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每月7千元 照樣存到千萬

基金獎徵文贏家》3套素人投資法,年獲利逾8%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者:陳若雲

存1,000萬元難不難?很多人乍聽之下,會說好難!不過,按一下計算機,你只要每個月投資7,000元、每年報酬率達到8%、連續30年就可以輕鬆達到存千萬元的目標。如果嫌時間太長,把它減10年、用20年去投資,那麼每月投資2萬元,同樣只要8%報酬率,就可以存千萬。

第1套》負報酬一律加碼 獲利25%全部賣出

接下來,你或許會問:那麼每年獲利8%難不難?今年3月,《Smart智富》月刊舉辦「我最成功的基金投資經驗」徵文比賽,共有205位投資人分享他們自己投資基金獲利的方法,有人兩年讓基金獲利翻倍,有人可以連續8年、10統統獲利,從未賠錢。

本刊編輯部從中精選出3位優勝者,他們都有一套年獲利超過8%的好方法,接下來就介紹他們是怎麼做的?

在大學擔任行政職員的劉俊德,長期用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搭配1.見到負報酬一定紀律加碼扣款;2.獲利累積達25%就找賣點,停利賣出所有部位

10年下來,因為一路堅持這些原則,他告訴本刊記者,他從未賠錢,平均年化報酬率接近9%。因為獲利穩定,扣款金額更從一開始的每月5,000元,拉高到現在的3萬5,000元。

同時,為了省去挑選基金的麻煩,從去年起,他還鎖定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投資,把定期定額操作台股基金的方法,套用到台股ETF上,結果,短短1個多月,就達到獲利24.56%的停利點,現在正在等待第2次停利點的到來。他打算,未來就用這套簡單的方法努力存自己的退休金。

第2套》賺30%分批停利 降低風險及壓力

另一位獲選的優勝者張如妮,則是擅用分批利停方式,鎖住每一個賺30%的勝利戰果,投資時間逾8年,手上最多投資10檔基金,和劉俊德一樣,即使歷經金融海嘯衝擊,照樣保持全勝戰績。

張如妮也是定期定額投資的擁護者,不同的是,她獨創一套「每獲利30%、就賣出30%部位」的分批停利原則。舉例,如果每月投資5,000元購買基金,投資12期後(本金達6萬元),如果市值達8萬元,即獲利逾30%,此時就先賣出總獲利2萬元的30%(約為6,000元),先落袋為安。

接著,繼續扣款,等下一個獲利30%的停利點到來,就同樣再操作一次。如此循環操作,不但可以穩定獲利,而且還有以下幾個好處:

1.降低風險:獲利30%表示市場行情已達相對高點,賣出3成部位,等於順勢減碼降低行情回檔時的風險;2.沒有心理壓力:贖回獲利循環回饋獎勵犒賞自己,投資紀律自然能夠堅持,用此法還可以讓自己手上隨時保有一定比率的現金,並且可以持續加碼,沒有停扣危機。

第3套》輪流轉換操作 歐元美元計價基金

不只投資股票型基金好賺,另一位贏家許翔九,靠1檔富達歐洲高收益債基金,就能交出8年多、大賺105%的漂亮成績單。

他因為想投資歐元,開始投資共同基金,資產配置最多時,持有9檔股、債或平衡型基金,他的操作手法有3大眉角:

1.同一檔基金若歐元計價者獲利後,就轉為美元計價,可以賺匯差;2.股票型基金獲利後先轉進有配息的債券型基金,等待下一次出手機會;3.定期定額投資,若基金配息一定再滾入投資。

2008年金融風暴衝擊,許翔九將逾9成資金都轉換成債券型基金,不但成功避開風暴,而且在資本利得和配息收入外,還賺足匯兌收益。他強調,他的投資資金絕對專款專用,而且現金部位一定隨時保持在10%~15%以上,以備逢低加碼。同時他還會預留3到5年定期定額的扣款金,以及1至3年定期定額的加碼金,避免定期定額不停扣的紀律被資金缺口破壞。

延伸閱讀:近8成基金族採定期定額投資

統計分析參加此次《Smart智富》月刊舉辦「我最成功的基金投資經驗」徵文比賽其他投資人的投資方式,還有以下3項特色:

特色1》僅17%採用單筆操作

僅17%採用單筆操作

根據參賽投資人的描述,有65%是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另外還有12%的人會在定期定額投資之外,見到市場行情跌到相對低檔時,會不定期的單筆加碼,用此方式攤平單位成本,提高行情反彈時的勝率。兩者相加,共有77%的人是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至於單筆加碼時機,大部分投資人是遇行情下跌30%,就不定額加碼30%至50%部位。

特色2》78%採用「停利不停損」

78%採用「停利不停損」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要想拉高獲利,「停利不停損」的原則必須堅持。事實證明,此次參賽者有高達78%採用此操作原則,只有6%的參賽者執行停損、卻不停利操作。至於在94%有停利操作的人中,停利點多設在25%∼35%之間,而投資年限3年以下的投資人,停利點多設在10%∼20%之間。此外,大部分投資人是到達停利點就將資金全數贖回,但每月仍持續定期定額投資,不停止扣款。

特色3》僅36%抱單檔基金逾3年

僅36%抱單檔基金逾3年

至於對基金的挑選,有77%參賽者分享他們投資境外基金的故事,分享境內基金的比率只有23%。至於投資期間,投資單一基金在3年以下的占了大多數,比率達64%,而只有36%的參賽者表示,可以1檔基金長抱3年以上。

調查對象:《Smart智富》月刊網路徵文比賽的基金投資人 
調查時間:2010.03.21∼03.26
總回收樣本數:205份  
統計分析有效樣本數:196份


延伸閱讀:6原則挑選債券基金

A. 先挑基金公司
1. 一定要有歐元、美元計價基金可供選擇
2. 投資標的夠分散
3. 信用評等佳
4. 成立時間夠久

B. 再篩選基金
5. 基金規模夠大
6. 資產配置均衡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你適合買進活潑型股票嗎?股價v.s股性

理財贏家雙月刊《2010選股勝經》

央行總裁彭淮南曾經在答詢有關於台灣的利率是否追隨美國而調整的問題時表示:美國是艘大船轉彎比較慢,台灣只是艘小船比較靈活,調整比較快。

【文/smart money】

彭淮南告訴我們經濟體的大小與其調整的靈活與否有關,對於個別企業或股票也有相似的特性,大型股的股價動起來的速度通常比不上小型股靈活;在同樣的多頭或空頭市場中,個別股票波動的速度與幅度會有許多差異,通常有股性活潑和股性牛皮的區別,但影響股性的因素真是與股本大小有直接的關聯?

一般直覺較胖的人行動會比較遲緩,但我們也曾見過許多很靈活的胖子,甚至有些運動員比一般人胖卻更靈活,實際上影響股性的因素應該還有其他值得深思的邏輯。


活潑因子1》與股本相關卻不絕對

回到大船與小船的比喻來思考,在其他外在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如風向、浪潮等現象相同的前提下,理論確實會顯示大船轉彎比較慢,但實際上並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外在條件,嚴重逆風的情況下,也許小船不只不會轉得快,甚至還無法轉彎,只能說股本大小是影響股性的眾多因素之一,有時候其他外在的條件也許是更重要的因素。

飆股形成的條件之一可能需要是小型股,但小型股卻未必會成為飆股,甚至有些中大型股的股性比一些小型股還更活潑;胖子若有靈活的身手,通常會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肌肉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能夠驅動其龐大體重;對股票而言,股性要活潑得起來,必須是其推動股價的驅動力,大過其籌碼賣壓的重量,雖然股本小的股票籌碼較輕,但驅動股價的力量也不能太小,才會造就股性活潑的股票;對於股價的推力與阻力的相對差距,才是股性能否活潑的關鍵。

活潑因子2》被大股東、法人、主力獵中

如果一群人想要合力抬起重物,或是共同施力如拔河或划船,通常若有一個人出來帶領喊口號,比較容易使大家呈現一致性的步調而凝聚較大的力量;股市裡若想要股價出現大幅波動,最好是有來自各方的投資人共同參與,大股東、主力、法人、散戶等都共同看好而投入資金,一定會使股價表現亮眼,但這麼多人要如何才能夠呈現一致性的看法與步調呢?一定是有人登高一呼,號召眾人,而這個人可能是熟知企業營運狀況的大股東,或是承銷的法人券商,或是共同勾結的市場主力,基於某種利益而出面凝聚市場力量(或說是炒作),透過媒體釋放訊息。

股票就是要有人炒作才容易大幅波動,股性活潑的股票,通常也是市場訊息很多,動不動就可以在媒體上看到各種預期性的利多消息,像是釋放煙火以吸引眾人目光;然而股市炒手並不是在做慈善事業,所以參與這類股票的投機,有一個重要警訊必須謹記,就是見到爆大量、高周轉率而不漲(日成交量達股本10%,周成交量達股本30%至50%),就得要有風險意識

活潑因子3》市場預期心理與資金推升

一般認為驅動股價推力的主要因素是資金與心理情緒(科斯托藍尼在《投機者的告白》一書中即說:趨勢=資金+心理),股性活潑個股的最主要特徵就是有資金的進駐,具體會呈現於成交量能夠經常維持在相當的熱度,日成交量有股本的1%至3%是很常見的,而另一個特徵就是市場心理狀況,如前述現象動不動就有各種預期性的消息,市場題材豐富而且股價對訊息的反應十分敏感;這些特徵與股本大小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卻又不是絕對性的連結。

活潑因子4》產業循環波動明顯

除了從市場心理、相關訊息、技術面的成交量水準(資金狀況)來理解股性,還可以從產業的波動特性角度來思考;市場資金會追逐獲利成長幅度大的股票,而對於獲利衰退的股票則毫不留情的殺出;產業循環波動較為明顯的股票,波動性也會明顯高於獲利穩定的股票

股性活潑與否,在具體的統計數字是比較個股與指數相對波動幅度的大小,但背後的因素可能有股本的大小,企業資產負債結構與產業特性,市場主力的動機與實力,籌碼結構狀況,加上市場氣氛與景氣與資金環境的配合等因素,認識股性像在交朋友,可以從身高體重學經歷等書面資料了解,也可以實際交談認識,從各種角度多方接觸才會更接近真實,不論是酒肉朋友或是真心知交,找到與自身氣味相投的朋友,會讓相處過程氣氛融洽;同樣的,選擇股性適合的投資或投機標的,才會讓投資過程與結局如意...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172家上市櫃公司辦私募 踢爆四大私募亂象

《財訊》348期 【文/蔡靚萱】

史上最多!172家上市櫃公司辦私募

過去主要被當成策略聯盟案入股與雞蛋水餃股公司募資工具的私募制度,如今出現了嚴重的濫用現象。根據6月10日出刊的《財訊雙週刊》報導,今年共有172 家上市櫃公司董事會通過發行私募股,等於每七家就有一家辦私募。比例之高,已經幾乎與每個小股民都脫不了關係。沒搞懂私幕的人,恐怕連持股怎麼縮水的都搞不清楚!

