來補強,但是如果有意要提高保障額度,則可以視經濟能力調高投保單位,增加保障額度。



1.癌症住院保險金是否足夠?

所謂的癌症住院保險金,是指因癌症入院治療可以領到的日額保險金。投保1單位最低的金額為每日給付1,000元,投保單位愈高,日額給付才會倍增,但是保費也愈高。

ING安泰人壽資深行銷經理謝佳芳指出,目前健保只給付3~6人病房的病房費用,許多醫院幾乎都是一床難求,再加上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抵抗力較差,要降低病房內感染的可能性,最好是選擇單人或雙人房。

不過,單人或雙人病房的健保差額約在2,500元至6,000元不等,僅靠癌症險的住院保險金,只能產生些微的貼補作用。

保德信人壽行銷協理陳玉婷指出,住院保險金的額度到底該保到多少,基本上看個人需要的醫療品質而定,甚至有些人願意加買日額型的住院醫療險,提高日額給付金額,當作補貼非健保給付的病房自負額或是因病住院無法工作的薪水損失,甚至還可以支付看護費用。

2.是否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

目前市售的防癌險中幾乎都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的項目,因為癌症發現愈早,治癒率愈高,後續需要的醫療支出也相對減少,因此部分防癌險保單特別重視初次罹癌保險金。

不過,初次罹癌保險金還會依照罹患癌症的情況來支付,例如像是原位癌(有些保單稱作低侵襲性癌症)的給付金額較低,非原位癌的癌症則給付金額較高。

再者,初次罹癌保險金的給付都以一次為限,如果再罹患其他癌症時,初次罹癌保險金就不再給付。

3.是否有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

拜醫療進步之賜,現在治療癌症的技術日新月異,醫生都會鼓勵患者嘗試鏢靶治療或是口服式化學治療,這類診療方式都是靠藥物控制癌細胞的變化,每次療程病人只須住院1天,注射完藥品後,就可以返家休養,或是定期到門診回診領藥,便能夠自行在家服藥,根本不需要住院。

台明保經公司處經理胡之希指出,癌症患者有時還會因為副作用或併發症必須經常回到門診報到,因此回診機率頻繁。

此時如果有門診醫療保險金,便能夠貼補健保不給付的醫師指定用藥,或是門診掛號費等。

4.是否有癌症出院醫療保險金?

不論何種癌症治療方式,癌症病患在療程結束後都需要時間療養,由於醫院病床不敷使用,因此醫生多半會鼓勵病患出院返家療養。早期的防癌險給付內容還是針對傳統住院治療方式來設計,因此泰半沒有出院療養金的項目。

出院醫療保險金的給付金額是住院療養金日付額的一半,例如住院保險金每日給付2,000元,居家療養金則是1,000元,給付天數比照住院天數。這筆錢或許金額不大,但是因為罹癌而收入中斷的人來說,也不無小補。

5.是否有癌症身故保險金?

國人的罹癌率愈來愈高,但是存活率也因為醫學進步而提高,根據衛生署的統計顯示,目前罹癌患者中可以達到5年存活率的女性高達62%,男性也有38%,可見癌症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絕症。

不過由於防癌險的理賠率愈來愈高,許多保險公司在設計商品時,將不會再推出主約方式的防癌險,而是以附約的方式和壽險產品一起搭售,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降低商品本身的保費成本,但是保戶必須留意,附約型態的防癌險保單內容是否涵蓋「身故保險金」。

身故保險金的用意是在照顧保戶的家人,可以留下一筆錢,減輕家人的經濟壓力。

不過,防癌險中的身故保險金支付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如果保障期間都沒有罹患癌症申請理賠,身故時就可以領到完整的保額,才不會覺得過去繳的保費都白繳了。

另一種方式則是用總保額扣除已經給付的保險金,如果還有剩餘保險金就會當作身故保險金,這種方式也是現在帳戶型防癌險常見的給付方式。



◆名詞解釋:帳戶型防癌險

由於理賠無上限的防癌險幾乎形同絕版,而9月以後民眾可以買到的癌症險商品幾乎都是「帳戶型防癌險」。

所謂的帳戶型防癌險,投保金額就是可以使用的理賠額度。假設投保金額為100萬元,就等於理賠金額的上限就是100萬元,保險金用完就沒了。帳戶型防癌險的好處在於,「限額理賠,限期繳費,保障終身」,就算沒有罹癌,投保期間沒有申請理賠,身故時就可以領回100萬元,當作身故保險金。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產業政策轉彎 迎向新興平價市場

【經濟日報╱記者陳秀蘭/台北報導】 2007.10.15 11:39 am

金磚四國興起,新興國家已形成「新巨型消費市場」,經濟部擬大幅調整台灣的產業政策,將台灣產品的銷售目標指向新興市場,以建設台灣成為「新興平價市場營運樞紐」,作為2015年台灣產業的願景。

拓墣產業研究所報告指出,這「新興」的中產階級,2015年年所得在1,500至5,000美元,是未來的消費主力。

三年一度的全國工業會議下月召開,除了討論促產條例落日後的「新世代促進產業升級法案」外,也將提出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

經濟部從年初就密集邀請各界專家,進行無數次論壇與座談,更深度訪談國內經濟學者,以找出兩兆雙星之後的接棒產業,希望提出具前瞻性的台灣產業發展策略。

根據經濟部委託智庫提出的策略,認為台灣應該搶進新興優質平價產品。該智庫研究指出,台灣過去的產品,主要以所得在5,000到2萬美元的歐美等中間消費族群為目標,這部分人口2005年有2億人,至2015可望增加至3億人,但爆發的總消費力,卻不若所得在1,500至5,000美元中等消費族群。


智庫指出,這群「新興」中產階級追求優質平價生活型態,台灣製造業者在創新、壓低成本具優勢,正好可提供價低、質優的選擇,在搶進新興優質平價產品,有很大利基。經濟部官員指出,新興市場多屬跳躍式消費、時尚消費,例如使用先進家電,跳過窗型或CRT電視,手機、家電換機率高,流行幾已全球同步,而台灣IC完成上下游整合,正可以提供這些資訊產品價低質優的需求。例如,華寶代工的摩托羅拉平價手機,在印度熱賣,而台灣筆記型電腦占全球出貨量高達80%,預估未來在新興市場平價電腦商機,至少可以搶占五成以上。

中國大陸市場是新興平價市場的重點領域。中國大陸2015年總消費力預估可達3.73兆美元,遠高於印度的1.7兆美元、俄羅斯的3,387億美元及巴西的6,775億元。拓墣預估,2015年,中國大陸所得1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將高達1.5億戶。

台灣企業的大陸布局,產業涵蓋食衣住行都有,從統一、康師傅、知名建商、裕隆…,在大陸投資的東南汽車、敏實集團已成為大陸最大日系零組件供應商,這些布局正提供台灣建設成為「新興平價市場營運樞紐」的基礎。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下有兒女 上有高堂者的救命符

副標:保險信託 讓子女安穩領保險金
理財周刊 372 期

保險金信託最重要的精神是「安穩的保有保險金」,如果家裡有未成年的子女,或是慢性病的長輩,只要保險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就可以辦理。

文.游子瑩

「爸~~」聽著2個年幼的子女的哭喊,站在靈堂裡的明儀也是搖搖欲墜,因為對她來說,她不只失去了丈夫,未來還得一肩扛起2個孩子的教養和整個家庭的經濟生活重擔。明儀不敢去算,當丈夫的喪事辦完,接下來的生活要怎麼辦,先不說每個月得給婆婆的生活費,光是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就夠她頭大的,而房貸才交了5年,還有15年得繳。

