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買LV包 更要買LV基金

Smart智富月刊

2001年,頂級跑車保時捷(Porsche)正式進入大陸市場,第1年僅賣出13台;2005年時,銷量躍增為857台,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市場;到了2006年,此數字破千,銷量進一步達到1,350台。一輛保時捷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從人民幣68.8萬元到170萬元不等(約新台幣275~680萬元),但大陸新富還是不手軟,捧著大把鈔票排隊等著購買。

國內消費闊氣,到了海外旅遊更大方。當大陸遊客的血拼之旅從香港、東南亞、擴散到世界各地後,「中國豪客來了!」讓全球旅遊市場大為振奮。在一家家精品名店中,經常有大陸客豪氣的說:「這個、那個不要,其他統統包起來!」法國某名店負責人拉法蘭就說,有一次接待一團30名的中國遊客,結果他們竟然在短短1小時內,買了50萬美元的商品。

新興國家富豪消費精品超豪氣

這種大手筆的買氣,讓不少商家驚嘆:中國人真有錢!法國旅遊局的統計即顯示,每個中國旅客平均在法國消費達3,000美元,是歐美遊客的3倍。現在,法國知名的「春天百貨」中隨處可見中國觀光客,他們的消費金額已經躍為第2位,僅次於日本客人,超過美國客人。

利機投顧因此直接點名,亞洲市場是歐洲奢侈品工業最具開發潛力的大寶藏。根據WestLB券商奢侈品產業分析師預估,中國大陸地區有1,000~1,300萬潛在的奢侈品購買者。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則估計,未來10年,當中國每人年均收入達到2,500美元後,奢侈品消費者將會劇增到1.6億人次。

中國之外,其他「金磚國家」同樣貴氣逼人。靠著黑金(石油)大發利市的俄羅斯新富階級,住豪宅、開名車,2006年高價車賓士銷量成長近1倍,另一個高價車品牌BMW則更驚人,銷量大增2倍多。這群新富甚至轉往歐洲置產,他們買下摩納哥豪宅、擁有私人飛機,極盡奢華之能事。至於印度,目前潛在的奢侈品消費者預估有1,000~3,000萬人,與中國實力相當。

而日本人愛精品,那更是不用多說了,從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等地的LV專賣店,往往都會配置一位日語服務人員,就可以看出日本人買精品的驚人實力。現在則多了一項好消息,那就是日本終於擺脫長達15年的不景氣,可以預見日本人的精品消費力將更上一層樓。

時尚精品股價屢創新高

新富崛起,有錢人愈來愈多,加上日本人熱愛精品的特性,毫無疑問的,奢華,正在流行!2006年至11月底,保時捷公司股價上漲44%,並創下歷史新高;而同屬富人玩具的哈雷機車公司(Harley Davidson Inc.),股價也飆出了新高,漲幅超高40%。

另外,LVMH(路易威登集團)近2年股價上漲逾50%,順利將執行長Bernard Arnault一舉推進全球前10大富豪榜中。不僅LVMH有亮麗表現,卡地亞(Cartier)的控股公司、也是奢侈品產業第2把交椅的歷峰(Richemont)集團,股價表現更是凌厲,近2年上漲超過7成。

觀察富比士(Forbes)全球奢侈品價格指數(CLEWI)的走勢可以發現,過去20年,全球主要奢侈品價格每年複合成長率為5.59%,比起美國或日本核心物價每年複合成長率高出1.8~8.2倍,顯示奢侈品價格只升不降、也顯示有錢人對物價波動敏感度低,比較不在乎花錢。

再看看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奢侈品的價格變化,Petrossian頂級魚子醬在2000年1公斤的售價為2,700美元,但是到了2006年時,價格飆升為7,600美元,漲幅達到180%。同期間美國勞工部統計海鮮價格指數成長率,卻僅有8.4%。

再拿Gucci男鞋──Loafer相較於美國一般販售的男鞋來看,Gucci Loafer男鞋於2000年的定價為335美元,2006年則上漲為410美元,漲幅超過20%。但是同期間一般男鞋的價格不漲反跌,下滑了約4%。

而大家熟悉的LV經典行李袋──Duffle Bag,價格也是年年調漲,2000年賣710美元,2006年要價1,060美元。而美國勞工部針對一般女性內衣、配件價格所做的調查,則是呈現約10%的負成長。

奢侈品產業享5~7成高毛利率

由於有錢人花錢比較阿沙力,並且不會受到景氣影響而緊縮消費,ING投顧因此表示,時尚精品廠商不管是對周邊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或是終端消費者的訂價能力,通常會較一般廠商來得強,奢侈品企業的毛利於是較為豐厚,5成毛利率是基本數字,更有業者的毛利率高達7成。

以LVMH為例,毛利率約65%,也就是說,1個2萬元的包包,其實成本大概是7,000元。再以Tiffany為例,要價10萬元的珠寶,算算成本也只有約45,000元(該公司毛利率約55%)。售價遠比成本多出來的部分,等於是美感、創意、與名品形象的綜合加值。在一般商品陷入低毛利的價格殺戮戰時,高毛利產業自然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這也是精品概念股接連創新高價的關鍵。

價格年年調漲、又享有高毛利,再加上中產階級追求Lifestyle的時代來臨,時尚精品產業不僅僅有P(price,價格)的上揚,更有Q(quantity,數量)的支撐,在P與Q的加乘效果下,獲利自然節節高升。

前陣子LV執行長Bernard Arnault來台驗收他所訂製、價值高達20億元台幣的高級遊艇,遊艇上有高爾夫球平台、海上電影院等豪華設施,甚至還有上千萬元的電梯,顯然每個買LV包的人,都對這艘遊艇做出「貢獻」!

因此下次忍不住買LV包時,不要忘記在挹注LVMH公司獲利的當下,也應該想辦法回饋自己一下,也就是去買LVMH的股票。不過,直接買國外股票得以「複委託」方式透過券商才能進行交易。因此對於國內投資人來說,比較簡單可行的方式就是:買有投資LVMH股票的時尚精品基金。

當名牌公司股東才能賺更多

目前國內可以接觸的時尚精品基金數量不多,海外基金有2檔:百利達全球品牌企業基金景順消閒基金。投資範疇除了精品產業外,也含括休閒事業如大飯店集團、大型遊樂場、購物中心與消費日用品等。

至於國內投信發行的時尚精品基金共有3檔:1檔是2002年6月成立的彰銀安泰ING全球品牌基金,1檔是2006年11月底新成立的華南永昌全球精品基金,至於華頓全球時尚精品基金則預定在2007年初展開募集。

觀察精品基金的表現,1年賺15%、3年賺30%是基本水準。而探究時尚精品產業的爆發期,其實是從2003年新興市場嶄露頭角開始,這可以由花旗研究團隊所編製的「花旗24檔奢侈品股價指數」走勢看出,自2003年起即以60度的仰角陡峭上漲。

理財專家對於投資人多半都有類似的忠告:投資自己熟悉的產業。當電子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只要走一趟光華商場,看看周邊朋友用的3C產品是哪些,通常都能挖到值得投資的好公司。

而在注重Lifestyle的時代來臨後,生活與消費綁在一起了,因此「逛街投資法」當然也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對於熱愛研究精品和名牌新貨的人來說,時尚精品是再熟悉不過的領域,因此打扮得美美的同時,如果也懂得投資時尚精品產業,荷包不僅不會大失血,還有機會靠投資獲利的所得再去「血拼」一番,何樂而不為?

現在就開始觀察你身邊的人在消費什麼、也思考新興市場的人在消費什麼?如果看到路上LV包隨處可見、手拿Starbucks咖啡的上班族人來人往……生活中充滿了品牌、品質與品味,那麼,投資時尚精品絕對是個good idea!

投資債券,現在正是好時機?

天下雜誌
記者:張翔一


相對於股票市場的「雲霄飛車」,波動幅度較小的債券,愈來愈受人青睞。
該如何投資,才能達到低風險、又穩定獲利的目的?

台灣近年來似乎吹起一股「債券」風。債券相對於股票市場的「雲霄飛車」,波動幅度較小,甚至有「避險」功能,日漸受到投資人青睞。

「以前客戶只問要投資哪一區的股票型基金,現在愈來愈多人一來就先問債券型基金及組合型基金,」新光投信策略投資處經理聞歆瑋說。

從整體成交量來看,國內債市在一片不景氣中,同樣逆勢上揚,創下了三百三十九兆六千億的交易額,成為全亞洲除了日本之外最高者。「等於平均每天都有一.三六兆的國內債券,在市場上被交換,」長期研究債市的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解釋。

另外,過去給人封閉印象的台灣債市,也慢慢跟上國際化腳步,例如具有國際指標性的雷曼兄弟全球指數,即將於明年納入台灣債市。而今年十月中,國內的第一宗國際板外幣計價債券也正式上路。「我們cooking這個計劃整整兩年,」獲得首檔國際板債券承銷權的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說,「因為看好未來台灣債券市場,我兩年前就親自帶隊爭取這個案子。」

分散避險,佈局國際

這麼多有利因素,使得債券型基金,成為個人資產配置中,十分重要而熱門的選項。有心投資債市,但對債券認識不深的台灣投資人,該如何接觸這個市場?又該如何投資,才能真正達到低風險、穩定報酬的目的?

目前的債券型商品,主要可依「國內或國外」、 「直接或間接」兩大特性來分割成四塊。其中直接購買國外債券,受限於各國法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國內政府公債交易的門檻為五千萬新台幣,交易者通常為法人,一般投資人只能透過郵匯局,購買價格一百萬以下的小額債券。加上國內債市的部份結構性限制(見表一),因此分析師多會建議投資人,以國外的債券型基金為首選。

最近有許多理財專員積極鼓吹客戶購買債券,因為覺得未來可能美國會降息,建議投資債券。但事實上未來市場預期仍是「股市優於債市」。購買債券的最大風險,就是如果利率突然上揚,就會造成跌價。

ING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李正和建議一般投資人,「用一百減掉你的年齡,就是你投資在股市或股票型基金的比例,而減去的比例,就是投資債券的適當比重。」換言之,年紀愈大,風險承受度愈低的投資人,愈適合投資風險較低的債券市場。

投資債券是為了平衡你的投資風險,而不是高報酬。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侯明甫指出,全球債市目前沒有明顯的獲利成長,未來市場預期也是股市優於債市。但投資全球債市,在股市容易受消息面影響起伏的大環境下,可以充分達到風險分散的功能,是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環。

「國際債市跟股市的關係,就好像翹翹板,」李正和進一步表示,「股市不好的時候,通常債券表現會不錯,因此債券型基金很適合當避險工具,」而債券由於波動幅度較低,加上本身的利息,長期來看,整體報酬率甚至高於股市(見表二)。

目前國內可供選擇的海外債券型基金,可大致按投資地區的不同,分為美國、英國、日本、新興市場債券等,也可按計價幣值區分為美元和歐元區,另外還有高收益型債券、全球債券基金,以及俗稱「基金中的基金」的組合基金等等。

持續獲利的不二法門

投資人面對琳瑯滿目的債券型基金商品,應如何選擇?