根據《財訊雙週刊》統計,大股東靠私募股賺最多的是威盛董事長王雪紅,她認購威盛私募股潛在獲利高達46億元!威盛董事長王雪紅一人全吃下威盛36.9億元的私募案,每股認購價12.3元,到了6月2日潛在獲利已經高達46億元!去年至今已發行的私募案中,南科去年募集122元,奪得募資金額冠軍。(見表一)

由於必須閉鎖三年,私募股多數照市價打折,主管機關規定最多打八折、出具專家意見書則可例外,於是有許多公司靠專家意見「跳樓大拍賣」,《財訊雙週刊》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即將發行的私募股中,包括佳穎、佳必琪、普格暫定私募價打超過四折,一年半來已發行私募案中,折價最多的則是達鈺一.五折、碼斯特三.四折,與聯上開發的五.五折。

根據《財訊雙週刊》獨家調查,市場最擔心的大股東一手買私募折價股、一手賣老股,套利穩賺不賠行為,果然出現在去年至今已發行的私募案中,包括懷特、美吾華、泰谷、頂晶科、驊訊、威剛等公司大股東,都在私募股認購前後一年內出現賣老股行為。



私募制度原本是良善美意,卻在台灣成了少數不肖大股東自肥的工具,出現自家人折價認股、一手買一手賣賺價差、虛增所需資金辦理私募案、申報不確實等怪現象,了解四大私募弊端,是投資人趨吉避凶的重要指南。

你手上的股票私募了嗎?今年有一七二家上市櫃公司進行私募,換算每七家公司就有一家舉行私募。然而,你知道私募可能會讓你手上的股票貶值嗎?

亂象1:找自己人 大股東眷屬竟享認購折扣

根據《財訊》雙週刊投入上百個人均小時,檢視去年初至今發行的一二六件私募案,仔細研究認購者身分與大股東的持股異動明細,比對認購價與市價差異,發現上市櫃公司濫用私募制度的四大亂象,投資人不可不慎。

找策略夥伴私募入股,原本是犧牲股價、股本,換取長期的合作效益,然而卻有不少公司董監事、員工也一起加入認購折價私募股的行列,儼然當成新的「分紅管道」,甚至連大股東的家人也一同加入「策略聯盟行列」。

包括威剛引進聯電與京元電資金、 驊訊與中國龍旗集團聯盟、東貝與彩晶結盟、訊聯引進鴻海資金、大宇資結盟智冠、元隆電找來日月光和鴻海當金主,都見到大股東與自家關係人堂而皇之加入折價認購行列。

驊訊在去年五月與龍旗集團策略聯盟,讓龍旗得以認購市價打六折的私募股,雖然成功引進策略夥伴,但包括驊訊董事長鄭期成與配偶子女、高階主管及眷屬等人都「搭便車」認購六折股,公司表示是龍旗希望經營階層一起認購,而主管也考量不希望持股被稀釋,而一同參與。

無獨有偶,威剛以市價打七折的私募股引進聯電、京元電等策略投資人,但董事長陳立白與陳玲娟夫婦卻是此案的最大認購者,兩人以及名下的投資公司合計認購高達四七四○張私募股。

東貝去年引進彩晶、瑞軒資金進行策略聯盟,但董事長吳慶輝也認購三千五百張,甚至比瑞軒的認購股數還要多。連戰的女婿陳弘元身為元隆公司總經理,也認購公司私募的二三一二張股票,打八五折。

原相引進廣達、昆盈等策略夥伴的私募案中,也讓公司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認購近一半股數。但據說是原相董事會特別情商老曹出馬以穩定軍心。

這些大股東勇於認購要鎖籌碼三年的私募股,固然是基於對公司前景的高度信心,但公司讓自己大股東、經理人或關係密切的私人認購,價格還要打六、七折,是否合適?箇中玄機小股東們理當仔細思索。

亂象2:兩手策略 大股東邊買、邊賣賺價差

許多公司辦理私募的理由,就是私募股必須閉鎖三年不得賣出,有助於公司股權結構穩定。然而,實際上卻可看到部分公司的大股東,靠著賣手中老股、認購折價私募股,在保有原來的持股比率之餘,還能賺得價差

驊訊董事長與家人認購私募股前共賣出四千多張老股,副總楊昆成強調,公司去年三月董事會通過私募、六月股東會決議辦私募,但今年四月才完成繳款,董事長是去年三到七月賣出,時間點已差了快一年,兩者並無關係。

威剛董娘陳玲娟從去年七月至今已賣出一千多張持股,公司回應是個人理財規畫。

美吾華董事長李成家家族三家投資公司誠意、誠心、力領,合計認購公司私募股八千張,認購價照市價打七折,一年半來共出售老股五千多張,淨賺價差三成以上。公司則回應指出,三家公司總持股依然比去年同期還要高。

聯成總經理柯衣紹在聯成今年一月發行的私募案中,認購了二二五張股票,不過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四月,就已經賣出了兩百張股票。

亂象3:交叉認購 沒錢才辦私募,卻有錢交叉認購?

本刊掃描各大私募案中,發現了這麼一件有趣的案例,許多公司的私募理由,都是為了讓資金趕快到位,而選擇籌資較迅速的私募,隸屬同一集團的懷特與美吾華,都以這個理由辦理私募。

有趣的是,急著要讓資金進帳的懷特與美吾華,卻都有閒置資金可以互相認購對方的私募股,懷特認購美吾華私募股金額達九九一三萬元,美吾華認購懷特金額三億四五八二萬元,兩家公司同時在去年七月完成繳款。

更奇怪的是,懷特、美吾華買下對方私募股的前後,還持續出售老股,美吾華認購了一萬多張懷特私募股,一年半來賣出三千多張老股;懷特認購美吾華八千張,一年半以來賣出近千張。私募真能取得閉鎖三年的穩定籌碼?在懷特與美吾華私募案中,顯然不適用。

亂象4:申報不實 隱匿專戶所有人、年度資料

由於私募最主要監督者就是股東,資訊揭露的透明度,關係到小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然而,本刊調查私募案過程中,發現至少三類申報怪現象。

第一,許多大股東都將持股交由銀行信託,也因此,當大股東以股票信託專戶認購私募股,竟只公告是哪些銀行代管的專戶,卻未必告訴投資人專戶的擁有者,包括聯成、浩鑫、勁永、金麗科都有此現象 但同樣是託管專戶,旭展公司就清楚地列出專戶所有人名稱,堪稱清楚揭露資訊的模範生。

第二,各公司申報認購人並不確實,包括永兆、大宇資、金麗科並未依規定填寫認購者究竟是否為公司關係人。

第三,私募案消失了?新世紀私募案於去年十一月定價,今年一月群光也公告取得新世紀私募股,但到六月初都未見相關資訊申報,經查,竟然是法規沒限制私募繳款期限,資金未繳足前資料不用申報。比起現增繳款期只有一個月,私募案規定實在過於寬鬆,顯示無論是金管會或證券交易所均對私募案的管理掉以輕心,才造成發行公司的輕忽,對小股東而言,資訊將因此更不對稱。

由於私募相當簡便,也導致有公司採用很具「創意」的方式運用私募制度。懷特將去年私募的一部分增資股,免費提供給工研院,作為技術移轉的報酬,然而懷特增設技術移轉專案管理委員會,讓參與委員會作業的公司員工也無償取得技術股。今年二月,證期局發現私募股恐藉此成為借屍還魂的員工分紅,只得勒令懷特員工將私募無償技術股「吐出來」,成了業界茶餘飯後的趣談。事實上,私募制度光怪陸離現象還不少,有待股東一一檢視。

大股東藉著私募折價認股自肥,小股東想要告他們背信、向他們求償恐怕不容易。法界人士指出,依照法律,必須證明不肖大股東有故意、過失、不法行為,才能依法求償,然而,可認購私募股的「特定人」由公司指定即可,大股東認購雖可非議但並不違法,將增加未來小股東的求償難度。

如果金管會、證券交易所等管理機關不能積極監督、管理私募案,小股東未來得積極行動,才能有效捍衛自己的權益。

【全文未完,更多內容詳見《財訊》348期】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明年起 稅局幫民眾算好稅額

2010/06/15 工商時報【記者陳懷瑜/台北報導】

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14日表示,明年起,申報綜所稅只要是今年以標準扣除方式申報,扶養親屬人數沒有變化等相關條件,國稅局會在申報期間把納稅人的應納稅額計算好,估計將可使至少200~300萬戶納稅人省掉很多申報作業。明年扣除額單據也將新增醫療院所、財團法人基金會捐贈單據,終極目標要讓繳稅無紙化。