這個畫面,不單是常出現在電視連續劇中,也時時在你我周遭發生。中華民國財產規畫人員協會規畫師吳錦芳表示,就明儀這樣的情況,如果有提早做保險金信託的話,就不必擔心高額保險金一到手之後,東花西花,就去掉一大半,讓剩下來的保險金,無法協助她完成把小孩養大成人,奉養婆婆到天年的目標。

◎傳統型 宜設監察人

目前在保險金信託的操作上,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傳統型的,另一種則是進階型。傳統型的保險金信託,是以受益人為自益信託的委託人,最常見的就是以父母為被保險人,子女為受益人型態簽署的保險金信託,這樣一來當父母身故時,保險金額就會匯進子女的信託帳戶(即信託的受益人和委託人都是子女)。同時,也是因為保險及信託受益人都是子女,在死亡保險金免稅的情況下,子女就可以穩穩的享有保險金的照顧。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信託事業處信託部副理張齊家表示,這種方式在過去曾經發生過許多問題,因為子女本身就是信託的委託人,有更動和解除契約的權利(不受未成年限制),所以萬一年幼子女受到不當監護人的教唆,可能就把信託契約解除,把高額的保險金額領出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好是增設1名信託監察人,萬一提早要解除契約時,只要監察人不同意,就不能解約,而監察人可由自然人或法人擔保,是否支付津貼,視雙方「交情」而定。

◎進階型 有效管理資金

進階型的保險金信託,則是以他益信託為主,如果把委託人自己也納為信託照顧的對象則屬於部分他益。實務操作上,信託契約的委託人為父母,信託受益人為子女,而且所有的信託契約由父母訂定。

吳錦芳舉例說明,若父母擔心當自己身故後,高額保險金可能造成不當人士的覬覦,也擔心子女無法有效管理龐大資金時,可以設定各種信託資金運用條件,像是每個月由信託帳戶固定撥生活費用給未成年子女、子女成績優異獎學金、子女創業及購屋資金申請……等

而且,因為信託契約的委託人是父母,因此子女們無法更動契約,完全可以依照父母的意願來照顧子女,只要規畫得宜,在信託有效期間內,一筆保險金不只可以照顧第二代,還可以照顧到第三代。

◎可節稅、對抗債權人

那麼誰最適合將保險金進行信託?張齊家認為,保險金信託最重要的精神是「安穩的保有保險金」,所以如果家裡有年幼、殘廢、特殊疾病的子女,或者是重病及慢性病的長輩,都應該辦理保險金信託。

吳錦芳進一步說明,一般來說,家庭經濟較單純者,可規畫傳統型的保險金信託,但資金運用較為多元、有節稅需求者,則適用進階型。不過,因為進階型的規畫方式為他益信託,也就是父母匯款進信託帳戶,由信託帳戶代交保費,等父母身故後,保險金再回到信託帳戶來照顧委託人的子女,也由於受益人和委託人不是同一人,所以可能會有贈與稅的問題,因此,每年匯進信託帳戶的金額需控制在111萬元以內,以免需要繳交贈與稅

而且,由於信託法第12條規定,「信託財產不得強制執行」。所以只要進了信託帳戶後,即使身故的父母有債務,當債權人要求償還時,也不能動用到信託帳戶裡的錢,但這個對抗債權人功能的前提是,信託契約訂立前,不能有任何債務關係才行,所以明儀的丈夫若辦理保險金信託,需在申辦房貸之前,否則若有未還之房貸,銀行仍可以請求償還。這個規定雖然適用於傳統型和進階型,但是傳統型的保險金信託,可能會因為子女無法承受債權人的壓力,而解約償還債務,讓信託保障財產安全功能喪失。

◎宜找有經驗的壽險顧問

保險金信託目前在台灣,仍然不算普遍,主因就在於觀念上認為「信託是有錢人的事」,再加上信託有一定的費用,所以民眾興趣缺缺。其實,並不是億萬富豪才能辦信託,吳錦芳建議,如果保險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希望透過信託機制保障保險金運用的民眾,都可以辦理。

至於要擁有1張保險金額1000萬元的保單也不難,以自然保費計算的投資型保單為例,年繳保費12萬元左右,就可以享有1000萬元的保障(保費及保額計算依各公司商品實際情況為準)。如果覺得壽險保費太高,負擔不起的民眾,也可以搭配便宜的意外險保單,增加身故的總保額。

民眾如果想利用信託替自己的保險金再加一層保障的話,可以向自己的壽險業務員提出要求,不過由於信託業務並非壽險業務員執業所必備的技能,而且在信託規畫時,在信託資金運用上有諸多客製化的功能(如資金投資及孳息部分),因此,最好是找持有信託業務證照、同時具有信託規畫相關經驗的財產規劃師或資深壽險顧問來辦理,在挑選受託銀行時,應以本土老銀行為優先。

能愈早為自己的保險辦理信託,當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是已經病重的被保險人,擔心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想辦保險金信託怎辦?張齊家表示,如果碰到這種情況,在辦理信託時,需要見證人在場,同時簽署契約才能生效。一般來說,見證人亦可以由在場的壽險業務員和銀行信託人員擔任。

張松允》大膽預言 明年股王還是博弈概念股

【2007-09-03/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

張松允在投資市場上打造億萬致富傳奇,是小散戶翻身最真實的案例,有數不清投資人問他,究竟股票怎麼作、期貨怎麼操作?張松允說,他與一般投資人最大的差異在於:一是他一定「追高殺低」。二是投資專家叫投資人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他通常選定標的就會加碼到底;最後,一般散戶喜歡挑選本益比低的股票,但他買的股票通常本益比都很高。

股票市場上,一般人最忌追高殺低,不過,張松允說,他追強勢股、殺弱勢股,通常幫他賺錢的股票他會再加碼,害他賠錢的股票他就砍掉,所以最後手上只會留有強勢股,絕不眷戀弱勢股。

他認為,保守型的投資人確實應該把雞蛋多放到幾個籃子以分散風險,但他是一個講求資金效率的投資人,既然績效擺第一,押注當然也不能手軟,因此通常將資金火力集中在單一標的,以賺取他所希望的報酬。

再者,強勢股自然不可能低本益比,所以一些落後補漲以及二線股自然與他無緣。他說,「我只挑這個產業最強的股票作,最有題材和話題的公司買,股票一定要有想像空間,太過穩健的我不碰。」


至於一般人買股票習慣設立停損點、停利點,張松允笑言,他從來不自我設限,因為股票究竟漲到哪裡是市場決定,不是單一投資人可以決定,所以他的作法是,看「不對」就跑。

什麼是「不對」的徵兆,他舉例,當多數個股強攻,手上股票漲勢相對壓抑,出現抗漲的股票一定要跑,還有量大不漲、利多不漲都是警訊

至於停損點,他說,「買了沒多久就開始賠錢的股票,代表看錯了,既然錯了我就賣,絕對不拗單。」要確保操作能夠大賺小賠。

張松允做股票靠基本面,作期貨則靠盤感。他對於產業分析研究有很大的興趣,喜歡藉由產業趨勢挖寶,深入研究個股基本面,尋求未來具備爆發潛力、題材性最多的股票。

他十分看好博弈產業,並大膽預言,明年的台股股王一定還是博弈概念股。至於操作期貨的盤感,來自於當日盤面上強勢股的強弱變化,以強勢股作多空分野,轉強作多、轉弱作空,要順勢而為,避免因手上多空單作主觀判斷。

張松允從基本面分析開始,這個答案通常無法滿足投資人想像中的「武林秘笈」,認為他一定暗藏一手。他無奈的兩手一攤,真的就是這麼簡單與基本,只是沒人相信,不過,他也提醒,懂得買還要懂得賣,關鍵在於克服人性,這是另一大重點。