元富證券副總經理宋倬仁認為,審慎評估後,「分散投資」及「長期持有」,是持續獲利的不二法門。「很多投資人在債市看好的時候,把債券型基金當成股票來看,甚至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段時間之後沒有獲利,又想脫手,」宋倬仁認為,這樣操作,等於漠視投資債券以圖風險分散的原意。

「你不如用白痴投資法,例如新興、高收益、全球、美國各四分之一,」李正和說,「久而久之,就看得到穩定的報酬,相對風險也少。」

打破「穩賺不賠」的迷思

不過,台灣投資人,對於投資債券,普遍還有「穩賺不賠」的錯誤觀念。李存修認為,這與過去國內公債市場不夠透明,部份法人交互交易,自行製造行情,導致債券只漲不跌有關。「事實上,一個健康的債券市場,一定會有價格和利率的變動,」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投資就算風險再低,都有賠錢的可能。」

投資債券型基金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匯率變動。李正和舉市場普遍看好的債券型基金為例,「比方美債是國際債券市場的龍頭,獲利率也很高,」李正和指出,目前在美國經濟緩著陸,市場普遍保守的大環境下,美國債市本身是穩定看好的,「但匯率一變動,比方台幣一升值,可能所有的報酬都被匯率吃掉。」

另外,每檔債券型基金,都有不同的持有年限,以及提前贖回等的相關規定,投資人應審慎了解,評估自身需求,再下決定。否則如之前在銀行通路大力推銷的連動債,理財專員未提醒投資人該商品的低流動性、以及銀行有隨時買回的權利,就引起許多風波。

此外,投資國外債券,該國的利率也是一把「雙刃劍」,「比方大家預估美元可能會再降息,這時候債券市場就很值得投資,」遠東大聯投資研究部副總陳俊憲說,債券的獲益率常相對於各國利率,「但反過來,要是聯邦準備局突然調升利率,債券就很可能會跌價,因為投資人會寧可把錢放在定存帳戶裡。」

「最健康的態度,是把債券型基金,當成資金的一個安全停車場,」李存修指出,目前海外債券的獲利率普遍有四.五%左右,比國內不到二%左右要高上不少。國內債券基金的利率也比活存高,又沒有匯率風險,更有與股市一同成長的可能性,因此很適合讓資金暫時停靠,「騎驢找馬」,尋找更佳投資標的。

最後,在債券型基金的選擇優先順序上,分析師大多建議,可以依序考慮「海外債券基金」、「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以及國內的債券型基金,依照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決定持有股債型基金的比例,並且盡量避免只持有單一幣值(如美元)計價的債券,才能達到盡量避免風險的原意。

在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成長趨向保守,投資者日益重視風險控管與穩健獲利的大環境下,個人的資產配置中,要問的恐怕不再是「要不要」投資債券市場,而是如何審慎地選擇,並且適量地分配股債比率,才能讓投資組合,發揮最大功效。

管他明天工作在不在 我敢失業

理財周刊
記者:許立佳


他,靠基金、儲蓄和一棟暴漲10倍的二手成屋,逍遙失業;他,憑10張保單,可以回家吃自己到99歲。

失業最慘的時候,我握著手裡僅剩的500元,往左走的路是買便當的路,往右走是往買奶粉的路,後來我和太太決定先買奶粉,花了400多元,另拿65元買了一個便當,兩個人分著吃……」

12月出唱片的資深歌手馬兆駿,12月16日參加中時人力網「搶救失業大作戰」時,在活動中娓娓道出,他曾經因為失業,幾乎走上離婚、自殺的絕望心情;走過人生陰霾的他,把這段灰色心情寫成「奶粉與便當」這首歌。

「失業的人,並不是擔心手邊這500元不夠用,而是明天以後,還需要好幾個500元,該怎麼辦?」也失業過的中時人力網執行長李良猷,一語道出負擔家計的失業者,心中的焦慮與無助。

35歲 工作機會的天花板

在台灣,失業的危機,並非只存在於低學歷的勞動階層,反而是年齡,成為一個重要的限制。「35歲是職場轉折點,35歲後待業周期逐漸拉長。」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分析,主要因素有二:第一,若未能在32~35歲進入管理職的待業者,將觸及一般工作機會的上限,一般職位的競爭力降低,而拉長就業周期。第二,就算是進入「管理職」的待業者,將面對在台灣更少的主管職缺(10%),與更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然而,由於國內的學歷普遍提高,加上晚婚因素,幾乎是「35而立」的狀況下,這個年紀,剛好是上班族要面對「房貸車貸、奶粉與便當」的家庭經濟壓力。就算在大企業上班,或是具有高能力、高學歷的上班族,也未必就有較高的抵抗力,來抵擋節節高升的失業瘟疫。

第二專長 不如理財專長

前普羅財經副總經理曾志堯,在《35歲前要有錢》的著作中,更大膽指陳,「倘若在35歲前沒有存些錢,就有可能窮一輩子。」在面對失業潮的情況下,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前《民生報》中部業務代表潘麗君回憶,今年11月29日,主管還跟業務團隊澄清停報僅是傳聞,要大家安心;她卻在隔天開車時,從廣播中得知報社關閉、自己突然失業的消息。

「雖然很錯愕,但是由於我過去努力儲蓄、投資基金,所以未來一兩年還可以無虞生活,先生仍可如常繳房貸。」35歲的潘麗君,雖然同時具有廣告行銷與舞蹈教學的其他專長,但是真正給她失業時的定心丸,從容思考下一步的,還是過去理財的成果。

高階主管面對失業的淒涼,也時有所聞。去年底,原本在英商泰德公司服務的新加坡籍的李錫景,因表現優秀,調至台北工作,在台分公司突然宣布被迫關門,他被解雇,因為付不出房租,被房東趕出門,只好在外流浪。53歲的他,擁有顯赫的工作經歷,就是沒有儲蓄和理財,身邊的LV真皮行李箱,也無法幫他換成機票,回新加坡過年。

擁有高學歷與證照,也並非沒有失業危機。從考插大、研究所、證照,到考博士班,38歲的潘鐘求學一帆風順,求職路上也沒什麼波折;「我的職涯發展一直很順利,薪資也穩定調漲,沒想到,失業這件事,竟會發生在我身上!」

他在今年5月被解雇後,能讓他如常繳房貸與生活費的這段日子裡,不是靠著畢業證書和證照,而是憑著他過去10幾年積極理財的結果。他向來對金錢充滿憂患意識,沒想到,真有一天用上了。

在潘建志等作者所著的《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一書中提到,上班族在工作前5年,要認真思考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如果6個月沒有工作,是否能維持同樣的生活水準?存活能力:至少6個月存糧。

這個人生提案,剛好反映了台灣目前的職場現況。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今年11月失業率達3.86%,失業人口平均待業時間高達23.2週;104人力銀行、中時人力網的統計,今年平均再就業所需要的時間是2~6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不幸失業,得面臨將近6個月的時間,要回家「吃自己」的衝擊。

方光瑋表示,以網路求職的人口來看,35歲以上的待業人口,每多5歲,就會減少3.5%以上的再就業率。中時人力網行銷總監楊倩琳說,這兩年來,國人再就業所需的時間不斷提高,每年遞增近2個月,明年勢必還會再攀升。

上班族面對失業潮,第二專長已經緩不濟急,畢竟,要熬過再就業周期,從容找到下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

然而,並非只要個人能力強,就可以迅速找到下份工作;人力市場的供給面,及個人對工作的期待,也是會影響待業周期。若沒有足夠的儲蓄和投資,只好降格以求一份工作,甚至在來不及找到下份工作前,妻小生活就受到影響,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就是在這種無奈的情況發生的。

因此,上班族至少準備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是基本的求生技能。華僑銀行副總經理周筱玲表示,「緊急預備金」的概念,就是確認手中可變現資產(現金、存款、股票、基金等),除以每月基本生活支出(若有房貸支出要計入),至少可支應6個月,可符合家庭財富安全水位的狀態。

沒錢又失業 優先處理房貸

當主要負擔家計的人失業了,首要解決的最大筆支出,就是房貸問題。復華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呂忠萍表示,若房貸壓力過大,要和銀行立刻進行3種協商方式:「延長還款期限、暫時還息不還本、降低利率」,只要過去往來紀錄良好,銀行多半會協助民眾度過資金緊縮期。否則不適時處理,有可能造成房屋遭到拍賣,家人淪落為無家可歸的窘境。

此外,呂忠萍強調,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可先停止定期定額的投資、減少非必要生活開銷,並且評估手上的現金可以撐多久,並贖回當時不會虧損的基金,以便應付生活所需。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也提醒,有失業之虞,手上資金不充裕的人,千萬不能心慌之後,就盲目投資,否則有可能會造成財務問題雪上加霜的窘境。

失業者應注意的事,若打著「領取6個月的失業給付」的算盤,也未必是聰明之舉。中華民國個人財產規畫人員協會秘書長李雨珊提醒,如果領滿6個月的失業給付,失業保險年資就得歸零計算,須俟再重新工作一年後才可恢復權益。

會理財 就不怕失業

周筱玲和李雨珊不約而同指出,失業給付是萬不得已的救助機制,最好還是自己準備足夠的資金度過失業低潮,因此平常要養成記帳習慣,甚至編列資產負債表,時時掌握自己的財務,將收入做最適當的配置,為無預警失業做最佳準備。

「要問怕不怕失業?只要問『存糧』夠不夠?」剛接任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顧問廖學茂表示,從9月保誠人壽業務系統總經理卸職幾個月來,收入大減,但是他繼續唸碩士、開名車、洗溫泉,甚至帶全家大小出國旅遊,對生活品質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他過去所作的投資理財,已發揮效用了。

像廖學茂的財務狀況高於安全水位的,仍要積極理財,讓自己的財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畢竟,財務的安全門檻,會隨著家庭的擔子也愈來愈重,也不斷提高。48歲的廖學茂說,理財能力應儘早開始培養,他當時能夠放膽失去職業,就是因為在35歲前,就有穩健的理財觀念,善用保單儲蓄,快速累積財富。

有些跟他年齡相仿的朋友,到現在還沒有正確的理財方法,以融資的方式買不熟悉的股票,從2,000萬元的資產銳減為200萬元,「一失業,生活就發生問題,根本就別提退休了。」專家指出,當備妥現金水位達6個月家庭支出所需後,就要開始積極投資,應進行下列3個步驟,才能高於安全水位:進行保險規畫、進行定期定額投資,與隨時檢視6個月的基本安全水位。

