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推薦的十本股市投資經典

1.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2. 股市作手回憶錄
3. 漫步華爾街
4.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5. 征收股海
6. 勝券在握
7.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
8. 貪婪時代
9. 股價趨勢技術分析
10.蘇黎世投機定律

from 理財書籍推薦參閱! - Yahoo!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12411612

漫步華爾街

股價「漫步」是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即使股價走勢有時有跡可尋,但扣除交易成本及所承擔的風險,據此交易通常是划不來的,預測短期股價更幾乎是不可能。

基本分析(磐石理論)認為股價的基礎是盈餘,但這種價格評定方式實用性有限,因為盈餘預測不易,且常受公司操縱。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強調資產報酬率完全由系統性風險(β)決定,但仍有許多異常現象無法完全解釋。

本書傳達的是一個很簡單的訊息:投資人buy and hold指數基金的報酬,遠比買賣個股或是購買積極進出的共同基金為高。

三十多年後的現在,超過六位數字的獲利足以證明原先的理論。

(未完)

這篇文章應該是讀書筆記
是從 Xuite日誌:理財我見 的 blog 中看到的
全文的網址如下:
http://blog.xuite.net/gswang/money/10482026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看懂經濟數據掌握投資方向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王鈺棻

說到經濟數據許多人就頭大,一堆數字加上專有名詞讓人霧煞煞,不過,想把財理好,甚至更進一步獲利的朋友,看懂經濟數據可是必備的功夫,您可得耐著性子學會喔!


其實經濟數據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都是從我們周遭生活所接觸的事物,將其歸類統計量化成不同指標。由於地球村的形態已形成,各國間籍由貿易及工業活動使得關係越來越密切,如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動向也會對各國造成影響,所以在投資上,除了了解國內的財經情勢外,一些經濟大國的發展也不容忽視,這次筆者將介紹一些常見的經濟指標,您若能了解其意含,並進行觀察,將有助您在投資上做出正確決策。

首先是景氣領先指標,這是台灣和美國都必看的。景氣領先指標可以預測未來三到六個月的經濟活動,觀察時要連續三到六個月有無升降,如果升幅或者跌幅逐漸縮小就代表趨勢將反轉。在領先指標中包含「M1b貨幣供給額變動率」這項指標,M1b變動率代表活期性資金的變化,當股市熱絡時,資金會流入活存中,M1b會節節上升;若股市低迷時,資金會從活存中撤出,此時M1b就會下滑,因此M1b成為股市資金動能的觀察指標。

第二個是國內生產毛額(GDP),該國的GDP成長率就是其經濟成長率,觀察經濟成長率就可大致了解讓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如中國大陸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多接近10%,其股市發展亦是一片榮景。如果GDP成長率不如預期對債市而言是利多消息,對股市則相反,因股市擔心經濟將陷入衰退。

第三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是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當CPI維持低檔,央行會調降利率,以刺激消費;CPI持續高檔,央行則會調升利率。在此順帶一提,前幾年「通貨緊縮」這個專有名詞時常出現在財經新聞中,由於大陸這個世界工廠大量生產及輸出貨品促使物價下跌,而民眾在預期未來物價下跌的情況下,也不積極消費,因而造成通貨緊縮,當時各國央行紛紛調降利率,來刺激景氣復甦。

第四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態度,Fed相當於我國的中央銀行,由於美國是全球的經濟領導者,所以Fed的決策影響了利率走勢、全球資金流向,Fed開會前市場的看法,乃至於Fed發表的聲明內容,都是重要觀察指標。通常Fed宣布升降息的作法,其餘各國亦會跟進。

第五是美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這是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針對美國採購經理人所做的調查,顯示製造業的景氣狀況。當PMI指數超過50時,代表製造業擴張,當指數低於50,則代表製造業景氣趨緩。當PMI指數上升,代表美國對外採購金額增加,未來景氣可望好轉,反之則代表景氣走弱。台灣的電子業訂單以美國為大宗,PMI指數也會連帶影響台灣代工廠商的新訂單,因此也是觀察的重點。

第六則是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在美國,消費者支出佔經濟總值的三分之二故被視為重要的經濟指標,該指數主要在反應消費者對目前與往後六個月的經濟景氣、就業情況與個人財務狀況的感受和看法。當CCI維持在100以下,代表景氣低迷,若CCI持續下跌,則代表消費者對未來景氣看法不樂觀,消費意願可能萎縮。不過,CCI在經濟擴張期變化不大,景氣低迷時,CCI對景氣回升有關鍵影響。

我們常告訴民眾,投資理財切勿燥進,要有長期投資的作為,如果您能勤於觀察上述各經濟數據的動向,只要確定長期景氣循環向上,不妨在相對低點的時候,市場行情往上的時候,就勇敢搶進,相信您一定能有可觀的獲利;相反的,若經濟動態有欵慮或反轉向下時,就勇於出脫,那您也可以趁早遠離風險,減少損失。

各重要經濟指標公布時間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傑出基金金鑽獎揭曉

學者:基金重績效更重資產配置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今天出席「第十屆傑出基金金鑽獎」記者會時指出,投資基金,除觀察績效評比,以及納入風險的評比之外,更要重視資產配置,不要只投資單一市場,以免市場反轉時無法承受。

第十屆傑出基金金鑽獎記者會,由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主持,由負責評比的台灣大學教授邱顯比,以及Lipper資深經理馮志源說明,並在今天公佈獲獎名單。

邱顯比表示, 1年期的基金評比可能嫌太短,至少要看3年、5年較客觀,但即使參考基金長期表現,亦可能在買進基金後,市場出現急劇變化,導致基金淨值大跌,因此,有必要重視資產配置,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多個市場。

對於目前主管機關限制在台銷售的境外基金,投資紅籌股不得逾 10%,上海、深滬股市不得超過0.4%,邱顯比認為,基金不必做太多限制。例如100%投資馬來西亞,恐怕比投資中國股市 10%風險還要高。

馮志源指出,此次海外基金評比,選定主管機關核備銷售的基金,除重視穩定的報酬率,還要站在投資人角度,檢視基金保本的能力,穩定性高的基金才能獲得青睞。

邱顯比說,根據長期追蹤基金績效變化,「強者不一定恆強,弱者卻一定恆弱」,投資基金可先摒除績效明顯落後的基金。

第十屆傑出基金金鑽獎名單,包括海外基金組的KBC 股票基金--全球上市新股基金、富達基金--太平洋基金A股、利安資金日本增長基金 (新元)、友邦環球基金--友邦日本小型公司股票基金 Y、M&G泛歐基金A收入、摩根富林明歐元區股票、亨德森遠見泛歐小型公司A2、摩根富林明美國動力基金 A美元。

海外基金得獎名單還包括富蘭克林潛力組合基金 A、美林新興歐洲基金A2歐元、摩根士丹利廬森堡可變換股本投資公司拉丁美洲股票基金、建弘亞洲科技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荷銀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聯博美國收益基金、富達美元高收益基金、富達歐元債券基金、美國運通全球平衡基金。

國內基金組 1年期評比得獎名單為:德信數位時代、建弘小型、德信大發、大華大華、元大店頭、金鼎首選平衡、保德信金平衡; 3年期評比得獎名單為:群益創新科技、華頓中小型、保德信高成長、保德信店頭市場、金鼎首選平衡、保德信金平衡基金。

國內基金組 5年期評比得獎名單為:盛華2000高科技、國泰中小成長、日盛精選五虎、統一店頭市場、保誠理財通、JF平衡基金;10年期基金評比得獎名單為:保誠高科技、保德信高成長、保德信店頭市場基金。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30 歲 為自己買張夠力的保單!