搶低價法拍屋 當心高稅金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7.10.05 02:55 am

搶購法拍屋賺到了價差,卻賺不到稅金。財政部指出,法拍屋經過多次拍賣,每次拍賣價只會愈殺愈低,當公告現值高於實際拍定價時,選擇投資法拍屋獲利者,就要有繳交高額稅金的準備。

財政部說,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衝擊全球,許多人投資失利,資金周轉不靈,導致房屋土地被查封拍賣。美國次貸風暴也影響台灣,金融機構準備緊縮不動產貸款成數,加上銀行利率走高的趨勢不變,法院拍賣法拍屋,往往不會一次搞定,總要一拍、再拍,直到拍價愈降愈低才有可能拍定出清。

不過,仍有部分眼明手快的投資客,掌握標購法拍屋只要再轉手,就可以現賺一大筆的訊息,時常進場搶標低價法拍屋。財政部表示,法拍屋標價若落到每坪價格比公告現值還低的局面時,搶買再搶賣法拍屋,未必保證大有賺頭。

財政部說,依照土地稅法第30條第1項第5款規定,法拍土地在法院拍定當時,是以公告現值和拍價作比較,並以較低的價格核算土地增值稅,即拍定人(買進法拍屋者)的前次移轉現值會按較低的價格做為基準。


舉例來說,甲標進一戶法拍屋,換算每平方公尺的土地標價只有1,000元,而該戶法拍屋的土地當期公告現值是每平方公尺5,000元。依據規定,甲所取得的法拍屋,其法拍的土地增值稅會按每平方公尺1,000元計課,也就等於甲的前次移轉現值是1,000元。

甲或許低價標進了法拍屋,但當甲想要立即轉賣標來的法拍屋時,就必須負擔土地每平方公尺從1,000元漲價到5,000元的土地增值利益所衍生的土增稅負。

財政部提醒納稅人,多數人都以為只要是同一年度的土地移轉(如買賣等),在公告現值沒有調整之下,並不需要繳納土地增值稅,低價買進法拍屋卻是十分例外。財政部強調,法拍屋標價愈低廉,連帶促使拍定人的土地取得成本,也比同期土地公告現值更低。就算是同年度移轉,也要繳上一筆相當可觀的土增稅。並非只要同年度買進並賣出,就完全沒有稅負。

一堂價值十億元的投資課

30雜誌網 林正峰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686

最近,我採訪了一位行事低調的投資高手陳進郎,他曾在30歲那年,投資股票失利而破產,卻在接下來的12年,用五千萬本金,幫他的公司賺進十億,獲利19倍,我非常幸運有機會聽到這堂價值十億元的「家教課」,更棒的是,不用付錢!

我很專注聽著陳進郎分享他血淋淋的投資經驗,其中有一點,跟我自己認知大相逕庭,這是我當天最大的驚訝。我很意外,像他這樣的老手,居然也會跟著即時資訊系統的新聞短訊而進出股票,只因為,這當中存在運用「資訊落差」套利的機會。

陳進郎認為即時新聞不像紙版的財經報紙,通常利多或利空見諸報紙時,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要買要賣,都已經等在開盤前的起跑線上,因此幾無資訊落差可言,但是即時資訊不同,很多人沒空隨時盯著盤,只要有五或十分鐘,就算這已經是第N手的傳播,仍然有機會贏過最後知後覺的投資人

當然像他這樣的老手,對於即時資訊,是不會照單全收的,他還是有幾道安全閥來檢定這個資訊,能不能被「利用」來獲利。


運用資訊落差套利,在投資市場當然不是新鮮事,一部份的對沖基金,就是這麼幹的,當東京休市,倫敦快開盤了,紐約則還在睡覺,這中間,就有機會。像債券天王葛洛斯辦公室裡,掛著三張投資大師肖像,其中之一的柏納.巴魯(Bernard Baruch),就是箇中高手。

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正在渡假的巴魯,卻時時留著戰爭的消息。一個星期天晚上,他搶先得知美軍在古巴聖地牙哥灣海戰大勝的消息,隔天美國股市休市,但歐洲會開盤,巴魯立刻想趕回曼哈頓,但已經沒火車了,他索性大手筆包了一列專車,專門載著他趕回曼哈頓,透過倫敦市場大買美國股票,因此狠撈一票。

另一個更經典的故事發生在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當時,英國的大銀行家羅斯柴爾德的眼線,搶先得到拿破崙戰敗的消息,立刻用飛鴿傳書,讓羅斯柴爾德拿到戰況的第一手消息,也因此在金融市場上大賺。

當然以今日全球資訊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資訊落差也越來越小,本來我不認為在單一市場裡的公開資訊,還能創造出資訊落差的機會(內線交易當然是另一回事),長期持續成功,但是陳進郎顛覆了我的認知,我,畢竟還是太天真啊!

後來我仔細觀察他的操作模式,發現原來是有可能的,當資訊落差時間越短,你的操作頻率也要越快,才有可能創造出價差空間,過去,十九世紀的資訊落差可能是一天,21世紀也許只有一分鐘!

陳進郎縱橫股市20年來,只要股市開市,沒有一天不進場,總進出次數超過二十萬次,平均每天至少約30次,因為頻繁的交易,讓他對短線的敏銳度特別強,雖然他坦承也很想學巴菲特放長線釣大魚,但中、長期投資,對他來說,成功率就是不如短線操作。

坦白說,陳進郎的「路數」跟我不同,如果我學陳進郎的操作法,必定慘賠,但是這堂課還是讓我開了眼界,投資獲利,也許有一百種、一千種方法,學投資,不是急著算今天賺賠多少,而是從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裡,找出自己的勝利方程式。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如何判別危機公司

在「投資客日誌」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如何判別危機公司? 談Z score
http://blog.sina.com.tw/appleibook/article.php?pbgid=234&entryid=573942

另外,Z Score 的詳細算法,在下面這篇論文中有提到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以財務危機模式探討合併報表及個別報表併存之必要性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624105-205313&filename=etd-0624105-205313.pdf

員工分紅費用化,高科技員工配股教戰守策

你領員工分紅嗎?
財訊月刊 文◎林文義

員工分紅費用化即將於明年開始實施,過去享受豐厚分紅配股的高科技員工,在此一新制度下,境遇有如從天堂掉入凡間,但對股東來講,這一制度短期雖會使公司每股盈餘下降,但股東未來可分的股利可能會增加,屬於短空長多。

員工分紅是台灣高科技業吸引人才的重要武器,在此制度下,公司不必支付巨額現金報酬給員工,透過員工分紅方式,發放大量股票給員工,而員工從資本市場出售配股取得高報酬,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市場投資人的補貼。

在現制下,員工取得分紅配股,是以面額十元去計算可獲配的股數,課稅時,也是以面額十元做為所得課稅,而非以股票的市價課稅(民國九十五年起市價與面額的差額,須課最低稅負),等於員工因分紅配股取得高報酬卻只以較低的股票面額課稅,這是過去外界認為高科技員工的待遇,是處在天堂的重要理由,但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後,這種現象將完全改觀。


員工分紅費用化後 員工可分股數大幅減少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振乾指出,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後,一旦公司決定盈餘中員工分紅的比重,則公司帳上須費用化的總金額就確定了,員工可以分配的股數不再以面額十元計算,而是以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司股票收盤價計算,這個收盤價就決定員工可分配股數的多寡,這項改變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往後員工可以分配的股數將比過去大幅減少。