夠安全 才能承擔風險

建議進行股債平衡式的投資規畫,與投資個人職場上的第二專長,並依家庭狀況。做適當的資產分配,以求有效達到財務高枕無憂的狀況。再進一步,就可選擇風險與報酬較高的股票,和更長期的投資,如房地產等。

整體而言,台灣的就業市場,明年將更冷;在面臨「誰都可能失業」的無常,上班族應該儘早把「理財能力」視為必要的生存能力。因為,從35歲起,就愈有可能失業,但是也更禁不起失業。

為了避免這種後悔,就算有收入優渥的工作,也要從現在就開始儲存緊急預備金;超過了35歲,更要為自己的理財態度負責,畢竟,擁有充裕的「存糧」,就是要「讓家人吃得飽、睡得好,讓自己再就業」的溫暖和希望。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富人/窮人檢視表

〈網路轉載~整理的不錯〉

用這個表檢視自己到底未來十年後會成為富人還是窮人
20%的人            80%的人
---------------------------------------------------------------
是富人             是窮人
掌握了世上80%的財富      掌握了世上20%的財富
用脖子以上的地方賺錢      用脖子以下的地方賺錢
是正面思考者          是負面思考者
買時間             賣時間
努力找一個好員工        努力找一份好工作
支配別人            受人支配
做事業             做事情
重視經驗            重視學歷
強調行動才有結果        認為知識就是力量
我要是怎麼樣怎麼樣做我就有錢  我要是有錢我就怎麼樣怎麼樣做!
愛投資             愛購物
有目標             愛瞎想
在問題中找答案         在答案中找問題
放眼長遠            在乎眼前
把握機會            錯失機會
永遠事先計劃未來        每天早上才想今天要幹嗎?
按成功的經驗行事        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願意做困難複雜的事       只做簡單容易的事
明天的事今天做         今天的事明天做
思考如何才能辦到        總是認為那是不可能辦到的啦!
記筆記             忘性好
受成功人的影響         受失敗人的影響
隨時保持良好狀態        狀態不好
會整理資料           不整理資料
相信以後會成功         受以前失敗的影響
與成功的人為伍         不願改變環境
改變自己            改變別人
愛爭氣             愛生氣
擅長鼓勵和讚美         喜歡批評和漫罵
會堅持             愛放棄

孩子的紅包理財術

富蘭克林投顧提供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一到過年,大人們又要為發紅包傷腦筋了,不過孩子們卻樂得有一筆小財可賺,這些壓歲錢該如何使用呢?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家長們應趁此機會讓孩子從小了解金錢的意義、養成儲蓄的習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幫小孩開一個銀行或郵局帳戶,之後小孩註冊、買文具的費用,都從這本存簿支出,從這本小孩個人的帳戶資金流進流出狀況,可以讓孩子體會金錢的意義與父母賺錢的辛苦。另外,比較大筆的資金,例如功課表現優異時拿到的獎學金與過年拿到的壓歲錢,就可以幫孩子作比較積極的投資,像是投資國內或者國外共同基金,進一步讓孩子懂得如何『錢滾錢』。

很多家長看到這裡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我哪裡有那個美國時間!」,其實教導孩子如何投資理財很簡單,一開始可能使用一般的銀行活儲、定儲就夠了,不過慢慢地也可以加入共同基金的投資理財,這並不會增加家長的麻煩,因為現在流行的『懶人投資工具—共同基金』就是因應忙碌的父母所應運而生的產品,根據統計,美國平均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已經用共同基金來作中長期的理財,幫孩子儲蓄教育基金、創業基金或者結婚基金。這種方式就是這麼簡單,只要跑一趟銀行或郵局開戶,之後銀行或郵局就會自動每個月幫您扣款,省時省力,又可免除孩子一有錢就拿去買電動、吃喝玩樂花光光的壞習慣,是最佳的「強迫儲蓄」良方。

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的效果如何呢?如果您從孩子出生時就每年幫他投資五萬元,以年報酬率15﹪的世界基金為例,等到孩子大學畢業時,就有688萬元,不論是要出國留學或者自行創業的資金都不怕沒有著落了。父母唯一必須做的就是『把握時間』而已,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年輕」,可以有六十年、七十年的時間作錢滾錢的工作,越早幫孩子投資理財,孩子早日財務獨立的心願也可早日完成。

父母每年幫孩子投資五萬元的「錢滾錢」成果

以世界型股票基金平均年報酬率15﹪計算


教導孩子理財的五個訣竅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父母可以依循以下五個步驟,讓孩子從小就逐步建立正確的儲蓄投資觀念:

訣竅一:約定時間「定期」給小孩零用錢

例如「每月」的一日、或是每週六發一次零用錢,並且聲明在下次發零用錢之前,不可以再要。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小孩學習分配一次週期的花費,並且養成成習慣,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父母剛開始時,可以先以「每週」為一週期,習慣之後,再逐漸把時間拉長。

訣竅二:將零用錢分為三部份:消費、短期儲蓄與長期投資

等到孩子養成花錢之前會先想一想,過完這一週期錢夠不夠用之後,就到了第二個階段--養成孩子儲蓄的習慣。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運用三分法的資金管制方式,才不至於讓孩子一有錢只會花光光,而最好的方式是將三份資金存在不同地方:消費部分放在信封袋、短期儲蓄部分存在銀行活儲帳戶、長期投資部分則運用較具有複利效果的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

訣竅三:養成小孩記帳的習慣

剛開始的一個月,父母可以帶著小朋友在每次領到零用錢時,就先把未來一個週期所需要的花費紀錄下來,額外的支出也要隨後一一紀錄,養成小孩記帳的習慣。幾個月下來,這份資金流量表,就可作為與小孩討論是否有浪費的地方,或者獎勵孩子節儉的依據。

訣竅四:為每一個小孩開立獨立的銀行帳戶

父母到銀行辦理開戶,以及每個月到銀行幫小孩存錢的時候,記得把小朋友也帶去,這樣小朋友可以慢慢學習開戶、存款、提款的流程,並且銀行定期寄來的定期定額對帳單、投資報表,也帶小朋友一起讀,這樣孩子可以親身感受「複利」可以讓錢滾錢的效果,也是激勵孩子多儲蓄的方法。

此外,富蘭克林證券投顧也建議,資金較寬裕的父母也可以利用小孩獨立的帳戶,作為最方便的贈與資金的證明,目前稅法規定,每人每年可以免稅贈與他人一百萬元,所以父母兩人一共二百萬元,可以平均贈與給小孩,而每個小孩獨立的銀行帳戶就可保留這筆資金的流動狀況紀錄。

訣竅五:與小孩一起儲蓄教育基金

運用零用錢的第三部份—長期投資資金,來為小孩儲蓄教育基金,並且鼓勵小孩節省消費、增加儲蓄,就可提高每個月的投資金額。由於小孩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最能享受錢滾錢的好處,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用共同基金的方式來理財,以全球股市平均年漲幅15﹪來計算,從小孩三歲開始每個月投資三千元,到小孩上大學時,就可以累積到200萬元的資金,超過銀行零存整付投資的兩倍以上。

各階段的理財學習重點

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無人性」投資法 理財不敗

撰文/謝春滿
本文選錄自《今周刊》518期


薪水不高,仍有致富夢想,專家提供薪水族一套不敗理財寶典,透過機械式投資法,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選擇好的標的,穩健操作,拉長投資時間,一樣可以達到致富目標。

「最近開始看到一些上班族或軍公教人員,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銀行來做投資理財。」國泰世華投資信託處業務副理李振中透露他在第一線觀察到的現象。顯示現代上班族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從微薄的薪水中,擠出一點錢來理財。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普遍不高,剛進職場的新鮮人,起薪都在二萬五到三萬元之間,好不容易熬個幾年,薪水可能只有四、五萬元,得等到三、四十歲步入中高階,薪水才可能上漲到七、八萬元上下。

薪水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三萬元的微薪族、月薪五萬元、七萬元的中高階主管,以及雙薪家庭,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財富增加呢?

機械式投資法適合上班族

如果不懂股票或似懂非懂,過去投資的經驗賠多賺少,常常受到情緒左右,專家給你的建議是採取「無人性﹂的機械投資法。

匯豐銀行財富管理副總裁楊偉凱表示,所謂機械式投資法就是透過系統性的投資法,不論在高點或低點都必須投資,如此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提高報酬率,投資共同基金即是個好方法,很適合上班族使用。

至於操作模式如何,李振中建議,薪水三萬元的人,扣除生活與保險的必要開支後,能存下的錢其實不多。若能存到一萬元,已經是不容易了,尤其是多數上班族都來自中南部,每月租屋的開銷相當大,若家住北部的上班族,能吃住家裡,當然是存錢的最佳方法。

假設每月存下一萬元,可以先買一、二檔基金,李振中建議以全球型的股票基金為優,若從二十五歲就開始投資,到了六十歲,以七.五%的報酬率計算,屆時會有二千多萬元財富,若是以一○%的報酬率計算,則會有三千多萬元資產。

用時間及複利賺取高報酬,李振中舉例,以全球型的股票基金為例,一年的報酬率在七%,三年可達二七%,十年可達一倍,時間為你賺進的財富是無形中增加的,但重點是要愈早開始效果愈好,且要有耐心。

以全球型股票基金為主

月薪五萬元的上班族,可以提撥的錢較高,以三分之一計算的話,至少可以存下一萬五千元,建議投資二、三檔基金,仍以全球型的股票基金為主,同樣是以二十五歲開始、七.五%投資報酬率來計算,六十歲可達三千多萬元,報酬率一○%時,總財富可達四千八百萬元。

月薪七萬元的中高階主管,由於薪水較高,扣除生活費二萬元、房貸二萬元,可以省下近二分之一,這時投入的金額可以拉高到三萬元,建議可投資三到五檔基金,仍以全球型股票基金為主。同樣也是二十五歲投資,報酬率七.五%計算,六十歲時總財富可達六千多萬元,一○%的話可達九千多萬元。

至於十萬元的雙薪家庭,考量到剛結婚有房貸壓力,若小孩出生,開銷會隨之增加,因此以漸進式的方式投資,三十到四十歲每月投入一萬五千元,四十到五十歲每月三萬元,五至六十歲每月五萬元。

投資原則仍然不變,但是投資金額五萬元時,基金可增加到七檔左右。以報酬率七.五%推算,到六十歲會有二千九百萬元財富,一○%計算的話,會有四千三百萬元。

雖然都以全球型股票基金為主要投資標的,但是李振中建議,若個性積極、風險承受度較高的人,可適度搭配單一區域、單一國家、新興市場或單一產業(例如能源、原物料)基金,以賺取機會財。但個性保守的人,則建議搭配債券與平衡型基金,更為穩健。