Cheers雜誌 記者:黃采薇

或許你已經具備未雨綢繆的觀念,懂得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投保。
但你確信你的保障夠力嗎?急難意外時能發揮作用嗎?趕快來清點你購買了哪些險種和保障範圍!

「沒這麼衰啦,意外不會降臨到我頭上!」這種鴕鳥心態是否是你一張保單也沒有,或買了保險,卻總弄不清楚保障範圍的罪魁禍首?

蒙特詩國際公司行銷副理胡曉霞對這點特別有感覺。從小被母親灌輸「保險」的觀念,她22歲就買了人生第1張保單,到現在,醫療、意外、防癌險一應俱全。十幾年下來,這些保單從來沒有發揮實際效用,但胡曉霞說,多了分保障,讓她很安心。

反倒是周遭朋友,多數人是遇到事情,才知道自己保障不夠,尤其經過許瑋倫車禍震驚之後,身邊問起意外險的人,也變多了。

很多人忽略,買保險不是「衰」或「不衰」的問題,而是懂得未雨綢繆的理性態度。沒錯,意外事故發生機率很低,但誰敢說,一生當中,不會歷經一、兩次小手術?

而住院費用呢? 精打細算出來,嚇死你!

保險越早開始越划算

在業界多年,ING安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林順才聽多了明明買的是儲蓄險,卻在意外發生時要求理賠的糊塗蛋,讓他直嚷嚷,想要親自下海當業務員,幫大家解決疑惑。

其實保險商品並不如想像中複雜,尤其是年輕時投保內容,大抵不脫幾種:

壽險:身故可獲得理賠。
意外險:身故可獲得理賠,但只限出於意外事故。
醫療險:住院醫療補貼。
意外醫療險:住院醫療補貼,但限出於意外事故。
防癌險:醫療補貼,但只限於癌症治療。

除了意外險,其他險種幾乎根據年齡不同而有調漲,尤其現在保險公司幾乎年年調整保費級距,越早投保,越划算。

壽險 每年檢查保障夠不夠

但是,投保後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不能忘記──一定要隨著家庭和工作狀況改變,調整保險內容。

其中,壽險和意外險理賠額度就和家庭經濟息息相關。舉例來說,一個30歲,育有2個孩子的已婚女性,身上背著400萬房貸。

投保時,首先要考慮若有萬一,她身後的債務必須能夠完全清償,因此,壽險額度最好在400萬元以上。

若求進一步保障,她還可以把2個小孩成年前的生活費算進去(目前保險業界1個小孩約估計250萬元左右),再加上支應另一半6個月的家用金,往上加碼。

醫療險 日額3,000元以上較有保障

「生病住院」的代價,越來越高了。醫療費用年年漲,由政府買單的健保也財務困窘,虧損消息頻頻見報。

但普通單人病房每天價位約在2,000~3,000元,請看護1天要多1,000元開銷,若加上住院期間損失的薪水,動個小手術,3、4萬元就不翼而飛。

因此,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經理賴美蓉建議,醫療險要夠保障,最好把日額調到3,000元以上,若發生醫療必要住院時,一天可領回3,000元,再搭配「實支實付」醫療險補貼不足。
目前市面上的醫療險大抵分為兩種:終身醫療險和1年期醫療險,前者繳費一段時間(10年期、20年期都很常見)之後,就會有一筆金額在「醫療帳戶」裡,用到用光為止,屆時身故之時,還可把剩下的金額領出。

另一種則是附屬在壽險主約下的定期醫療險,以1年為期,保險可到70或75歲。它比終身醫療險保費便宜得多,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優先選擇,然而,這類險種至多只接受75歲的保戶,年紀再大的就不再受理,所以,兩者互相搭配較有保障。

防癌險 60%住院醫療險、40%防癌險

此外,近年防癌險雖然熱賣,但弔詭的是,治療過程中開銷最大的「自費藥」,卻鮮少在保險公司給付之列。

所以,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即使投保防癌險,也不要所有額度全部砸下去。一般建議,所有醫療類保費可以60%放在住院醫療險、40%放在防癌險,但若有家族病史,購買單位數就該往上增高,並在投保當初就問清楚,該保單對於癌症給付範圍為何。

投資型保單 選對可以省保費

投資型保單不只讓你過過投資癮,搭配得宜,還可以省保費。

尤其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以投資型保單加購壽險,相同保費通常可以買到更高額度;同樣買醫療險,以投資型保單為主約、醫療險為附約的保單,也會比單買醫療險還要便宜。然而,這種搭配投資型保單購買的醫療險,保障內容和單買醫療險並不相同,消費者可從理賠額度和給付項目,考慮要以何種形式購買醫療險。

除此之外,英國保誠人壽業務經理游靜怡表示,投資型保單還連結基金,由保戶自負盈虧,還可讓你過過投資癮。

業務員說辭 不要盡信

而你的保險業務員,絕對是決定你的保障有力與否的關鍵。

胡曉霞的妹妹有次因為急性盲腸炎住院開刀,業務員居然表示這類手術不能理賠,還好家人機敏,主動和保險公司聯繫,得到「可以理賠」的回覆之後,業務員才很不好意思地說,之前是他搞錯了。

這件事情之後,胡曉霞更加注意業務員的素質。就她所聽聞,業務員疏失所造成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案例,可不只這一項,過去還曾經因為保險公司每月結1次帳,業務員收了錢之後挪作他用,意外發生後,「到底什麼時候投保的?」讓雙方爭議許久。

尤其早期「人情保單」浮濫,媽媽型業務員發揮甲級鄉村動員令,消費者只能自求多福。
所以,身為消費者的你,以下幾點不可不留意:

第1, 投保意外險,職務類別變更時,主動通知業務員。意外險保費依照工作風險分為幾等,以ING保額200萬的意外險為例,26歲的空服員若轉職為地勤,每年保費將由12,160元降為2,700元,近萬塊差距,你絕對不敢說轉職和保單沒關係。

若由內勤工作轉任業務職,已經不再適用原先意外險收費標準,若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可是有資格依照合約,只按比例理賠。

好的保險公司和業務員一定會定期和客戶保持聯絡。林順才強調,在ING,業務員被要求1年至少要和客戶見面1次,重新討論合約內容。除了職業變更可能影響意外險保障金額外,家庭成員和婚姻狀況異動,你的保險規劃也得跟著改變

第2,投保時過去的病例不論大小,都要事先講清楚,最好以白紙黑字寫清楚。業務員作為保戶和保險公司間的聯繫人,這樣作業方便,也減少爭議。若轉換保險公司,也注意該公司有沒有「既往病症」不受理的情況。

第3,除非特殊狀況,否則「絕對不要中途解約」。賴美蓉提及,尤其是民國85~90年在預定利率高的時候買保險,保費都比現在便宜,更要繳到最後,別因為看到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投資型商品就心癢難耐,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 。

保險公司制定保費,和商品設計時的預定利率息息相關。利率高時保費較便宜,當利率下滑,保險公司的成本也會因此墊高,其中的利差,幾乎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民國85~90年,利率高檔時期買儲蓄險的人,常常遇到業務員向你推銷新產品,要你考慮換換看。

部份保險公司會絞盡腦汁說服客戶,改變當初的投保方式。而且,「在行內大家都知道,不能用『解約』,一聽到這個詞,對方就知道,這一定吃虧,所以通常會改用『延長期限』、或是『轉』到別的險種,給予建議,」一位業務員透露,因此消費者判斷時更要警覺。

理財作家劉憶如建議,要確定保單是否夠有保障,最好的方法,就是「交叉比對」,把A、B兩家公司的保單給對方業務員檢視,自然能挑出其中保障比較不足的部份,然後找到在預算之內,最適合的投保方式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你有沒有「賺錢人格」?