舉例來說,A上市公司獲利一億元,章程規定以盈餘一○%、即一千萬元做為員工分紅,在現制下,是以每股面額十元去計算員工分紅的配股數,即員工可分到一千張股票(一百萬股),但在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新制下,員工可以分到的股票就大幅縮水了。

例如,假設年底A公司股票收盤價是每股一百元,則一千萬元的分紅,公司員工總共可分配到一百張股票(十萬股);如果年底A公司股票收盤價是每股五十元,則公司員工分紅就可配到二百張股票(二十萬股),惟此時員工分紅配股的總額仍維持在一千萬元不變。在本例中,於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新制下,不管是分股票或分現金給員工,也不管股價高低,公司帳上做為費用化的金額就是一千萬元。

同時從本例也可看出,A公司一千萬元員工分紅,一方面須列為公司帳上的費用,削弱公司當期每股盈餘,同時因以市價計算員工分紅配股數,員工分紅配股的數量和以前相比,也被大幅削減了。

新制下員工分紅拿股票 須承受股價波動風險

在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下,員工分紅配股的數量是以公司年底收盤價為基準,年底收盤價一確定,員工分紅配股的數量就確定了;但員工想拿到配股,仍須股東會通過,並辦理增資後,才能發放分紅的配股給員工,在公司年底收盤價和員工實際拿到股票之間,仍有一段時間,這段期間的股價波動風險,須由員工承受。

以本例來說,A公司獲利一億元,提一○%即一千萬元做為員工分紅,假設A公司年底前收盤價每股是一百元,則員工分紅配股,就確定員工可以分到一百張股票(十萬股),而員工實際拿到這些配股的股價變動,可能有三種情形,假設分別為:

一、員工拿到股票時,股價上漲為每股二百元。二、員工拿到股票時,股票維持在每股一百元。三、員工拿到股票時,股價下跌到每股四十元。

在第一種情形中,員工實際領到股票時,每股市價是二百元,與年底收盤價一百元相比,每股就賺了一百元差價,對員工有利;而在課稅上須分成兩部分,面額十元部分,併入員工一般所得課稅,而取得股票時的市價二百元與面額十元的差額一九○元,就列入最低稅負課稅,但可減除六百萬元扣除額。

第二種情形是,年底收盤價與員工實際拿到股票的市價都維持在一百元,則此時對員工在股價上沒有風險,也沒有獲益;面額十元課一般所得稅,拿到股票市價一百元與面額十元的差額九十元,列入最低稅負課稅,可減除六百萬元扣除額。

第三種情形為,年底收盤價一百元,員工實際拿到股票價格為四十元,此時,員工拿到股票的市價比年底收盤價少了六十元,就有損失產生了,員工必須承擔這項風險;至於課稅處理上,同樣是面額十元課一般所得稅,市價四十元與面額的差額三十元列入最低稅負課稅,並可減除六百萬元免稅額。

對公司股價短空長多

多位高科技公司高層表示,員工分紅費用化應該是短空長多,員工分紅費用化將使公司當期的每股盈餘下降,這是不利的部分;但員工配股數量也減少了,對股本稀釋程度也大幅降低。而且,員工分紅配股的數量減少,就表示股東往後有機會可以多拿,新制對員工不利,對股東長期來講是有利的。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王牌理專林憶卉 爆有錢人投資術

【2007-09-21/聯合晚報/13版/錢副刊】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不管是「億萬富翁」、「千萬富翁」或是「百萬富翁」,想要更有錢,一定要先認真地替自己畫出一個資產配置的圓餅圖,為自己訂出一個「VIP理財計畫」,設想自己在股市投資比重中要占五成或七成?債市、存款、保險布局又是多少?及每年要賺30%或20%?定期檢查,才有機會成為「更有錢的人」。

89年開始,投身台北富邦銀行大同分行的白金理財中心主任林憶卉,人長得漂亮、反應機靈、熱忱又貼心,加上長期鑽研投資理財資訊分析,近幾年來一直躋身在台北富邦銀行中最令人稱羨的「千萬理專Club」行列之一。

每天周遭、電話上碰到的都是擁有300萬元以上財富的VIP客戶,往往一個VIP大戶進場投資單筆金額就在100萬美元以上,折約台幣3300萬元。看多了有錢人,林憶卉也領悟出有錢人的基本理財概念,那就是想成為有錢人,第一就要先假想自己是個有錢人,她以自己替VIP客戶設計理財計畫的精神,也替自己設計了屬於自己的理財計畫,簡單地用筆畫出一個圓,依照自己的財富多寡、和屬意的投資商品,簡單分布比率,但要求一定合理的投資報酬率,按目標進行,確實比以前容易累積財富。有錢人的投資手法分析:

一年進出二、三次

林憶卉說,有錢人的投資理財觀念,分成許多種,她最欣賞敬佩的是,本身對市場資訊靈敏度相當高,脈動掌握精確的人,這類有錢人,往往都在相當關鍵時刻,一次大舉低檔承接股票或基金,一次進出金額往往就是二、三千萬元,但報酬率只要達到設定的20%或30%就出場,有時二、三個月就可賺進數百萬元,這類投資大戶,一年內大多只進場二、三次,是屬於「相當精準、謀定而動」的人。


大跌大漲平常心

有些有錢人是長期的股市投資老人,在股市翻滾20多年,但令她佩服的是,這些人永遠看起來都是氣定神閒,不管當天股市是否大跌,心情都不會受到股價影響。這些人的投資手法,是進、出都很快,今天買、明天賣,但可別小看這些快手,往往投資報酬率也都有10%-12%。

分散風險選擇多

多數投資人,還是選擇較安全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所謂的「保守穩健一族」,這些有錢人,可能是為了節稅、分散資金風險,多選擇海外基金、或是部分保險商品。而這些族群因為資金多、但無心在市場中進進出出,因此,大多數都是選擇海外基金或固定收益的保本商品為主。有時一大家子人統統都有錢,爸爸、媽媽、兒子、女兒,甚至叔叔、伯母都會一起下單,往往一個家族下單的金額也高得嚇人。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學巴菲特 投資當呼吸

【2007-09-10/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 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

「投資就像呼吸一樣,是二十四小時運作!」巴菲特就是將投資與生活完全貼合,讓他能成為投資富豪,他的投資哲學成為投資寶典,不管是企業定律、經營、財務及市場定律,遵守相關準則,只要能學到巴菲特精神的一半,投資的這門課,就可望高分過關!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其實很簡單,一是合夥心態、二是集中投資、長期持有。巴菲特在買進一家企業的股票時,想的不是將來賣出去的價差,他想的是,「買的是這家公司」,以合夥人的心態來買進。他採用的投資方式是: 集中投資在少數幾家一流的企業上,長期持有,累積經營的利潤。


巴菲特最經典一役,是買進大陸國營事業「中國石油」的股份。在油價尚未上漲之前,巴菲特即悄悄的在香港大買中國石油,累積買進股數達23億3800百萬股,買進總成本為4億8800萬美元,到2003年底,價值已升至13.67億美元。也因此,2000年,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每股帳面價值為6.5元,2002年升到10美元,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21美元。

不過,巴菲特投資並非所向無敵,他也曾失利,例如看壞美元走勢,2005年因巴菲特看空美元,美元遠期合約上虧損了6.19億美元,使得公司上半年在該合約上的累計虧損達到9.26億美元。不過,巴菲特對自己的投資充滿信心,他說,看空美元是長期投資,不會因美元的反彈而改變對美元的看法」如今,美元落勢,證明巴菲特長線投資的堅持再堅持。