張盛和表示,今年網路申報由於還有40萬戶在途資料,統計網路申報比例65%,因此估計網路申報數,約佔總申報數60~65%之間,因此今年我國將成為全世界網路申報比例最高的國家。

張盛和說,目前以二維條碼申報的納稅人比例,只剩下7~8%左右,為了繼續擴大網路申報人口數,財政部要求各區國稅局,從明年開始需先增加提供扣除額憑證項目,將新增提供健保的醫療院所收據,由於部份診所並未提供健保服務,所以診所是否納入提供項目,還須再評估,不過,基本上,只要診所有電腦連線相關資料,財政部將盡量服務,目前暫時把單據提供目標定在區域醫院以上醫療院所。


至於捐贈單據,也會是提供扣除額資料的新增項目,張盛和強調,主要有進行電腦作業的財團法人基金會,都會納入提供單據對象,但是知名且具規模廟宇的部份,財政部還無法肯定可以提供單據,最主要還是廟宇本身是否進行電腦建檔,如果沒有,這部份財政部就無法提供。

張盛和強調,明年申報綜所稅最大服務變革,就是幫納稅人計算應納稅額,只要今年採取標準扣除額方式申報綜所稅的納稅人,扶養親屬人數沒有變化,其他申報條件相同,國稅局都會幫納稅人算好應納稅額,透過網路申報方式者,只需要下載資料後進行核對,沒有問題直接按確認即可完成申報。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破除散戶8大錯誤,功力瞬間跳升

Smart智富月刊 2010-06-03 撰文:陳淑泰、林淑玲

把散戶操作股票常犯的錯誤徹底剔除、不再重蹈覆轍,買賣股票才能賺多賠少。《Smart智富》月刊整理散戶常見的8種錯誤,看看操盤人和你想的有什麼不同?

錯誤1》聽到業績成長利多,馬上出手買股

人家說,買股票要看基本面,基本面好的股票就要勇敢買進。因此,個股只要營收創新高,我就進場!

康孝莊:沒有成長動能就免談

營收成長,或是漂亮的獲利,都只是一個「線頭」,要讓你去了解背後的故事、分析原因。挑選投資標的,應該要對它們的產業前景、客戶結構和財務狀況充分了解

一家公司營收創新高,如果研究後發現接下來業績成長動能強勁,即使股價已創新高,仍值得去買;但如果營收再成長動能消失,就算獲利數字漂亮,都應該選擇賣出。


錯誤2》股票不賣就會不賠,長線抱著一定賺

股市起起伏伏,短線股價雖然下跌,但一定會再漲回來!因此,持股只要長抱,不賣就不會賠錢,長期下來,一定賺!

古文章:買錯硬拗也沒用

買股票可以不設停利點,但一定要設停損點,因為買到錯的股票時,硬拗是沒有用的。一般基金管理公司都會設自動停損機制,在股價跌破成本的20%時,就要求基金經理人賣出,讓基金經理人不要犯下「硬拗」的錯,以免虧損愈變愈大。這顯示股價下跌20%必須停損,是多數投信認同的原則。

錯誤3》大盤重挫,趕快進場搶反彈!

哇!大盤一天跌掉3%,真是少見,人家不是說多頭市場的特色就是「緩漲急跌」,急跌時當然要趁機會趕快「上車」,進場撿便宜囉!

李殷守:風險沒解除前先空手

在大盤出現系統性風險時,我一定先賣股票,等待確定系統性風險解除時,才會擇強介入;如果沒辦法確定指數系統性風險到底解除了沒,那就只有先空手,等待消息更明確的時候、再做進一步的決策。

錯誤4》每天盯盤,有跌趕快賣

老師有教:股票要停損!因此,手上股票只要連續跌2天,就應該趕快賣掉,寧願小輸也不能長套。

古文章:1天的漲跌不可能定江山

若連續3天都跌也不代表什麼,股價有可能是短線陷入整理,整理後再繼續向上。基本面的變化,才是影響持股要不要續抱最重要的事

對於手上持股,要隨時觀察他們業務上細微的變化,包括每月營收或每季財務報表裡重要會計科目的數字變化,表現符合預期,就續抱;一旦基本面表現不如預期,發現有問題,就賣出股票、轉換更值得買進的標的。

錯誤5》買跌深的股票搶反彈

所有股票因為系統性風險出現大回檔時,應該買跌最深的股票去搶反彈,因為「股價跌愈多,下檔風險愈少,只要反彈,向上空間才大」。

李殷守: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千萬別陷入「跌深股可以搶反彈」的迷思,因為跌深的弱勢股可能只反彈1天就再往下,買看不到底部的個股,你賺不到錢。

錯誤6》追強勢股,有賺就趕快跑

股市波動大,賺錢時不賣,獲利可能很快就會吐回去。老手不是常說:「股市天天開門,不要戀棧,有賺就要跑!」

李殷守:靜待賣出訊號出現

一檔股票多空循環,通常會有一個大波段,一旦從技術線型找到出現「吃貨量」的強勢股,在賣點訊號沒出現前,都不必急著賣股票。

明明是一檔能夠倍數獲利、大賺錢的股票,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小利引誘,賣在起漲點上。記得,強勢股只要技術面出現KD值跌破 50以下、股價噴出後爆量或股價連續漲停之後第一天打開,持股就應該賣出。

錯誤7》不敢買高價股或股價漲多的股票

大師不是經常教我們要小心風險、不要當最後一隻被套牢的老鼠嗎?個股股價已經漲多,追高去買風險太大,我才不要去幫人抬轎!

鄭智文:先換算合理股價

股價多少算是「高」,沒有一定的標準,有的股票可能10元,我都覺得太貴,但有的股票可能已經漲到 300元,我還是會去買。關鍵要去觀察個股的毛利率和本益比,依此換算合理股價

錯誤8》強勢股重壓才會賺

好股票不好找,一旦找到一檔好股票,一定要重壓部位,這樣才能賺比較多,管理起來也方便。

古文章:雞蛋不要放同一籃

當一個產業或類股大漲時,很多人總是很難避免誘惑,會把所有的錢押注在單一產業或個股上,但強勢股通常漲得快、跌也會很快,一旦回檔,就會承擔很高的風險。因此,你應該理性地分配自己的資金在不同的產業,同時也保留一些現金在手上。

※精彩全文詳見《Smart智富網站》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單筆投資基金套牢,怎麼解套?

Smart智富月刊 撰文:陳淑泰

以現在市場位置來看,單筆投資不管還是賺或賠,專業投資人王仲麟主張先行離開,就算是忍痛停損,也要出場,等到市場回到相對低的位置時再進場。

你手上還有在金融海嘯之前單筆買進、現在仍然套牢中的基金嗎?過去一年的反彈行情,帶給投資人解套在即的希望,豈料最近的歐洲風暴又狠狠踹了股市一腳,手上還抱著這些套牢基金的投資人,現在該怎麼辦?

解套關鍵》漲多拉回是鐵律 忍痛停損縮短解套時間

曾任券商自營部門的操盤人,如今是專業投資人,也是理財暢銷書作者王仲麟認為,單筆基金等解套的最大前提是「你認為市場還會再漲」,但是人通常都會犯下「有部位就看多、沒部位就看空」的錯誤,抱著基金的人始終都認為股市會再漲、自己一定能解套。


王仲麟分析,希臘風暴只是壓倒駱駝的一根稻草而已,全球股市在金融海嘯之後,反彈已經達到滿足點,到了風險大於利潤的「貪婪區」,「漲多就會拉回」一向是鐵律

以現在市場位置來看,單筆投資不管還是賺或賠,王仲麟主張先行離開,就算是忍痛停損,也要出場,等到市場回到相對低的位置時再進場。

不少投資人就是殺不出手,寧可用定期定額續扣款的方式,把成本攤平之後,等待下一波的反彈解套機會,但這方法到底好不好?王仲麟說,理論上這麼做幾乎一定可以解套,只是時間長短問題,但實務上這樣做划算嗎?比如老劉在金融海嘯前投入100萬元的錢買進基金,目前還虧損30%,而且這檔基金績效一直不好,持續落後同類基金的表現,但老劉只因為不想認賠停損,現在起每個月加扣1萬元買同樣的基金,這樣對嗎?

大部分投資人的心理只想見到總數為正,卻跟老劉一樣,忽略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你正在把錢持續投入一個績效不好的基金,也就是說,老劉第一次的投資已經挑錯進場時間,也挑錯買進標的,接著為了糾正第一次的錯誤,又把更多的資源丟進錯誤的基金,其實只會更延長解套的時間

解套時機》台股6,500點以下 分批定期不定額加碼

如果老劉忍痛停損,先拿回70萬元,又該採什麼策略才能把虧損拚回來呢?