有錢人六種習性和你不一樣

財訊月刊 記者:田習如

君子愛財,《財訊》從創辦至今三○○期以來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幫助讀者獲得致富資訊,為享受豐富的心靈生活打造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財訊》跨三○○期的卅多年間,台灣經濟已創造出許多有錢人,這些有錢人究竟有哪些「本性」,足以化為他們賺錢的本事?又有哪些「習性」,可以讓人抓到賺他們錢的商機?股民又該投資哪些大老闆,才能躋身下一波富豪之列?有錢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類?

撇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一群稀有動物,對於廣大「脫貧求富」族而言,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的是靠著投資理財致富的人們,雖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會賺錢的人就是有一些共通點,令人不得不同意「人家會賺錢不是沒道理」。

一位投資老手用「一陽指」在鍵盤上迅速變換敲打著股票代碼,就著螢幕上的線圖解釋他如何判斷大戶吃貨的時機、如何順利倒貨獲利出場……得意的神色和入迷的表情,像極了年輕人沉迷於電玩的戰爭或尋寶遊戲。

股票這種「線上遊戲」,有人出於好奇小試身手,輸了就不想玩;有人反應靈活過了幾關,卻覺得接下來的關卡太複雜而中途離場;真正能夠賺到大量「天幣」的,往往是被形容為「御宅族」、願意付出心力時間、對鑽研攻守心法樂在其中的人。

描繪「股市御宅族」的輪廓,可以歸納出幾個性格特點,堪稱某種「賺錢人格」:

一、贏了要更贏 賺了想再賺

投資名著《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科斯托蘭尼形容,對有錢人而言,「錢就像海水,愈喝愈渴」。但這裡所謂「賺了還要再賺」的想法,與一般操作上期待「賣在最高點」而遲遲不肯獲利了結的貪婪心態不同,指的是把賺錢當作極大成就感來源、因而想一再從中獲得滿足的人格特質。

一般人渴求賺大錢,多半等著彩券中獎,不相信能夠憑一己之力成就大富;有錢人則把賺錢當成興趣,想賺錢的心成為一種內在動力,驅策自己投入、嘗試、研究能夠賺錢的工具。

這種積極度,也使得為有錢人服務的各種專業應運而生,例如理財專員等新興服務業的出現,幫有錢人設計更多方案、提供資訊,讓想賺錢的人如虎添翼,創造更多財富。

二、投資的世界很大 外面的世界很小

訪問十個有錢人,有九個把「專注」列為他們成功賺大錢的首要之務。有錢人觀察外在世界變遷,心想「這對投資趨勢有何影響」;有錢人看到社會新興生活,心想「這會有什麼商機」。

據說王永慶活到八十歲還不清楚台北的街道是何模樣,因為他忙得沒空下車逛街;一位投資界巨富每天在家看全球新聞、掌握地球另一端的中東戰爭及能源動態,外出活動範圍卻多只在自家方圓十里內。

還有一位在負債壓力下入市一搏而歷經虧損、體認股市不是靠運氣的大戶,當他開始認真研究股票後,老婆抱怨他「每天生活裡只有股票」,後來他乾脆辭掉工作當專業投資人,直到近年較為得心應手,他仍花費大半時間在研究投資資訊上,從個股玩到指數期貨,愈研究愈有興趣,一年個人成交量以百億元計。

但這位大戶倒不希望自己小孩長大後就立刻投入股市,他說投資雖是一門真實學問,但股市資金來得快、去得急的特性,對年輕人培養穩定心性有不良影響。股市老手的經驗背後,也代表了想起而仿傚者,最好先認清自己的性格和能耐適不適合走上這條路。

三、先看大局,再看小局 不湊熱鬧,保持距離

許多散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偶然的資訊機會下(聽朋友說、第四台說、演講會說…)投入某些個股,每天關注這些個股走勢,不能說是不認真,卻對大盤趨勢不關心、或不研究、或人云亦云,結果在大盤高不可攀時因為貪心而失去賣點、在大盤絕處逢生時因為恐懼而失去買點,總之就是一再錯失賺錢機會。

前述「百億級」大戶的投資哲學,第一步先認定大盤位置,如果評估為「攻擊盤」,即使被他鎖定的個股漲停也會大單敲進,因為這些會是更能上攻的強勢股;第二步才是認定個人有興趣的個股的位置,然後每天觀察其變化是否如己所料,一旦發現格局不對就立刻賣出。

雖然成功投資人都一致地說:「要會看大趨勢」,但如何掌握趨勢的廬山真面目?多數人「只緣身在此山中」,難以抽離找出制高點。「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公司總部位在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與熱鬧的華爾街隔著大半美國領土;在號子營業廳裡聽眾聲喧譁的菜籃族、退休族,投資報酬率(比總額更有參考性)總是不如關在自己家裡或券商貴賓室的熟手。

這說明了把距離拉開,才能避免被盲從的羊群推擠而看不到前途的方向

四、大量閱讀 有自己的看法

有錢人不入羊群,不代表與世隔絕、孤立無援,他們仰賴大量的閱讀,從中獲取有用的資訊,尤其常看會影響大局的主要國家總體經濟前景分析。

不論是博覽群籍,或者只關心財經知識,會賺錢的人都是靠自己想法賺錢的人,亦即不偏聽一家之言,「要建立自己對趨勢的看法,雖然不一定每次都看對」,一位「股市御宅族」諄諄教誨。

二○○三年台灣房股兩市大跌時期進場的人如今都成大贏家,他們敢逆當時之勢,就是因為看到更遠之勢,樂得大撿便宜貨。還有位善於「長抱大賺」的投資家,點出在股市賺不到錢的人多半「只會怪市場、怪政情」,但會賺的人投資失利時怪的是自己判斷錯誤,「失敗的後果全是自己承擔,所以各種變數要自己研究判斷,判斷不足而怪別人,沒有用」。

對趨勢的判斷力要靠不斷累積財經知識,美國政府重視培養一般民眾的「財經識字度」(financial literacy),甚至成立「我的錢」網站(MyMoney.gov)提供人民實用的理財教育,而會賺錢的人早就自食其力、孜孜矻矻汲取相關知識,哪還需要政府鼓勵、老師鞭策?!