綜觀來看,巴菲點經典的投資哲學包含12條定律與15個投資原則,以投資企業定律來說,企業必須簡單且易於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狀況必須穩定、企業長期前景必須看好;至於投資原則,最基本的法則就是要有耐性等待最好的時機出現才作投資,投資就如呼吸一樣,是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巴菲特認為,只要勤做功課、勇於認錯,投資並非難事。

巴菲特並不是一開始投資就萬事如意。但他60年投資路上的手法,經過時間的試煉,粹取出的經驗,更值得關注,例如,「別理會『市場』時時刻刻的報價」、「股票市場本來就是狂躁與抑鬱交替出現的場所,不能隨著市場價格而波動」、「持有好公司股票,即使證券市場關門也沒有關係,因為買的是事業不是股票」等。

簡單的說,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資產,而金融市場仍有理性的脈絡可循,巴菲特的成功,就在於找到這條 理性脈絡並絕不走失。


買預售屋就像跟會

【2007-09-13/聯合晚報/13版/錢副刊】 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投資房地產,有人專攻店面,有人鎖定中古屋,創意家行銷總經理朱良能則是獨鍾北市預售屋。他把買預售屋當作是「跟會」,閒來沒事,就是逛案場,對市場的敏感度,加上兩大擇屋心法,買房雖不多,但獲利高人一等。

創意家行銷總經理朱良能

他的兩大心法,一是從地價判斷房價。先了解周邊最新土地標價,再換算成未來推案房價,如果現在房價低很多,他就會考慮。第二,他會選擇推案尾聲或興建中的餘屋進場,因為此時業者大多能賣就賣,較有殺價空間,漲幅更可觀。

剛入行 薪水才1萬2

朱良能今年45歲,投入房地產業已17年。他原本是職業軍人,退役後就開始賣房子,當過仲介,做過店長,還曾遠征泰國做代銷。現在除了是國內十大代銷的創意家總經理,也是創築建設總經理,而且身兼多家建設公司投資顧問。

資歷豐富,加上歷經多波市場起伏,培養出他市場敏銳度。他說,79年他剛進這一行時,薪水1萬2000元,剛好是那時的股價指數─1萬2000點,市場一片榮景,但自此以後,股市就一路下跌,到了年底,只剩3000點。

看見需求 鼓勵接案

他經歷了房市最慘澹的一段歲月,被派到基隆一處工地賣房子,幾個月時間,只接到一位來客,而且問一問就走人。還好他沒死心,登門拜訪,在門口等了四、五天,終於賣出生平第一戶。他還記得公司因此特別發給他5000元獎金。

悲慘記憶深刻,加上轉戰國外,80年初的那波房市多頭,他沒跟上。但到了92年中,當市場仍因擔心SARS捲土重來,看法悲觀之際,他看到的,卻是民眾心中那股熊熊燃起的購屋需求,他建議公司努力接案,認為有案子一定大賣。


30萬進內湖 現在行情50萬

94年,國內房價開始飆升後,朱良能陸續又投資了多間房子,和一般投資人不同的是,他除了看大環境、看題材,看規劃外,實務經驗加上專業知識,他也發展出一套獨特擇屋心法,靠此心法,他總能準確判斷區域走勢,在飆漲之前,搶先進場,買到增值更高的物件。

其一是用地價判斷房價。他舉例說,94年內湖開始起漲,房價從20多萬元一下子跳到3字頭,很多人不敢買,但他上網查詢附近土地公告標價,換算建商推案開價,光是營建成本就比現價貴上很多,於是他就買了一戶大坪數住宅。

那間房子,他並沒有賣出,購進價格一坪是30多萬,在當時也算高點,不過目前行情一坪已到50萬元,一坪就有十多萬元的差價,一戶就有數百萬元獲利。

36萬進士林 有人出價50萬

另外一個方式,則是選擇銷售尾聲或建商餘屋進場。他說,他平常就喜歡到處看案子,了解市場。有一次他逛到士林一處公園,一個推案,已經動工,但現場還留有一位銷售小姐,進去打聽,原來只剩三戶。

這個推案,預售時底價一坪就要40萬元,高樓層更貴,但可能是銷售包裝問題,有一戶高樓層遲未賣出。他打聽區域行情,每坪早已超過40萬,如果業者仍以40萬元賣給他,買到賺到,但因是最後餘戶,他買得更便宜,一坪只有36萬元。這間房子,他也沒賣掉,但目前已有人出價50萬元。

北市房價高 卻還不是最高

「從四年前進場投資預售屋,我沒有失敗經驗。」朱良能說,不僅是他,所有的投資人也都是賺,在市場買氣旺盛,房價整體上揚下,區別只在賺多和賺少,賺快和賺慢。而他認為,這樣的趨勢,仍然不變,因為目前成交速度雖放慢,但市場買氣並沒消退。

他說,從自住角度來看,現在多數民眾心中仍渴望有個更理想的居住環境,有間溫暖的家,這就是買氣。另外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油價、物價上漲,沒錢的人面臨生活壓力,有錢人也一樣有焦慮,因為錢愈來愈薄。把錢放在銀行是兩頭燒,房地產則是多數有錢人選擇的保值工具,而這是另一股買氣。

他說,這波股市熱潮會帶來更多買氣,因為一旦上萬點,很多人一定會下車,獲利了結出場,而這些錢,大部份都會流入房地產市場。「台北市房價是很高,但還不是最高點」,他說,熱錢湧入,建商會推出更精緻高級的住宅,房價還會往上揚,只要選擇正確的地段,就有獲利空間。

他的第一次 賺120萬

朱良能第一次投資房地產,門檻很低,他在饒河街夜市附近買了一間挑高套房,總價300萬元,8成貸款,自備款只要60萬元。「但60萬也不是一次就得拿出來,」他說,付訂只要12萬,簽約金是20萬元,然後就是每個月付9000多元,一直到兩年半後交屋。

朱良能說,他就當成是跟會付會錢,省一點,以後租人也划得來。但他不用煩惱出租,那棟房子賣到93年,建商已調漲到一坪32萬元,他一直等到兩年半交屋,房子賣相最好時才出售,進價一坪28萬元,賣出時是40萬元,扣掉兩年半付出的60萬元,他淨賺120萬元。


不動產老董 葉春智的淘金術

【2007-09-06/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會講話的兒子不但會吵會鬧,還會伸手要錢,然而啞巴兒子不但不吵不鬧,每個月還會固定給父母錢。全國不動產總公司董事長葉春智認為,「只要讓不動產長出腳來,變成會動的財產,它就會幫你賺到更多的財富。」從退伍軍人到110家全國不動產加盟店的老闆,葉春智把職業當事業經營,為自己創造出人生的第一桶金。

民國82年,當時才22歲的葉春智剛從國安局退伍,正思索著應從事何種職業時,從小家中經營餐飲事業的他從中領悟到,不應該只是找一份工作餬口飯吃而已,而應是找一份事業,從中開創出自我的天地。葉春智說,「要把職業當事業來經營,因為經營事業一定要戒慎恐懼,不能懈怠,才會盡全力去達到目標。」決定投身不動產行業的他,不但努力學習,更在第一次投資時就嚐到甜頭,發現投資眼光若精準,就能輕鬆創造出第一桶金。

葉春智談到他難忘的第一次投資經驗,露出得意的笑容。他表示,在加入房仲業的第二年時,有一回他注意到新店市有一個電梯華廈的物件要賣,但因買方一連爽約好幾回,讓他和屋主改了好幾次時間,「後來,我自己評估投資風險並不高,就決定硬著頭皮和屋主簽約買下。」