剛開始對理財不熟悉的上班族,建議還是先以穩健型的全球型股票基金為主,但不要集中同一家基金公司,以分散風險。李振中強調,穩健型基金都是屬於核心資產,等到對理財有一定概念,可以嘗試投資部分衛星資產。

衛星資產指風險性較高、賺取機會財的標的,剛才提到的新興市場、單一國家、單一區域、單一產業的基金都在此列。

富邦銀行理財業務主任陳美玲建議,若定期定額投資積極型基金,例如單一國家、單一產業或新興市場,在報酬率達一五%至二○%時,可以先贖回,再單筆投資穩健型的全球型股票基金,或者,將獲利投入固定配息的債券基金。贖回之後,除非市場向下,否則仍可繼續定期定額扣款。

至於定期定額投資穩健的全球型股票基金,陳美玲建議贖回的門檻可以訂高一點,報酬率二○%至三○%才考慮贖回,贖回後的錢可以放固定配息的債券基金,但仍繼續扣款。

風險性標的要停損、停利

李振中認為,若是屬於高風險的衛星投資,如單一國家或新興市場,波動很大,一定要記得停損停利,一旦市場向下,除了可以大筆贖回,並暫停扣款,以免市場持續向下,損失慘重,總之衛星資產高風險投資仍要操作,不是放任它一直扣款。

日盛投信投資處策略投資部協理許倍禎認為,原物料基金是低風險、抗通膨的標的,可以適度布局一○%,列為衛星資產配置。

統一投信副總游麗美認為,上班族除投資海外基金外,國內有些基金報酬率不錯,從二○○○年萬點行情反轉以來,若持續定期定額買進,到今年報酬率在五○%至一○○%之間,還是可以適當布局,不必刻意避開國內市場。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提到「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薪水族剛好介於錢少和沒錢之間,其實也不必投機,只要穩健踏實,從小額開始,拉長投資時間,一樣可以達到財富目標。

富足退休

富足退休/越老越好命... 不能只是隨便想想而已~

記者:記者楊伶雯/專題報導

全球人口結構普遍邁向高齡化、少子化,加上未來生活物價、醫療費用只會提高不會降低,如果沒有足夠的退休金,想在這個世代好命退休,恐怕不容易,所以,每個人也許可以不花費心思理財賺大錢,但是不可以不準備退休金!養兒防老的時代過去了,富足退休,要靠自己!

面對退休後的生活,你有什麼規畫?如果還以為可以像以前年代一般,養兒防老,或是靠企業及政府退休金過下半輩子,恐怕不足以支應全部生活所需,現在這個時代,養兒可能是「負債」不是「投資」;企業及政府提供的退休保障,也只能應付部份退休需求,想要富足退休,真的得要靠自己。

德盛安聯投顧總經理許慶雲表示,針對退休後的老人經濟,OECD曾提出由政府、企業及個人支撐起的三大退休來源,稱為「退休金三大金柱」。第一金柱為政府主導的強制性保險或年金,例如國內勞保老年年金;第二是企業單位為其雇員每月提撥的退休金,例如國內的勞退金。

許慶雲認為,其實最重要的是個人準備的第三根金柱,因為,只要試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光是靠政府及企業的退休金實在無法負擔長久的退休生活!在現有制度下,工作30年後退休,以上兩者合計大約只能領到300~400萬元,按照一般統計,退休後考量物價上漲、醫療費用、晚年年數等大約需要1000萬元才能安享餘年,也就是說,個人要另外準備不足的600-700萬元退休金。

許慶雲強調,理財目標不再只是賺幾桶金而已,充裕的退休金準備才是首要,他進一步表示,在退休金準備成為理財大事後,理財觀念也要有所改變,因為長期的退休金準備理財策略,不同於傳統的賺幾桶金、幾百萬的短期目標。

舉例來說,年輕人由於可以忍受較高風險,因此可以設定幾年時間以積極型投資工具衝刺第一個百萬元,不過這對於接近退休的投資人來說,就不適合高報酬、高風險的理財工具,應以賺取穩定收益、保護投資本金為主。因此,從年輕到接近退休的準備過程中,應該依據不同年齡,調整不同的資產配置,達到控制投資組合風險、追求長期資本累積及報酬的退休金投資訴求。

許慶雲說,長遠的投資計劃更應重視投資工具的選擇,以退休或長期理財規劃為目標的金融商品,大致上可以追求絕對報酬基金,及目標日期型基金為核心投資。

由於退休金準備強調的是資產的累積,較不容許承擔資本損失的風險,因此以所謂的追求絕對報酬基金-即以控制投資組合風險為主,並追求一個區間的絕對報酬,是不錯的投資工具,常見的是運用財務工程技術投資於股、債市的計量模組基金,但是,與報酬相隨的就是風險,因此,許慶雲建議投資人仍需注意,要依自己距離退休的不同時期的風險承受度,適時轉換不同風險/報酬型態的絕對報酬型基金。

許慶雲表示,長遠的退休金準備,除在理財上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借力使力外,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投資,想要擁有美好的退休生活,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且越早開始效果越大,因為時間是退休金準備的最好朋友。

富足退休/安享晚年靠大有為政府? 難!難!難!

記者:記者楊伶雯/專題報導

政府勞退新制自去年7月起跑,新舊制累積的勞工退休金累積資產高達5000億元以上,但受限於勞退基金監理委員會組織修例一直躺在立法院未完成三讀,其能放在銀行定存,無法彰顯投資效率,寶來金融集團總裁白文正就說,台灣退休制度只能滿足40%的所得替代率,至少還有30%的缺口需要自己想辦法來彌平;換句話說,想靠政府退休制度安享晚年?難啊!

德盛安聯投顧指出,就勞退制度發展來看,台灣勞退新制開辦以來已超過1年半,截至2006年9月底,基金規模累計超過千億元,加上勞退舊制中勞工退休基金累計的資產規模4108億元,光是勞工退休金累積資產就已高達5000億元以上,如何管理如此金額龐大的退休資產,達成減輕勞工退休準備負擔的重擔,是基金管理單位必需重視的首要課題。

白文正則表示,想要維持較佳的退休生活水準,所得替代率至少要維持70%以上,但台灣的退休制度在設計上本來就只能滿足40%的所得替代率,剩下的30%要靠個人儲蓄或投資來補足,但是由於勞退基金監理委員會組織修例並未完成三,相關資金只能放在銀行定存,這是很可惜的,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資產配置及投資效率。

他強調,也因此,政府所提供的退休保證,可能連40%的所得替代率都做不到,未來個人需要補足的所得替代率可能高於30%,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德盛安聯投顧總經理許慶雲表示,以去年開始的勞退新制來說,雖然強調的是擁有個人帳戶的確定提撥制,遺憾的是,新制參與者雖有個人帳戶,卻無法自行選擇投資標的,加上政府對勞退新制提供投資收益保證,都讓勞退新制的管理上壓力重重。

要解決現在勞退新制的困境,德盛安聯資產建議,讓勞退新制回歸原本確定提撥制的精神,開放參與者進行投資選擇,特別是彷效香港或新加坡的作法,利用共同基金當成參與者選擇的工具,讓投資者根據個人對風險的偏好、承受度與退休年齡等因素,為個人退休帳戶進行投資選擇。

對於仍想享有投資收益保證,或不知該如何自行選擇投資標的參與者,政府也可以提供預設投資組合,甚至是代為管理這些退休基金,就可兼顧不同參與者的權益。

許慶雲強調,不論是勞退新制或舊制,光靠強制性的退休制度,恐怕不足以達成個人充裕退休的目標,因此,個人退休準備的安排就更加重要了。

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30歲前買終身醫療險超划算

Smart智富月刊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SmartMG&MMContentNoID=34324

總繳保費比住院醫療險更便宜

你算過這一生用在醫療上的費用大概有多少?根據衛生署統計指出,台灣民眾平均每人每年醫療支出為29,351元,如果以國人平均壽命男性73.7歲、女性79.8歲概估,等於國人一生的醫療費用高達200萬元以上,這筆費用尤其在晚年更會攀上高峰。

如果退休金存得不夠,無法應付可能的醫療支出,勢必會影響晚年的生活水平,因此,最好從年輕時就投保醫療險,倚賴保險給付來降低負擔。

終身醫療險保費不再從一而終

上個月,金管會要求目前銷售「無理賠上限」終身醫療險的各家保險公司,應該檢視風險後重新調整保單費率,日後保險公司除非增加調價機制,否則不得再銷售無上限醫療險,現行保單則須在未來1年內調整。

簡單來說,理賠無上限的醫療險,未來將不再採平準費率(也就是第1年保費與未來15〜20年的費率都相同),保險公司有權利視保單成本,彈性調高保費,對保戶較為不利。

消息一出,宏泰人壽便陸續將旗下的幾張無上限醫療險停售,市場上也出現搶購熱潮。目前還可以買到的保單,僅剩紐約、三商美邦、宏利、統一安聯、遠雄、國寶等保險公司的產品。而台灣人壽則在近期推出無身故給付的無上限醫療險,保費也相對合理。

繳費20年,保障終身

跟多數的保單一樣,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的費率計算基礎跟「年齡」有絕對相關,因此愈年輕買愈便宜。一般人的觀念是:「終身醫療險保費很貴,我還是買一般住院醫療險比較便宜,經濟負擔較輕。」這樣的觀念其實有盲點。

消費者應該要認清:終身醫療險是保障終身的產品,不管活到幾歲,保障就跟到幾歲;一般住院醫療險則只保障到75歲,即使年紀過了76歲想投保,很抱歉!保險公司也不會接受。也就是說,76歲以後萬一生病,你只能靠自己。

而且住院醫療險是屬於定期險的一種,雖保證每年續保,但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甚至不知道的是,住院醫療險的保費並非從一而終,而是每5年就會調高1次。假設從20歲開始購買,未來保費大約提高11次。且繳到75歲的總繳保費,並不見得比投保終身醫療險、繳20年來得便宜。

以下便針對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與日額型住院醫療險,在相同日額給付1,000元的情況下,各年齡男性投保的總繳保費作一試算比較。

從下表不難看出,在30歲以前投保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和投保日額型住院醫療險,持續繳費到75歲相比,前者20年的總繳保費較低,且保障還可延續到76歲以後,直到身故為止。

因此,如果你最近考慮投保住院醫療險,且年齡也在30歲以下,不妨優先考慮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因為,這些理賠無上限醫療險的保險公司將被迫調整費率機制,未來保費只會愈來愈貴,並隨著年齡而調高,現在買,最划算!