五、冒險性強 自制力也強

會賺大錢的人就像非洲草原上的花豹,在一旁匍伏、觀察,可以等上大半天仍不採取行動,即使意外出現不被鎖定的動物靠近身邊,也不分心旁鶩;一旦判斷機會來時,對準觀察已久的單一目標全力衝刺,若得手就是一整隻獵物。「會賺錢的都是長期投資」,一位投資家說,忍耐不住、頻繁進出的頂多賺到小錢。

善賺小錢的人就像是謹小慎微的草食性動物,一口一口不斷的逐草而食、隨時被風吹草動所影響,當然,吃久了也是會飽。

許多人只看到有錢人敢冒險的一面,但敢冒險的人不一定成功,於是把冒險成功歸於運氣。例如早年股市大戶雷伯龍也是冒險一族,但並未累積成巨富,若只能說是運氣不好,恐怕對於用功一族的成功投資人不盡公平,也誤判了得以致富的原因。

六、會「省」不打緊 重點要會「算」

一位白手起家的有錢人談起朋友慫恿他買台拉風的藍寶堅尼跑車來開開,但他念著:時速二五○公里的車在台灣的路上頂多只能開到一五○公里,還怕撞到人,划不來……。

有錢人的省不一定代表節儉度日,而是評估各種花費是否划算。這種善於計算的能力彷彿「內建」在他們腦中,大小開支都自動送進大腦盤算,生活中如此,對於投資自然更是會仔細評估了。

雖然這些人格特質並不「包賺」,或許看來也如老生常談,但就像一位已在股市征戰數年的六年級投資人所說,歷經了各種教訓,如今他發現最有用的投資哲學還是那幾句「金玉良言」。而《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樣一本其實屬於「成功心理學」的勵志書能夠成為年度暢銷書,顯示人們常常忘了金玉良言,時時需要被提醒、刺激一番。

追求平均年報酬率10% 老美觀點可借鏡

理財周刊 記者:周曉琪

老美的理財觀,為什麼與台灣股市的短線投資習慣相差這麼大?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理財要趁早,而且觀念要正確,如果言之成理,應可做為國人建立正確理財觀的參考。

很多人對一般美國人的理財觀感到好奇,他們很少在股市上殺進殺出,更不是全天候的股票族。他們大多數是透過共同基金或退休基金進行股票投資。為什麼美國人的投資行為與台股投資人有那麼大的差異?

其中根本的道理在於美國證券市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已經讓全球其他市場望塵莫及,同時各項市場管理的制度相當健全,管理不善的上市公司很難在其中魚目混珠,結果造就一個長期穩定上揚的股市,雖然短期內會因為景氣循環的因素造成回檔,但是一旦景氣恢復,股市就能再創新高,如此周而復始的表現,已經長達一個世紀以上。

多數美國投資人 不買個股

在這種股市長期上揚的環境裡,自然產生一種與台灣之類的新興股市迥然不同的理財觀。絕大多數的美國投資人不買個股,原因是上市公司超過一萬家,由於數量太大,他們只好把選股的工作交給基金經理人,然後透過共同基金進行理財。

這麼做有幾個好處,一方面投資人不必浪費時間研究並不內行的選股工作,另一項優點是通常一般人的資金無法分散至數十種或數百種股票,因此投資人購買一種基金,實際上是將風險分散至為數眾多的上市公司,即使其中一兩家出現如最近力霸集團的下市危機,也不致於「動搖國本」。

展開長期投資規畫

在這種環境下,大多數美國人將股市投資視為「終身職志」。透過個人的共同基金與上班族的退休基金,他們從20多歲進入社會開始,一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展開一場為期近40年的「長期投資」行為,追求的平均年度報酬率為10%上下。

由於長時間的複利效果,因此可以產生幾十倍的投資成果。「股神」巴菲特過去半個世紀的長期投資原則,使他累積超過一兆美元的資產,成為全球僅次於比爾蓋茲的全球第2位最富有的人,就是最佳的例子。

反觀台灣的加權股價指數在1990年創下12,682點的歷史高峰後,歷經17年的時間都沒有再創新高,充分代表新興股市高度的波動風險,在這種漲跌劇烈的市場中,一般投資人要獲得穩定的獲利是緣木求魚,能夠不賠錢就已經是前世修來的福份。

要擺脫台灣此種高風險的投資環境,方法之一就是採用老美的理財觀,將你自己當成一位平凡的老美,透過專業經理人管理自己的資產。

目前台灣的投資工具早已國際化,你幾乎可以在市場中找到全球各國或地區的共同基金,因此你也可像老美一樣,進行長達數十年的理財規畫,為自己的退休早做準備。

8原則經驗談 修行在個人

1.越早開始投資越好

選擇一種投資多種股票的共同基金,你開始投資的年齡會決定你一生可以累積的財富。以下是一個典型的範例:假定甲君從22歲開始,每個月投資100美元(約3,200新台幣),每年的投資報酬率為8%,投資10年後你不再投入新的資金,而長期持有這筆投資到64歲,屆時甲君可以拿回234,600美元(約新台幣750萬元)。乙君從32歲開始每個月投資100美元,一直投資到64歲為止,報酬率相同,屆時乙君可以拿回177,400美元(約新台幣568萬元)。

這個範例告訴我們的是長時間的複利效果造成以上的差異。因此越早開始累積你的財富,到年紀越大時所產生的複利效果越大。如果你是剛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現在就是開始累積財富的最好時刻。

2.投資標的越簡單越好

如果你是上班族,你的工作就不是選股,請認清這一點。你該做的是選擇兩三種共同基金,例如美國除外的全球股票基金、美國大型股指數基金、美國小型股基金,這樣可以使你的投資分散。(不要只買一個像是台灣之類的新興股市基金,這會使你的投資風險過於集中,萬一這個基金栽了,你的退休金就會付之流水。)

如果你的年紀已經接近退休或已經退休,你的投資標的就應該轉成以收益為主的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居次。年紀越長,債券基金比例越高。

3.別妄想擊敗股價指數

即使是基金經理人也很難擊敗像是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因此應該放棄這個念頭。你該做的是將資產加以分散,同時每年至少調整你的投資組合一次。(調整投資組合代表賣出漲幅已大的部分,然後將現金投入漲幅落後的股市或產業)

4.不要隨便變更你的投資標的

你的投資是以長期為依歸,因此不要經常根據報紙標題而改變你的投資策略。如果你的投資標的沒有跟著其他股票上漲,請你捫心自問當初投資這種標的理由。如果你搞不清楚,你可以參考理財資訊進行研究或請教你的投資顧問。

5.讓儲蓄成為一種自動自發的程序

沒有人願意時常去想儲蓄的問題,所以不要麻煩。讓投資成為不知不覺的習慣。透過自動扣款的方式,建立你自動儲蓄的習慣。

6.將投資主力放在股票(基金)上

當你年紀越輕的時候,你能承擔越高的風險。如果你很年輕而剛剛開始投資,你應該將80%的投資擺在股票上。最簡單的原則是用120減去你的年齡,得到的結果就是你投資於股票的百分比,其餘部分應該放在債券上。

專家指出,如果你有30年至40年的時間可以投資,未來3個月或未來3年的變動根本不會影響你的投資成果。不過,如果你短期內需要動用這筆資金,而股市偏偏大跌40%,那對你可能會造成問題。

7.壓低交易成本

對於手續費超過1%的共同基金必須十分謹慎(美國絕大多數的基金手續費低於1%)。應該避開那些經常大量進出股市的基金,因為這代表你的投資裡有不少錢都被經紀手續費吃掉。如果你對於監督基金經理人沒有興趣,你應該盡量選擇(美國)指數基金。如果你經常自己進出股票,別小看經紀手續費,當你進出十分頻繁時,這些手續費也會累積而影響你的報酬率。

8.停止做卡奴

美國的信用卡利率最高可以高達30%。台灣一般的信用卡利率也高達18%。除非是短期性的緊急狀況,否則不要使用信用卡的循環利息貸款,請立刻剪掉你的循環利息信用卡。

運用三隻小豬公 從小奠定理財觀

今周刊 記者:呂如菲

子女壓歲錢投資教戰守則

農曆年節剛過,許多小孩都賺到不少壓歲錢,以現在生活水平來看,要收到數萬元紅包並不是太難的事,父母年後最好趁機幫助子女將錢做好資產配置,不僅可以存下錢,又能教育理財,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每逢農曆過年,最興奮的莫過於家中的小朋友,不但有糖吃,又可以領到為數不少的壓歲錢,由於小孩年紀輕,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若父母趁早培養投資理財的好習慣,並發揮投資複利的加乘效果,長期下來必定可以累積一筆不小的財富,除了讓子女有理財成就外,還可以支付未來的教育費、零用錢。