葉春智說,當時該房子總價約600萬元,後來他又花了80萬元裝潢,但不到一個月後,就很幸運地以780萬元脫手賣掉,讓他在短時間內賺了100萬元,獲利高達15%。


投資法拍屋 吃不少苦頭

在嚐到第一次投資獲利的甜頭後,也讓葉春智的不動產投資範圍擴展到法拍屋,但卻沒想到吃了不少苦頭。葉春智指出,法拍屋得標後,常面臨到的棘手問題就是,點交時常會遇到趕走現有住戶的難題。

他回憶說,有一次看到一家老小五口全擠在一個不到30坪的空間,到了現場要和他們說,房子已被買下了,要請他們一家人搬走時,卻發現原有的屋主根本不知道房子已經被銀行給拍賣,當時讓葉春智覺得挫折感很重,也下定決心不再從事法拍房屋的買賣。

從事不動產投資至今已12年的葉春智,經歷過好幾回房地產市場無情的起伏,包括921大地震、汐止淹水風災和SARS等。他說,「我見過汐止房價一坪20萬,還可以在家裡後院釣魚的榮景,也看到過汐止房價跌到一坪7萬元,這次不用走到後院,在客廳就可以釣魚了。」

葉春智表示,從此次經驗中,他深深了解到不動產的投資概念不應該是放著不動,因為總有一天它還是會易主買賣交易,所以他掌握到應善用不動產,讓不動產長出腳來,變成會動的財產,它才能幫你賺進更多桶金。

投資店面 先想好行業別

葉春智認為,明年中國奧運帶動華人商圈的旅遊商機,勢必也將引發台灣觀光產業的熱潮,加上配合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的政策似乎有鬆綁跡象,這種種因素皆會進一步帶動店面收益的上揚。

他建議民眾若要投資店面,一定要眼明手快、審慎評估,其中以觀光飯店周邊、精品百貨商圈、各大夜市商圈周邊,以及旅遊景點附近等,都是店面投資的首選區域。此外,通常面臨大馬路的三角窗黃金店面,並不會輕易在市面上出現,即使出現也會立刻被專業投資客買走,至於巷道內的二線店面,雖然價格較易取得,但評估潛力與投資報酬率時,應先想好行業別,否則租不出去,還不如把資金放在銀行裡定存。

從退伍軍人到目前全台已有110家不動產加盟店的葉春智,認為他成功的原因在於一步一腳印扎實的經營,他相信天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只要將目標設定好,就勇往直前,若發現直線前進不一定能達到目標時,就應懂得轉彎,像把不動產變成會動的財產一樣,財富才會源源不絕。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簡單5招 搶當有錢人

【2007-09-21/聯合晚報/13版/錢副刊】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看多了有錢人拿大錢投資,林憶卉體認到「理財」的真正定義。以往大家流行「理財」的口頭語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現在她體會的是「你有錢了,有錢人才會理你」,才不會在M型化洪流下,成為「下流社會」的窮人。

林憶卉認為,投資理財資訊充沛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設計一個財務目標。除了固定薪水外,還可以設定一個積極的部位,給自己一個目標,如,一年投資獲利要達100萬元,只要方法得當、夠努力,任何人都有機會在正常的投資理財管道下,達成自己的理財目標。當然也要配合自己的能力和財力,不要做過度幻想式的膨脹。

可能是金牛座的關係,林憶卉說,理財是她的興趣,專科讀國貿系、大學讀銀行保險,她說捉住幾個大方向,大家都可以簡單的學會投資理財。

1 確保有穩定資金來源

許多人身上背負一堆卡債、房貸,光是每個月要繳付的貸款利息就已相當沈重。因此,她相當不建議這些負債槓桿操作已經偏高的人,再向銀行融資借款進行投資。投資前,最好能確保有後續穩定資金來源(如薪水、租金等),讓自已保有充沛的現金流量,避免因投資套牢時,被迫殺低求現


2 認清自己風險承擔能力

一般的投資標的,不外乎股市、債市。但依照不同的年齡需求和承擔風險能力的高低,分布比率也不同。

如,年紀在30歲以下者,衝勁大、承擔風險能力高、急著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可選擇「股9:債1」,賺得快、但虧得也大,一定要有快速反應能力。

31-50歲已有家庭、或進入中年穩定期者,可考慮選擇「股7:債3」,像她個人就是選擇這樣的比率,兼顧高風險、高報酬的股市投資,也有固定的債券利息收益。

51歲以上,子女教育費用高、且開始規畫退休生活,避免資金因股市巨幅震盪影響到未來退休生活,此時操作寧可保守,可選擇「股3:債7」方式。

3 定期定額、伺機加碼

無法隨時掌握市場資訊的投資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以每個月固定三、五千元方式,持續、長期投資海外共同基金。以她為例,目前她選定幾檔較具中長期投資潛力的標的,包括拉丁美洲基金、新興歐洲基金、礦業基金、新興亞洲基金、東協基金、菲泰基金。

不論國際或國內股票市場,第三季往往是一年最低的時點,因此,在第三季時,投資人宜逢低進場布局。甚至若有大幅回跌時,不妨以一次單筆10萬元或20萬元進場。但若資金有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固定每月定時定額進場,達到投資、強迫儲蓄的雙重目的。

4 保險當儲蓄 醫療一定要

以往買保險,只當成「買萬一」。現在保險商品種類繁多,針對不同需求各有選擇。

如,近年來大家熱中討論的「退休金」。林憶卉說,她現在30歲,工作近12年,已經積極為自己準備退休金,這類商品包括「分紅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保單」,也許每年要繳的保費高達數萬元,但當成為自己老年時做準備,等於是另類的儲蓄。

另外,一定要買的就是「老年醫療」,台灣癌患比率不斷升高,老人住院、看護費用愈來愈大。因此,她購買20年期的真安心醫療險,保障20年內住院、意外醫療所需,到期還本1.05倍,當成為自己未來重病時預付的看護費用。

5 善用孩子紅包錢

父母常會以獎金鼓勵小朋友,加上每年過年、生日給的紅包錢,父母親都可以將這些錢以一次定存方式,為子女開立一個定時定額的投資標的,如,每個月投資3000元買一檔拉美基金,一年只要3萬6000元存款,如此小孩從小就懂得儲蓄的好處,投資基金,以平均報酬率10%的複利效益推演,當小孩讀大學時,基金收益將足以支付他的求學費用。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你不能沒有的投資理財觀念

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攸關投資成敗
新金融世界 http://www.newfinancialworld.com/news.php?id=451

大多數人都認同理財是必要的行為,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以至於一拖再拖,浪費許多時間與投資獲利機會,財富只出不進,存摺上的數字龜速增加。要破除這樣的困境,首先必須建立正確且積極的理財觀念,以下教你五大不可不知的投資理財概念:

1.理財要先立志

時下的上班族普遍認為,每月固定的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來的餘財可理呢?千萬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只要懂得充分運用,時間一長,其效果就自然驚人。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堅強的信念,就是理財之前要先立定理財計劃,一定要知道理財投資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

2.理財重在規劃

有許多人一輩子辛勤工作勤,努力地存錢,卻又不知所為何來,既不知有效運用資金,亦不敢過於消費享受。面對這個消費的社會,要拒絕誘惑當然不是那麼容易,但是只要立定好理財目標,就可以對自己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具有完全的掌控權,而不會在不知不覺中過度消費了。要做好理財先從改變消費習慣下手,將財務做適當計畫及管理後,先將需要用到的錢存好,剩下的才是可以花用的,改變“先消費再儲蓄”的錯誤消費習慣,就可輕鬆享受人生又做好理財。