王仲麟從去年以來的反彈漲勢判斷,這次回檔不會太深,不可能回到2008年11月3,955點那麼低的位置,大概到7,000點以下,就可以開始準備錢,6,500點以下可以分批進場,方式可以採取定期不定額,視指數的位置作比例加碼,指數愈往下走,基金扣款金額愈多,這樣可以在下跌波段累積更多的基金單位數,不需要等到市場回到第1次單筆進場的位置,原來投入的100萬元就可以回本了。

挑選標的》找會漲會跌基金 不會挑就選指數型

而新標的該怎麼選?王仲麟一向主張找具「會漲會跌」特性的基金,這樣在下跌波段時,你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累積單位數,在上漲波段時,獲利速度也會加快。

如果真的不會選,或怕再次選錯,那就選指數型基金,譬如台灣50ETF,漲跌跟大盤一致,也不失為一種穩健策略。

汰弱留強》擺脫腰斬基金 轉進3大類潛力標的

在私人銀行有近10年理財顧問經驗的鑫安國際顧問公司董事資厚賢說,客戶目前嚴重套牢的基金,是一些新能源或是REITs(不動產證券化商品),像全球替代能源指數目前位置,還不到兩年半前高點的 4成,東證REITs指數也是,不到最高點時的35%,歐洲不動產指數也一樣,都是腰斬,很多客戶買到這兩類商品的都賠得慘兮兮。

面對買到這類基金的客戶,資厚賢會建議他們轉換成同一家公司,但績效較佳或前景較佳的基金,譬如近期表現搶眼的美國科技基金,這樣轉換成本也比較低。

至於哪些是具有潛力的投資區域或標的呢?資厚賢推薦以下3大類基金:

1.美國科技股:因為(1)歐洲焦頭爛額的同時,資金回到美洲;(2)美國仍維持寬鬆的利率政策; (3)美國通過之能源法案、醫療法案是長達10年的奠基工程;(4)美國科技公司執全球牛耳,獲利來自全球,等同於布局全球景氣的復甦。

2. 生技醫療:美國通過健保法案,未來10年將花費9,4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0兆元)照顧3,200萬新納保人,資金將挹注到生技產業裡,並激勵全球製藥及生技醫療類股上漲。

3.亞洲債券:歷經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多數亞洲國家外匯存底增加,且主權債務危機相對低於歐美,此外,通膨問題亦低於其他區域的新興國家。

※精彩全文詳見《Smart智富網站》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避開錢坑 提早10年退休

《Money錢》2010年5月號 【撰文/朱國鳳】

每一個錢坑的形成都有「不得不」的理由,加上是日積月累之後才會形成,擺脫並不容易,以下3個方法,提供理財大眾重新省思自己的錢坑。

方法一、擺脫錢坑 要先填補「心坑」

有不少錢坑的形成是來自於自己的消費欲望,《奢華,正在流行》一書就是針對中產階級愈來愈傾向選擇性地多花點錢,換取更好的新產品和服務,或是願意在某些方面省吃儉用,以便攢錢買高級品的現象進行研究。

新商品與新服務層出不窮,克制不了的消費者,不自覺的陷進愈來愈多的新錢坑。但是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秘書長、安睿投顧總經理劉凱平指出,不要把某些錢坑的原罪歸責到商品或是服務,而是先問自己︰「為何克制不住?」


他有一位客戶,50 歲、年入3000 萬元,在別人眼中,3000萬元可以買到無限的快樂,但是他在不斷追逐跑車、炒房、豪賭之後,仍然感覺不到快樂。因此劉凱平一針見血的提醒,如果從小追求的都是屬於最低層次的「感官快樂」,或是沒有自信定見而只追求同儕團體的認同,就無法免於各種錢坑的誘惑,「想要擺脫錢坑,就要先填補自己的心坑」。

方法二、把「先花後存」改成「先存後花」

各國政府都會在人民領到月薪前,先預扣走一筆所得稅,因為政府了解人性,等到來年再一起徵收的話,可能年年都會稅收不足,因為人民已經把錢花光光。

匯豐銀行財管處資深副總莊懷德表示,上班族也應該將同樣的模式套用在自己身上,改掉過去先花用、再存錢的習慣,而是先預扣資金作為資本,剩餘的才拿去做為日常開銷。

莊懷德表示,有的錢坑要先花一筆大錢才能擁有,譬如車子,會比較有戒心;但是有更多的錢坑,因為每次只掏一點錢去養,經年累月下來,才會發現數字的可觀。為什麼很多上班族無意識中會豢養出愈來愈多的錢坑?就是認為自己能力還夠。

因此,只有從源頭就先將一些資金存進專戶,讓財務一直處於較吃緊的狀態,就能逐漸減少一些無謂的錢坑

方法三、難以根絕的錢坑 用聰明手段去負擔

北市一間理髮店老闆指著滿牆的各國觀光照片說︰「如果把去這些地方「開」的錢加一加,可以在台北縣買一間公寓了。」升格當阿公的他,因為人生重擔已經卸下,子女各自成家立業,他跟老伴現在是把開理髮店當消遣,賺到的錢當旅費,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到處旅行。

旅行算不算是錢坑呢?根據觀光局所做的「97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國內旅遊率是92.5%,平均每人每年國內旅遊4.81 次,每次平均花費1915 元,亦即平均國內旅遊費用1 年將近1 萬元;國外旅遊率是19.6%,每人每次平均花費5 萬2334 元(含行前與返國後相關開支)。

如果是旅行重度上癮者,這項開銷可能更會暴增。適度旅行放鬆會讓工作更賣力,面對這種幾乎年年都會發生、而又無法放棄的開銷,莊懷德建議應該聰明消費,他以自己為例,如果遷就小孩寒暑假才能出遊的話,因為都是旺季,一家四口的旅行開銷就會很驚人;如果讓小孩在能兼顧課業的情況下適度請假,既能大幅降低旅行預算、又能享受淡季的良好品質。

【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0年5月號】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別把雞蛋放在太多籃子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者:郝廣才

「逢低買進,遇高殺出」,大家都知道這是買賣股票的第一法則,問題是何時是低?何時是高?所以有些人做股票總在「後悔」,跌了,後悔沒有及早脫手;漲了,後悔沒有買更多。而股票總是漲漲跌跌、高高低低,那可後悔沒完,尤其是該進還是該出,心裡總是七上八下,那可不是玩股票,而是被股票玩死。

為什麼做決定會這麼困難?因為「不確定」。不管是漲、是跌,兩樣都是未知數。如果已知,那怎麼會輪到我們,早買不到了,或是已經逃不掉、套牢了。所以我們必須在未知中做決定,如果情況複雜,往往會讓人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心理學家做一個實驗,問大學生:快要期末考了,但今天晚上有一位你仰慕已久的作家來演講,你會去聽演講,還是留在圖書館溫習功課,準備考試?參加實驗的學生,80%會選擇去聽演講,因為機會難得,只有20%的人選擇在圖書館K 書。然而,如果多一個選項:和心儀的朋友去看早就想看的電影,你想會如何?是不是所有人都跑去看電影呢?妙的是,有40%的人會選擇待在圖書館K書。好玩的事變多了,反而讓裹足不前的人數,變成原來的2倍。這就是「人性」,你給他愈多選擇,他愈無法「理性」,因為不確定的項目增加了,情況變得更複雜,人反而會因此導致癱瘓,做不出決策。簡單的說,就是他理不出頭緒,所以就停在原地不動。

很多人做股票喜歡搞布局,電子、營建、傳產、金融都布幾檔,他們相信「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殊不知這樣會把情況搞複雜,增加「未知數」。選擇愈多,反而讓人愈難選擇,最後就造成決策癱瘓,結果就是該跑的時候沒跑、該攻的時候沒攻,要不就是想分批逃、或是分次攻,結果總是被主力殺著玩。

所以我建議做股票,尤其是小散戶,要有一個心態,就是要專一。如同獵豹打獵,牠們一定是先選擇羚羊群中最弱的一隻,然後慢慢的接近獵物;一旦被察覺,立刻攻擊,這時羊群四散逃跑,獵豹只會死盯著原來的目標追殺,就算旁邊有距離更近的羚羊,獵豹也不會分心,直到撲殺原來目標為止。所以專心做好一檔股票,不管賺夠、賠夠都放掉,另找一檔,這樣比較容易做出理性的決策

「兵貴神速」,要是想得太多,你就愈慢決定,變龜速。理財也是如此,想想,如果50年前你買到華倫巴菲特公司的股票,今天就是雞蛋變金雞,每天給你下金蛋,你抱住它都來不及,還放到別的籃子裡去幹嘛!

小檔案_郝廣才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
◎經歷:城邦集團副董事長、遠流出版兒童館總編輯、格林文化出版總編輯
◎現職:格林文化事業發行人、城邦基金會董事長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股利大戶 明年要多繳稅囉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0.06.07

企業營所稅率大降至17%後,波及股東獲配股利的可扣抵稅額比率驟降至20.48%,個人綜所稅率逾21%以上的股利大戶,取得99年度的股利稅負會出現不降反升效應,營所稅降稅好處將被抵銷。

立法院日昨三讀通過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自99年起企業的營所稅率將降為17%。財政部計算出營所稅率調降為17%後,企業分配給股東的可扣抵稅額比率上限,將自營所稅率為25%時的33.33%,一舉下降至20.48%。

營所稅率為25%時,股利的抵減率上限是33.33%,個人綜合所得稅率在30%以下的投資人,獲配的股利都可以不必再增繳個人綜合所得稅;財政部說,營所稅率下降為17%後,企業配發99年的股利,股東抵減率上限降為20.48%,綜所稅率在21%以上的投資人,都要補繳股利的差額所得稅。


也就是說,每百元股利可以申報扣減股東個人所得稅的上限抵稅額,會從33.33元下降至20.48元。財政部說,股東可扣抵額比率下降,在相同股利獲配水準下,個人所需繳納的股利所得稅自然會上升。

財政部強調,兩稅合一實施後,基於不再對股利所得重複課稅的精神,企業所繳納的營所稅,可以在分配股利給股東時,做為股東繳納綜所稅的抵稅額。營所稅率愈高,股利的可扣抵比率會較高;反之,抵稅率就會下降。

財政部說,股利的所得稅負在兩稅合一機制下,透過股利可扣抵比率的設計,是以個人所得稅為最終稅負,也就是股利稅負高低需視個人綜所稅率多寡而定。目前個人所得稅率最低為5%,最高達40%。

財政部官員指出,一般企業決定發放99年的股利時點約在100年的5、6月間,也就是101年5月申報100年個人綜所稅時,股利大戶就會明顯感受股利稅負上升的效果。

依據現行稅法,股利形式不同,綜所稅負也不一樣。如為現金股利,全額都要併入股東個人綜合所得計稅;取得的股利如為股票股利,就只有面額十元部分,一般股東(非屬員工分紅配股)要按營利所得性質合併個人綜合所得繳稅,超過面額以上部分,全數視為證券交易所得享有免稅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買三休一 靠台股年賺15%!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者:口木醫生

「有沒有一種懶到不能再懶的基金投資法,教我定期定額買進、逢高點賣出,每年可以獲利15%?」

這問題問得簡直比「犀利哥」還犀利。不過,口木醫師搖頭晃腦還是發明了一招驚天動地的懶人台股投資法:「買三休一,賺0050」!