像是某大型金控旗下銀行財富管理主管從小就幫他的女兒潘潘用壓歲錢買基金,現就讀小五的潘潘,不但會看對帳單跟爸爸討論基金的配置和績效,父女倆再商量決定要不要調整基金。

爸爸會定期跟潘潘解釋今年火紅的基金、隔年的明日之星。有時投資基金績效不如預期,潘潘還會一直「念」爸爸。爸爸會簡單跟潘潘解釋,有些基金獲利率高,但波動率也愈高,代表風險度愈大,而有些基金獲利率低,但波動率較低,是屬於保守型的商品。

潘潘常會主動黏著爸爸,央求爸爸告訴她最近的行情變化,要連線上網看基金,算算戶頭裡有多少錢,這位銀行主管還會用基金賺的錢幫潘潘買芭比娃娃,然後告訴女兒:「這是妳自己賺到的喔!」這幾年潘潘不只把壓歲錢拿來投資,平時還有一本零用錢記帳簿,等到潘潘存到幾千元,也會吵著爸爸要投資「賺錢」。

安全撲滿:占資產比重三成,投資期間不限

今年是金豬年,許多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有小豬撲滿,理財顧問建議,子女的整筆壓歲錢搭配平常父母發放的零用錢,可以將錢分別放在「安全撲滿」、「投資撲滿」、「夢想撲滿」等三個地方,並依風險高低配置資金比重,靈活運用資產配置,同時還可教育子女簡單的理財觀念。

所謂安全撲滿,就是定存等風險極低的理財工具。風險管理是理財規畫的基礎,因此要讓小孩子先理解風險管理的概念,中信銀財富管理處協理黃培直建議,可舉一些生活上的例子讓孩子可以理解,例如帶小孩去游泳時,不會游泳的就必須套上游泳圈避免溺水,如果把錢存進「安全撲滿」裡,就像是買了游泳圈一樣,可以安全的玩水。

每月給子女零用金時也可以提醒他要好好運用,當孩子臨時想要電腦、買玩具如果零用金不夠時,就可以趁機告訴孩子儲蓄的重要性。

黃培直表示,銀行定存、零存整付帳戶都是儲蓄的好幫手,若想結合保障的概念,也可以透過月繳的方式來購買投資型保單,例如:每月固定存二千元,年存二.四萬元,未來只要投資帳戶獲利,這些錢就可用來獎勵子女買玩具。

投資撲滿:占資產比重六成,投資期一至二年

「投資撲滿」則是可以帶來比「安全撲滿」更豐碩的獲利,父母可以透過不同的投資工具來教導子女投資跟儲蓄的差別,培養子女對於投資的初步概念。

例如,如果把兩萬元的壓歲錢拿來投資,以報酬率一○%計算,一年後可放大為二.二萬元,父母就可把投資獲利的二千元,讓子女自行選擇想買的玩具,來提高孩子理財的興趣。

但是投資撲滿該如何投資才能持盈保泰?永豐金財富管理處主管指出,可以運用子女的壓歲錢作「單筆投資」,由於子女的風險承受度相當高,投資標的建議可以選擇風險跟報酬較高的全球中小型基金及新興市場基金各半。

該主管說,爸媽可以設定約兩成的停利點,將獲利領出給子女,讓子女實際感受到投資賺了錢。值得注意的是,以歷史經驗來看當年度的績效冠軍極少在隔年還能蟬聯寶座。所以還是要以報酬穩定,波動幅度小的基金為主要投資標的是較佳的選擇,長期下來仍可以享有波段上漲的甜美果實。

子女可能會說,他長大後想要出國留學,或者想要買大房子,這時父母可以教導子女提早將壓歲錢投入夢想撲滿,長期累積下來就可以實現計畫。

中信銀財富管理處經理黃芷瑩表示,因為長期投資的時間較長,對子女而言不容易有具體的概念,因此可透過短期目標的建立慢慢形成長期目標的概念,例如:購買組合積木蓋房子,透過積木一個個堆積的存款概念,即可跟子女溝通如何購買真正的房子,這對培養孩子將理財眼光放遠是不錯的教育機會。

夢想撲滿:占資產比重一成,投資期五至十年

此外,長期投資還能讓子女建立時間複利的概念,比如以一年、二年或三年的投入期間,設定一些實際的目標,像購買XBOX遊戲機,或者到迪士尼遊玩等。

父母可以耐心分析給子女聽,只要投資時間愈長、投入本金愈多,未來可選擇去玩的地方較多,購買的玩具種類也更多,這樣子女就更有動力學習理財。

因應長期投資的需求,黃芷瑩建議可用定期定額的方式來投資,因時間較長的緣故,可投資於全球股票型或平衡型的基金,以分散區域或各別資產類別的風險,如果子女賺到錢有興趣了,說不定還會像潘潘一樣,主動管理壓歲錢和零用錢,還要加碼投資呢!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原創]基金的網站更新

之前有推薦過三個基金網站
現在再多加一個Morningstar

以下四個網站做基金的搜尋與過濾:

1. FundDJ-基智網:http://www.funddj.com/y/yFund.htm

2. GOGOFUND:http://www.gogofund.com/

3. 中國信託基金理財網:http://efund.chinatrust.com.tw/

4. Morningstar:http://tw.morningstar.com/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減壓理財大豐收

天下雜誌
記者:張翔一

理財專員、各大媒體都在告訴你要買哪些金融商品﹔市場上瞬間冒出數百檔基金,名稱讓人看得眼花撩亂。想靠投資賺錢,資訊又多又雜令人焦慮。

《天下雜誌》特別歸納出五件「減壓理財法寶」,綜合整理全球四大市場景氣預測,邀請「理財達人」分享他們的致富祕訣,還有安心生活不可或缺的四大保險,讓您輕鬆佈局國際,今年理財不再有壓力。

二○○七是悲觀的一年。

物價不斷攀高,薪資遲遲不漲,銀行利率低得可憐。金融弊案接二連三,政經局勢紛擾不斷。亞洲新興國家經濟起飛的同時,台灣則在原地踏步。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持續了十三年的國際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今年亞太地區衝破歷史新高,台灣卻是倒數第二。對於未來半年的「生活品質」和「固定收入」,台灣人信心尤其低落。(見表一、 二)

二○○七卻也是樂觀的一年。

油價回跌,美國經濟軟著陸,歐洲、新興亞洲發展穩健,投資分析機構普遍看好全球景氣。

國內外投資標的增加,金融商品也更多元。全世界的成長市場,許多機會都在向投資人招手。

與萬事達卡消費者信心指數同一天公布,摩根富林明台灣投資人信心調查,較去年十一月大幅上升十五個基準點,直逼歷史高點。六成以上曾經從事國內外投資的台灣人,表示去年賺到錢。海外投資獲利者,更高達七成。

兩個乍看之下相反的調查結果,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全民理財國際化

理財已經成為全民運動。消費者深刻體認單靠加薪和銀行利息抵抗通膨,不再是生活品質和固定收入的保障,成為台灣人把錢拿出來投資的推力。另一方面,全世界和國內不少值得注意的成長產業與景氣看好,則成為國人投資的拉力。