理賠無上限醫療險vs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總繳保費比較





製表◎郭莉芳單位:元製表日:2006年9月22日

說明:以上終身醫療險以保費相對便宜的遠雄人壽溫馨終身醫療險試算;日額型住院醫療險則以保費相對合理的新光人壽日額甲型醫療險試算。若是與其他保險公司商品比較,將會有費用落差。

工作多年,存不到半毛錢?

Cheers雜誌電子報

對數字沒概念、懶惰、投資亂無章法、刷卡毫無節制……
到底哪一個才是造成你工作多年、口袋卻仍然空空的罪魁禍首?
摸摸自己的口袋,你是不是也皺起了眉頭?

【文/黃采薇 特約攝影/黃建賓】

職業:業務助理 工作年資:6年
理財大漏洞:花、花、花,刷、刷、刷,我是月光族啦~


乍見蘇宛君,要把她和「月光族」聯想在一起,實在不會太困難。

睫毛膏、娃娃頭,十足日系風打扮,讓學生時代就已經開始半工半讀、接觸職場已經好些年的她,仍然保有鄰家女孩的甜美笑容和親切感。

只是,她的消費習慣卻令人不敢親近。

蘇宛君和父母同住,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照理來說,省下房租,每個月的開銷應該不至於太高,但到月底時,手頭上的錢卻只剩下一丁點。剛開始還沒感覺,但猛一回首,發現工作多年卻幾乎沒有積蓄,實在很令人心驚。

她說,自己雖然不買名牌包,但「每個月不知道怎麼地,薪水幾乎花光光了,」問她究竟買了什麼?「衣服啊、化妝品保養品啊,總之就是女生會買的那些東西,」只知道積少成多,自己也說不清楚每個月到底花了多少錢。

蘇宛君還有4張信用卡,也曾衝動刷卡之下逾期繳款,還好有精明的父母盯著幫忙還款,才不至於讓近20%的逾期費用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考量到進修和出國旅遊的計劃,蘇宛君最近已經開始記帳,試圖弄清楚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到底都花到哪兒去了。但光這樣似乎還不夠,有沒有讓像她一樣的月光族,快速向消費壞習慣say goodbye的方法?

【 過來人經驗談 】
強迫自己存三分之一薪水,月光族Bye-bye
(德盛安聯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段嘉薇)

其實在工作頭幾年,我也是標準的「月光族」。

這種心態其實不難理解:從學校畢業,花「自己賺的錢」,宣告經濟獨立,脫離向父母拿錢的日子,我才真的像個大人了。剛出社會時也有許多額外開銷,三不五時同學同事吃飯聚餐,女生出社會後還要大筆治裝費,每月3萬出頭的月薪,根本不夠花。

幾年之後,我才警覺苗頭不對,開始在每個月薪水中固定撥出1萬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這樣其實很自由,存了錢之後,剩下的錢一樣可以花到不剩,繼續當快樂的月光族。那時因為年輕,投資策略較為積極,買的幾乎是風險較高的單一市場股票型基金。1年後,這筆利用每月扣款的「強迫儲蓄」投資有小成,累積到20萬元以上的資本,我開始進軍「單筆投資」,剛好遇到早期新興市場漲幅,也讓我順利存到結婚基金。雖然我是屬於積極型的投資人,但選擇標的時,我十分謹慎。我會注意基金經理人言論有沒有邏輯,是不是真的有依照所主張的投資哲學去操作基金,遇問題主動打電話到基金公司問到懂為止,還會上國外網站查詢基金經理人是不是常常發表評論,評估基金經理人和基金公司的知名度,看準之後再出手。

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嚴守一個投資概念:只投資自己擅長的標的,我很珍惜每一分錢,不會亂擺。

相對於國外,台灣父母對於子女的理財教育較為薄弱。從小我們頂多知道要「儲蓄」,很少有投資觀念。但在美國,只要與經濟有關的課程,老師和學生們一起討論股票,一點都不稀奇。同時,美國父母還會幫孩子投資,並且從小教他們如何看績效。

建立投資概念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投入時間心力,就像我當年從定時定額投資開始,越習慣投資,越了解如何布局市場。只要肯努力,你的投資IQ一定與日俱增,再也不會是和財富無緣的月光族了。

段嘉薇提供3個投資心法,和月光族say goodbye:
1.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每個月強迫自己留下三分之一的薪水用於投資或儲蓄,建立起「收入-投資=花費」理財習慣,每月領到薪水之後先扣除投資儲蓄的金額,剩下才是你可靈活支配的資金。
2.明確定義出自己的風險屬性,確定之後慎選投資標的。不只要參考該標的過去績效,也要選擇信譽優良的投資公司。
3.投資不要太複雜,而且只專精於自己擅長的投資標的

善用選擇權 不怕股市漲跌難測

《今周刊》507期
撰文/黃逢徵口述 張弘昌整理


政治利空接二連三,投資人七上八下,《今周刊》特別邀請在選擇權操作頗負盛名的復華期貨副總黃逢徵,替投資人找尋解決之道。黃逢徵曾經在不到一年內,創下交易超過一百萬口選擇權紀錄,他說只要交易策略底定,就可坐等開花結果。

時序進入九月,倒扁運動如火如荼,靜坐、遊行開始陸續登場,台股在蕭瑟的氣氛中儘管緩步攻堅,但是,市場「打帶跑」、短線進出的,大有人在,顯然政治議題已凌駕基本面,成為現階段台股走勢的關鍵因素。

手中有股票的投資人難免忐忑不安,但沒股票的人也怕萬一倒扁事件快速落幕,再買回股票反而會追高,因此投資人不妨利用期貨和選擇權的商品特性,除了適時避險,還可賺取大波段利潤,其中選擇權更是首選。

手中有持股 以選擇權避險

遇過三一九槍擊事件的人都知道,當時如果在選擇權布局「買進跨式部位」,也就是同時買進買權和賣權,就可以享有一千點的大跌行情,以一點五十元計算,一口的最大獲利高達五萬元。選擇權交易模式千變萬化,不像期貨只有多、空兩種方向,當手上已有持股卻又擔心重大政治利空時,便可利用選擇權,以最少的資金,進行最有效的避險操作。

舉例來說,以目前大盤指數約六六○○點來說,一口選擇權的合約價值約三十三萬元(六六○○點×五十元,五十元係指選擇權每一點跳動的價值),如果投資人持有股票大約三十三萬元上下,可以考慮採取以下的避險模式,如果持有股票金額較高,可再依倍數增加口數:
一、賣出履約價六六○○點的買權一口,並收取權利金,假設是一百四十點。
二、在賣出買權(sell call) 的同時,買進六六○○點的小台指期貨一口,其目的在保護賣出買權上漲時的損失。
三、買進履約價六五○○點的賣權一口,假設支付權利金為八十點,可以保護小台指下跌時的損失。
四、買進履約價六四○○點的賣權一口,假設支付權利金為四十五點,其操作目的在單純空頭操作,只要股市利空大跌,就可賺取利潤。
五、買進履約價六三○○點的賣權一口,假設支付權利金為三十五點,同樣是單純空頭操作,可增加大盤下跌時的利潤。
或許有人會認為,擔心股市下跌,「買進賣權」(buy put)來避險應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萬一台股沒有因倒扁運動而下跌,那麼,買進賣權的成本就很高,而且很不划算。如果改為執行較複雜的交易模式,成本反而降低不少。

指數下跌愈多 獲利愈驚人

以前面所提到的交易模式為例,用「賣一個買權」的權利金來「買三組賣權」,權利金的支出幾乎都沒有,只有零星的手續費和交易稅,只要股價上漲超過六六○○點,雖然賣出的六六○○點買權會虧錢,但買進的小台指期貨會賺錢,兩者互相抵銷,只有損失權利金約一千元而已(亦即權利金淨支出二十點×五十元),不過由於手中持股賺錢,獲利也僅僅少掉避險成本而已。

然而只要台股因非理性政治利空跌到六四○○點以下,「買進小台指」雖然會出現虧損,但與「買進六五○○點的賣權」獲利持續抵銷,而「買進六四○○點的賣權」則開始獲利,情況逐漸好轉,台股下跌愈多,獲利愈大。

尤其當股價指數下跌到六三○○點之下時,「買進六三○○點的賣權」及「買進六四○○點的賣權」都開始獲利,如果再遇到股市出現大跌,那獲利更是驚人,不但可以幫股票現貨避險,還兼做空頭,穩紮穩打。

這個操作模式的最大風險,是最後結算時,台股收在六五○○點與六六○○點,或者六四○○點與六五○○點之間。比方說,當股價指數收在六五○○點到六六○○點之間時,此時賣出的六六○○點買權會變成價外,買進的三組賣權也都沒有獲利,而且「買進小台指」會出現虧損,因此整個避險操作就會產生虧損,尤其股價指數收在六五○○點時,損失最多,大約六千元左右。

同樣的情況,指數如果收在六四○○點與六五○○點之間,「買進小台指」會出現虧損,但「買進六五○○賣權」開始獲利,會抵銷期貨損失,因此整個避險操作的損失還是六千元(小台指和六五○○點賣權的價差一百點×五十元+一千元的權利金淨支出)。

總之,透過買權、賣權和台指期貨間的類似交易,可以用來單純做空,也可以用來做現貨股票的避險工具,此外,股市大漲、大跌時都可以獲利,惟一的風險只有股市小跌時會出現虧損,但類似倒扁靜坐這樣的政治利空,由於後勢發展難料,一般來說,小跌的機率並不高,投資人只要能善用選擇權等金融商品的特性,自然就能在資本市場從容應付。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買了醫療險 有病不賠怎麼辦?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Smart智富月刊提供

〈爭議1〉住院理賠日額少1天

案例:阿潘因為車禍住院,第3天才出院休養,在申請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的理賠後,發現保險公司只理賠2天,保險公司的說法是阿潘只住院2個晚上,因此只理賠2天日額補償金。

威盛保經公司投資理財部經理賴慧珠表示,如果是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保險公司依照「醫療單據」來理賠,就不會出現上述爭議,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便常出現上述爭議。

保險公司的理賠依據是從「就醫診斷書」上醫生所撰寫的住院天數來給付,因此像阿潘的情況是第1、2天住院,第3天白天出院,若醫師診斷書上寫2天,就是理賠2天日額,除非可以跟醫師特別情商,寫成3天,或是標註從8月12日住院至月14日,保險公司才會理賠3天日額。

〈爭議2〉到急診室吊點滴,卻不理賠急診津貼

案例:阿寶得了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到醫院急診室吊點滴,3、4個小時後才回家休息。向保險公司申請急診津貼理賠時,卻被以「不符合理賠條件」為由而拒賠。