抓緊大選4年循環行情 選前逢高賣出

操作方法很簡單:只要在每次總統大選隔年開始每月定期買進寶來台灣卓越50指數基金(代號0050),連買3年後,選在第4年3月份總統大選前逢高全部賣出,之後,就保持空手,直到隔年再故技重施,如此每4年為一個投資循環,這樣就可以達到平均年獲利15%的績效喔!

有圖有真相!由圖1可以看見過去10年,台股在總統大選後,都會行禮如儀地下殺半年以上,之後再緩步走升,直到下次選舉前,指數再度拉抬至高點,換句話說,自從1996年台灣民選總統後,台股從此進入4年一期的多空循環,投資人只要避開選後一年的空頭,投入選前3年的多頭,並在選前高點出清持股,應該就有不錯的投資績效!



近15年依「買三休一」選出的買賣點

這數據是真的嗎?讓我們回頭驗證一下!取1996年至2008年之間每月的加權指數當做該月買進成本,並以每次總統大選當月的平均加權指數做為賣出成本,假設每個月固定買進1單位的台股,累計到總統大選前,總共累積了3年,共36單位的台股部位,並於總統大選舉行的3月份逢高賣出,即可算出報酬率。

純以指數報酬而論,2000年以大選前(1997年1月~1999年12月)的投資,可算出約10.29%的年化報酬率;如法炮製,2004年大選前的投資甚至達到16.32%年報酬率,而2008大選前的投資報酬率亦有10.83%的平穩表現。

因為台灣50是在2003年上市,所以先前的投資只能以大盤指數試算,經統計發現:台股指數和台灣50淨值之間高達98%正相關,故在實務投資上兩者可直接替代。

奇怪!剛不是說有15%的報酬率嗎?怎麼一下子就縮水到10%?別忘了,買進股票後每年都會進行配股配息,所以我們應該將漏算的股息報酬重新加回來。

依據過去5年來台灣50的配息紀錄,可計算出幾何平均年殖利率為4.64%,加乘至指數年化報酬率即可得到以下的計息年化報酬率。


台灣50平均配息殖利率達4.64%

從表2可看到,近12年的3組總近12年的3組總統大選投資實驗皆得到了15%以上的高標準年化報酬率!甚至在2001~2004年達到21.72%的年報酬以及80.33%的3年累計報酬,這樣的成績幾乎可比美股神巴菲特、或是投資聖手彼得林區!若非實際驗證,多數人應該很難相信,這麼簡單的投資方法竟能創造如此驚人的績效!


三次循環的投資 報酬率皆有15%以上

指數化投資較積極 可參與多頭、跳脫空頭

相較於「定期定額、只買不賣」的傳統操作方法,「買三休一,賺,賺ETF」操股法提供了明確的買賣時」操股法提供了明確的買賣時操股法提供了明確的買賣時程,規避總統大選前後的高系統性風險,故能參與股市多頭行情、跳脫空頭時程,以聰明的被動指數化投資方法打敗多數主動式基金的投資績效。

當然,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我相信過去驗證過的道理,未來仍將反覆實現。不論在台灣或美國,總統大選的成敗決定一個政權能否繼續執政,背後涉及巨大的政經利益及權謀,而股市漲跌是多數民眾最直接感受到的「大環境氛圍」,因此執政黨無不在選前全力做多股市以拉抬選情,只要現行的總統大選繼續舉辦,則台股難脫4年一輪的多空循環,本文介紹的投資法未來仍應適用。

未來2年仍有高點可期 伺機逢低加碼

至於在高點賣出持股後,可將資金轉入定存(通常此時定存利率會在高檔),或者將獲利拿出來犒賞自己,具體享受投資賺錢的果實吧!待定存到期後,可以重新展開下一輪的定期定額投資,也可以不定期「逢低」多加碼買進ETF,甚至單筆敲進建立核心持股,伺機「低買高賣」波段操作增加獲利,多種玩法全憑個人巧思囉!

展望2012年總統大選,未來兩年台股應仍有高點可期,投資新手不妨試著定期買進台灣50(若資金不足,亦可考慮買進零股或每季買1張),期許兩年後就能和口木醫生一樣笑看自己優異的投資成績!

小檔案_口木醫生
學歷:台北大學醫學系
經歷:醫師、網路作家、部落客
現職: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哪些個股值得除息?

《先探投資週刊》1571期 文.黃聰斌

股市表現不佳,獲利穩定及高殖利率的個股將成為資金的避風港,也是盤勢不佳的最佳投資標的,若這些高殖利率股這時股價能跟著大盤一起下探,投資價值將會更高。

五月為報稅的季節,也是除息的開始,每年只要到五月,市場就會開始關心兩個話題,第一、今年稅要繳多少?第二、今年有哪些個股可以參與除息節稅?而到底今年有哪些個股可以參與除息呢?本文將針對除息節稅角度分析,希望能為投資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除息股,不僅賺到股息,還能在明年報稅有退稅的收入。

在談除息節稅之前,筆者要特別聲明,除息股投資大多是長線操作,而不是短線操作,因此若投資人想用短線操作模式來玩除息股很難賺到錢

除息節稅方法

參與除息就是希望打敗定存,對抗通膨,甚至達到節稅及賺取價差,既然要打敗定存,殖利率將是重要考量,若殖利率低於定存,投資誘因將不存在,因此殖利率為除息的第一考量。


第二個考量是節稅;其實除息不僅可以賺取股息外,確實可以節稅,僅要瞭解兩稅合一基本觀念後,投資人很容易透過除息來達到節稅效果,而不是跟著市場起鬨。因此投資人在參與除息前要先懂兩稅合一的道理。

目前兩稅合一的方法採行「設算扣抵法」,意思就是公司所繳的所得稅,可以扣抵股東的所得稅,股東適用的所得稅率高於公司實質扣抵稅率,則需補稅;股東適用的所得稅率低於公司實質扣抵稅率,則可退稅。【實質扣抵稅率=公司的可扣抵稅率/(1+公司的可扣抵稅率)】。

針對這點,很多投資人還不是很瞭解,甚至以為所得稅率低於可扣抵稅率就可以退稅,這種觀念是錯的。正確觀念是所得稅率要低於「實質」可扣抵稅率才能退稅

中華電及遠傳為除息首選

再者,參與除息除了考慮節稅外,其他如股價位置、殖利率及業績展望都是考量因素之一;過去投資人常常為了要節稅或打敗定存而盲目參與除息,最後落得「賺股息賠價差」慘狀,而價差賠的金額可能是股息的數倍,真的得不償失,這點投資人真的要注意。

重點來了!到底今年有哪些個股可以參與除息呢?根據統計,九十八年可扣抵稅率超過二○%及殖利率超過五%的個股總計有一○○檔,若再扣掉具有流動性風險、近五年獲利波動大、業績展望差及首季本益比超過六○倍,最後得到三四檔今年值得投資人參考的除息股。

談到除息標的首推電信三雄中華電、台灣大及遠傳,主要是這三檔電信股不僅每年獲利穩定,中華電每年EPS都超過四.五元、台灣大除了九十六年EPS僅有一.七四元外,其餘每年也都有三元以上水準,九十七年EPS四.○四元,九十八年三.六五元。遠傳EPS也都有三元上下水準,九十八年二.八三元;估今年三者獲利也將維持去年水準,獲利相當穩定。

中宇有環保題材加持

通路股的神腦及全國電也是可以留意,神腦及全國電今年將分別配發現金股利三.五元及三.五六元,殖利率為七.○三%及七.五%,扣抵稅率為三二.二九%及三一%,也符合除息及節稅的條件。

中宇及裕融過去獲利也蠻穩定,其中從事環保工程業務的中宇去年EPS為三.七元,預計將配發二.七元現金股利,殖利率五.八七%,可扣抵稅率三○.九二%,若以五年均價為最佳除息價位,中宇回到三二元才能參與除息。

但以中宇今年EPS將再挑戰新高,加上今年大陸上市二檔水資源概念股碧水源及萬邦達,掛牌後挑戰股王地位來看,中宇要拉回三二元的機率不高,因此四○元以下將可買來參與除息。

翔名獲利躍進

若要除息又要賺價差,可以考慮未來業績展望向上的個股,如其中代理半導體製程關鍵零組件耗材(石墨、鉬、鎢、鉭、碳化矽、矽)及真空設備的翔名,隨著半導體廠產能利用率提高,耗材需求增加,加上翔名近年積極提高產品自製率,目前自製產品已經占營收七成,代理剩三成;再者代理石墨承載盤,用於MOCVD機台製程中磊晶生成。

雖然下半年OEM比重提高,毛利率會下滑一些,但旺季關係,因此獲利將會高於上半年,估今年EPS將達五元,目前本益比不到十倍,因此股價若再下探,投資價值更高。

翔名今年將配發二.一七元現金股利,目前殖利率為五.三%,扣抵稅率二四%,符合除息節稅標準,因此未來翔名股價下探到三五元以下將可伺機佈局。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571期或上有更多精彩的當期內文轉載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搞懂你家的「房貸經」!

2010/05/21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歐陽姚

上周母親節跟朋友聚會,三位媽媽不約而同都談到房貸問題。

房貸問題A:拿到獎金,該提早還清房貸嗎?