一推一拉之間的二○○七年,正是台灣邁向「全民投資時代」的開始。

另外台灣人理財的顯著變化就是「投資國際化」。根據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統計,截至去年十一月底,台灣人投資海外基金總額在短短不到半年間,已達一兆兩千九百億台幣(見表三),達到境內基金總規模的六五%以上。若再加上境內發行、投資海外的基金總額,說是「外優於內」,也不為過。

別讓投資成為壓力

正因為這股全民投資的趨勢,個人理財成為顯學,投資標的國際化,卻也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上,理財工具書霸佔前十名的一半以上;銀行花重金打造的富人專屬貴賓室內,財富管理市場正蓬勃發展。一般人也一樣,辦張信用卡,可能過不久就會有「卡服人員」來推銷投資型保單;去銀行開個戶,則可能要接受「理財專員」的循循善誘。

報紙、雜誌、廣播、甚至有線電視頻道,更是日以繼夜、全年無休地,都在告訴你,要怎麼投資賺錢,要如何理財致富。

「台灣地小人稠,投資資訊幾乎是免費的。但現在資訊太多太雜,反而讓人感覺壓力很大,」一位外商私人銀行的總經理說,「如果沒有Sense,會完全沒有方向感,害怕自己跟不上。」

想靠投資「賺錢」的壓力,也造成風險承受度較低的一般投資大眾,容易追高殺低,產生短線炒賣股票、基金的風氣。更有甚者,在政府的法規限制下,為了分享中國大陸和香港股市的高度成長,遊走法律灰色地帶,複委託買紅籌股,甚至跨國違法交易如用人頭戶炒A股等事件,也時有所聞。

「盲目投資這類不公開透明的市場,一旦權益受損,投資人完全求助無門,」證期局局長吳當傑說。

減壓理財的方法如下:

法寶一:深思投資理財的真正目的

理財所追求的,當然包括財富的增長。不過,財務自由、使得生活更為美好,才應該是最終目的。

但台灣投資人往往不這麼想,認為錢當然是愈多愈好,「結果像喝海水,愈喝愈渴,」摩根富林明證券總經理高桂卿精闢形容投資人無止盡的金錢慾望。

「我之前在炒美股,晚上不睡覺,每天會去注意美國股市的動向,」一位金融圈的資深分析師說,「第二天還要上班,這樣錢是變多了,生活品質卻沒有提升。」

投資經驗超過十三年的德盛安聯投信總經理許慶雲認為,理財要成功,得先認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可以投注的心血和時間有多少?能承受的風險多高?更別影響到自己的正業,「我的大原則是,不讓理財影響我的生活和工作,」許慶雲說。

「美林等機構的調查都顯示,其實全球新貴的財富來源,絕大多數是來自專業表現和創業成功,而非僅止於理財,」聯博投顧董事長兼總經理翁振國也表示,「投資人不應該本末倒置。」

法寶二:克制物慾,增加投資籌碼

減壓理財的第二法寶是減少消費,增加投資籌碼。「現在看到很多人,收入跟不上消費的成長,」匯豐銀行副總裁蔡季霖說,但這樣超能消費的結果,不但有可能導致信用喪失,也減少了讓自己財富增值的機會。「晚吃棉花糖,把投資放長,才能用時間換取金錢,」復華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呂忠萍說,「台灣很多富人,也都是從辛苦存的第一筆財富開始。」

蔡季霖認為,財富管理不應僅以報酬率為訴求,還包括財務規劃、生活管理、消費控管等。「而只要降低物質慾望,其實壓力就先少了一半。」

法寶三:涉獵國際財經資訊

面對愈來愈國際化的投資環境,投資人不可能再以台股和定存為唯二選擇。此時一方面需慎選通路,信任專業之餘,自己平日也要利用時間,長期涉獵國際財經資訊,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和對市場敏感度。「慢慢地,你就會發現,自己更有能力判斷市場上的資訊是真是假,不會再感到焦慮,」一位資深國際私人銀行總經理說。

法寶四:依據自己風險屬性做資產配置

過去認為將財富分配到不同區域的股票或不同基金公司,就可以避免風險。

「現在市場的連動性很高,很可能會各家一起跌、甚至各國一起跌,」高桂卿指出,避免受到景氣波動牽連,最好的資產配置方式是,先評估自己可承受的風險,再依據「股、債和投資工具」的風險屬性,來加以分散。「這樣就算有的部份跌、有的部份漲,若分配得宜,並且長期投資,通常都能跟隨整體經濟的成長,獲得一○%以上的年化報酬率。」

法寶五:規劃正確的保險配置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台灣二○○六全年度保費佔GDP的比例高居全球第二,很多人都有一張以上的保單,但是基本的保險觀念,仍然缺乏。許多人買了但求心安的「萬年保單」,就不再檢視自己的保險需求是否已經變更。我們將綜合產官學界專家的建議,為讀者重新規劃建議不可或缺的四大保險。

有了五大概念,今年理財不再有壓力。

保單也需要專業體檢

Smart智富月刊

近幾年國人對保險接受度大為提高,截至2005年底,投保率已達176%,等於平均每個人有1.76張保單。不過,有保單並不代表「保障足夠」或是「保得恰恰好」,因為國人的平均保額才77萬元,如果是單身王老五,這樣的保額只夠拿來抵付喪葬費;有家室的人,光靠77萬元的保障,如何支應一家子未來的生活花費?

買了保險,卻買錯險種,或是保障重點不夠集中,都是常見的狀況,這也是每個人都需要定期檢視保單的主因。專門提供保單體檢功能的厚浦系統公司執行長吳桐表示:「保單體檢就跟身體健康檢查的道理一樣,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現有的保單組合是否仍然符合目前的需求。」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人所需要的保障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影響保障需求的變數有年齡、婚姻狀態、收入、負債多寡、健康情況、扶養人口多寡等,這些變數所計算出來的保障需求缺口便會因人而異。也就是說,即使張三、李四與王五都是30歲,但3個人所需要的保障也可能迥異。

3種常見的投保失當情況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你以為「有保險就有保庇」,不懂得適時調整保單組合,當面臨人生的重大變故時,就會發現保險沒有發揮保障功能,無法補足經濟缺口。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保單未隨之調整,而導致經濟陷入困境的情況。

情況1:父母保障不足,拖累子女保單失效

妙妙與先生婚前就已經各自投保,婚後也未曾調整保單,兩人年繳約3萬元的保費。不過在孩子出生後,妙妙幫2個子女投保了還本型儲蓄險,年繳保費高達20萬元。大約在孩子開始上高中時期滿,接著便可每年領回3萬元,領終身。

後來妙妙的先生因為意外而殘廢,終身壽險與意外險加總起來共理賠200萬元。但是現在先生無法繼續工作,且每月還多出2萬元的看護費用,光靠妙妙的薪水,根本無力再繳孩子的儲蓄險,最後只能解約,而已繳的60萬元保費,解約後只拿回20餘萬元。

威盛保經公司總經理王信力表示,許多父母在規畫保單時,總是優先考量到小孩,自己的保障反而過少,卻不知道「父母健在,才是小孩最大的保障」,因為萬一父母無力再繳交保費,而讓保單失效,再好的保單也無法發揮功效。尤其是當人生進階到結婚生子後,代表家庭責任開始變多、變重,父母本身的保障也應該提高,才能防堵風險缺口。