一般保險公司對於「急診」的定義是指在急診室待超過6小時以上,才算符合申請急診津貼的條件;或是待超過12個小時以上,就算等同住院,可以請領住院日額津貼。以阿寶的情況來看,並不符合申請門檻。賴慧珠表示,這些相關說明都可以在保單條款中找到,如果想要請領這些保險津貼,就得「想辦法」在急診室待超過一定時數以上,然後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敘述從幾點幾分入院,幾點幾分離院,才能申請相關給付。

〈爭議3〉既有病史被列為理賠除外責任

案例:阿康有胃潰瘍,因此在投保時,被保險公司要求加費承保,條款上還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之疾病列為除外責任,阿康覺得很不公平,保險公司多收他3成保費,除外責任還一堆,那不如不保。

中國人壽理賠部經理蔡榮杰表示,阿康的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從此就無翻身機會。只要在投保後的2年內,胃潰瘍都未復發,阿康可以主動到醫院做體健,由醫師判斷是否已經恢復健康,並開具診斷證明書。阿康只要拿這份診斷證明,並填寫契約變更申請書,便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症的除外責任刪除。

〈爭議4〉癌症併發症不予理賠

案例:阿美得了子宮頸癌,摘除子宮後,膀胱會下垂,必須定期作復健。但在申請相關費用時,保險公司卻以「癌症後遺症不予理賠」的理由拒賠。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只要我得了癌症,所有跟癌症相關的治療,保險公司就應該賠,因此「防癌險理不理賠併發症或後遺症」也是常見的糾紛,這在保單條款中已解釋清楚,有些保單會賠,有些保單則規定必須是直接針對癌症的治療,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民眾還是要看看自己的保單條款,是否將併發症或後遺症除外。

〈爭議5〉先天疾病不理賠

案例:阿珠在孩子一出生後就幫他投保,孩子在3歲時因為疝氣而住院開刀,阿珠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卻因「該病屬於先天性疾病,不在理賠範圍中」,拒絕理賠。

由於阿珠的小孩是在3歲才發現有疝氣,因此在出生投保時,並不知道有此情形。因此,阿珠可以向醫院調閱小孩出生時的健康檢查表等相關證據,證明出生時並未檢查出與先天疾病相關症狀,阿珠也非惡意隱瞞小孩病情,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申請調停,這樣便能提高理賠的成功率。

〈爭議6〉走路意外扭到腳,意外醫療險卻不理賠

案例:阿亮習慣邊走路邊聽MP3,有天為了閃躲疾行而過的機車,不小心跌倒而扭傷腳踝。他跟保險公司申請意外醫療給付時,卻被拒絕,感到很不服氣。

台灣人壽商品企畫部專案經理王永才表示,意外險的理賠定義很明確,只要是外來、突發、非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意外,引起的醫療行為,均可申請醫療理賠。因此,以阿亮的情況來看,應該可以獲得理賠。

阿亮之所以被拒,原因就是診斷證明書上的措辭,被醫生寫成「扭傷」而非「挫扭傷」。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屬於自力所造成的,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是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因此下次碰到類似狀況時,不管是否真的是外力所造成,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能符合意外醫療險理賠條件。

〈爭議7〉內視鏡切除膽囊,卻無法理賠手術金

案例:阿清前一陣子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由於現在醫學發達,因此只要做內視鏡清除處理,並不需要真的開刀。不過,保險公司卻不願理賠手術津貼,原因便是阿清「並未實際開刀手術治療」。

除了內視鏡治療外,雷射治療算不算手術?也是常見的爭議。內視鏡或是雷射治療是否算「手術」,可否申請理賠?保險公司間彼此見解不一。有的保險公司認為一定要動刀、要流血才叫手術;有的保險公司彈性較大,認為只要保戶申請理賠的頻率不高,也有治療之實,便可比照開刀手術給予理賠。

賴慧珠強調,民眾想要提高理賠勝算,關鍵就在於「診斷證明書的寫法」。民眾最好事前告知醫師未來有申請醫療險給付的需要,請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的描述字眼盡量「詳述」,例如將「內視鏡切除膽囊」,詳細描述成「以內視鏡處理手術做膽囊切除」,只要在診斷證明書上有寫到「手術」字眼,保險公司便比較沒有立場刁難你。

〈爭議8〉被醫師證明罹患乳癌,保險公司卻要求保戶提出「病理切片」報告

案例:阿芬覺得胸部有不明硬塊,到醫院照了胸部超音波與相關檢驗後,證實是屬於惡性腫瘤,必須積極治療。阿芬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初次罹癌保險金時,卻被保險公司要求要提出「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才能核准理賠。

根據防癌險的保單條款,保戶在申請相關理賠時,都必須檢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報告單,但隨著醫療進步,有些癌症已經可以透過精密的檢驗,即使不需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也能確定為惡性腫瘤。此時,保戶可以主張「診斷證明書上確定罹癌」,即使不附上病理切片報告,也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是沒辦法成功申請理賠。因為保險公司是依照「保單條款」行事,且認定保戶也認同保單條款上的相關說明而簽名、投保,因此如果阿芬不提出病理切片報告,保險公司可以不賠。

只不過,在實務上,罹癌後需要做相關的放射線治療,或定期回門診追蹤,嚴重者也要開刀切除病變組織,在治療的過程中,保單便會理賠相關醫療支出。

如何大賺通貨膨脹財?

遠見雜誌電子報

錢變薄:薪資追不上物價

  五年多前,全球各地才籠罩在一片「通貨緊縮」(Deflation)的陰影,商品價格一天跌破一天,消費者不斷延後購買,等著撿便宜。

  但沒多久,約兩年前,物價就出現反轉了。從油價、水泥、紡織、水電費、家電,到學校營養午餐,全都上漲。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年同期成長2.3%;而今年前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又較去年同期成長1.35%,漲勢驚人。物價上漲,利率卻沒增加多少。目前,國內一年期定存利率大都維持在2%左右;而活期儲蓄存款利率則是低於1%。

  雪上加霜的是,薪資也沒向上調整。主計處統計,今年前五月,平均每月薪資為4萬8659元(包含經常性和非經常性薪資),較去年同期增加1.3%,但因物價同期上漲1.37%,實質平均薪資反而下跌0.07%。利率、薪資沒調升,但物價上漲,「使得賺來的錢愈變愈薄,同樣的錢,買到的東西變少,」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點出。

  值此之際,消費者究竟該如何安然度過通膨時代,甚至大賺通膨財?

三法寶:用守勢度通膨時代

  1.首先,盡量不要向銀行借錢。未來,央行仍會採取升息方式對抗通膨,如果借了錢,代表償還的成本將比以前高出許多,最好趁著利率大幅調升之前,趕快還清該還的債。

   2.節流很重要。只要調整自己的物欲,少買一件衣服、少去KTV唱歌,個人可支配的所得便可變多。關於這點,台北富邦銀行白金理財中心業務襄理何芝萍感受很深。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她,過去擔任華航空姐時,沒有存錢習慣,賺多少花多少。直到六年前,擔任理財專員,心態才逐漸轉變,開始拿部分收入來投資。她比較,以前是先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剩下的錢再投資;而現在是,拿六成收入做投資,剩下的錢才拿來花用。也因為奉行這樣的策略,在不景氣時代,何芝萍個人資產累積超過七位數字。

   3.凡事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以保險為例,瑞泰人壽總經理包道霖建 議,為了充分享受利率上升的好處,現階段有保險需求的消費者,建議選擇採「浮動利率」計價的產品,例如投資型保單、利率變動型年保單,及分紅保單等三大類。

   再以房貸為例,因應即將升息的影響,最好趕緊和銀行聯絡,是否能將指數型房貸轉成固定型房貸,而計劃買屋的消費者,最好選擇固定型房貸專案,比較各家銀行和保險公司後,再做決定。

三投資:採攻勢賺通膨財

  危機就是轉機,與其擔心物價上漲侵蝕銀行的存款利息,坐以待斃,倒不如反守為攻,大賺通膨財。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建議,賺通膨財,有三個方法,1.投資實質資產;2.投資股票;3.投資和上述標的相關的基金。

   其中,實質資產又可區分為,房地產和商品資產,例如原油、原物料、貴金屬白銀、黃金等。長久以來,每回遇到通膨,房地產總是最佳投資標的。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解釋,根據經驗法則,地段好的房地產,具有保值抗跌效果。

   也難怪從1997年起,南非、愛爾蘭、英國、西班牙、澳洲、美國、中國等國房價全都翻了幾番。

   全球各地的好股票也是投資標的之一。吳啟銘分析,由於物價上漲,體質良好的企業,獲利也會跟著上升,投資這類股票,也可以抗通膨。雖然今年5月,發生全球股災,而最近倒扁事件又使得台股大跌,但「股價跌深了,也就代表利空出盡,後勢看好,」美國運通運昇策略投顧總經理汪潔民說。

  不同的是,因為低利率時代過去,在資金來源受限的情形下,投資人應該選擇更具投資價值的優質巿場。其中,又以新興巿場的拉丁美州、東歐、中國、台灣,以及已開發巿場的西歐、日本為代表。匯豐中華投信總經理陳如中樂觀地預測,台股不論從經濟基本面或整體企業獲利來看,都沒有悲觀的理由。 研究機構IBES統計,今年台灣預估企業盈餘成長率將較去年大幅攀升,5月份最新數據為成長25.4%,遠超過經濟表現強勁的中國12.6%、印度19.2%、及南韓2.34%。

  台股之中,營建、資產類股後勢更是看好。日盛投顧副理鍾國忠點出,原因有二,一、在以香港、新加坡、中國帶動的亞洲房地產增值趨勢中,台灣漲幅落後。二、兩岸如能直航,又會帶動台灣房地產另一波熱潮。 不過,為了避免風險過於集中,加上資金考量,投資和上述題材相關的共同基金,例如拉丁美洲基金、東歐基金、能源基金、原物料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都是不錯的選擇。

最關鍵:資產要分散配置

  不管進行何種投資,一定要懂得資產配置。吳啟銘提醒,在投資學理論裡,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就是資產配置,影響程度高達九成。 吳啟銘舉例,如果投資人同時投資1∕3股票、1∕3基金、1∕3定存,即使股巿大跌25%,總資產也僅下跌1∕12(1∕3×1∕4)而已,受創不重。

  至今,吳啟銘的投資工具多元,涉獵很廣,投資區域也是遍布全球,年平均報酬率達8%~12%水準。 陳如中也建議,資產配置可以參考「100原則」。以投資人年齡為穩健投資比例,而100減去年齡則為積極投資比例。例如40歲的人,可將40%資產投資保守穩健的現金、債券,60%投資高風險的股票。

  資產配置外,正確觀念更重要。「理財投資的目的主要是謀求生活保障,而不是致富,認識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牢記在心,比什麼都重要,」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所著《不理財也發財》一書明白指出。

教出巴菲特˙爸爸給孩子最有用的6堂理財課

《今周刊》502期
撰文/劉俞清

父親節的禮物琳瑯滿目的陳列在賣場的架上。幾個孩子很用心的看著各種物品的價格。這些孩子都想幫爸爸買份貼心的禮物。那,當爸爸的呢?除了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拄之外,還要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更有一個衣食無缺的未來呢?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如果孩子們可以從小懂得如何金錢,知道什麼時候用該用的錢,了解投資的學問、還會嚴控自己的風險,同時誠實面對個人的財務狀況,那肯定就會有一個衣食無虞的快樂人生。這些學問,應該及早學會,這些教室之外的人生理財課,應該也是爸爸要給孩子最最寶貴的人生大禮!