A媽媽說,最近剛拿到一筆業績獎金,金額正好是他家房貸的餘額,不知道該不該拿這筆獎金把房貸還清?

我還沒有回答,一旁的 B媽媽就急著說:千萬不要還清,因為還清後,再借利息就不會這麼低了!原來B媽媽正想將房貸再轉借出來,卻遇到利率調高的困擾。

對於A媽媽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其實不用特別急著還清房貸。倘若平常就有進行投資,以目前1.5%的利率而言,投資成本相對便宜。以投資高配息股為例,只要找到配息5%的股票,股利就足夠支付1.5%利息,扣掉其他手續費、交易稅……還是可以享受2~3%獲利。

若是覺得投資股票還是有風險,也可以改投資風險更低的年金型保險,雖然短期看不到甚麼獲利;但優點是可以強迫儲蓄。

我有很多朋友,當家裡房貸還清後,自覺無債一身輕,多出來的這一筆房貸金額,並沒有重新規劃,好好利用,就這樣隨手花用,幾年過去後,才驚覺在少了房貸的情形下,家裡竟然還是沒有存款。


當然,如果完全不懂投資,又覺得還清房貸是家庭一重大里程碑時,留下緊急支用現金,然後把房貸還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房貸問題B:想投資,該動用二胎房貸嗎?

而對於B媽媽想轉借房貸進行投資一事,我則建議一定要進行風險控管。因為二胎房貸成本已高,萬一投資失利,需要本利攤還時,壓力就會浮現。

房貸問題C:手頭緊,該申請40年期房貸嗎?

至於第三位年輕的C媽媽說:「最近和先生看中一間房子;因為每月房貸過於沉重,業務員建議他們可以改成40年期房貸,還款會較輕鬆,不知道划不划算?」

傳統房貸是以 20年期來規劃,近來又出現30、40年期房貸,其實各有優缺點。20年期房貸的優點是:可以挑到一些低利房貸,少繳一些利息,且還款期最短;缺點則是每月還款負擔比較重。

至於30或40年期房貸,優點是每月房貸負擔較輕;缺點是總支付利息非常沉重,而且還款期長達 3、40年。

下表是500萬元房貸,不同貸款期限房貸利息差異。



40年房貸利息(2,914,677元),足足比20年房貸利息(1,044,294元)多出180萬元之多,這筆利息都可以再買一間小套房了。

整體來說,短年期貸款無論是利率優惠或實際支付的利息,都比40年划算太多了。如果不是有特殊情況,還是盡量不要延長還款期的好

由於年輕C媽媽夫婦目前和家人同住,沒有立即購屋的緊迫性,因此建議他們,不妨多存幾年錢,或是等到收入增加時,再考慮購屋。

除了延長房貸會多支付利息之外,許多銀行也推出前四年還息不還本的方案,乍看之下好像可以替貸款民眾減輕期初的負擔,但說穿了還是銀行商業考量。因為這項方案其實是將20年還款期壓縮為16年,貸款人從第5年開始,本利攤還負擔將更為沉重

試想:倘若買房民眾一開始就付不起房貸,又怎麼敢期望四年後付得出更高額的本利?

最後要提醒購屋人,買進房屋向銀行貸款時,有些銀行會規定貸款戶在幾年之內不能提前還款,否則會收取一筆違約金,民眾在比利率、比還款條件時,一定要記得看一下其他規定,否則屆時產生糾紛,可是以白紙黑字為準!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艾力克斯:賠了保時捷才學懂股市投資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林正文

藝人艾力克斯和太太李詠嫻是螢幕上知名的「搶錢」夫妻,經常出現在同個節目一起拚新台幣,但李詠嫻自2009年生下第二個小孩後,開始以家庭為主,收入重擔都落在艾力克斯肩上,他卻能在2009年底在信義計畫區101大樓斜對面,買下每坪要價83萬元、總價約 1,500萬元的小豪宅,當起包租公。

初嘗甜頭 餐廳洗手間裡聽到明牌 買下生平第一檔股票

「買房子的自備款都是靠股票滾出來的!」艾力克斯很得意,他在金融海嘯的低點危機入市,賺到了買投資屋的自備款。這是股市新手的好運嗎?那你可猜錯了,艾力克斯可是有10年以上的「股齡」,而且曾經被股市狠狠修理過,讓他幾乎到手的保時捷變成泡影。

艾力克斯第一次買股票在1999年,當時正逢網際網路的熱潮,艾力克斯記得很清楚,他買的第一檔股票是回美國探親,在餐廳廁所裡聽到身邊的老外在聊天說「這個網站什麼都買得到」、「以後大家都上網買東西,股票一定會大漲」,於是他就買了「eBay」。


艾力克斯用每股50美元買進eBay,很短的時間內漲破200美元,於是他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一起投資美股,買進的依據都是漫天飛舞的市場消息。到了2000年初,艾力克斯投入的本金共達3萬美元,但手中的股票市值累計超過20萬美元,報酬率超過700%,他向死黨提出獲利了結的建議。沒想到死黨卻跟他說:「千萬不要,等我們賺到million dollar(百萬美元),還不愁沒錢買房子嗎?」

到了2000年3月,艾力克斯想買車,又跟死黨提議,「如果明天還漲,那我賣掉一些,先去買台保時捷,」這次死黨同意,兩人準備隔天先賣股票。

敗在貪念 融資加碼未設停損 600萬元煮熟鴨子飛了

隔天是3月11日,正是那斯達克指數從5,047高點,開始下跌的起點。一開盤就大跌300多點,艾力克斯起了貪念,趕緊打電話給死黨說,「我不要買保時捷了,我要繼續加碼,說不定可以買更棒的車。」於是兩人又融資加碼了好幾萬美元,希望能賺更多。但是美股續跌,到2002年,艾力克斯的帳戶竟然只剩下1萬3,000美元,帳戶在兩年間蒸發了19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00萬元。

保時捷,沒有了,房子,沒有了,靠股票變成百萬富豪的夢想也破滅了,得到慘痛教訓的艾力克斯乖乖地把錢都放定存,靠工作慢慢存回第一桶金。

痛定思痛 投資股票當成念研究所 花時間查資料看財報

2004 年,艾力克斯開始嘗試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基金沒有讓艾力克斯賺到大錢,但是「停利」、「停損」、「分散風險」、「資產配置」等基本理財觀念,開始在他腦中萌芽。直到2007年,艾力克斯再度開始投資股票,這一次他看上台灣股票,投資基金過程中養成的做功課好習慣,立刻派上用場。

他會上網找該公司財報、券商研究報告,「我把投資股票當成念研究所,為了挑選一檔股票,會花很多時間認真查資料,仔細地讀公司財報,看現金資產、ROE(股東權益報酬率)、EPS(每股盈餘)……等等,確定真的有投資價值後才敢進場,」艾力克斯認真地說,他並設定停利和停損點,以免再次虧光光。

彷彿是上天給他的考驗,他再次踏進股市第2年,就碰上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因為一時「捨不得」,艾力克斯並沒有謹守自己的停損規定,眼睜睜看著股價一路下跌,直到2008年底,才認賠殺出持股。

不過有了2000年的教訓,他相信「危機入市」是對的。2009年第1季,台股指數一直在4,000點到5,000點之間整理,艾力克斯每天觀察指數變化,準備尋找進場點。

直到2009年4月,台股站穩了5,000點,於是便開始分批加碼大型龍頭股。例如當時以70元買進的鴻海(2317),到2009年底陸續賣出時,獲利高達1倍。其他還有不少股票,獲利都在30%以上,不僅把金融海嘯賠掉的錢賺回來,甚至連2000年時的虧損都彌補了。

再創高峰 把股市獲利拿來置產 等著享受長期回報

不過他在股票投資上的成績,卻沒有得到老婆李詠嫻的讚美,因為李詠嫻認為,「投資股票太辛苦,不一定會賺錢,卻可能賠光,還不如存錢買房子,至少可以保值。」艾力克斯在賣掉股票後,也開始物色投資用的房地產。「既然要保值,就要買最安全、最抗跌的地段,」艾力克斯說,於是他決定只買信義計畫區的房子。

從投資高風險的股票,到保值性的不動產,艾力克斯的投資學,儼然已經進階到「資產配置」的運用,在股市和房市都處於高檔之際,手握現金的艾力克斯,正在等待下一波買點出現。他表示:「只要能從錯誤的經驗中學到,記取教訓,當投資機會再度來臨時,不犯錯,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財富。」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跟銀行打交道 刷卡養信用 房貸好處多

30雜誌 林雅惠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946

在上市櫃公司擔任程式設計人員的士豪,計畫今年底結婚。他看中一棟價值700萬元的房子當新房,準備向銀行貸款8成,約550萬。他認為自己在知名上市電子公司工作,年薪超過百萬,而且年資超過3年,工作穩定,一定是銀行眼中的「資優生」。

他打的如意算盤是:向銀行爭取前半年1.49%的低利貸款,換算下來,前半年每個月只要還26500元,半年後每月平均繳27500元,以目前的收入條件,生活絕對有餘裕。

沒想到,銀行房貸部人員告訴他:「經過整體信用評估的結果,您只適用我們前半年優惠利率1.69%的方案,貸款成數最高7成、490 萬元。如果您還是需要借到550 萬的額度,那60 萬部分的利率可能就會稍微高一點,大概要2.5% 左右。」

士豪自覺信用良好,既不是卡奴,怎麼可能銀行不給他好條件?於是他向聯合徵信中心查詢才發現,他在大學期間辦了就學貸款,至今還有3萬多元的尾款沒有繳清,「我同學跟我說就學貸款是政府出錢,不用還也沒關係,所以我就乾脆不還了。沒想到會影響到個人的信用紀錄!」士豪說。


現在銀行只肯貸給士豪490萬元,與原先期望的550萬元還有一段差距,臨時要他再籌出60萬元真的很吃力。士豪想該如何才能擺脫「信用不良」的紀錄?有可能讓銀行重新給他更優惠的貸款方案嗎?