情況2:離婚後,忘了變更受益人

陳凱去年與前妻離婚,小孩監護權歸他,在外拼事業的他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不料今年初陳凱因為車禍變成植物人,家人在辦理保單理賠時才發現:陳凱的保單受益人是前妻,他的父母根本一毛錢也拿不到。

目前社會離婚率愈來愈高,許多人也從雙親家庭變成單親家庭,負責扶養小孩的一方雖然收入不變,但未來負擔卻有可能更重,因此更需要提高保障。如果真的離婚,中國人壽資深經理蘇錦隆提醒,一定要記得變更受益人,以免未來發生「想要遺愛親人,卻錯讓前妻(或前夫)得利」的憾恨。

情況3:重儲蓄卻輕保障

老王從年輕時就跟好朋友買了3張保單,年繳15萬元,在民國70年代,算得上是「保單大戶」。去年老王因為動了心臟手術,住院半個多月,本想找老友處理理賠,後來卻發現原先的保單都是儲蓄險居多,其他則是保額80萬元的終身壽險與100萬元的意外險,根本就沒有醫療險,等於住院費用完全都要自己買單。

台灣人壽商品業務部專案經理王永才表示,許多人買保險都是「重理財、輕保障」,買了許多儲蓄還本險或是投資型保單,年繳保費好幾十萬元,但攤開保單組合一看,便發現保障型產品(即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太少,萬一真的發生風險,可以發揮的保障也有限。

每2年檢視1次保單

回想一下:「你知道自己的保單組合有哪些保障嗎?」如果你連終身壽險保額或醫療險日額是多少都答不出來的話,那就要趕緊把保單拿出來好好研究一下了。

為了避免發生上述類似的憾事,建議你至少每2年就要重新檢視一次保單,如果原先的保單規畫失當,更要記得重新調整,畢竟「上錯車就要趕緊換車」,才不會一路錯到底,這也才能讓保險在有需要的時候發揮真正的功效,cover全家的經濟缺口。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為你量身訂製3年穩賺50%的致富秘笈

理財周刊
記者:許立佳

你是否曾抱到一支股王,沒賺兩天全賠光?進出股市頻繁,財富卻不增反減?不論你是黃金貴族、拖著孩子的單親媽媽,還是,突遭重疾纏身的中年人,都能在3年內穩賺50%......。

這一天是小年夜,趙家卻沒有過年的氣氛。二趙和小趙,提著外帶食物來到大趙的家裡,三兄弟吃完後,無趣地坐在客廳裡看電視。3個男人習慣由女主人在家張羅年節活動,難得大趙和二趙的太太們在過年期間相偕出國血拼,一時之間,他們還真不知道怎麼過年。

大趙過完年不久就要退休,退回公司宿舍。他這輩子就栽培兩個孩子到國外念博士,名下沒有任何房子。他窩在客廳的沙發裡,戴起老花眼鏡開始計算:退休後公司配給他這100多張股票,到底還值多少錢?

二趙也在客廳一角拿起PDA,結算自己的現金、外幣、股票、債券。他現任私人公司研發副總經理,一直沒有孩子,和太太住在自購的捷運站旁中古屋,最近買下母校附近的房子,打算租給學生。他愈算愈不對:為什麼賺得這麼多,結餘卻這麼少?

至於小趙,則趴在地毯上計算自營火鍋店的營收狀況。上個月,他第一個寶寶剛出生、老婆還在坐月子,中年得子的他喜憂參半:火鍋店正要開分店、自己的房貸還未繳清,卻要為剛出世的孩子做好財務規畫……。

突然之間,遠方的炮竹震天價響,他們3人從一堆數字裡猛然抬頭,看了彼此一眼:他們不知該如何過年,也不知道該把自己的錢往哪裡放。

你的錢 放對地方了嗎?

辛苦了一年,許多上班族就像趙家兄弟一樣,趁著過年9天年假,仔細檢視過去一年所選的標的,獲利結果如何。但是,選對標的、選對進出場的時間點,就能保證獲得高報酬率?

大部分的投資人認為,選對標的和進出市場的時間,是影響報酬率的主要因素;但事實上,「把錢放對地方」才是影響投資報酬率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長期而言,「資產配置」的適當與否,是資產增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根據博林森(Gary Brinson)在1991年的一份報告(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指出,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就是「資產配置」,影響程度甚至高達91.5%。選股策略和買賣時機的因素合計不到1成。

這樣的結論引發了專業投資人士與基金經理人們的駁斥。美國最大的基金公司Vanguard的董事長柏哥(John Bogle)為了要證實博林森的結論是否正確,還特別組成一個委員會,針對旗下的退休基金進行研究,結果有了類似的發現:資產配置的方式,為基金的季報酬率貢獻了88.7%!

由於共同基金在台灣的發展約10年左右,不如歐美發展成熟,所以國內還沒有出現像博林森、柏哥,針對資產配置對投資報酬率的相關數字報告;但專家表示,以上的數據對台灣投資人也有提醒的作用:「資產配置」是投資報酬率的關鍵因素。

然而,「資產配置」是非常個人化的組合,它必須考慮到個人健康與工作現況、婚姻子女狀況、財富期望、投資態度等;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是屬於哪個族群。依據表2,三兄弟在「工作」、「家庭」和「資產」各項選一個符合現狀的分數,再將3個分數加總,算出總分,結果各自代表3個族群。

就大趙來說好了,他可以歸在退休人士,有兩個還在外地求學的孩子,然而,他卻沒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說是年後資產狀況,只能夠承受低風險的狀態,屬於C族群;而二趙是上班族,目前沒孩子,而且除了房地產外,還有多元化的投資,因此所計算出來的類別是屬於可以承受高風險類型A族群;至於小趙從事自營,已有一子的狀態,加上一半以上的資產都在房子上,可以說是B族群的代表,可承受的風險介於兩個哥哥之間。

找到自己所屬的族群,是資產配置的第一步。接下來,就要開始思考想要幾年退休,並根據所屬的族群,找到自己在資產配置座標圖上,應該要在股債上有多少比重。

在風險控制下追求高報酬

舉例來說,二趙雖然是在3兄弟中資產最多的人,但是,他卻是最希望能在55歲就退休。所以,得到「股票型資產」:「債券型資產」(非稱非股票型資產)的配置為40:60的比重。這個比重確定後,必須以紀律堅守,才能確保基本的風險控制;接下來的重點,才是在「股票型資產」和「債券型資產」兩類中,再去規畫細部資產的比重。

資產配置到這個階段時,所需要的就是「紀律」,也就是要真正認知到自己所屬的族群,以及面對未來退休的階段做準備,勿讓「股票型資產」超過應有的比重,否則,就會讓資產的風險超出安全界線。

投資專家華倫.巴菲特認為,成功理財其實不需要很高明的見解,而是「一個穩健的方法,及堅定的意志,不讓情緒輕易改變這個方法。」巴菲特大師的這番話,奉勸投資人面對股市多頭的狀態下,依舊要控制貪念;畢竟,缺乏風險意識,也不會有中長期的高報酬。普羅財經總經理黃賢楨也表示,資產配置的精神在於風險控制下追求高報酬,也就是「極大化資產的報酬,極小化資產的風險」。

細部規畫 依積極保守度調整

黃賢楨說,除了客觀上的條件外,在細部規畫股債下一層的資產比重時,就可以藉由一些金融機構提供給客戶自我測試的投資屬性,歸類為「積極」、「穩健」、「保守」的某一類型,酌予調整。

舉例來說,「積極」型的投資人可以在選股部分挑選台股,「保守」型的投資人可以在選股部分挑選「現金股利」較高的台股,或是全球股票型基金。不過,在制定投資報酬率,一定要追求投報率與風險承受度的一致性,黃賢楨解釋,「有非常多的投資人認為,自己屬於『保守』型的投資人,卻期望20%的投報率。」所以個人在面對報酬的期待上,必須接受相對的風險。

除了聽專家的建議外,也不妨從自己所熟悉的標的下手。霸菱證券投資顧問總經理陳詩舜說,曾有客戶跟他討論要買某個新興國家股票型基金時,他甚至會建議客戶去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客戶問:「新興國家不是比較值得投資嗎?」陳詩舜就會進一步解釋,新興市場的風險性與報酬率都很高,但是客戶在所屬公司中有優勢取得資訊,清楚了解公司的狀況(非內線交易),更何況他也了解所屬產業的循環,而且是「高報酬、低風險」的標的,何必捨近求遠?