3.沒有人是天生的理財高手

任何一項能力都不是與生俱來,耐心學習與實際經驗才是重點。理財能力也是一樣,需要有經驗與學習才能夠精進。也許在投資之始的獲利不如當初的預期,但只要有耐心、在投資之前做好功課,多累積實際經驗與增加金融知識,理財就能更得心應手!及早擬定好生涯理財規劃,才可以平穩地面對人生的波折,也可避免年輕時任由“錢財放水流”,卻換來老時對著米缸徒傷心的悲哀。

4.懂得分散投資

要圓一個美滿的人生夢,就需要懂得如何應對各個人生不同階段的生活所需,而有些保守的人,把錢都放在銀行裡生利息,認為這種做法最安全且沒有風險。但走極端保守的理財路線,可說是完全沒有理財觀念;或是對某種單一的投資工具有偏好,如房地產或股票,就孤注一擲,反而會使資產的投資風險過高。因此,不管選擇哪種投資方式,都不應該“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缺乏分散風險觀念。

5.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 靈活轉換投資組合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的投資工具十分多樣化,最普遍是定存、股票、房地產、債券、基金等,不僅種類繁多,名目亦分得很細,因此,一般大眾無論如何對基本的投資工具都要稍有瞭解,並且認清自己的理財性向是傾向保守或風險,如個性保守或閒錢不多者,組合不宜過於多樣複雜,短期獲利的投資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不怕冒險者,可視財務狀況來增加高獲利的投資比例。

其次依據個人能力、投資工具的特性及環境時局而靈活轉換投資組合。衡量各種投資工具的特性,則通常依其獲利能力、風險程度與流通性三個原則而定

例如銀行存款的風險最低,流通性也強,但獲利性也相對地低了;接下來配合大經濟環境和時局變化,一般說來,經濟景氣不好、通貨膨脹明顯時,應增加變現性較高且風險較低的投資的組合,也就是投資策略隨經濟情勢宜修正為保守路線,維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資獲利。待景氣復甦,投資環境活絡時,則可適時提高獲利性佳的投資比例,也就是冒一點風險以期獲得高報酬率的投資。瞭解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時,靈活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作法

因此,既然理財是一輩子的事,何不及早認清人生各階段的責任及需求,訂定符合自己的生涯理財規劃呢?財富是靠“積少成多”、“錢滾錢”地逐漸累積,平穩妥當的生涯理財規劃應及早擬定,才有助於逐步實現“聚財”的目標,為人生奠下安定、有保障、高品質的基礎。

張松允》1天賠3億 面不改色

【2007-09-03/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 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

寶來曼氏副董事長李文興是資深期貨人,曾是張松允的主管,他說,張松允之所以成為市場上贏家中的贏家,甚至搏得期貨天王的美名,是因為贏家該有的「基本動作」他做得比誰都要徹底,李文興並說這些特質絕對是可以透過自我訓練複製出來。

成功DNA一 順勢而為 心中無多空

李文興說,張松允是懂得順勢操作的投資人,他的操作策略是,每天盯著強勢股作多空操作指標,當強勢的股票攻上漲停,或是強勢的股票漲停打開,都是強勢股所發出的「訊號」,可用來判定盤勢多空,決定買多或買空

決定進場是因有了多空看法,不過,一旦進場他就會摒除多空看法,持續追蹤市場的多空訊號,錯了就停損、對了就加碼,從不手軟。張松允也說,市場是他的最佳導師,追隨控盤者的老二哲學,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李文興說,張松允的老二哲學,說明投資重在順勢勿堅持己見。通常一般投資人在進場時有多空看法,進場後只會更堅定自己的看法,甚至比決定進場時還要強烈,這是因為手上有籌碼就會有希望,抱持希望就不能客觀看待大盤,更無法洞悉當前控盤者的心態與做法。

李文興認為,學習張松允當贏家,就要先拒絕當個預言家,進場後督促自己不要預設立場,會更清楚看出控盤者脈動


成功DNA二 遵守紀律 絕對不拗單

張松允心中有了投資標的或是多空看法,通常會先小量試單,方向對了就繼續追,一路加碼;方向錯了,虧了一點就跑。李文興說,這就是紀律,在盤中要做到冷血,甚至不把錢當錢,不要讓情緒左右你該做的事,但貪與懼是人性,是破壞紀律的元兇,而這要靠投資人自我克服

李文興分析,很多人以為張松允膽子大,其實他是膽子小,所以小虧就跑,絕對不拗單。多數投資人自認為保守,虧了捨不得賣,寧願繼續抱甚至往下攤平,當方向錯誤,這樣的做法反而十分危險,通常開始拗單代表投資人已失去操作紀律,對盤勢看法投入情緒而不再冷靜,是爆發巨額虧損的徵兆

成功DNA三 多空對決 保持平常心

李文興說,期貨是多空對決的市場,不是輸就是贏,不是錯就是對,投資人需要有高EQ才能在市場上持續生存且如魚得水,只有平常心看待投資市場上的輸贏,才有機會晉升贏家行列。說穿了,多空不過是市場心理的反應,情緒控管不佳的投資人通常最快被洗出場,而從容不迫的才會是最後贏家

張松允在投資市場賺錢的紀錄讓人嘖嘖稱奇,不過,他也有過一項虧損紀錄。總統大選前發生319總統槍擊事件,選後第一天開盤,張松允當日在選擇權市場上賠掉新台幣近3億元。3億元這個天文數字,一天之內憑空空蒸發,即便是富豪恐怕也做不到氣定神閒。不過,張松允當天心情平靜,沒有人看出來。

張松允厲害之處就在於他不會因承擔不起虧損而自亂了陣腳,他明白市場上輸贏是兵家常事,對他來說,輸了3億贏回來就是了。他發現摩台指在選後第二天並未再隨現貨打跌停,判定會有人進場進行套利,指數即將反彈,於是調度資金在選擇權市場上賣出賣權,順利的利用逃命波救回賠掉的3億元,最後還小賺一筆出場。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二線店面 值得養的好兒子

【2007-09-06/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 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投資房地產,約可分為「賺價差」與「收益」兩種方式。近年來,民眾對於房市的理財投資觀念,已逐漸從購買住宅出租轉變成買店面收租金。全國不動產總公司董事長葉春智指出,投資店面不但比住家好管理,而且收益也較豐厚。他說,投資首選區域的店面,年投資報酬率最高可達15%,再加上店面總價的增值,店面可說是保值生財又孝順的啞巴兒子。

葉春智表示,一般民眾對於店面投資望之卻步,認為那應是有錢人才能投資的理財產品,其實想投資店面的民眾,可以先從「入門型店面」開始著手。所謂的入門型店面就是指「後巷店面」與「二樓店面」。

葉春智指出,買店面一定要把眼光放遠,能賺錢的店面要去培養,若買進不起眼的店面,一樣能賺錢,只要懂得包裝,先將店面養起來之後再轉手,或租給知名連鎖品牌,利潤一樣很高

一般位於主要道路上的黃金店面,通常總價都相當驚人,而單價也令人卻步。以台北市黃金商圈忠孝東路3、4段為例,往往一坪就高達2、300萬元,光是10坪店面的投資總額就要3000萬元以上。葉春智指出,如果轉個彎,繞到旁邊或後面的巷弄,一樣有逛街人潮,但價格可就「豁然開朗」,便宜許多。


巷內雖然人潮較少,但仍有不少珠寶、服飾或主題餐飲店業者願意在巷弄裡買個店面,除了讓消費者容易找到之外,巷內每坪的價格約只在140萬至170萬之間,甚至於更低,與忠孝東路上的店面相比,每坪價格就便宜了100萬元以上,這就是所謂的後巷店面。

另一種入門型店面即是「二樓店面」,葉春智指出,很多行業別並不一定要將店面開在一樓,例如美容業或美髮業,只要二樓店面能延續一樓店面的人潮,一樣可以讓二樓店面的生意做得很火紅。