信用 就在信用卡紀錄裡

Q1:為什麼銀行會知道士豪的就學貸款紀錄?究竟銀行可以查到哪些資料,作為他們評斷信用的基礎?

國內銀行業者都是聯合徵信中心的會員,他們透過中心提供的資料,可以查詢到消費者過去與任何一家銀行往來的紀錄。聯合徵信中心提供的資料包括:個人是否有跳票、借款逾期未繳(士豪的情況)或被銀行列為拒絕往來戶。

除此之外,個人使用信用卡紀錄也是一目了然,包括每個月消費金額、繳款狀況,是否有動用到循環利息⋯⋯等。總之,至少最近6個月內,你跟銀行一來一往的所有紀錄都會被登錄在聯合徵信中心裡,甚至包括哪些銀行曾經申請調閱你個人的信用紀錄也會被羅列在內

當士豪想要跟銀行借款時,銀行的放貸人員第一步就是登入聯合中心的網站查詢他的紀錄。銀行的放貸人員再根據資料來審核貸款條件。士豪雖然自認為客觀條件很優秀,但是借款而逾期未繳的狀況,是屬於很嚴重的信用瑕疵。除非士豪能夠清償舊債,並且跟貸款人員證明,自己的經濟能力足以因應未來正常繳款,否則士豪很難爭取到好的放款條件。

還清 才有下一步

Q2:士豪可以做哪些動作,來挽回目前信用不良的情況?

上海商銀個金部經理馬婉瑜說:「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就學貸款還清。」只剩下3萬多元,對他來說要還清一定很容易,一旦還清了,就請該銀行開「清償證明」,再拿去給申辦房貸的銀行看,證明自己有心解決債務問題。另一方面,士豪也可以主動把清償證明寄給聯合徵信中心,確保聯合徵信中心在該筆債務上已經註明「還清」。

所以還清該還而未還的債務,是建立個人良好信用的第一步,因為一旦還清,即使在聯合徵信中心仍會留下該筆信用不良的紀錄,但至少會另外載明「已還清」,還借款人一個清白,也證明該借款人真的有心要面對自己的債務問題。

不過,馬婉瑜提醒,即使還清曾經讓你信用不良的債務,聯合徵信中心上面的不良紀錄也不會立即消除,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的規定,向銀行借錢逾期未繳,即使繳清仍會揭露3到5年的不良紀錄若是卡費逾期未繳,即使繳清了也要揭露至少6個月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還清債務之後馬上「一筆勾銷」,在聯合徵信中心還是會留下幾年不等的紀錄,更重要的是,聯合徵信中心的不良紀錄有揭露期限,但是在銀行內部卻會永久保留,舉例來說,士豪向A銀行借就學貸款沒有還,即使現在還清,3年後聯合徵信中心已經看不到這筆紀錄,但是在A銀行內部卻還是看得到,所以士豪此時如果有意向A 銀行辦房貸,不見得可以要到較優惠的貸款條件,建議先向其他銀行比較看看。

(更多的內容請看本期30雜誌)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先為子女買醫療、傷害險

父母的保障足夠了,才幫小孩買保單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者:林淑玲

兒童壽險保單是這次修法影響最大的保險種類,經過超過2個月的調整後,目前各家保險業者,已推出新的兒童壽險保單。不過,雖然都是兒童壽險,商品內容與給付方式卻大不相同,父母們該怎麼挑選?

宏觀財務顧問平台協理陳敏莉建議,從財務規畫角度而言,父母們不僅僅要了解保單的效益,最重要的是要清楚「需求」,因為買保險,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先確認需求再選擇商品」

規畫保單前 先把需求盤點清楚

「為小孩存錢」、「幫小孩買保障」是保險業務員最喜歡用來鼓動父母幫小孩買保單的兩大理由。陳敏莉說,問到很多父母為何買兒童保單,最常碰到的回答是「要幫小孩存錢」,或者一聽到業務員說這張保單可以「幫小孩存錢」就買了,但這個理由所反映出來的「需求目標」,其實很模糊,因為小孩到底什麼時候需要用錢?需求的金額是多少?怎麼存?能存多少?應該要先搞清楚,才能買對保單。


舉例來說,父母若想幫子女存教育基金,購買所謂「年年還本」的兒童保單,結果,子女上大學時,一年如果需要20萬元學費,但保單只能每年領回3~5萬元,這樣足夠嗎?相反的,等到子女大學畢業後,如果繼續年年領3~5萬元,對家庭財務又真的有足夠的助益嗎?因此在買保單前,陳敏莉建議,家長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買這張保單的目的是什麼?這樣的買法真能解決我的需求嗎?

另外,很多父母很捨得幫家中寶貝買保險,但卻忘了「誰在繳保費」。替小孩買了好幾張高保額的儲蓄險、醫療險、壽險保單,但父母自己的保險卻很陽春,甚至連基本的壽險、醫療險都不夠。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曾泳城說,萬一父母們發生意外無法繼續幫子女繳保費,保單根本無法發揮原本應有的效益,解約後拿回的錢還被打折,那才真的叫冤枉。

因此,陳敏莉、曾泳城都強調,父母在幫子女買保單前,一定要先做兩個功課:首先要檢視父母自己的保障是否足夠,接著是列出需求、做完整的財務規畫。做好功課後才去挑選、比較最適合的保單。

子女基本醫療保障 可先用父母壽險附約支應

基本上,父母們為子女購買兒童保單,不外乎基於2種需求:

需求 1》建構保障

富邦人壽商品行銷部經理洪瑞霙強調,兒童保障的優先順序為醫療險、傷害險,再來是教育基金準備,最後才是壽險,因為兒童並非家中主要經濟支柱,所以利用壽險照顧身後家人的功能並不明顯。

因此在做法上,洪瑞霙建議,最經濟的做法是在父母的終身壽險主約上,搭配子女的醫療附約或傷害附約,先建構子女基本的保障,減輕醫療費用的負擔,未來可再投保終身醫療險建構更完善的保障,讓子女無憂無慮的成長。

至於應該選擇短年期(例如6年繳)或長年期(例如30年繳)終身壽險,陳敏莉認為,不能單看保費、只想目前能否負擔得起,最好是先做完整的財務規畫,經過設定財務目標、盤點財務狀況後,將緊急預備金、其他保險需求、短期資金運用、長期儲蓄(例如買房基金、退休基金)提撥金額等因素全部考慮完後,如果確定這些錢都已備妥、還有餘力,則可選擇短年期的險種。若其中有任何一個因素不確定,還是選擇長年期的較佳。

需求2》準備教育基金

有儲蓄、投資2種做法可選擇。陳敏莉認為,如果是希望穩當存錢的保守型父母,可考慮「兒童還本終身保險」,但要注意的是領回方式、用錢的時間,能否跟你的需求吻合。因為每年固定領一定金額的還本終身保險,子女教育金可能不夠用,還需要另外準備。此外,也要一併考慮子女大學畢業後還本金領回的目的,是否有分年贈與給子女的需求,或自己使用的需求,再決定還本型壽險是否適合。

以富邦人壽、國泰人壽2張終身還本保單為例,他們的還本金領回方式便不同,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葉俊佑分析,富邦的保單是「定額還本」,也就是每年還給父母的金額皆固定為保額的10%,容易出現子女還小時,這筆錢可能太多,子女上大學時這錢又嫌太少。


還本終身保險,要考量領回金額是否夠用

國泰則有將子女就學階段費用變化設計在內,前19年每年還給父母保額的4%,第20年開始提高為保額的8%。假設是1歲時購買這張保單,在學費支出最高峰的大學、研究所階段,還本金額比高中之前多,較符合準備教育金目的。

至於願意承擔風險的穩健或積極型父母,陳敏莉則建議,可以考慮用投資型保單來存子女教育金。投資型保單可長期定期定額投資,複利效果非常大。假設5歲起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以年報酬率6%計,20年後可累積231萬。若將這筆錢再單筆投資40年,當小孩65歲時,這筆錢已經滾成2,376萬元。

Tips_併入父母投資型保單可節省管理成本
如果父母已經有投資型保單,也不一定要以子女為被保險人再買一張,子女教育金準備需求可以合併於父母的保單中一起準備,如此可以降低行政管理費成本,與管理保單的時間成本。

增額壽險保費高昂 不適合做為子女保單

不過,這波新的兒童保單裡,除了終身還本保單、分紅保單之外,有些保險業務員最愛推「增額還本終身壽險」,這種保單強調每年保額會隨著投保時間不斷累加,跟著子女長大,讓不少父母趨之若鶩。

陳敏莉指出,購買這類商品,父母應三思,一方面是這類型保單保費很高貴,對父母可能形成財務負擔,在繳費期間內萬一臨時需要用錢,或者家中財務出狀況而解約,投入的金額無法全部拿回來。

再者,增額壽險「保額」會一直增加,但這些保額是靠每年繳交高額保費換來的,並非免費,需要負擔保險成本,儲蓄效果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增額保險的特點是「年紀愈大、保額愈高」,隨著子女長大 、有工作能力,是否需要幫孩子、甚至孫子買如此高額的保障,不無疑問。

簡單說,買保單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下一秒的風險購買保障,父母們應該先以小孩可能面臨的風險做為買保單的需求考量,先滿足了這點,再談其他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落實4步驟 教正確金錢觀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者:王妍文

面對富裕環境與多元化的金錢誘惑,過去「儲蓄等於理財」的觀念早已不適用,大多數父母都贊成要提早落實小孩的理財教育,但是該多早開始?又該如何做呢?