多元投資 並不表示資產配置

匯豐銀行信託投資分處證券投資顧問部副總裁蘇培珍表示,要小心自己的選股策略,勿將「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還有,台股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新興市場,若資產都放在台股、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垃圾債券,等於是將籌碼都壓在風險大的地方;所以,檢視資產配置時,要抽絲剝繭去看細部規畫下的各自風險屬性。

讓我們再回到趙家三兄弟身上。他們三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資產「放在不同的籃子裡」非常安全,不至於短期內有什麼意外,所有的資產會變成覆巢之下的破雞蛋。就以二趙為例好了,暫不論房地產的部分,他手上擁有現金、外幣、債券等多樣資產,不過占他資產的1成,而單是「股票型資產」卻高達9成(而他的股債比重應為40:60),顯然,他的「股票型資產」還要降5成比重。

二趙突然大夢初醒,原來自己的「多籃理論」,在未經資產配置的設計前,對分攤風險的幫助有限。他這時想到老婆常叨念他:「別以為你老愛吃自助餐,什麼都吃一點就會營養均衡,看看你夾的菜是什麼:豬排、雞腿和滷牛肉!」二趙心想,就是因為太愛吃肉,健康狀況一直不好,這些話他都知道,如今才真正懂了。

小趙這時也在檢視自己的資產配置,他把「基金」都歸在「債券型資產」,因為火鍋店的房東告訴他,「基金的風險比股票低」。結果檢視小趙的基金內容,全部都是股票型基金,而這些應該屬於「股票型資產」卻誤植為「債券型資產」。

小趙差一點要在理財計畫中,提高台股比重,沒想到這一點觀念的修正,他不但不能再買股票,還應該在今年把部分股票獲利了結,改買一些非股票型基金,否則,萬一被股市套牢,加上店內生意欠佳時,造成「員工要吃飯、孩子要吃奶、房東要吃租金」,就會調不出頭寸!

聽到二哥談到二嫂的理論,小趙也思念起太太的碎碎念:「別以為你吃蔬菜、豆腐就叫做口味清淡,看看你在餐盤夾些什麼:炸薯條、炸香菇、還有用回鍋油炸了百次的炸臭豆腐!全部都是炸的!」看看手上的基金,小趙不禁覺得自己的資產果然很「油」,還以為自己吃得很養生,果然還是旁觀者清。

極端積極與保守 都無法退休

退休的財務狀況,就是人生中長期資產配置的最終績效表,它無法從頭來過,因此,股債的資產配置,某種意義來說,決定晚年能否過得有尊嚴。雖然這兩個趙氏兄弟都處於「太積極」(以個人應有的配置來說,股偏高)的資產配置方式,然而,「太保守」(以個人應有的配置來說,債偏高)也會讓資產處於高風險。

也就是說,在不應該冒險的時候冒險,讓個人的財務風險提高,退休的時候可能沒錢;在應該冒險的時候不冒險,錯過追求高報酬的黃金時期,退休時也存不到幾個錢,所以兩者所造成的失衡配置,都會影響退休品質。

舉例來說,現年37歲的魏聰興,目前是海運快遞的合夥股東,單身的他屬於A族群。雖然他可以承擔高風險,但是他的資產配置態度卻非常保守,由於無暇關心股價波動,加上工作忙碌,所以不買股票。

而他每年應繳總保費高達33萬元,超過年收入2成,包括儲蓄險、變額理財型等險種。中華民國個人財產規畫人員(IFP)協會規畫師周仕明表示,魏聰興雖然投保時,預定利率高達7~8%,但等20年到期之後,領到一筆滿期金,再投資的預定利率可能就只有2%左右。

魏聰興雖然可以承擔高風險,他卻選擇承擔低風險,當然同時也選擇了低報酬。不過,他真正應該擔心的,反而是目前的保守配置,會讓他未來組成家庭面臨財務壓力,甚至影響退休生活。周仕明評析,由於他的投資太過保守,報酬率太低──過分著重在保險商品,財富累積速度過慢,未來將無法支應子女教育、退休等資金需求,因此,應提高「定期定額投資,高成長型基金投資比重,以時間的複利效果換取報酬。」

太保守的投資態度,也可能來自於對金錢的不安全感。像是台鹽生技公司中科加盟店店東黃子安,是該公司「單親媽媽希望工程」的表率,由於她沒拿到贍養費,必須獨自撫養三名就學子女,而她個人名下無不動產,卻因故無法申請低收入戶,屬於只能承擔低風險的族群。
由於她過去物質上的長期匱乏,連帶對金錢的態度缺乏自信。然而,即使是社會弱勢的一員,她必須在養育子女和家庭財務上,扮演更積極、強勢的角色,才能讓正確的資產配置,點點滴滴地扭轉一家四口的未來。

黃子安的資產配置建議,應兼具「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中華民國個人財產規畫人員協會規畫師施素真建議,黃子安應著重在信託與保險的結合,同時以每月的定期定額投資和適時轉換投資型保單,降低波動風險。

有必要和家人討論資產配置

此外,對於自組家庭的投資人來說,和另一半討論資產配置的議題是相當必要的。陳詩舜舉例,他有一位醫師客戶,喜歡把資產放在股市裡,偏偏無暇看盤與檢視投報率;而妻子是音樂家,平時除了定存之外,非常排斥股票等高風險投資方式。

而夫妻在資產配置的磨合過程裡,找到「基金」這項工具,作為彼此認同的配置方式的起點,共同研究各種基金的組合,朝著風險分攤,但追求報酬率的方向開始努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示範,」陳詩舜說,因為家庭是一個經濟體,夫妻的資產配置態度應有所交集。

陳詩舜也說,資產配置必須定期做動態管理;如果目前配置未臻理想,可在一年內漸進式調整。蘇培珍也提醒,過去3年股市多頭,但未來3年不太有可能有這樣的走勢,所以去年荷包飽飽的投資人,不能以過去一年在股市的投報率,來代表自己在資產配置上是很成功的

此外,就算去年初採取適當的股債比重,卻可能因為在股市賺了錢,計算起來,超過了應有比重;舉例來說,如果在股票型資產應持有3成,但是因為去年在股市頗有斬獲,股票型已經持有4成了;千萬勿心喜加碼,而要是適當的時間點把部分股票獲利了結,降回3成,獲利部分可再去買其他基金等

有錢沒錢,做好資產配置才會好過年。這是趙家三兄弟的新體驗:把錢放對地方,水漲船高時才能賺得到、風吹雨淋時才能擋得掉;雖然他們分3種族群,卻擁有共同的夢想:做好新春理財計畫,明年過年,三兄弟約好一起去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