今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全世界的驚歎聲中,巴菲特給他三名子女,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理財課。

巴菲特在紐約市的公共圖書館裡,簽署下一份他這輩子簽過的投資合約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這份文件的內容,是他將捐出全部財產的近八五%,約三百七十億美元(新台幣一兆二千多億美元)給慈善團體。其中,三百一十億美元給比爾.蓋茲夫婦為名的慈善基金會,另外六十億美元則給他自己三名子女負責的四個基金會。

全球各大媒體隔天都以斗大標題寫著:「史上最大筆的慈善捐款!」描述他關懷社會的慈善心之際,他同時也正以父親的身分,給他的孩子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理財課,而這堂課的實際價值,也許遠遠超出他所捐出的財產價值。

這堂課教的主題是什麼?每位爸爸各有解讀。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的兒子讀國中,他說這叫「善用金錢達成人生目標」,是金錢定義的最高級。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現任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兒子陽明醫學系畢業,正在服役當醫官,他說這叫「留一點空間給孩子自己去奮鬥」。上櫃公司中美晶的董事蔡文惠 ,兒子念了二年大學之後,決定休學重考上自己喜歡的企管系,他說這證明:「賺錢只是一個過程,可不是結果。」

每位父親的解讀各自不同,但無論如何,巴菲特這項驚人之舉,震驚全球,而在這堂課之前,巴菲特給全球父親的啟示,應該是「如何教出巴菲特!」

巴菲特從小就對投資有獨到而精準的見解,他五歲就去擺地攤賣口香糖;八歲就會呼朋引伴,到家裡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撿球,轉手賣給球商獲利;十一歲時,他買了這輩子第一張股票,為他精采的「投資人生」正式揭開序幕。

1、金錢 「錢不是從提款機跑出來」

巴菲特的成長過程,證明理財觀要從小灌輸,而為孩子第一堂理財課揭開序幕,是所有父親責無旁貸的權利也是義務,父親節在即,在孩子們處心積慮的看著各類廣告,想買一份父親節禮物的同時,做父親的應該回過頭來再想想,該給孩子一堂什麼樣的理財課?為他們展開順遂的人生旅途!

盯著百貨公司櫥窗裡的玩具,「爸爸我想要買這個。」「不行,爸爸沒有錢。」「沒有錢喔?去提款機領就有啦!」這段對話恐怕在許多父子身上上演過,雖是天真的童言童語,但對金錢已經有了不太正確的認知觀念。

錢是什麼?「去提款機領就有」的錢,這個觀念多半來自父母無意之間的對話,小孩在旁邊聽著聽著,以為只要沒錢,提款機領就有、刷卡就有,可見所處環境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元大證券集團相關企業轉投資的格林菲爾幼稚園,讓小朋友學會「金錢」的概念,來自一堂烹飪課。幼稚園執行長、同時也是馬志玲的長媳唐可珊圍著圍裙,帶著一票小朋友現做一大桶「檸檬汁」,在大太陽底下推到巷子口去賣,一杯五元,生意很不錯,二小時下來可以賣到一百多元。

唐可珊說,這樣做無非是要讓孩子知道錢怎麼來,是憑勞力賺來,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當然更不是提款機領出來。

國民黨立委吳志揚說,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他不知道才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哪裡學會「金錢」,但似乎還算正確,知道金錢得靠勞務去賺取。

有一天放學回家,女兒就在房門口貼了一張按摩的價目表,「吳氏按摩店」從此在家裡掛牌營業;她正色地對回到家經常喊這裡酸、那裡痛的爸爸吳志揚說:「按摩全身要十五元,而且,要真的錢。」

吳志揚說,從此以後按摩完,都乖乖按價目表付錢,不敢討價還價。

當然,金錢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有時是付出人生慘痛的代價,才能慢慢理解。

中美晶董事蔡文惠,過去曾任未上市盤商聯誼會理事長,在未上市投資上重重摔過一跤,差一點爬不起來,他告訴今年念大二的兒子說:「easy money easy go.(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出賣自己勞務與心力賺取來的金錢,才最踏實。

2、選擇 要先吃棉花糖?還是要更多的棉花糖?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目前金石堂書店非文學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書裡面提到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為了考驗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把一個四歲大的孩子帶到一間房間,在他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十五分鐘內如果棉花糖沒有吃掉,就再給另一塊作為獎賞,如果吃了,就沒有了。

十五分鐘換一塊棉花糖似乎很划算,但對一個四歲小孩而言,這十五分鐘真是最嚴厲的天人交戰。

而這個實驗在十年之後,再對同樣的實驗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當初能夠選擇堅定地等待,咬著牙熬過十五分鐘嚴格考驗的小孩,十年之後,在學校和人際相處上,都表現比較好,也有比較好的抗壓力。

事實上,棉花糖可以換做其他任何欲望,孩子成長過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驗,放學了,同學吆喝一起去看電影,可是有補習課要去上;股票成功掛牌的一○四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很喜歡跟孩子講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五年前,曾有跨國性公司想要購併一○四,當時只要他點頭,就能和許多電子新貴一樣,一夕致富,擁有許多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金錢,但當時他考量到一○四還有未竟的社會責任,咬著牙拒絕了,五年之後,一○四在資本市場掛牌,換算市值,遠遠超過當時那家公司開出的報酬。

楊基寬說「選擇」很簡單,就是「為了大理想,放棄眼前的小利。」講來容易,但往往選擇大理想,眼前面對的都是嚴格的訓練 ,所以為了學業上有令人滿意的表現,得咬牙拒絕電影的誘惑,人坐在補習班裡還會時時想起現在電影的情景、同學的笑聲,想想這是多麼嚴厲的考驗。

「選擇」定義很廣,未必件件都是嚴厲的人性考驗,也可以只是單純配置的問題。聯邦銀行信託部經理蔡漢朝有一兒一女,兒子今年讀建中一年級,他給孩子一個禮拜三百元的「可運用資金」,這筆兒子口中「為數不多,必須算計著過日子」的零用錢,到了夏天,飲料需求量大增,他正在考慮要不要「酌量加碼」,也隨口提醒兒子,「要算著點花」,結果,平常看似神經大條的兒子冷不防回他一句,「我知道怎麼用啦!」蔡漢朝拍一下自己腦袋說,「唉!高中了,我都忘了原來他會算!」

兒子女兒花錢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蔡漢朝觀察到,兒子喜歡把有限的零用錢存很久,然後集資買一個大東西犒賞自己,例如遊戲機;只差一歲的妹妹,則是每天十元、二十元的零食不離口,「這也是選擇。」蔡漢朝說,基本上只要沒有不良嗜好,無論吃零食還是打電動,他都尊重孩子的選擇。

3、投資 「朋友是一本本好書,好書越多越好」

立委賴士葆的兒子打從念醫學系開始,因為有一位企管系的名教授老爸,耳濡目染之下,就對證券投資興趣頗高,大二時每天老遠從陽明醫學院下課,立刻飛奔到台大上「證券研習課程」,也跟爸爸請教股票經,教授老爸給他的建議卻是,不管投資任何金融商品,終究都是在投資人。買股票,投資公司老闆,買基金,投資基金經理人,看對人,八成就不會賠錢。

賴士葆頂著名教授光環,也陰溝裡翻過船。幾年前,他買了美國股票,結果熟識的美國營業員捲股票走人,他隔海打官司打了很久,花了不少錢,終於把股票要回來,結果這些股票後來又因為公司負責人操守不佳,最後淪為壁紙;賴士葆按著心臟苦笑說,他再也不做跨國投資,「太遠了,看人就會失準。」

不過,世新大學郭迺鋒教授提醒,人的投資要一視同「人」,不要小小年紀學會功利投資。現代許多父母努力把孩子往明星學校擠,為的是要和名人小孩作同學,但「投資人」其實是一種普世價值,不能有目的作後盾,他相信,如果只會用金錢的階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未來恐怕難有更大的格局、有更大的成就與事業。

當然,投資標的百百種,不是只限定在「人」,在網路上自營健康食品的簡健銘另有一套投資哲理。

簡健銘的太太在台灣飛力浦上班,他為了孩子教育,辭掉原本優渥的財務主管職務,在家從事電子商務。傍晚,陽光撒在送孩子去補習班的車子裡,臉上洋溢著笑容的簡健銘說:「我把時間拿來投資孩子,這是全天下報酬率最高的投資。」

簡健銘的兒子高一、女兒小五,一雙兒女在爸爸建議下,從三年前就學習開始記流水帳,建構「收入」和「支出」的概念。他建立一種機制,鼓勵孩子投資「未來」——就是每年歲末計算結餘,流水帳上的結餘數字多少,他給孩子的壓歲錢就是多少;換言之,存款數字會有加成效果,存越多領越多,鼓勵孩子省下眼前,就是投資未來。

顯然,在有想法的父親眼裡,投資人脈、投資未來,比簡單的投資賺錢觀念來得更為廣寬、更有價值。

4、風險 「別花光口袋裡最後一塊錢」

賴士葆在孩子投資股票過程中從不主動干預,他只提醒兒子:永遠別花光你口袋裡最後一塊錢;或許正給「風險」下了最佳的注解。

他告訴兒子,報酬和風險就像一張紙的正面和背面,永遠緊緊相依,報酬多高,風險就多高。要搞清楚風險在哪裡,有多少,賴士葆強調,他從來沒有告訴孩子要躲避風險,相反地,應該勇於面對風險,因為不敢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而在商場縱橫六十年,鮮有敗績的華新麗華榮譽董事長「焦師傅」焦廷標,一樣提醒他的兒子「勢不可用盡」的風險哲學。他很清楚,錢永遠賺不完,如何在瞬間的機會中,把賺來的錢落袋為安,是他在投資場中致勝的重要關鍵。

從上海十里洋場出身的焦廷標,早年看盡許多人妄想一夕致富,卻在洪流中慘遭吞噬的悲劇;這樣的經驗讓他永遠有風險意識,也把這樣的經驗告訴孩子:「勢不可用盡,手中要常有應急錢,」所以他堅持口袋如果有一塊錢,一定只能做八毛錢的生意。