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Jean Piaget)將兒童認知能力發展分為:從出生到2歲的「感覺動作期」、2~7歲間屬「思想動作前期」、7~11歲則處於「具體思想運作期」、11~15 歲就進入「形式思想運作期」。

瑞士銀行前產品策略暨顧問服務處副總裁及著有《富總裁的投資私房學》等書的財經作家楊偉凱建議,「具體思想運作期」剛好從國小開始,兒童已逐漸掌握邏輯思考方法,例如事物的因果、歸類,加上此時也都具備基本的數學、買賣交易概念,正是切入學習理財的好時機。

《Smart 智富》月刊專訪長期關注兒童、青少年理財教育的郭迺鋒、陳琬惠與楊偉凱等3位專家,歸納其意見,彙整為4步驟,作為教導孩子學習金錢價值觀與金錢規畫的基礎:


步驟1》常在日常生活中討論

美國知名親子理財大師妮兒.葛德菲(Neale S. Godfrey)說過:「讓孩子從遊戲當中建立財富的觀念。」用意就是在輕鬆氣氛中,以愉悅心情、重複性地體驗正確的理財觀。

要讓小朋友分清楚「需要」與「想要」這個理財概念的第1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情境中去討論。

◎方法:陳琬惠建議,像是看了一部影片,就能與小孩討論,影片中人購物的情況是被欲望驅使的「想要」,還是為了生活運轉的「需要」,等小孩有一定概念後,再帶入想給他零用錢這件事。

步驟2》訓練小孩記帳習慣

楊偉凱認為,有了記帳習慣後,不僅能了解錢從哪裡來,又花到哪裡去,還可以藉此學會當資源有限時,該如何分配、管理的能力

陳琬惠指出,不一定需要要求小孩天天記帳,不過當剛開始給零用錢時、國小生進入高年級、或是剛上國中等重要階段,因為生活型態改變較大,至少要能記帳1個月以上,讓新生活的消費面貌進到小孩腦中,之後即使不記帳了,小孩也會有數字概念,同樣有記帳效果。

◎方法:開始給零用錢後,要求小孩將每一筆支出都要記下來,如果帳本數字和實際金額不符合,則以減少下一次零用錢金額,或是必須縮短玩遊戲的時間等作為警惕。

步驟3》一起檢視花費行為

孩子剛開始有零用錢時,會覺得自己變得「獨立」了,可能每樣東西都想要,郭迺鋒建議,記帳之後,還要定期與小朋友進行帳本討論,藉此更清楚小孩的理財性格、想法,進而找到循循善誘的機會。

陳琬惠提醒,在訓練的過程中,父母要有堅持的態度,千萬不要因為小孩提早花完零用錢就心軟而給錢,或答應額外支付買禮物的錢,應該讓小朋友了解,當財務透支時,就必須學會忍耐,而非伸手要錢

根據臨場上的經驗,比較會花費的小孩,在經過幾次「透支」狀況後,通常就會學到控制預算的重要性。

◎方法:若小孩零用錢花費都在「需要」的領域時,可以問他「那你想買玩具的時候怎麼辦?」或是當小孩透支時,詢問「之前的花費有什麼是可以省下來的呢?」

步驟 4》學會設定目標

「不是把零用錢統統存下來,就是好的理財教育。」郭迺鋒說,人的一生中要不斷面臨金錢、選擇、規畫的問題,因此,協助小孩從小學會設定目標、了解延遲享受就能有計畫達成目標的能力將會受用無窮。

等到小孩有基礎的理財知識後,陳琬惠建議,平常就可以丟問題給小朋友,像是「下星期我們要去百貨公司,你想買什麼嗎?」、「等一下我們要去圖書館,但是只有200元的預算,你覺得應該怎麼安排?」、「下個月我們有家庭旅遊,該怎麼安排比較好?」

當小孩畫出夢想後,就能進一步誘導他們思考,如何在「總額框架」中,一步一步學會規畫,朝夢想前進

◎方法:以出門到圖書館為例,你可以問小孩,要坐公車還是計程車去?如果選計程車,比較舒服又快速,但是這樣我們就沒辦法吃蛋糕、喝飲料喔!坐公車比較久,但是便宜,多餘的預算可以存起來!把每個選項的優缺點都並列出來,也不需急著給孩子答案,讓他們學習選擇、判斷。

延伸閱讀:換個鼓勵方式 集點卡很好用

「媽媽,我今天幫忙掃地有多少錢?」、「我考試100分就會給我100元嗎?」許多父母透過零用錢,當作小孩做家事或是學業有好成績時的鼓勵,專家們都建議,盡量避免讓事情以金錢量化,一不小心,小孩的金錢觀反而會混淆

當小孩做了值得鼓舞的事時,陳琬惠建議,可以利用小孩喜歡收集點數的習慣,製作好寶寶卡、集點卡,並與小孩共同商量,學會或做到什麼事就能集點,等累積到一定點數後,可以換取一件他想要做的事情,例如看電視1小時、打電動遊戲半小時或是爸爸陪他出門運動等,以避免將任何事情都與金錢畫上等號。


理財練習本-讓孩子開始練習寫下自己的夢想計畫表,並協助指導完成。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我該管孩子零用錢怎麼花嗎

90%民眾認為零用錢是理財教育的重要基礎
Smart智富月刊第141期 撰文者:王妍文

「林太太,你兒子的卡債再不還,恐怕以後就不會這麼好過了!」自從兒子丟下卡債不聞不問後,經營早餐店的朱蓉就不時被銀行委託的催收公司騷擾,債務問題烏雲罩頂!

林大維是朱蓉唯一的兒子,也是林家的長孫,從小在爺爺奶奶寵愛下長大,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不知不覺中養成他總是率性強索自己想要的物品。沒想到當林大維成年後,習慣以信用卡來滿足自我欲望,潮流衣、名牌鞋、流行3C用品等從來不缺,增加的還有信用卡帳單上的數字。

朱蓉好幾次心軟為他償還卡債,沒想到林大維每次學乖一陣子後,又開始刷卡消費,完全忘記催收公司上門時的膽顫心驚,這一次更遠走他鄉說要去賺錢,其實是把債務的爛攤子丟給家人,避不見面。朱蓉深深後悔,應該自小就為小孩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而非讓欲望在小孩的經濟能力之外馳騁!

最想讓孩子學到什麼? 控制預算、記帳


「若從小就學習對金錢判斷、選擇的能力,就不會被金錢奴役!」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陳琬惠說,當欲望來敲門時,從小潛移默化的金錢教育,其實就是馴化欲望怪物的有利武器。

不過,兒童理財教育該怎麼開始?方法有哪些?重點又是什麼?根據《Smart智富》月刊與Yahoo!奇摩理財網針對兒童理財教育看法的調查,有90.8%的民眾認為,零用錢是進行親子理財教育的重要工具。

父母願意給予零用錢的時間也多落在國小時期,有高達74.9%,這個時期是教育兒童金錢觀念的最好機會。

透過零用錢這項工具,約4成父母最希望小孩學會「依預算消費」,這也是避免孩子日後財務落入黑暗漩渦最重要的觀念。排名第2的則是「記帳」,可以藉此訓練孩子了解錢花到哪裡去

這與花旗(台灣)銀行最新進行的「2009年親子理財大調查」結果不謀而合。不論家長還是小朋友都認為,理財教育中最需要加強的是「學習如何記帳」以及「控制預算」,其次才是學會認識提款卡、信用卡、支票等金融工具。


40.2%民眾認為:給零用錢是要教孩子如何消費


40.2%民眾認為:給零用錢是要教孩子如何消費

該給多少錢才合理?依年齡、學習目標推估

那麼零用錢應該固定時間?還是不定期給才適當?這次調查顯示約有49.2%的父母傾向於採取固定週期給予零用錢,而有分別有13.8%和6.9%選擇透過孩子有課業表現良好、幫忙做家事等行為時才將零用錢作為教育小孩,或當成獎勵、勞動成果的回報。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定期給零用錢,較能有規律訓練小孩學習金錢管理與規畫;陳琬惠則建議,盡量不要將課業成果與做家事的表現優劣完全與金錢畫上等號,不妨佐以增加或減少看電視時間、獲得出門遊玩機會等方式來輔助零用錢的發放

若固定時間給予零用錢,最好多久給一次?調查顯示高達65%選擇每週一次。郭迺鋒建議,訓練小孩學習金錢管理初期,最好由1週一次開始,等理財觀念較成熟時,再依家庭經濟情況改為每月一次。

零用錢該給多少呢?陳琬惠認為,每戶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同,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國小兒童的生活所需幾乎都會由父母完全照料,會用到錢的機會不多,不妨先從每週50元、100元給起,再依年齡增加來調整。

台灣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黃柏仁建議,家長也可以從希望小孩需要支出的項目來推算合理的零用錢額度,像是國中以上的小孩如果必須自行購買午餐,則每餐80元、5天預算為400元,再加上一些供子女彈性使用的額度,則可以可以定為每週600元的方式來推估。

至於給了零用錢後,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如何運用?有41.4%的受訪者認為小孩應該將錢花在餐費、交通或是文具書籍等「需要」類型的支出上,至於衣服、禮物等屬於「想要」領域則僅7%;另外則有35.1%的父母表示完全不干預。

陳琬惠認為,完全干涉或不管都不好,最好透過記帳方式了解小孩的支出行為,再適時給予正確的金錢觀念與建議落實儲蓄、延緩消費、財務規畫等重要觀念,最終才能夠成為財務自主的人

延伸閱讀:金融海嘯後,孩子更懂儲蓄的重要

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父母的荷包縮水,連帶給孩子的零用錢也開始縮水,不過孩子們拿的錢變少了,儲蓄的意願卻提高了,近幾年孩子的理財行為日趨成熟,除了養成記帳習慣外,會存錢的學童比率也明顯倍數成長,至2009年,已有逾7成的學童開始養成儲蓄的習慣。


2007∼2009年國小學童理財行為與態度比較