葉春智認為,目前不但主要道路的二樓店面適合投資經營,甚至於後巷店面也有許多適合開發的二樓店面,但後巷店面最好以三角窗店面為主,尤其是選擇在知名連鎖品牌店的二樓

另外,應要特別留意出入口的方便性。葉春智提醒民眾,若購買的店面是1、2樓,或地下一樓加地上一樓,應記得分開計價,雖然店面的權狀是綁在一起,但價格應分開算,一樓用店面價,而二樓則應用住家價計算,才不會吃虧。


買豪宅送子女 節稅大不同

【經濟日報╱記者徐谷楨採訪整理】 2007.09.26

近年,購買豪宅風氣興盛,愈來愈多有錢人喜歡買豪宅送子女,順便節稅。但奧妙在於,同樣是送豪宅,送的方式不同,節稅的效果也會不同。

假設A先生有5億元的銀行存款,在他百年後,這5億元勢必要被課遺產稅,依現今最高稅率50%計算,可能有高達2.3億元會落入國稅局口袋。

A先生聽說,用購買5億元豪宅的方式移轉財產給子女,就可以節稅,朋友建議了幾種方式,有優有缺。

第一種方式是了解稅務的人普遍常用的方法,即A先生用這5億元買下建設公司推出的豪宅,再把豪宅登記在子女名下。假設,這個房屋的使用執照此時已經申請下來、但還沒有任何華麗的裝潢。由於計算贈與不動產時的課稅價值是以「房屋評定現值」加上「土地公告現值」計算,兩者相加也可能只有1.5億元,那麼只要用這1.5億元作為贈與額課稅。


第二種方式感覺上比較「傻氣」,即A先生先把5億元給子女,讓子女用這5億元去買豪宅。這時候,5億元全數都要被課贈與稅,其實沒有什麼節稅效果。

第三種方式顯然又比第一種方式「聰明」許多,即A先生用自己的名義買豪宅,並且大幅裝潢房子後,才過戶給小孩,由於贈與不動產的價值還是以「房屋評定現值」加上「土地公告現值」計算,所以最後還是以1.5億元課稅。老爸出的裝潢費,等於也送給子女了,但不必納入課稅範圍。
第四種方式節稅空間最大,即A先生貸款2億元,來買價值5億元的豪宅。由於課徵贈與稅時的不動產價值仍然用1.5億元計算,此外還必須扣掉2億元的貸款負債,等於負5,000萬,所以贈送這間價值5億元的豪宅給子女根本沒有贈與稅的問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1條),A先生的子女「淨賺」3億元。

有個中小企業主,曾經花6,000萬元,買下四間預售屋給四個小孩。但事後聽說,如果沒有申報,補稅之外還要罰款,建議他先去補報「自首」。他照做了,拿著四間房子的所有權狀等資料,去申報6,000萬元現金贈與(遺贈稅法第4條),但是國稅局的小姐給他一個欲言又止的微笑,他感到不解。

事實上,國稅局的小姐應該是笑他「傻」,因為他太老實了。依他買房子的資金流程,每期都繳錢給建商,等房屋蓋好後之後,才把房子登記給小孩,其實可以用房屋評定現值加土地公告現值計算,不必用6,000萬元去課稅。此外,國稅局就算要查他,在贈與不動產的情形下,核定過程中「以贈與論」(遺贈稅法第5條)還有十天補報的時間,似乎也不用自己急著去申報。

不過,既然他「自己送上門」,也只好在國稅局查核期間,主動提供資金流程(比如拿存簿明細),舉證他送的是房子(不動產)而非現金,來減少贈與稅,也可免受罰。

(會計師全聯會理事長、勤實佳會計師事務所、房屋仲介、外牆更新公司負責人林敏弘口述,記者徐谷楨採訪整理)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選股勿複雜 善設損益點

【2007-09-10/聯合晚報/9版/錢副刊】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

檢視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侯明甫表示,巴菲特提出一個投資人可以複製成功投資哲學: 一是「了解你所投資的企業」;二重視「安全性」;三「根據個人性格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選股策略」。投資人只要謹記這三點,就可在投資路上堅穩戰勝。

第一招 了解你所投資的企業

侯明甫表示,巴菲特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選股哲學是「了解你所投資的企業」,這是指投資人投資的企業是否簡單、易於了解;經營狀況是否穩定;企業發展前景是否看好等等,理所當然,企業的財報數字要隨時關心,但企業管理階層是否重視股東權益也是觀察重點。如果將這些完整的應用在現今的選股上,就可以避開地雷股。

第二招 別一味追高

其次,巴菲特很重視「安全性」的考量,應用在投資人身上,應該鎖定股價被低估的股票,而非一味追高,應同時評估風險與報酬。此外,投資人也應掌握個股重大訊息,如併購、清算等會對股價造成重大影響的訊息。


第三招 根據你的性格 找對投資策略

侯明甫表示,巴菲特認為投資人應該量力而為,並根據個人性格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選股策略。例如保守型的投資者就不應放太多資金於槓桿操作較積極的衍生性金融工具上。此外,應該要有耐性等待最好的買點時機出現,才作投資。對已經獲利的投資要有耐性,勿輕易將其賣出並且應該有紀律地執行預設的選股策略。

不僅個股投資如此,這些選股哲學同樣可以在運用在基金投資方面。基金型態及投資標的不要過於複雜,應讓投資人易於了解,資訊揭露也應該透明,這即牽涉到基金公司的專業及信譽能力。此外,個股與基金的投資原則也是一脈相通的,善設損益點並有紀律執行,如果沒有特別的資金需求,儘量長期投資保持戰果。

侯明甫表示,近一個月以來,全球市場受到次級房貸事件波及,多有大幅修正,然而若參考巴菲特成功經驗,以個人投資屬性設定選股 (基金)策略,建立投資組合,並能持之以恆紀律執行,即可不畏市場短期波動,畢竟投資之路是要走得長長久久。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汽車強制險 保費大降價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陳芝艷/台北報導】 2007.09.28

由於強制車險損失率下降,金管會昨(27)日宣布,調降強制汽機車責任險保險費率,其中以自用小客車的降幅達6.21%最大,各類車種的平均降幅為3.78%。

金管會表示,這次費率調整草案預告後,外界如沒有意見,便可提交強制汽車保險審議委員會審議,預計在明年3月1日與交通部會銜發布實施。

強制汽機車責任保險從87年開始實施,在89年8月提高死殘給付從120萬元提高到140萬元,94年3月再調升為150萬元。此外,在90年7月、92年1月、93年1月及94年3月、95年3月,五次調降費率,累計調幅已達22%。

金管會保險局每年均依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強制車險保險精算工作小組所提的費率精算報告,定期檢討強制車險費率。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表示,強制車險在純保費的部分有調降的空間,但各公司的費用率則需要調高,在經過精算之後,費率還是呈現下降趨勢。

金管會表示,由於車禍率改善,強制車險的損失率下降,決定反映在保費上,減輕車主負擔。

在機車的部分,重型機車保費不調整,輕型機車一年保費從560元降為533元,降幅為4.82%;2年期保費從1,024元降為970元,降幅5.27%。整體而言,機車總保費平均調降1.12%。

在汽車的部分,平均調降4.49%,自用小客車一年保費從1,964元調降為1,842元,降幅為6.21%,自用小貨車、客貨兩用車保費均調降,降幅都超過6%。

不過,有部分車種仍然因為損失率高而必須調升保費,包括自用大客車、大貨車、營業小客車、營業大客車、特種車、曳引車、軍用車等。不過,調幅不大,全都在5%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