蔡漢朝則說,孩子小時候對金錢觀念不夠穩定,消費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因此「風險課」經常在他家客廳活生生上演。

每次只要電視上一播放現金卡廣告,不斷傳遞那種「夢想一瞬間實現」的訊息,蔡漢朝說,他就忍不住對著孩子碎碎念,這種「公然設下消費陷阱」是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你以為現金卡不用還錢啊?不要相信這種廣告!」邊說還邊拿起一旁的計算機,蔡漢朝敲著鍵盤告訴孩子,「你知道?你借五萬元,一個月就要還將近一千元。」直到兒子抗議說,「我知道了,」他才會閉上嘴巴不再嘮叨。

但蔡漢朝的想法很簡單,他覺得就是要在平常時候警告孩子,否則等到孩子真正陷入卡債的惡性循環中,那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5、誠實 「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就不易引發貪念」

中小信保基金董事長黃維生說,誠實理財,說穿了不過就是處理金錢時,坦然的態度。他和太太經常就在餐桌上、在孩子面前討論公司的財務狀況,這個態度無形中也讓孩子坦然面對金錢處理,他說,直到現在,孩子拿錢去買個東西,回來一定順手把找回的錢放在桌上,一毛錢不差;而就讀大二的小女兒每次要刷卡之前,一定也會打電話跟媽媽報備,母女倆還可以隔著電話討論血拼的樂趣,他說,不誠實一定是從隱瞞開始,才慢慢到欺騙,只要連第一步的隱瞞都不做,誠實其實是自然不過的態度而已。

簡健銘說,誠實的態度不只對別人,對自己尤其重要,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就不易引發貪念。

他就讀小五的女兒,因為學區內有台北市清潔隊所屬國宅的關係,與許多清潔隊子女成為同班同學。其中不少清潔隊子女比起同學出手闊綽,每天這些父母都讓孩子帶著八百元、一千元的零用錢到學校花用,引起其他同學側目,他的女兒甚至曾因此開口向爸爸要求增加零用錢。

當父親的簡健銘拒絕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他同時私下分析這樣的情況,認為這也許是社會階層問題所引發的反作用力,父母不能用坦然態度面對真實的財力,反而「自己拿不到的,要給孩子更多。」但可能因此為孩子埋下了錯誤的價值觀。

6、快樂 「用錢買快樂,更多快樂是錢買不到的」

吳志揚形容他的爸爸吳伯雄的用錢態度,平日「節儉近乎摳」,但只要一遇到家庭活動的開支,他就突然大方得不得了,例如每年「吳家盛事」就是包下一整台遊覽車,全家二十幾個成員全都放下手邊工作,排除萬難一起出去玩,一路上住最好的飯店、吃最好吃最高級的料理,當然,也享受可貴的親情滋潤;幾天下來,三、四十萬元的開銷跑不掉,全由爸爸吳伯雄埋單,最近他們全家才剛剛到南台灣旅行回來,吳志揚說,每次一趟旅行回來,他都覺得爸爸彷彿又年輕了幾歲,這種心境上的愉快,只消花三、四十萬元就能換得,「真便宜」。

元大證券副總經理馬維建的理財觀是,有更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這是他經常提醒在優渥環境中成長的兒子馬伯翰,最重要的觀念。

他的太太唐可珊在一旁說,一開始,她跟馬維建說,四歲小孩怎麼可能懂這些?但馬維建決定用行動證明。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力擁抱兩個孩子,孩子常常在睡夢中被爸爸「抱醒」,惺忪中燦爛如花的笑容,不花一毛錢,唐可珊說,那個笑容千金難買,也千金不賣。

是啊,孩子怎會不懂,如果爸爸願意循序漸進,灌輸孩子正確的理財基礎觀念,就算不若巴菲特豁達有錢,但就能教出一位能夠正確做好投資理財的小小巴菲特,也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旅程,少走了許多讓人困擾的金錢冤枉路。

小富翁養成術

這一群父母,如何打造子女的500萬身價
理財周刊第308期 文.林淑玲

學雜費每年調漲5%到13%,遠超過薪資和利率的調幅,向銀行申請就學貸款者,10年暴增16.1倍,直逼80萬人,一般小康家庭,如果平時不懂得理財,幾乎沒有辦法好好教育子女。

2006年的夏天,在南台灣墾丁的街頭,只見李育景和黃維廷這2個高中死黨,正愉快的騎著摩托車四處兜風。即將成為台灣大學新鮮人的他們,總算能好好的放一個無憂無慮、沒有課業壓力的暑假。

父母望子成龍拚命賺學費

李育景和黃維廷的父母,看到小孩能夠考上全台第1學府,心中確實頗感欣慰;只是,高興之餘,臉上卻難掩焦慮。原來,對於家境小康的這2個家庭而言,一學期高達數萬元的學費,算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再加上孩子上大學後的生活費也較高,支出又墊高了不少。

李育景和黃維廷都來自小康家庭。李育景的父母是上班族,兩人每月總收入大約新台幣11萬元左右;雖然,收入尚可,可是支出可觀,包括房貸、供養父母、2個小孩的教育費及生活上的開銷,每個月結算下來,所剩無幾;多年來,存款有限,大約百萬元左右。

黃維廷的父母,則是靠賣小吃維生。平時,生意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月入8萬元;生意清淡的時候,只有3萬左右,收入十分不固定。

為了籌措孩子們的學雜費,李育景和黃維廷的父母得動點腦筋。平常會作點股票投資的李育景父母,最近,顧不得台股行情差,已經開始準備賣股票換鈔票;首先,決定先賣出中鋼、中華電信等股價波動較小的股票。黃維廷的父母,則是開始比較各家銀行的就學貸款利率和條件,看看那家最優惠;目前,台灣已有近80萬人申請就學貸款,黃維廷準備加入他們的行列。

李、黃兩家人煩心子女教育經費,東奔西跑,忙著張羅學費。藝人侯昌明也一樣擔心子女養育經費問題,怕以後負擔不起,侯昌明趁著還是線上主持人,收入穩定的時候,趕緊為子女買股票作投資;結果,老大還不到2歲,就已經是股王宏達電的股東,擁有百萬身價。侯昌明希望利用這幾年,一口氣存下足以供應2個小孩的教育基金。

子女養到24歲至少500萬

不論是高收入的侯昌明,還是平凡的李、黃2個家庭,都為子女教育費用所苦。為什麼教養子女,讓這麼多的家庭感到負擔沈重?到底,養育1個小孩,需要多少錢?

根據淡江大學統計系針對子女教育費用支出的調查顯示,小孩從小到大,不論上的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把學費和雜費加一加,將1個小孩養到24歲,所需要的費用,最起碼500萬元。

如果換算成家庭支出,主計處數據顯示,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所有花費,占去家庭總所得的21%,比重相當高;也就是父母每個月的薪水,有2成都花在子女教育費用上,剩下的8成供全家生活所需;如果,還有房貸,負擔就很重了。

台灣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尤其殷切。沒有父母希望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就算自己勒緊褲袋,生活上再怎麼苦,也絕對不會縮減子女教育經費。依據法國加迪福人壽,針對全世界14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台灣父母投注在子女教育基金的費用,佔家庭所得的比例高居世界第1,還超過一樣重視子女教育的日本。另外,有一份網路調查也指出,父母投入在子女身上的花費,是自己的2.5倍。

只是,24年子女500萬元的學雜費用,仍是保守估算。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1994年到2005年,11年來的學雜費漲幅,竟是物價指數漲幅的1.4倍。也就是說,學費調漲的速度跑得比物價還快。

一高二低時代學費漲得兇

台灣父母養育子女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最近幾年台灣出現的「一高二低」現象。什麼是「一高二低」?也就是學費漲幅高、調薪幅度低、銀行利率低。

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部協理楊誠信分析指出,每年學雜費平均上漲5%到13%,每年通貨膨脹率也有2%;但是,國人的薪資調整幅度卻又慢又低,以2003年為例,在工業和服務業產業別裡,僅有9.66%的企業有調薪,比例不到1成。甚至,還有2%的人是被減薪的。

薪水不夠花,想從中提撥一定比例做為子女教育基金的預算,就顯得捉襟見肘。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大約68%的家庭,每個月最多僅撥出5,000元作準備。有能力提撥1萬元以上者,竟然只有14%。

更糟糕的是,教育費用不斷往上攀升,現代人當父母的年紀也往上修正。現代人當父母的年齡層,比起30年前整整遞延5到10歲,多半是在30歲之後,甚至,40歲才當父母者,也大有人在。結果,子女上大學的學雜費支出高峰期,正好遇上父母準備退休的時期。「最近,有位客戶的小孩突然說要出國,可是他手邊沒有多餘的錢;後來,只好先拿退休老本給小孩當學費。」國泰世華的信託部專員孫曉玉說;相信這種情況,將越來越普遍。

運用理財竅門輕鬆籌學費

向各銀行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過去10年來的貸款人數,成長了16.1倍,金額高達2億元以上,申請人數亦逼近80萬人。很多莘莘學子,還沒踏出校門,就背負債務。一畢業,就得還債。

目前,就學貸款利率約在3.48%左右;如果,以大學4年貸款40萬元,還款年限8年來計算,那麼大學生畢業後,每個月還債金額為4,780元。可是,根據勞委會統計,大學生每月平均起薪不過才2萬6,000元左右,扣除5,000元債務之後,每月可動用金額只剩2萬1,000元。顯然,負債畢業的大學生,踏入社會後的生活,實在不好過。

面對「一高二低」的現象,現代父母難道真的是束手無策?其實不然。只要懂得及早規劃,子女教育費用不見得是負擔。

育有2子的三商美邦人壽業務經理徐振穹,教育經費的負擔是別人的2倍。打從小孩一出生,徐振穹便藉由搭配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當小孩18歲時,正好可以還本70多萬元,支應學費之後還有餘。

一樣有2個小孩的匯豐銀行副資深總裁楊偉凱,則是定期定額買基金。預計15年後,就有800多萬元可支用。

基金定存保險存錢好工具

JF摩根富林明投信的總經理侯明甫,對於子女教育基金需求時間設定得更早。他認為,小孩到了高中,就需要額外的生活花費了;因此,透過定期定額,預計到高中時,小孩便有一筆百萬元以上的基金可用。至於主播張雅琴,平日新聞工作忙碌,因此和老公約定用定存的方式,為小孩準備教育基金。

大致而言,用來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的理財工具有5大類,分別是:基金、股票、保險、信託、定存。這5種工具各有優缺點,對於上班族來說,獲利穩健的基金是最合適。不過,每個家庭所面臨的資金需求時間不一,所搭配使用的工具也就不同。

不論父母身價高低,越早準備是永遠不變的法則,最好是從小孩出生就開始準備,這樣壓力最小。

2007年1月1日 星期一

20071211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